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的移动端模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3-05 05:46: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的移动端模固定结构,具体涉及桥梁施工行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根据国家桥梁工程领域"工厂化预制,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导向,节段预制拼装公路桥梁因其优秀的成桥耐久性而得以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开始大范围使用节段预制装配化施工模式。节段预制装配中的箱梁为桥梁工程中梁的一种,其内部为空心状,上部两侧有翼缘,结构和箱体相似而得名,主要分为单箱、多箱等,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箱梁分为预制箱梁和现浇箱梁,目前桥梁标准化、工厂化不断推广,预制构件应用愈加广泛,预制箱梁也因具有较大的刚度、强大的抗扭性能以及结构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市政、公路、铁路桥梁。而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为了减小预制箱梁的内模会因受到两侧腹板混凝土的挤压而上浮,导致预制箱梁的尺寸与原设计尺寸存在差异节段箱梁在预制首片梁时,需要固定端模和移动端模两片模板,固定端模由端模支架进行固定,而移动端模一般通过螺栓与底模、侧模、内模进行连接而固定(顶部除外),在预制完首片梁后,连接孔位置需要用堵孔器进行封堵,防止浇筑其它梁时漏浆。但是采用堵孔器进行堵封,防止浇筑其他梁时产生漏浆,这种堵孔方式存在以下缺点:
3.1.连接孔位数量多,配合难度大,现场经常出现扩孔的情况。
4.2.堵孔后虽然能够解决漏浆的问题,但是梁体上会存在堵孔器的轮廓,后续修梁时需要对堵孔器位置进行修补。
5.但是关于目前用堵孔器进行堵封,防止浇筑其他梁时产生漏浆,这种堵孔方式存在连接孔位数量多,配合难度大,现场经常出现扩孔的情况以及堵孔后虽然能够解决漏浆的问题,但是梁体上会存在堵孔器的轮廓,后续修梁时需要对堵孔器位置进行修补的问题,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号:cn 208629657 u 公开了节段箱梁预制模板系统。底模系统包括底模板、底模支架和底模小车,底模板设置在底模支架上;侧模系统包括侧模板和侧模支架,侧模板设置在侧模支架上;端模系统包括固定端模板、固定端支架、移动端模板和移动端支架,固定端模板设置在固定端支架上,移动端模板设置在移动端支架上,固定端支架和移动端支架相对平行设置;本方案占地面积小、受地形限制相对较小、布置相对较方便,模板的利用率高;精度高、结构简单、整体缩放自如、脱模容易、操作简单,操作人员安装及调试方便,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高,但是关于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采用堵孔器进行堵封,防止浇筑其他梁时产生漏浆,这种堵孔方式存在连接孔位数量多,配合难度大,现场经常出现扩孔的情况以及堵孔后虽然能够解决漏浆的问题,但是梁体上会存在堵孔器的轮廓,后续修梁时需要对堵孔器位置进行修补的问题,依然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6.但是关于目前用堵孔器进行堵封,防止浇筑其他梁时产生漏浆,这种堵孔方式存在连接孔位数量多,配合难度大,现场经常出现扩孔的情况以及堵孔后虽然能够解决漏浆的问题,但是梁体上会存在堵孔器的轮廓,后续修梁时需要对堵孔器位置进行修补的问题,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号:cn 207539524 u公开了一种管道带压堵孔器,包括平行设置
的前夹座和后夹座,所述前夹座和后夹座是由两侧夹脚和架设在两侧夹脚上的顶梁杆组成的π型结构体,所述前夹座和后夹座的两侧夹脚相对面上设置槽块。本实用新型操作使用方便,可准确确定管道泄漏位置,进行精确封堵,避免管道破损处出现二次泄漏现象,提高了管道堵漏成功率,但是上述堵孔器主要应用于管道堵封领域,对于堵孔器在建筑工程桥梁模板安装领域,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移动端模固定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关于移动端模一般通过螺栓与底模、侧模、内模进行连接而固定(顶部除外),在预制完首片梁后,连接孔位置需要用堵孔器进行封堵,防止浇筑其它梁时漏浆但是若堵孔器进行堵封,防止浇筑其他梁时产生漏浆,这种堵孔方式存在连接孔位数量多,配合难度大,现场经常出现扩孔的情况以及堵孔后虽然能够解决漏浆的问题,以及梁体上会存在堵孔器的轮廓,后续修梁时需要对堵孔器位置进行修补的问题。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的移动端模固定结构,包括底模、移动端模、首片梁、对拉杆、固定端模、侧模、内模、固定端模支架、钢板、内模小车、底模小车、移动底模、微调丝杠、横连、支撑丝杠、移动丝杠、螺栓连接组件、第一耳板、铰链连接件、爬梯、第二耳板、液压油缸、第三耳板、第四耳板。
9.优选的,所述首片梁设置有底模与内模,所述首片梁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侧模,所述侧模为两组设置,所述两组侧模之间设置有内模,所述移动端模与固定端模组合形成端模系统,所述侧模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由移动端模与固定端模组合形成的端模系统。
10.优选的,所述固定端模的一侧设置有固定端模支架,所述固定端模由固定端模支架进行固定,所述固定端模支架采用钢板焊接设置而成,所述钢板采用槽钢设置,所述固定端模支架的一侧设置有爬梯。
11.优选的,所述底模的下侧设置有内模小车,所述内模小车的一侧设置有底模小车,所述内模小车与底模小车均为现有装置,在此不做详细的叙述,所述远离固定端模支架的一侧的侧模外侧设置有移动端模,所述移动端模上设置有第四耳板与第三耳板,所述第四耳板位于第三耳板的下侧,所述第三耳板位于移动端模的下侧。
12.优选的,所述底模小车上侧固定设置有移动底模,所述底模小车与移动底模之间通过微调丝进行连接支撑,所述移动底模采用浇筑首片梁时闲置的底模即可,所述移动底模上侧通过螺栓连接组件将横连固定于移动底模的上侧。
13.优选的,所述横连顶部端面固定设置有第一耳板,所述横连的侧壁固定设置有第二耳板,所述第四耳板与第一耳板之间设置有支撑丝杠,所述支撑丝杠的两端与第四耳板、第一耳板之间分别采用铰链连接件进行活动连接。
14.优选的,所述第二耳板与第三耳板之间设置有移动丝杠,所述移动丝杠的两端均通过铰链连接件分别与第二耳板、第三耳板进行活动连接,所述移动丝杠与支撑丝杠均内置液压油缸,所述液压油缸驱动移动丝杠与支撑丝杠进行位置的移动,所述移动丝杠与支撑丝杠均为现有的装置,在此不做详细的叙述。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移动端模固定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在安装时,通过增设底模小车、微调丝杠移动底模以及横连、支撑丝
杠、移动丝杠,来代替之前移动端模通过螺栓与底模、侧模、内模进行连接固定的方式,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浇筑首片梁时闲置的移动底模,所述移动底模上增设一横连,通过支撑丝杠与移动丝杠连接横连与移动端模,从而实现对移动端模的固定,由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支撑丝杠与移动丝杠,使其在安装与脱模时,仅需通过底模小车带动移动底模进行位移,由此带动支撑丝杠与移动丝杠进行位移,由此通过支撑丝杠与移动丝杠的位移将端模顶到相应的位置,即可实现端模的安装与固定,由此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安装操作过程,增强实用性,加工较为简单,降低生产成本。所述在脱模时,只需通过移动丝杠内置的液压油缸驱动移动丝杠进行横向收缩,在通过支撑丝杠内置液压油缸驱动支撑丝杠,通过支撑丝杠调整上部,即可实现端模与侧模的脱模;
17.2、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底模小车、微调丝杠移动底模以及横连、支撑丝杠、移动丝杠,来代替之前移动端模通过螺栓与底模、侧模、内模进行连接固定的方式,由此底模、侧模、内模无需打孔与端模连接,减小配合难度;并且首片梁梁体上无堵孔器痕迹,无需对梁体进行修补。
附图说明
18.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移动端模固定结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移动端模固定结构部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移动端模固定结构部分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底模;2、移动端模;3、首片梁;4、对拉杆;5、固定端模;6、侧模;7、内模;8、固定端模支架;9、钢板;10、内模小车;11、底模小车;12、移动底模;13、微调丝杠;14、横连;15、支撑丝杠;16、移动丝杠;17、螺栓连接组件;18、第一耳板;19、铰链连接件;20、爬梯;21、第二耳板;22、液压油缸;23、第三耳板;24、第四耳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一种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移动端模固定结构,包括底模1、移动端模2、首片梁3、对拉杆4、固定端模5、侧模6、内模7、固定端模支架8、钢板9、内模小车10、底模小车11、移动底模12、微调丝杠13、横连14、支撑丝杠15、移动丝杠16、螺栓连接组件17、第一耳板18、铰链连接件19、爬梯20、第二耳板21、液压油缸22、第三耳板23、第四耳板24。
2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移动端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首片梁3设置有底模1与内模7,所述首片梁3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侧模6,所述侧模6为两组设置,所述两组侧模6之间设置有内模7,所述移动端模2与固定端模5组合形成端模系统,所述侧模6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由移动端模2与固定端模5组合形成的端模系统。
26.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移动端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模5的一侧设置有固定端模支架8,所述固定端模5由固定端模支架8进行固定,所述固定端模支架8采用钢板9焊接设置而成,所述钢板9采用槽钢设置,所述固定端模支架8的一侧设置有爬梯20。
2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移动端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模1的下侧设置有内模小车10,所述内模小车10的一侧设置有底模小车11,所述内模小车10与底模小车11均为现有装置,在此不做详细的叙述,所述远离固定端模支架8的一侧的侧模6外侧设置有移动端模2,所述移动端模2上设置有第四耳板24与第三耳板23,所述第四耳板24位于第三耳板23的下侧,所述第三耳板23位于移动端模2的下侧。
28.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移动端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模小车11上侧固定设置有移动底模12,所述底模小车11与移动底模12之间通过微调丝杠13进行连接支撑,所述移动底模12采用浇筑首片梁时闲置的底模即可,所述移动底模12上侧通过螺栓连接组件17将横连14固定于移动底模12的上侧。
29.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移动端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连14顶部端面固定设置有第一耳板18,所述横连14的侧壁固定设置有第二耳板21,所述第四耳板24与第一耳板18之间设置有支撑丝杠15,所述支撑丝杠15的两端与第四耳板24、第一耳板18之间分别采用铰链连接件19进行活动连接。
30.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移动端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耳板21与第三耳板23之间设置有移动丝杠16,所述移动丝杠16的两端均通过铰链连接件19分别与第二耳板21、第三耳板23进行活动连接,所述移动丝杠16与支撑丝杠15均内置液压油缸22,所述液压油缸22驱动移动丝杠16与支撑丝杠15进行位置的移动,所述移动丝杠16与支撑丝杠15均为现有的装置,在此不做详细的叙述。
31.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在安装时,通过增设底模小车11、微调丝杠13移动底模12以及横连14、支撑丝杠15、移动丝杠16,来代替之前移动端模通过螺栓与底模、侧模、内模进行连接固定的方式,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浇筑首片梁3时闲置的移动底模12,所述移动底模12上增设一横连14,通过支撑丝杠15与移动丝杠16连接横连14与移动端模2,从而实现对移动端模2的固定,由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支撑丝杠与移动丝杠,使其在安装与脱模时,仅需通过底模小车11带动移动底模进行位移,由此带动支撑丝杠与移动丝杠16进行位移,由此通过支撑丝杠与移动丝杠16的位移将端模顶到相应的位置,即可实现端模的安装与固定,由此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安装操作过程,增强实用性,加工较为简单,降低生产成本。所述在脱模时,只需通过移动丝杠内置的液压油缸驱动移动丝杠进行横向收缩,在通过支撑丝杠内置液压油缸驱动支撑丝杠,通过支撑丝杠调整上部,即可实现端模与侧模的脱模。
32.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底模小车11、微调丝杠13移动底模12以及横连14、支撑丝杠15、移动丝杠16,来代替之前移动端模通过螺栓与底模、侧模、内模进行连接固定的方式,由此底模、侧模、内模无需打孔与端模连接,减小配合难度;并且首片梁梁体上无堵孔器痕迹,无需对梁体进行修补。
3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
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