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基于空间特征聚类分析的电网微地形识别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2022-03-02 02:53: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电网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空间特征聚类分析的电网微地形识别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微地形微气象是指在特定的山区或丘陵地带,由于局部地形的海拔不同,在小的范围区域引起风速、温度、湿度等气象因素的变化,一般微气象的特点会反映在气象现象上,如大风、冻雨、雾等恶劣天气。微地形微气象虽然不会导致大规模的天气气候特征的变化,但由于输电线路的线状、连续分布特征,一个或两个塔所在范围的局地恶劣微气象条件造成线路跳闸或受损,会影响整条长达数十千米到数百千米线路的正常运行。
3.由于我国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高电压、远距离输电线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线路穿越高山、峡谷、丘陵地带,电网微地形微气象区域的影响愈加显著。此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输电线路穿越了大量的人烟稀少区域,因此开展电网微地形自动判识,是实现微地形区域微气象精准预测、支撑电网稳定运行的前提条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基于空间特征聚类分析的电网微地形识别方法及方法,旨在解决输电线路的电网微地形区域识别困难且精确度低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空间特征聚类分析的电网微地形识别方法,所述基于空间特征聚类分析的电网微地形识别方法包括:
6.获取至少一个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网格离散化地形高度数据;
7.根据所述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网格离散化地形高度数据,获取所述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
8.根据所述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获取所述已知微地形区域的典型空间分布特征;
9.获取待识别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并根据所述待识别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获取所述待识别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
10.根据所述待识别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进行微地形区域初步筛选,并得到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
11.根据所述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和所述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典型空间分布特征比对,对所述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进行再次识别。
12.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获取所述已知微地形区域的典型空间分布特征的步骤包括:
13.对所述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得到所述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标准化高度数据矩阵;
14.合并同类型的所述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标准化高度数据矩阵,并获取各类已知
微地形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
15.计算同类型的微地形区域的矩阵平均分布和平均值矩阵;
16.根据同类型的微地形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中每处微地形点的标准化高度矩阵和平均值矩阵获取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典型空间分布特征。
17.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根据同类型微地形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中每处微地形点的标准化高度矩阵和平均值矩阵获取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典型空间分布特征的步骤包括:
18.计算同类型微地形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中的一处微地形区域标准化高度矩阵与所述平均值矩阵的第一距离;
19.计算同类型微地形区域中全部微地形点的平均距离;
20.比对所述第一距离和平均距离;
21.当最大的第一距离大于平均距离的预设倍数,则将属于最大的第一距离处的微地形点从同类型微地形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中剔除;
22.当最大的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平均距离的预设倍数,则将属于最大的第一距离处的微地形点保留在同类型微地形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中。
23.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距离可通过如下计算公式计算得到:
[0024][0025]
其中,lnx为同类型微地形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中的一处微地形区域标准化高度矩阵与平均值矩阵的第一距离;m为所选取的微地形区域的网格点数据量;h
i,j
为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中的网格点数值。
[0026]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待识别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进行微地形区域初步筛选,并得到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的步骤包括:
[0027]
计算待识别区域的平均高度和起伏高度;
[0028]
根据所述待识别区域的平均高度和起伏高度初步识别所述待识别区域;
[0029]
当平均高度小于200米且起伏高度小于50米,或者平均高度大于200米,且起伏高度小于50米,则初步识别所述待识别区域不属于微地形区域,结束识别。
[003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和所述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典型空间分布特征比对,对所述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进行再次识别的步骤包括:
[0031]
对所述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得到所述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的标准化高度数据矩阵;
[0032]
获取所述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的标准化高度数据矩阵与所述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空间分布的平均值矩阵之间的第二距离;
[0033]
根据所述第二距离和所述平均距离之间的关系,对所述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进行再次识别。
[0034]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二距离和平均距离之间的关系,对所述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进行再次识别的步骤包括:
[0035]
当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平均距离的预设倍数,则判定所述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属于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中对应的微地形;
[0036]
当所述第二距离大于平均距离的预设倍数,则判定所述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不属于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中对应的微地形。
[0037]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当所述第二距离超过平均距离的预设倍数,则判定所述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不属于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中对应的微地形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0038]
将不属于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所述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的标准化高度数据矩阵进行处理,确认是否可以提取出新的微地形类型。
[0039]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基于空间特征聚类分析的电网微地形识别方法还包括将待识别区域的区域识别结果进行分组,识别结束。
[0040]
并且,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基于空间特征聚类分析的电网微地形识别系统,所述基于空间特征聚类分析的电网微地形识别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并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的基于空间特征聚类分析的电网微地形识别方法的步骤。
[0041]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空间特征聚类分析的电网微地形识别方法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42]
首先,获取至少一个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网格离散化地形高度数据;根据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网格离散化地形高度数据,获取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根据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获取已知微地形区域的典型空间分布特征;然后,获取待识别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并根据待识别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获取待识别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根据待识别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进行微地形区域初步筛选,并得到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最后,根据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和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典型空间分布特征比对,对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进行再次识别。本发明通过对待识别区域进行初步识别和二次识别,提高了微地形识别的精确性,减少了其他外部因素的干扰;且采用空间分布特征矩阵的方式来识别微地形,能够采用最简便的方式覆盖所需要的最大的区域范围,提高了微地形识别的容易程度。
[0043]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44]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0045]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基于空间特征聚类分析的电网微地形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0047]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基于空间特征聚类分析的电网微地形识别方法。
[0048]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出一种基于空间特征聚类分析的电网微地形
识别方法,该基于空间特征聚类分析的电网微地形识别方法包括:
[0049]
步骤s10:获取至少一个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网格离散化地形高度数据;
[0050]
步骤s20:根据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网格离散化地形高度数据,获取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
[0051]
步骤s30:根据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获取已知微地形区域的典型空间分布特征;
[0052]
步骤s40:获取待识别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并根据待识别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获取待识别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
[0053]
步骤s50:根据待识别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进行微地形区域初步筛选,并得到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
[0054]
步骤s60:根据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和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典型空间分布特征比对,对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进行再次识别。
[0055]
具体地,通过收集已知的典型微地形区域的30米
×
30米的分辨率地形数据,也就是说网格中每个小格的尺寸为30米
×
30米;收集需要进行微地形判识区域的30米
×
30米的分辨率地形数据。其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分辨率,也可以为50米
×
50米的分辨率。当分辨率选择为30米
×
30米时,根据已知的每个典型的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30米分辨率地形数据,在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上划定一个3km
×
3km的方格,方格的轴向为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得到一个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h(100,100),即,该矩阵包括10000个网格数据点,其中,100表征纬向和经向的地形高度数据。
[0056]
进一步地,与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高度数据获取相同,针对待识别区域的地形特征的判识,在待识别区域划定一个3km
×
3km的方格,方格的轴向为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得到一个待识别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z(100,100),100表征纬向和经向的地形高度数据。
[0057]
为了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使识别产生误差,并提高识别的精确性,首先对待识别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z(100,100)进行微地形区域的初步筛选,已去除明显的不属于微地形区域的网格点,比如平原地带或开阔地带,为后续进一步地精确识别节约时间。当初步筛选完成后即得到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对经过初步识别后的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和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典型空间分布特征比对,从而实现对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的二次识别,进而精确的完成对待识别区域的识别。
[0058]
本实施例通过对待识别区域进行初步识别和二次识别,提高了微地形识别的精确性,减少了其他外部因素的干扰;且采用空间分布特征矩阵的方式来识别微地形,能够采用最简便的方式覆盖所需要的最大的区域范围,提高了微地形识别的容易程度。
[0059]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根据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获取已知微地形区域的典型空间分布特征的步骤包括:
[0060]
步骤s31:对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得到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标准化高度数据矩阵;
[0061]
步骤s32:合并同类型的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标准化高度数据矩阵,并获取各类已知微地形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
[0062]
步骤s33:计算同类型的微地形区域的矩阵平均分布和平均值矩阵;
[0063]
步骤s34:根据同类型微地形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中每处微地形点的标准化高度矩阵和平均值矩阵获取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典型空间分布特征。
[0064]
首先将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h(100,100)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将已知的同类型微地形的标准化高度数据矩阵进行合并,得到一组同类型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hn(t,100,100),其中t表示该类型的微地形区域中包含t处微地形区域,n表示有n类微地形类型;最后,计算第n类微地形类型中矩阵hn的平均分布,得到第n类微地形区域的平均值矩阵ave_hn(100,100);最后,根据同类型微地形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中每处微地形区域的标准化高度矩阵hx(100,100)和平均值矩阵ave_hn(100,100)获取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典型空间分布特征。
[0065]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根据同类型微地形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中每处微地形点的标准化高度矩阵和平均值矩阵获取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典型空间分布特征的步骤包括:
[0066]
步骤s341:计算同类型微地形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中的一处微地形区域标准化高度矩阵与平均值矩阵的第一距离;
[0067]
步骤s342:计算同类型微地形区域中全部微地形点的平均距离;
[0068]
步骤s343:比对第一距离和平均距离;
[0069]
步骤s344:当最大的第一距离大于平均距离的预设倍数,则将位于最大的第一距离处的微地形点从同类型微地形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中剔除;
[0070]
步骤s345:当最大的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平均距离的预设倍数,则将位于最大的第一距离处的微地形点保留在同类型微地形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中。
[0071]
计算第n类已知微地形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hn(t,100,100)中的每处微地形点的标准化高度矩阵hx(100,100)与第n类已知微地形区域的平均值矩阵ave_hn(100,100)之间的第一距离lnx,并计算第n类已知微地形区域中t处微地形点的平均距离ave_ln;
[0072]
对于一类已知微地形区域中的微地形点有几处,则计算得到的第一距离的数值点就有几个,也就是说在同类已知微地形区域中,第一距离的数值点数量和已知微地形区域中的微地形点数量相同。在这些数据中,最大的第一距离lnx超过平均距离ave_ln的预设倍数时,则认为该微地形点高度分布特征距离该类较远,从高度数据矩阵hn(t,100,100)中剔除,并重复进行步骤s33和s34,直到最大的lnx不超过平均距离ave_ln的预设倍数。优选地,预设倍数为2,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1.5-3之间调节。
[0073]
因此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得到已知类型的典型微地形区域典型空间分布特征。
[0074]
其中,第一距离可通过如下计算公式计算得到:
[0075][0076]
其中,lnx为同类型微地形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中的一处微地形区域标准化高度矩阵与平均值矩阵的第一距离;m为所选取的微地形区域的网格点数据量;h
i,j
为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中的网格点数值。
[0077]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根据待识别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进行微地形区域初步筛
选,并得到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的步骤包括:
[0078]
步骤s51:计算待识别区域的平均高度和起伏高度;
[0079]
步骤s52:根据待识别区域的平均高度和起伏高度初步识别待识别区域;
[0080]
步骤s53:当平均高度小于200米且起伏高度小于50米,或者平均高度大于200米,且起伏高度小于50米,则初步识别待识别区域不属于微地形区域,结束识别。
[0081]
在该实施例中,计算待识别区域的平均高度ave_z,并计算待识别区域的起伏高度qif_z,起伏高度qif_z为海拔最高的3个点平均海拔与海拔最低的3个点平均海拔之差。如果平均高度ave_z小于200米,且起伏高度qif_z小于50米,则该区域为平原地带,不属于微地形区域,停止判识。如果度ave_z大于200米,但起伏高度qif_z小于50米,则该区域处于开阔地带,也不属于微地形区域,停止判识,而除此之外的待识别区域的所有点均属于微地形区域。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对微地形区域的初步筛选,能够去除比较明显的非微地形区域的网格点,为下一步的二次识别提供更加有利的识别条件。
[0082]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根据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和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典型空间分布特征比对,对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进行再次识别的步骤包括:
[0083]
步骤s61:对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的高度数据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得到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的标准化高度数据矩阵;
[0084]
步骤s62:获取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的标准化高度数据矩阵与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空间分布的平均值矩阵之间的第二距离;
[0085]
步骤s63:根据第二距离和平均距离之间的关系,对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进行再次识别。
[0086]
针对初步筛选后的待进行微地形特征判识的区域,将矩阵z(100,100)进行标准化处理。若已知的微地形类型有n类时,计算矩阵z(100,100)与步骤2中n类已知地形区域空间分布的平均值矩阵ave_hn(100,100)的第二距离dn,从而可以获得n个第二距离,然后将n个第二距离中最小的数值与平均距离进行比较,以实现对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的二次识别;这种二次识别方式提高了微地形识别的精确性,避免了遗漏或误判的情况发生。
[0087]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根据第二距离和平均距离之间的关系,对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进行再次识别的步骤包括:
[0088]
步骤s631:当第二距离小于或等于平均距离的预设倍数,则判定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属于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空间分布的平均值矩阵对应的微地形;
[0089]
步骤s632:当第二距离大于平均距离的预设倍数,则判定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不属于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中对应的微地形。
[0090]
选取n个第二距离中最小的距离值,并将最小的第二距离和平均距离的预设倍数进行对比,若n个第二距离中最小的距离值小于或等于平均距离的预设倍数,则判定该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属于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空间分布的平均值矩阵ave_hn(100,100)对应的微地形。其中预设倍数的取值与上述选取情况一致。
[0091]
n个第二距离中最小的距离值大于平均距离的预设倍数,则判定该待进行微地形特征判识的区域不属于目前已划分的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任何一类,并将这些微地形点归入其他类。
[0092]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当第二距离大于平均距离的预设倍数,则判定初步识别微
地形区域不属于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中对应的微地形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0093]
步骤s63:将不属于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的标准化高度数据矩阵进行处理,确认是否可以提取出新的微地形类型。
[0094]
对不属于选取的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待识别区域中的初步识别微地形区域的标准化高度数据矩阵进行处理,并重新进行步骤s32和步骤s33,以确认是否能够提取出属于现有的已知微地形区域或者一个新的微地形类型,为后续微地形的研究提供更有利的帮助。
[0095]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基于空间特征聚类分析的电网微地形识别方法还包括将待识别区域的区域识别结果进行分组,识别结束;进行分组后的待识别区域的地形状况更加清楚,有利于研究人员能够清晰准确的确定微地形的具体网格块位置。
[0096]
为了进一步地说明采用本发明的电网微地形识别方法识别微地形的可行性,收集已知的垭口、山顶、峡谷三种典型微地形区域来进行识别微地形区域,具体的实施例的识别过程如下详细说明。
[0097]
(1)基础数据收集整理
[0098]
收集已知的垭口、山顶、峡谷三种典型微地形区域的30米分辨率地形数据;收集需要进行微地形判识区域的30米分辨率地形数据。
[0099]
(2)典型微地形区域特征信息提取
[0100]
2.1根据已知的每个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30米分辨率地形数据,在微地形区域划定一个3km
×
3km的方格,方格的轴向为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得到一个已知微地形类型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h(100,100),100表征纬向和经向的地形高度数据。
[0101]
2.2将高度数据矩阵h(100,100)进行标准化处理。
[0102]
2.3将已知的同类型微地形的标准化高度数据矩阵进行合并,得到三组三个类型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h1(t1,100,100),h2(t2,100,100),h2(t2,100,100)其中t1、t2、t3表示t1、t2、t3处微地形区域。
[0103]
2.4分别计算三类微地形类型中矩阵h1、h2、h3的平均分布,得到平均值矩阵ave_h1(100,100),ave_h2(100,100),ave_h3(100,100)。
[0104]
2.5计算矩阵h1(t1,100,100)中每处微地形区域标准化高度矩阵hx(100,100)与平均值矩阵ave_h1(100,100)的第一距离l1x,其中h
i,j
为矩阵hx(100,100)的网格点数值。
[0105]
计算t处微地形点的平均距离ave_ln,
[0106]
若l1x值最大,且超过2倍ave_ln,则认为该微地形点高度分布特征距离该类较远,从高度数据矩阵h1(t1,100,100)中剔除,重复进行步骤2.4和2.5,直到最大的l1x不超过2倍ave_ln。
[0107]
同样的,对矩阵h2(t2,100,100)、h3(t3,100,100)进行处理。
[0108]
通过步骤2,可以得到垭口、山顶、峡谷三种类型的典型微地形区域典型空间分布特征ave_h1(100,100),ave_h2(100,100),ave_h3(100,100)。
[0109]
(3)待判识区域微地形特征初步筛选
[0110]
3.1同样的,针对待进行微地形特征判识的区域,在该微地形区域划定一个3km
×
3km的方格,方格的轴向为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得到一个待识别区域的地形高度数据矩阵z(100,100),100表征纬向和经向的地形高度数据。
[0111]
3.2计算待进行微地形特征判识区域的平均高度ave_z;
[0112]
3.3计算待进行微地形特征判识区域的起伏高度qif_z,即海拔最高的3个点平均海拔与海拔最第的3个点平均海拔之差。
[0113]
3.4如果平均高度ave_z小于200米,且起伏高度qif_z小于50米,则该区域为平原地带,不属于微地形区域,停止判识。如果度ave_z大于200米,但起伏高度qif_z小于50米,则该区域处于开阔地带,也不属于微地形区域,停止判识。
[0114]
(4)基于空间特征聚类分析的微地形判断
[0115]
4.1针对初步筛选后的待进行微地形特征判识的区域,将矩阵z(100,100)进行标准化处理。
[0116]
4.2计算矩阵z(100,100)与n类典型微地形区域空间分布的平均值矩阵ave_hn(100,100)的第二距离dn。
[0117]
如果dx是n个数值中最小的,且dx不超过k倍ave_ln,则判定该待进行微地形特征判识的区域属于矩阵ave_hn(100,100)对应的微地形。其中k的取值与步骤2.5中一致
[0118]
如果dx是n个数值中最小的,但与n类典型微地形区域的距离都超过k倍ave_ln,则判定该待进行微地形特征判识的区域不属于目前已划分的任何一类,将这些微地形点归入其他类。
[0119]
4.3将其他类中全部的标准化高度数据矩阵进行步骤2.4和2.5处理,确认是否可以提取出新的典型微地形类型。
[0120]
4.4将所有待进行微地形特征判识的区域划分如对应的分组,判识结束。
[0121]
并且,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基于空间特征聚类分析的电网微地形识别系统,基于空间特征聚类分析的电网微地形识别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并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的基于空间特征聚类分析的电网微地形识别方法的步骤。
[0122]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123]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124]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
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125]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