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缓速器系统及其车辆传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3-05 04:10: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机械传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缓速器系统及其车辆传动系统。


背景技术:

2.城市道路路口多、公交站点密、客流量大,公交车经常要进行频繁制动;山区道路陡、急弯多,长期行驶在山区路段的中大型货车客车也经常需要制动。
3.制动器在长时间频繁工作情况下,会引起制动蹄片快速磨损、制动器摩擦片使用寿命短,以及由于制动器热衰退导致制动力丧失或制动性能大幅下降,这也成为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配备辅助制动系统十分必要。
4.缓速器作为车辆的辅助制动部件,通过作用于原车的传动系统而减轻原车制动系统的负荷,使车辆均匀减速,以提高车辆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延长制动系统的使用寿命,并能因此大幅降低车辆使用成本。
5.目前常见的电涡流缓速器需装备强力的电磁感应设备,尺寸庞大、机体沉重使用多有不便。成本高,还不能防抱死导致湿滑路面无法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6.(一)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缓速设备尺寸庞大、机体沉重不便于使用。
7.(二)技术方案
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缓速器系统,包括:油箱、缓速泵、辅助泵和换热器;
9.所述油箱内存储油液;
10.所述缓速泵为转子泵,所述缓速泵内设置有转子,所述转子与待缓速部件连接,待缓速部件带动所述转子转动;所述缓速泵与油箱管路连接,油液在所述缓速泵与所述油箱之间循环流动;所述缓速泵的出液口处设置有节流孔,所述缓速泵抽送油液时,油液在所述缓速泵的驱动下逐渐向所述缓速泵的出液口逐渐堆积,在所述节流孔的限制作用下形成小孔节流,实现转子动能到油液压力势能再到热能的转化,实现缓速制动;
11.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缓速泵与所述油箱之间,维持油液温度保持稳定;
12.缓速作业状态,所述缓速泵抽取所述油箱内的油液输送至所述换热器,最终回流至所述油箱;
13.所述缓速泵、辅助泵和油箱管路连接;
14.卸荷状态,所述辅助泵将所述缓速泵内残留的油液抽取到所述油箱;
15.空载状态,所述缓速泵的进液口与所述油箱截断;所述辅助泵将所述油箱内的油液输送到所述缓速泵,对所述缓速泵进行润滑,减小所述缓速泵运转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1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箱内油箱采用至少能够密封0.08mm间隙的机油;所述缓速泵2为转子泵,转子两端与壳体间要有浮动配流盘。
17.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缓速泵内油液的工作温度为零下四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六十摄氏度。
18.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缓速泵包括密封壳、定子和转子;所述密封壳内设置有密封腔,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设置在所述密封腔内,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之间形成工作腔,所述转子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工作腔内的压力发生变化,带动油液流动;所述转子为摆线式、叶片式或行星轮式。
1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缓速泵还包括第一控制阀;
20.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密封壳管路连接,当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时,所述密封壳内的密封腔与外界空气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时,所述密封壳内的密封腔与外界空气隔断;
21.缓速作业状态下,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卸荷状态以及空载状态下,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
2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泵与所述缓速泵之间,或所述辅助泵与所述油箱之间设置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缓速泵与所述换热器之间设置有第三控制阀;所述辅助泵为双向泵;
23.缓速作业状态下,所述第二控制阀关闭、第三控制阀打开;卸荷状态以及空载状态下,所述第二控制阀打开、第三控制阀关闭。
2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缓速泵的出液口处设置有多孔板和第四控制阀;所述第四控制阀通过调节所述多孔板上通孔的开度大小,对工作腔内压力进行调节,从而控制缓速制动力大小。
2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油箱上设置有安全阀,所述安全阀为流入所述油箱方向的单向阀,所述安全阀将所述油箱的内腔与外部空气连通。
2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缓速泵外设置有卸荷管道,所述卸荷管道连接所述缓速泵的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卸荷管道上设置有卸荷阀,所述卸荷阀打开的状态下所述缓速泵的进液口与出液口连通,所述卸荷阀关闭的状态下所述缓速泵的进液口与出液口断开;
27.缓速作业状态下,所述卸荷阀关闭;卸荷状态以及空载状态下,所述卸荷阀打开。
28.一种车辆传动系统,至少包括以上所述的缓速器系统和齿轮组;
29.所述缓速泵通过所述齿轮组与待安装车辆的变速箱传动连接,所述齿轮组为增速降扭齿轮组。
3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3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缓速器系统,包括:油箱、缓速泵、辅助泵和换热器;所述油箱内存储油液;所述缓速泵为转子泵,所述缓速泵内设置有转子,所述转子与待缓速部件连接,待缓速部件带动所述转子转动;所述缓速泵与油箱管路连接,油液在所述缓速泵与所述油箱之间循环流动;所述缓速泵的出液口处设置有节流孔,所述缓速泵抽送油液时,油液在所述缓速泵的驱动下逐渐向所述缓速泵的出液口逐渐堆积,在所述节流孔的限制作用下形成小孔节流,实现转子动能到油液压力势能再到热能的转化,实现缓速制动;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缓速泵与所述油箱之间,维持油液温度保持稳定;缓速作业状态,所述缓速泵抽取所述油箱内的油液输送至所述换热器,最终回流至所述油箱;所述缓速泵、辅助泵和油箱管路
连接;卸荷状态,所述辅助泵将所述缓速泵内残留的油液抽取到所述油箱;空载状态,所述缓速泵的进液口与所述油箱截断;所述辅助泵将所述油箱内的油液输送到所述缓速泵,对所述缓速泵进行润滑,减小所述缓速泵运转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32.本发明提供的缓速器系统,通过转子带动液体流动,进而使液体与转子和定子发生相对摩擦,将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达到缓速效果;无需缓速时,所述缓速泵的进液口与所述油箱截断,所述缓速泵停止抽吸所述油箱中的油箱进行空转,所述辅助泵抽取所述油箱中的油液对所述缓速泵进行润滑,减小所述转子转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阻力。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缓速器系统,无需额外设置电磁感应设备进行制动,将所述缓速泵与待缓速部件直接连接即可,结构简单、整体重量较轻;此外,本发明提供的缓速器系统各组件直接通过管路连接,安装时可根据需要将各组件进行合理排布,整体结构更为紧凑,有效地降低了所需的使用空间,较同类产品具有明显优势。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34.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缓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缓速系统的缓速作业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缓速系统的卸荷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缓速系统的空载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8.图标:1-油箱;2-缓速泵;3-辅助泵;4-换热器;5-卸荷阀;6-多孔板;7-安全阀。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0.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缓速器系统包括:油箱1、缓速泵2、辅助泵3和换热器4;
41.所述油箱1内存储油液;
42.所述缓速泵2为转子泵,所述缓速泵2内设置有转子,所述转子与待缓速部件连接,待缓速部件带动所述转子转动;所述缓速泵2与油箱1管路连接,油液在所述缓速泵2与所述油箱1之间循环流动;所述缓速泵2的出液口处设置有节流孔,所述缓速泵2抽送油液时,油液在所述缓速泵2的驱动下逐渐向所述缓速泵2的出液口逐渐堆积,在所述节流孔的限制作用下形成小孔节流,实现转子动能到油液压力势能再到热能的转化,实现缓速制动;
43.所述换热器4设置在所述缓速泵2与所述油箱1之间,维持油液温度保持稳定;
44.缓速作业状态,所述缓速泵2抽取所述油箱1内的油液输送至所述换热器4,最终回
流至所述油箱1;
45.所述缓速泵2、辅助泵3和油箱1管路连接;
46.卸荷状态,所述辅助泵3将所述缓速泵2内残留的油液抽取到所述油箱1;
47.空载状态,所述缓速泵2的进液口与所述油箱1截断;所述辅助泵3将所述油箱1内的油液输送到所述缓速泵2,对所述缓速泵2进行润滑,减小所述缓速泵2运转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48.本发明提供的缓速器系统,通过转子带动液体流动,进而使液体与转子和定子发生相对摩擦,将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达到缓速效果;无需缓速时,所述缓速泵2的进液口与所述油箱1截断,所述缓速泵2停止抽吸所述油箱1中的油箱1进行空转,所述辅助泵3抽取所述油箱1中的油液对所述缓速泵2进行润滑,减小所述转子转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阻力。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缓速器系统,无需额外设置电磁感应设备进行制动,将所述缓速泵2与待缓速部件直接连接即可,结构简单、整体重量较轻;此外,本发明提供的缓速器系统各组件直接通过管路连接,安装时可根据需要将各组件进行合理排布,整体结构更为紧凑,有效地降低了所需的使用空间,较同类产品具有明显优势。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成本,性能可满足要求的缓速器,并能解决车辆下长坡缓速的各种情况的要求,使车辆安全行驶。
49.作为本发明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缓速泵2外设置有卸荷管道,所述卸荷管道连接所述缓速泵2的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卸荷管道上设置有卸荷阀5,所述卸荷阀5打开的状态下所述缓速泵2的进液口与出液口连通,所述卸荷阀5关闭的状态下所述缓速泵2的进液口与出液口断开。
50.具体的,缓速作业状态下,所述卸荷阀5关闭;卸荷状态以及空载状态下,所述卸荷阀5打开。
51.作为本发明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油箱1内油箱1采用至少能够密封0.08mm间隙的机油;所述缓速泵2为转子泵,转子两端与壳体间要有浮动配流盘;所述缓速泵2内油液的工作温度为零下四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六十摄氏度。
52.具体的,在零下四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六十摄氏度工作温度内,所用机油低温有足够流动性、高温粘度可密封0.08mm以上端间隙及啮合间隙、有适当的流阻、便于散热的高粘度油工作介质。
53.作为本发明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缓速泵2包括密封壳、定子和转子;所述密封壳内设置有密封腔,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设置在所述密封腔内,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之间形成工作腔,所述转子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工作腔内的压力发生变化,带动油液流动;所述转子为摆线式、叶片式或行星轮式。
54.作为本发明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缓速泵2还包括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与所述密封壳管路连接,当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时,所述密封壳内的密封腔与外界空气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时,所述密封壳内的密封腔与外界空气隔断;缓速作业状态下,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卸荷状态以及空载状态下,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
55.所述辅助泵3与所述缓速泵2之间,或所述辅助泵3与所述油箱1之间设置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缓速泵2与所述换热器4之间设置有第三控制阀;所述辅助泵3为双向泵;缓速作业状态下,所述第二控制阀关闭、第三控制阀打开;卸荷状态以及空载状态下,所述第二控制阀打开、第三控制阀关闭。
56.具体的,所述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为电磁阀,其中所述缓速器系统不同工作状态下,各控制阀的开合状态相对固定,可设增设控制电路对局部控制阀或所有控制阀进行统一调控。
57.具体的,所述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为压力控制阀,所述复制泵为双向变压泵,通过调控所述辅助泵3的输出方向以及输出压力调节各控制阀的开合状态,进而切换所述缓冲器系统的工作状态。
58.作为本发明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缓速泵2的出液口处设置有多孔板6和第四控制阀;所述第四控制阀通过调节所述多孔板6上通孔的开度大小,对工作腔内压力进行调节,从而控制缓速制动力大小。
59.作为本发明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油箱1上设置有安全阀7,所述安全阀7为流入所述油箱1方向的单向阀,所述安全阀7将所述油箱1的内腔与外部空气连通,避免回油不及时或局部管路阻塞造成油箱1吸空,对缓冲器系统造成二次损害,增设安全阀7可有效提高所述缓冲器系统的安全性。
60.具体的,所述安全阀7设置在所述油箱1的底部;所述油箱1底部压强较大,油液具有流出油箱1的趋势,当油箱1内出现吸空情况后,所述安全阀7打开,引入外部空气,吸空状态改善后再油液压力的作用下,安全阀7作为单向阀被自动压合关闭,及将所述安全阀7设置在所述油箱1底部便于所述安全阀7及时复位闭合。此外,将安全阀7设置在所述油箱1底部,吸空强度较小时,在所述油液的压力下所述安全阀7保持闭合状态,直至吸空强度大于油液底部的压力后所述安全阀7才被开启,引入外部空气,即将所述安全阀7设置在所述油箱1底部可有效避免所述安全阀7被频繁打开,有效维持所述缓速器系统内部工作状态相对稳定。
61.一种车辆传动系统,至少包括以上所述的缓速器系统和齿轮组;
62.所述缓速泵2通过所述齿轮组与待安装车辆的变速箱传动连接,所述齿轮组为增速降扭齿轮组。
63.具体的,所述缓速器系统与车辆变速箱可采用串联或并联的方式组合安装。
6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6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通,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6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