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提升传输性能的方法、装置、系统和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2022-03-02 01:43: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升传输性能的方法、装置、系统和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wifi传输的网络拓扑为星型结构,分为访问接入点(access point,ap)和站点(station,sta)两种设备,当两个站点进行通信时,数据流量通过访问接入点进行中转,如果两个站点间传输的数据流量较大,访问接入点的负载将比较重,而且数据流量较大时不仅会影响别的站点,同时也容易受到访问接入点下其它设备的干扰,导致传输性能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提升传输性能的方法、装置、系统和可读存储介质,能够减轻访问接入点的负载,并提升传输性能。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提升传输性能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访问接入点,该方法包括:接收第一站点发送的访问数据;在基于访问数据判断出第一站点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后,为第一站点分配点对点信道,以使得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通过点对点信道进行点对点通信,并断开访问接入点与第一站点以及第二站点之间的通信连接,点对点信道与访问接入点的工作信道不重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提升传输性能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第一站点,该方法包括:发送访问数据至访问接入点,以使得访问接入点基于访问数据判断第一站点是否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在第一站点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后,接收访问接入点发送的点对点信道,以使得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通过点对点信道进行点对点通信,并断开第一站点与访问接入点之间的通信连接,点对点信道与访问接入点的工作信道不重叠。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传输装置,该传输装置包括互相连接的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提升传输性能的方法。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访问接入点与至少两个站点,至少两个站点包括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访问接入点用于接收第一站点发送的访问数据;在基于访问数据判断出第一站点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后,为第一站点分配点对点信道,以使得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通过点对点信道进行点对点通信,并断开访问接入点与第一站点以及第二站点之间的通信连接,点对点信道与访问接入点的工作信道不重叠。
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提升传输性能的方法。
9.通过上述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提供的方案涉及一个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访问接入点、第一站点以及第二站点,第一站点可发送访问数据至访问接入点;访问接入点可利用该访问数据判断当前是否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如果检测到当前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则访问接入点为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分配点对点信道,以使得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能够通过该点对点信道直接通信,而且访问接入点断开与第一站点以及第二站点之间的通信连接,释放与第一站点以及第二站点相关的资源;由于访问接入点能够为其下所连接的站点指定信道,使得相应的站点建立点对点连接来直接通信,避免站点间传输大量数据时因访问接入点的任务过多导致访问接入点无法及时响应,能够提升站点间的传输性能;并且由于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之间所传输的数据不再利用访问接入点进行转发,能够减轻访问接入点的负载,有助于提升访问接入点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11.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提升传输性能的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12.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提升传输性能的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13.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提升传输性能的方法又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14.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传输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通信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8.在本技术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1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
元。
20.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提升传输性能的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访问接入点,该方法包括:
21.步骤11:接收第一站点发送的访问数据。
22.访问接入点可以为常见的无线路由器,站点(包括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在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中一般为客户端,比如:笔记本电脑、手机或摄像机等,其可以是装有无线网卡的计算机,也可以是有wifi模块的智能手机或摄像机等带有wifi功能的设备,可以是移动的,也可以是固定的。
23.进一步地,可将通信系统中预发起数据传输且与访问接入点连接的站点记作第一站点,将通信系统中接收第一站点所传输的数据且与访问接入点连接的站点记作第二站点,如果第一站点预与第二站点进行通信,则第一站点可先生成访问数据,并将该访问数据发送至访问接入点。
24.可以理解地,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并非是固定的,例如,通信系统包括站点a与站点b,在t1时刻,站点a预发送数据至站点b,则站点a为第一站点,站点b为第二站点;在t2时刻,站点b预发送数据至站点a,则站点a为第二站点,站点b为第一站点。
25.步骤12:在基于访问数据判断出第一站点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后,为第一站点分配点对点信道,以使得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通过点对点信道进行点对点通信,并断开访问接入点与第一站点以及第二站点之间的通信连接。
26.访问接入点在接收到访问数据后,对该访问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便确定当前第一站点是否满足预设点对点(peer-to-peer,p2p)连接条件,该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可以为与第一站点所传输的数据或当前访问接入点的负载相关的条件;如果访问接入点检测到当前第一站点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则为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分配点对点信道,以使得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能够利用该点对点信道直接通信,无需再通过访问接入点进行数据的转发,该点对点信道与访问接入点的工作信道不重叠,以防止信号相互干扰;比如:以2.4ghz的信道1-11为例,每个信道的有效带宽为20mhz,相邻两个信道的中心频率间隔5mhz,由于信道1、信道6以及信道11不重叠,在访问接入点所采用的工作信道为信道1时,点对点信道可以为信道6或信道11。
27.进一步地,访问接入点在检测到第一站点符合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后,可拆开访问接入点与第一站点之间的通信连接,同时拆开访问接入点与第二站点之间的通信连接,以便释放访问接入点的资源,减少访问接入点所连接的站点的数量,降低访问接入点的负载。可以理解地,访问接入点还在检测到第一站点符合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后,不断开访问接入点与第一站点以及第二站点之间的通信连接,可通过保活机制来检测通信连接是否断开,如果检测到访问接入点与第一站点/第二站点之间的信道超过设定时间未被使用,则表明访问接入点与第一站点/第二站点之间的连接已经断开。
2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升同一wlan内设备间传输性能的方法,访问接入点在接收到第一站点发送的访问数据之后,判定第一站点是否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如果第一站点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则为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分配能够直接通信的点对点信道,且断开访问接入点与第一站点以及第二站点之间的通信连接,释放与第一站点以及第二站点相关的资源;由于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能够直接进行通信,无需访问接入点作为中
转来转发数据,减少了访问接入点的工作量,能够解决很好地减轻访问接入点的负载,并能够避免站点间传输大量数据时因访问接入点的任务过多导致访问接入点无法及时响应,有助于提升站点间传输大流量数据的性能。
29.请参阅图2,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提升传输性能的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访问接入点,该方法包括:
30.步骤21:接收第一站点发送的访问数据。
31.访问数据包括待传输数据与目的地址,目的地址为第二站点的地址。
32.步骤22:基于访问数据,判断第一站点是否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
33.判断访问数据中的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是否超过预设数据量;若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超过预设数据量,则确定第一站点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执行使得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能够直接通信的操作。
34.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采用其他方式来确定是否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并不仅限于上述的方案,比如:判断与访问接入点连接的站点的数量是否超过预设数量,如果与访问接入点连接的站点的数量超过预设数量,则确定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或者,判断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是否超过预设数据量以及与访问接入点连接的站点的数量是否超过预设数量,如果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超过预设数据量,且与访问接入点连接的站点的数量超过预设数量,则确定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如果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超过预设数据量,但与访问接入点连接的站点的数量未超过预设数量,则确定不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继续通过访问接入点进行间接通信。或者,还可检测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之间的距离,判断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是否超过预设数据量以及该距离是否超过预设距离,如果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超过预设数据量且该距离超过预设距离,则确定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即在待传输数据的数据量较大且传输距离较远时,建立点对点连接。
35.步骤23:若判断出第一站点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后,则生成通知信息,并将通知信息发送至第一站点以及第二站点。
36.如果访问接入点检测到第一站点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则生成一通知信息,该通知信息包括点对点信道,以便通知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当前可以建立点对点连接,此时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可采用相关技术中的点对点连接建立方案来建立点对点连接,比如:第一站点和第二站点分别发送数据包给服务器,数据包经过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nat)后,相应的互联网协议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ip)被转换为公网ip,服务器获取到转换后的第一站点的nat地址和第二站点的nat地址后,将第一站点的nat地址发给第二站点,将第二站点的nat地址发给第一站点;第一站点在接收到第二站点的nat地址后,尝试建立连接,发送消息包给第二站点,第二站点也发送消息包给第一站点,在两个站点都接收到对方的消息包之后,就可以进行通信了。
37.步骤24:为第一站点分配点对点信道,以使得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通过点对点信道进行点对点通信,并断开与第一站点以及第二站点之间的通信连接。
38.在确定需要建立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之间的点对点连接之后,访问接入点从空闲的信道中选择出点对点信道,以使得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能够通过该点对点信道进行直接通信。
39.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可以按照信道对应的数据流量来选择点对点信道,比如:先
按照预设扫描周期对预设信道表中的每个信道进行扫描,得到信道数据量,该预设信道表包括多个信道;然后从所有信道中选择信道数据量最少且与工作信道不重叠的信道作为点对点信道。
40.在另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可以先从所有信道中选择与工作信道不重叠的信道作为候选点对点信道;然后按照预设扫描周期对候选点对点信道进行扫描,得到信道数据量;再从所有候选点对点信道中选择信道数据量最少的候选点对点信道作为点对点信道。
41.在其他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距离来选择点对点信道,比如:获取第一站点的位置信息与第二站点的位置信息;利用第一站点的位置信息与第二站点的位置信息,计算访问接入点与第一站点之间的距离以及访问接入点与第二站点之间的距离;判断该距离是否大于预设距离;若该距离大于预设距离,则选择信道数据量最少的信道作为点对点信道。
42.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中当访问接入点检测到站点的数据流量超过一定阈值,且数据流量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对应的站点均为连接到自身的站点时,通知源地址对应的站点和目的地址对应的站点启动点对点连接,同时为点对点连接指定信道,确保点对点连接的信道与访问接入点的工作信道不会相互干扰;由于将本来通过自身进行通信的通信方式转换为两个站点直接通信,能够降低访问接入点的负载。
43.请参阅图3,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提升传输性能的方法又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第一站点,该方法包括:
44.步骤31:发送访问数据至访问接入点,以使得访问接入点基于访问数据判断第一站点是否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
45.该步骤与上述实施例中步骤11-12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46.步骤32:在第一站点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后,接收访问接入点发送的点对点信道,以使得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通过点对点信道进行点对点通信,并断开第一站点与访问接入点之间的通信连接。
47.第一站点可判断是否接收到通知信息,该通知信息包括点对点信道,点对点信道与访问接入点的工作信道不重叠;若接收到通知信息,则暂停传输待传输数据,并建立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之间的点对点连接;在建立完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之间的点对点连接后,将待传输数据传输至第二站点;然后判断待传输数据是否传输完毕;若待传输数据传输完毕,则断开第一站点与第二站点之间的点对点连接,并恢复第一站点与访问接入点之间的通信连接;若待传输数据未传输完毕,则返回发送待传输数据的步骤,继续发送待传输数据。
48.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中两个站点可判断是否接收到通知消息,若接收到通知消息,则暂停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并缓存待传输数据,然后按照通知消息中携带的点对点信道启动点对点连接,在连接成功后恢复待传输数据的传输;在待传输数据被传输完毕后,两个站点恢复与访问接入点之间的通信连接;由于访问接入点能够为其下所连接的站点指定信道,使得相应的站点建立点对点连接来进行大数据流量通信,能够提升站点间的传输性能,并能减轻访问接入点的负载。
49.请参阅图4,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传输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传输装置40包括互相连接的存储器41和处理器42,存储器41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
器42执行时,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提升传输性能的方法。
50.请参阅图5,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通信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通信系统50包括访问接入点51与至少两个站点52,至少两个站点52包括第一站点521与第二站点522,访问接入点51用于接收第一站点521发送的访问数据;在基于访问数据判断出第一站点521满足预设点对点连接条件后,为第一站点521分配点对点信道,以使得第一站点521与第二站点522通过点对点信道进行点对点通信,并断开访问接入点51与第一站点521以及第二站点522之间的通信连接,点对点信道与访问接入点51的工作信道不重叠。
51.本方案中由访问接入点为可以进行点对点连接的站点指定合适的信道,使得两个站点能够直接通信,可提升站点间的传输性能;而且访问接入点还可考虑到站点之间的位置,更好地确保站点之间的传输性能。
52.请参阅图6,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60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61,计算机程序61在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提升传输性能的方法。
53.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60可以是服务端、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54.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方式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以及设备,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55.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方式方案的目的。
56.另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5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