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接触氧化塘的制作方法

2022-03-02 08:30: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接触氧化塘。


背景技术:

2.氧化塘,是一种利用自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设施总称。其净化工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相似,依靠塘内生长的微生物、藻类及植物来处理污水。生物接触氧化法是指好氧生物膜污水处理方法,该系统由浸没于污水中的填料、填料表面的生物膜、曝气系统和池体构成。在有氧条件下,污水与固着在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充分接触,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营养盐等,使污水得到净化。
3.传统的氧化塘净化效率有限,水力停留时间普遍要求在2天以上,占地面积大,功能性和结构较为单一,严重限制了氧化塘在工程实践中的推广应用,此外,大多数氧化塘从上至下依次为好氧区域、兼性区域和厌氧区域;
4.例如公告号为cn107399883b,名称为《自然接触氧化塘》的发明专利,其中公开了一种具有主、副塘,且在主塘底部安装曝气装置的氧化塘,该氧化塘由于主、副塘之间具有多孔的漂浮式隔浊帘而不易堵塞,但是安装在氧化塘底部的曝气装置反而会影响下层的厌氧区域,其净化效率减弱;也有将氧化塘建造成推流式,一部分区域曝气,一部分区域不曝气,分成好氧区与兼性区或厌氧区,例如公开号为cn201506744u,名称为《净化处理禽畜养殖废水生物膜带分段曝气氧化塘》的实用新型专利,其中公开了导流堤把氧化塘池体分成曲折连续的禽畜养殖废水流动渠,在禽畜养殖废水流动渠中分段间隔设置好氧区和兼氧区,但是其进水口先将进入兼氧区,适用范围小,尤其不适用于污水厂尾水的处理,水中的余氯等会造成生物活性大幅下降,大大降低氧化塘的作用;此外,其好氧区和兼氧区交替设置,流动渠宽8米,从附图中也可看出好氧区后段的兼氧区与好氧区面积几乎相同,不利于厌氧菌发挥作用;这些问题都导致氧化塘的净化效率受限,综上,亟需一种接触氧化塘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氧化塘,以解决氧化塘的净化效率受限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接触氧化塘,包括池体,池体内设有多处不透水软隔膜,不透水软隔膜将池体分成曲折连续的推流水道,推流水道的一端设有进水口,另一端设有出水口;推流水道位于进水口的一端设有预处理区,从预处理区远离进水口的一端至出水口为处理区,处理区为好氧区和厌氧区交替分布,且其两端均为好氧区;按水流方向,好氧区的下一个厌氧区的水域面积为好氧区的2-4倍;处理区内沿推流水道布置有多个框架生物填料,好氧区的底部安装有曝气系统,好氧区和/或其周围的水面上种植有根系发达的漂浮植物。
7.优选的,预处理区的面积占池体的比例小于等于25%,其远离进水口的一端设有
若干框架生物填料。
8.优选的,好氧区的面积占处理区的比例为45-55%。
9.优选的,池体内水深为3-5m,池体的长宽比为2:1-1:1。
10.优选的,池体内水体流态为推流式,水从进水口流动到出水口的时间不小于12h。
11.优选的,曝气系统采用微孔曝气软管或曝气盘,且均匀布设于好氧区底部;池体的外侧岸边设置有曝气风机房,其内的风机与曝气系统通过管路连通。
12.优选的,框架生物填料为绳状生物填料,单个框架面积不超过4m2,框架内单位面积填料根数在30-45根,框架生物填料底部距池体底部0.6-1.0m,顶部距水面0.3-0.5m,框架生物填料的布置面积占处理区水域面积的15%-25%。
13.优选的,池体四周开挖坡度不小于1:3,且在岸线水深0.5m范围内种植有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占处理区水域面积的5%-15%。
14.优选的,不透水软隔膜为pvc帘布,其设有镀锌钢管骨架。
15.优选的,处理区由两个好氧区和一个厌氧区组成,且厌氧区的面积是第一个好氧区面积的三倍;水从进水口流动到出水口的时间为12-14h。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1、该接触氧化塘,结合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原理,通过设置生物填料、曝气系统和不透水软隔膜,对塘体内进行分段曝气,依靠生物填料提供了大量微生物附着的载体,构建了一个好氧-厌氧交替分布的环境,并且水力停留时间较短,且厌氧区和好氧区的分布以及面积占比设置合理,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净化效率受限问题大大减少,强化了水质净化的效果与效率,有效减少对占地面积的要求。
18.2、该接触氧化塘,设置有预处理区,其作用是提供一段缓冲区域,不仅可以使进水形成稳流流态,提高第一段净化区域的水流均匀性,减少了净化能力的浪费,提高第一段净化区域的利用率,还能够令进水中的杂质和污泥等自然沉降,避免影响处理区的净化能力以及阻塞曝气孔等,另外,在进水中含有消毒剂残留时,可以实现消毒剂的降解。
19.3、该接触氧化塘,第一段好氧区的曝气可以有效去除进入池体的水中的余氯,防止其影响后续生物的活性,尤其是第一段厌氧区。
20.4、该接触氧化塘,水力停留设置为12h时,对低浓度污水厂尾水中codcr和tp的去除率可达20%以上。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池体;2、进水口;3、框架生物填料;4、不透水软隔膜;5、曝气风机房;6、曝气系统;7、漂浮植物;8、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24.一种接触氧化塘,包括池体1,池体1一般可以为人工开挖水塘或通过自然水塘改造,池体1四周和底部的土壤渗透系数不应超过10-8
m/s,且厚度应大于0.5m,否则需采取防渗措施;如图1所示,池体1内设有多处不透水软隔膜4,不透水软隔膜4将池体1分成曲折连
续的推流水道,优选为图1所示的之字形,推流水道的一端设有进水口2,另一端设有出水口8;推流水道位于进水口2的一端设有预处理区,从预处理区远离进水口2的一端至出水口8为处理区,处理区为好氧区和厌氧区交替分布,且其两端均为好氧区;按水流方向,好氧区的下一个厌氧区的水域面积为好氧区的2-4倍;参阅图1和图2,处理区内沿推流水道布置有多个框架生物填料3,好氧区的底部安装有曝气系统6,好氧区和/或其周围的水面上种植有根系发达的漂浮植物7。
25.预处理区的面积占池体1的比例以小于等于25%为宜,其远离进水口2的一端可以设有若干框架生物填料3,帮助降解消毒剂残留等。
26.好氧区的面积占处理区的比例优选为45-55%;池体1内水深可控制在3-5m,池体1的长宽比宜为2:1-1:1。
27.池体1内,水从进水口2流动到出水口8的时间不宜小于12h。
28.框架生物填料3可采用绳状生物填料,单个框架面积不超过4m2,框架内单位面积填料根数在30-45根,框架生物填料3底部距池体1底部0.6-1.0m,顶部距水面0.3-0.5m,框架生物填料3的布置面积占处理区水域面积的15%-25%。
29.池体1四周开挖坡度不小于1:3,且在岸线水深0.5m范围内种植有挺水植物;漂浮植物7占处理区水域面积的5%-15%。
30.实施例:
31.采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此外,池体1各处水深相等,均设置为3米,池体1的长宽比为3:2,预处理区的面积占池体1的25%,处理区由两个好氧区和一个厌氧区组成,且厌氧区的面积是第一个好氧区面积的三倍,池体1中的水力停留时间在12-14h。
32.曝气系统6采用微孔曝气软管或曝气盘,且均匀布设于好氧区底部;池体1的外侧岸边设置有曝气风机房5,其内的风机与曝气系统6通过管路连通。
33.不透水软隔膜4为pvc帘布,其设有镀锌钢管骨架,pvc帘布顶部通过浮体和活动钢环固定于镀锌钢管上,底部除了镀锌钢管骨架外,边沿通过包裹砂或细卵石固定于塘体底部。
34.对比例:
35.采用与实施例相近的结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处理区由三个好氧区和两个厌氧区组成,且前两个好氧区与两个厌氧区的面积相等,第三个好氧区的面积为其他好氧区的两倍;即除了预处理区与处理区外,采用了现有的好氧-厌氧等面积间隔分布。
36.以上述实施例及对比例处理同源尾水,并测定进水口和出水口处的codcr和tp,计算去除率,实施例中codcr和tp的去除率达到20%以上,对比例为14%-15%之间,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中,厌氧区和好氧区的分布以及面积占比设置合理,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净化效率受限问题大大减少,强化了水质净化的效果与效率。
37.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38.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