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功能发声器件的制作方法

2022-03-02 13:36: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多功能发声器件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发声器件。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便携式消费性电子设备越来越受人们的追捧,如手机、掌上游戏机、导航装置或掌上多媒体娱乐设备等,这些电子设备一般通过语音和/或振动来做系统反馈,比如手机的来电提示、导航提示、游戏机的振动反馈等。
3.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的振动反馈和语音反馈分别通过不同的器件来完成,但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是短小轻薄,器件越多越不利于电子设备体积的减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发声器件,兼具振动反馈功能和语音反馈功能,有利于减小电子设备的体积。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发声器件,包括具有收容腔的壳体和置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包括振动系统和驱动所述振动系统沿第一方向振动发声的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包括主磁钢和环绕所述主磁钢设置以形成磁间隙的副磁钢;所述多功能发声器件还包括:
6.固定于所述壳体上并将所述发声单体悬置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弹性组件、连接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发声单体之间以将所述收容腔分隔成前腔和后腔的柔性分隔件以及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壁上用于驱动所述发声单体沿第二方向振动的驱动线圈,所述驱动线圈包括第一侧边和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设置的第二侧边,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主磁钢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副磁钢相对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主磁钢朝向所述驱动线圈的一端的极性和所述副磁钢朝向所述驱动线圈的一端的极性相反。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共同围合成绕线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绕线孔与所述磁间隙正对设置。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柔性分隔件凹陷包括弯曲部、自所述弯曲部的内边缘延伸形成的与所述发声单体固定的第一连接部以及自所述弯曲部的外边缘延伸形成的与所述壳体固定的第二连接部。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弯曲部向所述后腔凹陷形成。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底壁和顶壁、以及连接在所述底壁和所述顶壁之间周壁,所述柔性分隔件连接在所述周壁与所述发声单体之间。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用于固定连接所述主磁钢和所述副磁钢的磁轭,所述磁轭形成有避让口,所述第一侧边经所述避让口与所述主磁钢相
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侧边经所述避让口与所述副磁钢相对间隔设置。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所述驱动线圈位于所述避让口内。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磁轭包括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避让口的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且部分所述第一磁轭与所述主磁钢固定连接,部分所述第一磁轭与所述副磁钢固定连接;部分所述第二磁轭与所述主磁钢固定连接,部分所述第二磁轭与所述副磁钢固定连接。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贴附在所述主磁钢上的主极芯和环绕所述主极芯并贴附在所述副磁钢上的副极芯;
16.所述副极芯包括贴附在所述副磁钢上的第一固定部和自所述第一固定部弯折延伸并位于所述副磁钢周侧的第二固定部,其中,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连接。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与所述壳体连接的第一弹性臂和自所述第一弹性臂弯折延伸形成的用于与所述发声单体连接的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与所述壳体连接的第三弹性臂和自所述第三弹性臂弯折延伸形成的用于与所述发声单体连接的第四弹性臂;
18.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三弹性臂分设于所述发声单体的两侧,在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第四弹性臂分设于所述发声单体的两侧;或,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第四弹性臂分设于所述发声单体的两侧,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三弹性臂分设于所述发声单体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均垂直。
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发声单体还包括盆架,所述振动系统包括插设于所述磁间隙中的音圈、上振膜、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上振膜相对设置的下振膜以及设置于所述上振膜和所述下振膜之间的骨架,所述骨架包括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的内边缘弯折延伸的第一弯折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的外边缘弯折延伸的第二弯折部,所述音圈固定于所述第一弯折部;
20.所述上振膜包括内折环和设置于所述内折环外侧的外折环,所述外折环包括第一折环部、自所述第一折环部的外边缘延伸形成的第一外翻边以及自所述第一折环部的内边缘延伸形成的第一内翻边,所述第一外翻边固定在所述盆架上,所述第一内翻边固定在所述骨架的主体部上;
21.所述下振膜包括与所述第一折环部相对设置的第二折环部、自所述第二折环部的外边缘延伸形成的第二外翻边以及自所述第二折环部的内边缘延伸形成的第二内翻边,且所述第二外翻边固定在所述盆架远离所述第一外翻边的端面上,所述第二内翻边固定于所述第二弯折部;
22.所述内折环包括第三折环部、自所述第三折环部的外边缘延伸形成的第三外翻边以及自所述第三折环部的内边缘延伸形成的第三内翻边,所述发声单体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磁路系统的定位环,其中,所述第三内翻边固定在所述定位环上,所述第三外翻边固定于所述骨架的主体部上。
2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弹性组件将发声单体悬置在收容腔中,使得发声单体可相对壳体发生运动;再将驱动线圈固定在壳体内壁上,并使驱动线圈的第一侧边
沿第一方向(振动系统的振动方向)与主磁钢相对间隔设置、第二侧边沿第一方向与副磁钢相对间隔设置,从而发声单体整体在主磁钢、副磁钢与驱动线圈的相互作用下会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振动,即将整个发声单体作为一个动子,驱动线圈作为一个定子,通过驱动线圈与主磁钢、副磁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驱动发声单体振动来实现器件的振动反馈;其中,柔性分隔件一方面将收容腔密封分隔成前腔和后腔,以确保器件的发声功能;另一方面借助柔性分隔件的柔性物理性能,使得发声单体可以在收容腔中往复移动形成振动。本技术方案中的器件兼具振动反馈功能和语音反馈功能,有利于减小电子设备的体积。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发声器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多功能发声器件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柔性分隔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驱动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图1去掉底壁后的仰视图;
30.图7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31.图8为图7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32.图中:
33.100、多功能发声器件;10、壳体;10a、收容腔;10a1、前腔;10a2、后腔;10b、出音孔;11、底壁;12、顶壁;13、周壁;20、发声单体;21、振动系统;211、音圈;212、上振膜;2121、内折环;2121a、第三折环部;2121b、第三外翻边;2121c、第三内翻边;2122、外折环;2122a、第一折环部;2122b、第一外翻边;2122c、第一内翻边;213、骨架;2131、主体部;2132、第一弯折部;2133、第二弯折部;214、球顶;215、下振膜;2151、第二折环部;2152、第二外翻边;2153、第二内翻边;22、磁路系统;22a、磁间隙;221、主磁钢;222、副磁钢;223、磁轭;223a、避让口;2231、第一磁轭;2232、第二磁轭;224、主极芯;225、副极芯;2251、第一固定部;2252、第二固定部;226、上磁钢;2261、基部;2262、顶部;23、盆架;24、定位环;25、柔性电路板;251、第一固定臂;252、第二固定臂;253、弹臂;30、弹性组件;31、第一弹性件;311、第一弹性臂;312、第二弹性臂;32、第二弹性件;321、第三弹性臂;322、第四弹性臂;40、驱动线圈;40a、绕线孔;41、第一侧边;42、第二侧边;50、柔性分隔件;51、弯曲部;52、第一连接部;53、第二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3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5.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36.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
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3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发声器件100,可用于电子设备中,通过发声来起反馈提示作用,也可以通过振动来起反馈提示作用。参见图1-图8,壳体10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底壁11和顶壁12、以及连接在底壁11和顶壁12之间的周壁13,周壁13、底壁11以及顶壁12共同形成收容腔10a。发声单体20包括振动系统21和驱动振动系统21沿第一方向振动发声的磁路系统22,磁路系统22包括主磁钢221和环绕主磁钢221设置以形成磁间隙22a的副磁钢222,振动系统21包括插设于磁间隙22a中的音圈211,音圈211在主磁钢221和副磁钢222的作用下振动以实现振动系统21的振动,从而实现器件的语音反馈提示。
38.参见图2、图4-图7,为实现器件的振动反馈功能,该器件还包括弹性组件30、柔性分隔件50以及驱动线圈40,弹性组件30固定于壳体10上并将发声单体20悬置于收容腔10a内,柔性分隔件50连接在壳体10与发声单体20之间以将收容腔10a分隔成前腔10a1和后腔10a2,驱动线圈40固定在壳体10内壁上用于驱动发声单体20沿第二方向振动,驱动线圈40包括第一侧边41和与第一侧边41相对设置的第二侧边42,且在第一方向上,第一侧边41与主磁钢221相对间隔设置,第二侧边42与副磁钢222相对间隔设置。
39.其中,参见图1和图7,壳体10开设有与前腔10a1连通的出音孔10b,以实现出声;后腔10a2中则可填充吸音粉,以改善发声器件的低频声学性能。
40.如图1、图6以及图7所示,定义z方向为第一方向,x方向为第二方向,y方向为第三方向,第一方向为振动系统21的振动方向,第二方向为发声单体20的振动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均垂直。
41.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弹性组件30将发声单体20悬置在收容腔10a中,使得发声单体20可相对壳体10发生运动;再将驱动线圈40固定在壳体10内壁上,并使驱动线圈40的第一侧边41沿第一方向(振动系统21的振动方向)与主磁钢221相对间隔设置、第二侧边42沿第一方向与副磁钢222相对间隔设置,从而发声单体20整体在主磁钢221、副磁钢222与驱动线圈40的相互作用下会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振动,即将整个发声单体20作为一个动子,驱动线圈40作为一个定子,通过驱动线圈40与主磁钢221、副磁钢22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来驱动发声单体20振动来实现器件的振动反馈;其中,柔性分隔件50一方面将收容腔10a密封分隔成前腔10a1和后腔10a2,以确保器件的发声功能;另一方面借助柔性分隔件50的柔性物理性能,使得发声单体20可以在收容腔10a中往复移动形成振动。本技术方案中的器件兼具振动反馈功能和语音反馈功能,有利于减小电子设备的体积。
42.需要说明的是,主磁钢221朝向驱动线圈40的一端的极性与副磁钢222朝向驱动线圈40的一端的极性相反,以使得发声单体20可以发生振动。
43.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5和图6,第一侧边41与第二侧边42共同围合成绕线孔40a,在第一方向上,绕线孔40a与磁间隙22a正对设置,优化驱动线圈40与主磁钢221、副磁钢222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增大驱动线圈40与主磁钢221、副磁钢222之间的相对作用力,保证对发声单体20的驱动。
44.其中,驱动线圈40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如图6所示,驱动线圈40为两个,两个驱动线圈40沿第二方向排列固定在壳体10内壁上,通过在有限空间内增加驱动线圈40的数
量,可以增加驱动线圈40与主磁钢221的相对面积、驱动线圈40与副磁钢222的相对面积,从而增大驱动线圈40与主磁钢221、副磁钢22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45.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6,弹性组件30包括第一弹性件31和第二弹性件32,第一弹性件31包括与壳体10连接的第一弹性臂311和自第一弹性臂311弯折延伸形成的用于与发声单体20连接的第二弹性臂312,第二弹性件32包括与壳体10连接的第三弹性臂321和自第三弹性臂321弯折延伸形成的用于与发声单体20连接的第四弹性臂322。
46.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在第二方向上,第一弹性臂311与第三弹性臂321分设于发声单体20的两侧,在第三方向上,第二弹性臂312与第四弹性臂322分设于发声单体20的两侧;或,在第二方向上,第二弹性臂312与第四弹性臂322分设于发声单体20的两侧,在第三方向上,第一弹性臂311与第三弹性臂321分设于发声单体20的两侧,具体参见图6;从而确保弹性组件30可以将发声单体20稳定的悬置于收容腔10a中。
47.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臂311可通过具有黏性的粘贴件与壳体10连接,第二弹性臂312可通过具有黏性的粘贴件与发声单体20连接。
48.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三弹性臂321可通过具有黏性的粘贴件与壳体10连接,第四弹性臂322可通过具有黏性的粘贴件与发声单体20连接。
49.参见图4、图7和图8,柔性分隔件50连接周壁13与发声单体20之间,即在第一方向上,收容腔10a经柔性分隔件50分隔成前腔10a1和后腔10a2。
50.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柔性分隔件50凹陷形成有弯曲部51。因此,当驱动线圈40驱动发声单体20沿第二方向振动时,柔性分隔件50受发声单体20的推拉更容易发生形变,从而使得发声单体20更容易发生振动。
51.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弯曲部51呈环形,环形状的弯曲部51环绕发声单体20。
52.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弯曲部51向后腔10a2凹陷形成,从而可以增大前腔10a1的空间,提高声学性能。
53.参见图8,柔性分隔件50还包括自弯曲部51的内边缘延伸形成的与发声单体20固定的第一连接部52以及自弯曲部51的外边缘延伸形成的与壳体10固定的第二连接部53。通过第一连接部52实现柔性分隔件50与发声单体20的密封连接,通过第二连接部53实现柔性分隔件50与壳体10的密封连接。
54.参见图2、图3、图7以及图8,发声单体20还包括盆架23,振动系统21包括插设于磁间隙22a中的音圈211、上振膜212、沿第一方向与上振膜212相对设置的下振膜215以及设置于上振膜212和下振膜215之间的骨架213,骨架213包括主体部2131、自主体部2131的内边缘弯折延伸的第一弯折部2132以及自主体部2131的外边缘弯折延伸的第二弯折部2133,音圈211固定于第一弯折部2132。
55.上振膜212包括内折环2121和设置于内折环外侧2121的外折环2122,外折环2122包括第一折环部2122a、自第一折环部2122a的外边缘延伸形成的第一外翻边2122b以及自第一折环部2122a的内边缘延伸形成的第一内翻边2122c,第一外翻边2122b固定在盆架23上,第一内翻边2122c固定在骨架213的主体部2131上。
56.下振膜215包括与第一折环部2122a相对设置的第二折环部2151、自第二折环部2151的外边缘延伸形成的第二外翻边2152以及自第二折环部2151的内边缘延伸形成的第二内翻边2153,且第二外翻边2152固定在盆架23远离第一外翻边2122b的端面上,第二内翻
边2152固定于第二弯折部2133。
57.内折环2121包括第三折环部2121a、自第三折环部2121a的外边缘延伸形成的第三外翻边2121b以及自第三折环部2121a的内边缘延伸形成的第三内翻边2121c,发声单体20还包括套设于磁路系统22的定位环24,其中,第三内翻边2121c固定在定位环24上,第三外翻边2121b固定于骨架213的主体部2131上。
58.振动系统21还包括球顶214,球顶214固定在骨架213的主体部2131上并位于第一内翻边2123与第三外翻边2182之间,通过球顶214能够加强骨架213的强度,提高骨架213的抗扭能力和抗摇摆能力,提高发声单体20的声学性能。
59.发声单体20还包括用于与音圈211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25,柔性电路板25包括夹设在盆架23与第二外翻边2152之间的第一固定臂251、夹设在第二弯折部2133与第二内翻边2153之间的第二固定臂252、以及连接在第一固定臂251与第二固定臂252之间的弹臂253。
60.参见图2、图6和图7,下面对磁路系统22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
61.磁路系统22还包括用于固定连接主磁钢221和副磁钢222的磁轭223,磁轭223形成有避让口223a,第一侧边41经避让口223a与主磁钢221相对间隔设置,第二侧边42经避让口223a与副磁钢222相对间隔设置。
62.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7,在第一方向上,至少驱动线圈40部分位于避让口223a内。在保证驱动线圈40与主磁钢221、副磁钢222相对间隔设置的同时,使部分驱动线圈40收容在磁轭223的避让口223a内,将驱动线圈40与磁轭223的厚度进行重合,可以减小驱动线圈40对器件厚度的增加幅度,即有利于减小器件的厚度。
63.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加图6,磁轭223包括第一磁轭2231和与第一磁轭2231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避让口223a的第二磁轭2232,且部分第一磁轭2231与主磁钢221固定连接,部分第一磁轭2231与副磁钢222固定连接;部分第二磁轭2232与主磁钢221固定连接,部分第二磁轭2232与副磁钢222固定连接。
64.其中,第一磁轭2231和第二磁轭2232可沿第三方向相对间隔设置,或,第一磁轭2231和第二磁轭2232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
65.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7,磁路系统22还包括贴附于第一主磁钢221上的主极芯224和环绕主极芯224并贴附在副磁钢222上的副极芯225。
66.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结合图6,副极芯225包括贴附在副磁钢222上的第一固定部2251和自第一固定部2251弯折延伸并位于副磁钢222周侧的第二固定部2252,通过位于副磁钢222周侧的第二固定部2252,可以对副极芯225与副磁钢222之间的连接进行导向,以便快速进行定位组装。
67.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弹性组件30与第二固定部2252连接,从而实现弹性组件30与发声单体20的连接。即第一弹性件31的第二弹性臂312与第二固定部2252连接,第二弹性件32的第四弹性臂322与第二固定部2252连接。
68.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7,磁路系统22还包括贴设在主极芯224远离主磁钢221侧的上磁钢226,定位环24环绕并抵接第二主磁钢221设置。
69.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上磁钢226包括抵接在主极芯224上的基部2261以及自基部2261的中部朝向远离主极芯224的方向凸起形成的顶部2262,定位环24环绕顶部2262并
抵接在顶部2262上,从而实现定位环24的稳定设置。
7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71.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