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2022-02-25 22:29: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2.当前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具有触控功能显示器,尤其是中小尺寸显示器,越来越受市场的欢迎。通常情况下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器需要将触控面板和显示面板贴合起来,但是这样就造成工艺繁杂,显示器过厚,不利于产品的轻薄化技术,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外嵌式(on-cell)触控技术和内嵌式(in-cell)触控技术应运而生,这两种触控技术的使用极大地降低了工艺的繁杂程度,同时对显示器轻薄化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这种与显示技术结合在一起的触控技术也无需单独建设触控工厂,因此,这一技术一经出现便得到了极大发展。
3.其中,外嵌式(on-cell)触控成为当今现实面板发展的主要形式,外嵌式(on-cell)包括自容式触摸技术(s-dot)和互容式触摸技术(m-dot)两种形式;其中,s-dot由于制程简单,性能突出,尤其在折叠屏/卷曲屏上表现优异,逐渐成为各大厂商开发的热点;然而,由于显示装置外形和驱动方式的限制,位于显示装置拐角区域的触控电极,其电容值相对于位于显示装置非拐角区域的触控电极的电容值偏小,最终会导致此区域触控性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用以缓解现有触控显示面板在拐角附近的触控电极触控性能降低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的触控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7.基板;
8.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区内,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分别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区各拐角处的多个拐角触控电极、及位于各所述拐角触控电极之间的多个非拐角触控电极;
9.触控集成电路,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所述触控集成电路通过多条间隔设置的触控走线分别与各所述触控电极连接;
10.其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触控电极同层设置的补偿电极,所述补偿电极包括多个子补偿电极、以及至少连接部分所述子补偿电极的补偿走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每一所述拐角触控电极远离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的一侧均设有一所述子补偿电极,所述补偿电极通过补偿信号线与所述触控集成电路连接。
11.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多个所述拐角触控电极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布的两拐角触控电极组,每一所述拐角触控电极组包括一靠近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一拐
角触控电极和一远离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二拐角触控电极;
12.每一所述第一拐角触控电极对应的一所述子补偿电极均通过一所述补偿信号线与所述触控集成电路连接。
13.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补偿走线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补偿子走线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补偿子走线,
14.其中,一所述拐角触控电极组中,所述第一拐角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拐角触控电极对应的两所述子补偿电极通过所述第一补偿子走线连接;两所述第二拐角触控电极对应的两所述子补偿电极通过所述第二补偿子走线连接。
15.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补偿子走线与相邻拐角触控电极之间的间距大于该所述拐角触控电极与相邻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之间的间距。
16.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补偿走线包括两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补偿子走线,每一所述拐角触控电极组中,所述第一拐角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拐角触控对应的两所述子补偿电极均通过一所述补偿子走线连接。
17.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每一所述补偿子走线包括对应所述第一拐角触控电极的第一部、对应所述第二拐角触控电极的第二部及连接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的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部的宽度和所述第二部的宽度均大于所述连接部的宽度。
18.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一所述拐角触控电极与对应的所述子补偿电极的正对重叠面积大于该所述拐角触控电极与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的正对重叠面积。
19.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一所述拐角触控电极与对应的所述子补偿电极之间的间距小于该所述拐角电极与相邻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之间的间距。
20.在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补偿信号线与相对应的所述触控走线之间的间距等于相邻两所述触控走线之间的间距;所述补偿信号线的宽度大于任一所述触控走线的宽度。
2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上述任一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22.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的触控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区内,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分别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区各拐角处的多个拐角触控电极、及位于各所述拐角触控电极之间的多个非拐角触控电极;触控集成电路,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所述触控集成电路通过多条间隔设置的触控走线分别与各所述触控电极连接;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一补偿电极,所述补偿电极与所述触控电极同层设置,所述补偿电极包括多个子补偿电极、以及至少连接部分所述子补偿电极的补偿走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每一所述拐角触控电极远离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的一侧均设有一所述子补偿电极,所述补偿电极通过补偿信号线与所述触控集成电路连接,从而补偿所述拐角触控电极的寄生电容值,进而改善触控显示面板触控不均的现象。
附图说明
23.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24.图1为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截面图;
25.图2为图1在a-a处的放大图;
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种俯视截面图;
27.图4为图3的b-b处放大示图;
28.图5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沿第一方向,第一拐角触控电极、第二拐角触控电极以及位于该第一拐角触控电极和该第二拐角触控电极之间非拐角触控电极的俯视图;
2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种俯视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31.请结合图1和图2;其中,图1为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截面图;图2为图1在a-a处的放大图。
32.在现有触控显示面板100中,包括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的触控显示区1000和非显示区2000,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基板10;触控电极层20,设置于所述基板10上且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区1000内,所述触控电极层20包括多个呈阵列设置的触控电极21;触控集成电路30,设置于所述基板10上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2000内,所述触控集成电路30通过多条间隔设置的触控走线22分别与各所述触控电极21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方向y为附图2中y方向。
33.然而,在所述现有触控显示面板100中,多个所述触控电极21包括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区1000各拐角处的多个拐角触控电极211、及位于各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之间的多个非拐角触控电极212,其中,在所述第一方向y上,每一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与相邻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之间产生第一寄生电容c1,该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还与另一相邻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之间产生第二寄生电容c2,因此,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相对于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来说,其对应的电容值偏小,这就导致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00上出现寄生电容不均的现象,最终可能造成所述触控显示区1000各拐角处触控性能降低。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用以缓解现有触控显示面板100在拐角附近的触控电极触控性能降低的问题。
34.请参阅图2~图6,本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沿第一方向y并列设置的触控显示区1000和非显示区2000,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基板10;触控电极层20,设置于所述基板10上且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区1000内,所述触
控电极层20包括分别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区1000各拐角处的多个拐角触控电极211、及位于各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之间的多个非拐角触控电极212;触控集成电路30,设置于所述基板10上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2000内,所述触控集成电路30通过多条间隔设置的触控走线22分别与各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和各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连接;其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与所述触控电极21同层设置的补偿电极23,所述补偿电极23包括多个子补偿电极231、以及至少连接部分所述子补偿电极231的补偿走线232,在所述第一方向y上,每一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远离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的一侧均设有一所述子补偿电极231,所述补偿电极23通过补偿信号线24与所述触控集成电路30连接。
35.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通过设置与所述触控电极21同层的补偿电极23,所述补偿电极23包括多个子补偿电极231、以及至少连接部分所述子补偿电极231的补偿走线232,在所述第一方向y上,每一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远离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的一侧均设有一所述子补偿电极231,所述补偿电极23通过补偿信号线24与所述触控集成电路30连接,从而提高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的寄生电容值,进而改善触控显示面板100电容值不均匀的现象。
36.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37.请结合图3、图4和图5;其中,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种俯视截面图;图4为图3的b-b处放大示图;图5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沿第一方向,第一拐角触控电极、第二拐角触控电极以及位于该第一拐角触控电极和该第二拐角触控电极之间非拐角触控电极的俯视图。
3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但不限于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light-emittingdiode,led)、及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其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但不限于依次层叠的栅极、有源层、源漏极层等常规膜层,本实施例对此不做过多赘叙。
39.在本实施例中,包括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的触控显示区1000和非显示区2000,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基板10;触控电极层20,设置于所述基板10上且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区1000内;触控集成电路30,设置于所述基板10上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2000内;其中,所述第一方向y为附图2中y方向。
40.其中,所述触控电极层20包括分别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区1000各拐角处的多个拐角触控电极211、及位于各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之间的多个非拐角触控电极212;所述触控集成电路30通过多条间隔设置的触控走线22分别与各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和各所述连接非拐角触控电极212连接,从而实现触控功能。
4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与所述触控电极21同层设置的补偿电极23,所述补偿电极23包括多个子补偿电极231、以及至少连接部分所述子补偿电极231的补偿走线232,在所述第一方向y上,每一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远离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的一侧均设有一所述子补偿电极231,所述补偿电极23通过补偿信号线24与所述触控集成电路30连接。
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补偿电极23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钼(mo)、铝(al)、铂(pt)、钯(pd)、银(ag)、镁(mg)、金(au)、镍(ni)、钕(nd)、铱(ir)、铬(cr)、钙(ca)、钛(ti)、钽(ta)和
钨(w)中的至少一种金属,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进一步地,所述补偿电极23与所述触控电极21的材料相同。
4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方向y上,每一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与相邻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之间产生第一寄生电容c1,该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还与另一相邻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之间产生第二寄生电容c2,每一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与相对应的所述子补偿电极231之间产生第三寄生电容c3。
44.请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在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中,在所述第一方向y上,每一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具有与其相邻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之间产生第一寄生电容c1、及该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还与另一相邻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之间产生第二寄生电容c2,而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区1000拐角处的多个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具有与其相邻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之间产生第一寄生电容c1,因此相对于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来说,多个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具有稳定的电容值,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对应的电容值较小,因此在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触控显示区1000拐角处的触控性能与其他区域存在差异。
45.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与所述触控电极21同层的补偿电极23,所述补偿电极23包括多个子补偿电极231、以及至少连接部分所述子补偿电极231的补偿走线232,在所述第一方向y上,每一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远离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的一侧均设有一所述子补偿电极231,每一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与相对应的所述子补偿电极231之间产生第三寄生电容c3,从而提高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的寄生电容值,进而改善触控显示面板电容值不均匀的现象。
46.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布的两拐角触控电极组2210,每一所述拐角触控电极组2210包括一靠近所述非显示区2000的第一拐角触控电极2111和一远离所述非显示区2000的第二拐角触控电极2112;每一所述第一拐角触控电极2111对应的一所述子补偿电极231均通过一所述补偿信号线24与所述触控集成电路30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方向x与所述第一方向y垂直,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方向为x方向。
47.进一步地,所述补偿走线232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y延伸的第一补偿子走线2321和沿所述第二方向x延伸的第二补偿子走线2322,其中,一所述拐角触控电极组2210中,所述第一拐角触控电极2111和所述第二拐角触控电极2112对应的两所述子补偿电极231通过所述第一补偿子走线2321连接;两所述第二拐角触控电极2112对应的两所述子补偿电极231通过所述第二补偿子走线2322连接。
4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补偿走线232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金属材料,所述补偿电极23通过所述补偿走线232与所述触控集成电路30连接充电,从而使所述补偿电极23与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之间形成所述第三寄生电容c3,提升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的电容值,以缓解现有触控显示面板上电容值不均匀的缺陷。
4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补偿电极23并不起到触控作用,所述补偿电极23的宽度可以与所述补偿走线232的宽度相等,从而避免所述补偿电极23占据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00的空间,造成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00的边框增大。
50.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一所述拐角触控电极组2210中,所述第一拐角触控电极2111和所述第二拐角触控电极2112对应的两所述子补偿电极231通过所述第一补
偿子走线2321连接;两所述第二拐角触控电极2112对应的两所述子补偿电极231通过所述第二补偿子走线2322连接,目的是形成电荷回路,减少所述子补偿电极231的电荷流失。
5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补偿子走线2321与相邻拐角触控电极211之间的间距大于该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与相邻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之间的间距。
52.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补偿走线232的材料包括金属材料,所述补偿走线232与所述触控集成电路30连接,其中,在所述第二方向x上,所述第一补偿子走线2321位于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远离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的一侧,因此所述第一补偿子走线2321与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之间会形成第四寄生电容c4,所述第一补偿子走线2321与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之间会形成第五寄生电容c5,由于在现有技术中,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的面积大于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的面积,根据电容公式c=k
·
s/d,其中,k表示介电常数、d表示相邻两电极之间的相对距离、s表示相邻两电极之间相对重叠面,因此所述第五寄生电容c5大于所述第四寄生电容c4。
53.承上,为了避免增大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的电容值,本实施例设置所述第一补偿子走线2321与相邻拐角触控电极211之间的间距大于该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与相邻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之间的间距,从而减小所述第五寄生电容c5的电容值和所述第四寄生电容c4的电容值的大小,进而缓解设置所述第一补偿子走线2321对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00上电容值的影响。
54.同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y上,所述第二补偿子走线2322位于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远离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的一侧,所述第二补偿子走线2322与相邻拐角触控电极211之间的间距大于该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与相邻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之间的间距。
55.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第一方向y上,一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与对应的所述子补偿电极231的正对重叠面积大于该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与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的正对重叠面积。
5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和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均为网格状,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包括多条拐角触控线2113,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包括多条非拐角触控线2121,其中,在所述第一拐角触控电极2111内,所述拐角触控线2113的线宽沿所述第一方向y逐渐增大,在所述第二拐角触控电极2112内,所述拐角触控线2113的线宽沿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指向所述子补偿电极231的方向逐渐增大。
57.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一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与对应的所述子补偿电极231的正对重叠面积指的是所述子补偿电极231与多个所述拐角触控线2113的有效冲重叠面积,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与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的正对重叠面积指的是多条所述非拐角触控线2121与多个所述拐角触控线2113的有效重叠面积。
58.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改变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内的所述拐角触控线2113的线宽来增大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与所述补偿电极23正对重叠面积,从而正大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与所述补偿电极23之间的所述第三寄生电容c3的电容值,进而提升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的电容值,以使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对应的相关附近区域的触控性能提升。
59.承上,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方向y上,一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与对应的所述
子补偿电极231之间的间距小于该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与相邻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之间的间距。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控制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与对应的所述子补偿电极231之间的间距、及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与对应的所述子补偿电极231的正对重叠面积,从而补偿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的寄生电容值,进而缓解现有触控显示面板上电容值不均匀的缺陷。
60.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与对应的所述子补偿电极231的正对重叠面积、及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与对应的所述子补偿电极231之间的间距均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设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6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补偿信号线24与相对应的所述触控走线22之间的间距等于相邻两所述触控走线22之间的间距;所述补偿信号线24的宽度大于任一所述触控走线22的宽度。
62.具体地,请结合图2和图4,在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中,在所述第二方向x上,相邻两所述触控走线22之间产生第六寄生电容c6,其中,所述触控走线22包括与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连接第一触控走线221、及与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连接第二触控走线222,所述第二触控走线222具有来自两个方向的所述第六寄生电容c6,所述第一触控走线221只具有来自一个方向的所述第六寄生电容c6,因此相对于所述第二触控走线222来说,所述第一触控走线221对应的电容值较小,因此在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中,所述触控显示区1000拐角处的触控性能与其他区域存在差异。
63.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与所述触控电极21连接的所述补偿信号线24,在所述第二方向x上,所述补偿信号线24位于所述第一触控走线221远离所述第二触控走线222的一侧,所述补偿信号线24与相邻所述第一触控走线221之间产生第七寄生电容c7,从而提高所述第一触控走线221的寄生电容值,进而改善触控显示面板电容值不均匀的现象。
64.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第一触控走线221的长度小于各所述第二触控走线222的长度,因此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补偿信号线24的宽度大于任一所述触控走线22的宽度,从而补偿所述第一触控走线221的寄生电容值,进而缓解现有触控显示面板上电容值不均匀的缺陷。
65.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补偿信号线24的宽度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设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66.请参阅图5,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种截面俯视图。
6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0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的第一种结构相似/相同,具体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100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两者的区别仅在于:
6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补偿走线232包括两沿所述第一方向y延伸的补偿子走线2323,每一所述拐角触控电极组2210中,所述第一拐角触控电极2111和所述第二拐角触控对应的两所述子补偿电极231均通过一所述补偿子走线2323连接。
69.进一步地,每一所述补偿子走线2323包括对应所述第一拐角触控电极2111的第一部23231、对应所述第二拐角触控电极2112的第二部23232及连接所述第一部23231和所述第二部23232的连接部23233;其中,所述第一部23231的宽度和所述第二部23232的宽度均大于所述连接部23233的宽度。
70.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补偿走线232的材料包括金属材料,所述补偿走线232与所述触控集成电路30连接,其中,在所述第二方向x上,所述第一补偿子走线2321位于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远离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的一侧,因此所述第一补偿子走线2321与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之间会形成第四寄生电容c4,所述第一补偿子走线2321与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之间会形成第五寄生电容c5,由于在现有技术中,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的面积大于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的面积,根据电容公式c=k
·
s/d,其中,k表示介电常数、d表示相邻两电极之间的相对距离、s表示相邻两电极之间相对重叠面,所述第五寄生电容c5大于所述第四寄生电容c4,因此为了避免增大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的电容值,本技术通过设置每一所述补偿子走线2323包括对应所述第一拐角触控电极2111的第一部23231、对应所述第二拐角触控电极2112的第二部23232及连接所述第一部23231和所述第二部23232的连接部23233;其中,所述第一部23231的宽度和所述第二部23232的宽度均大于所述连接部23233的宽度,从而使所述第四寄生电容c4大于所述第五寄生电容c5,进而提升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的电容值,以使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对应的相关附近区域的触控性能提升。
71.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补偿走线232包括两沿所述第一方向y延伸的补偿子走线2323仅用作举例说明,本实施例对所述补偿子走线2323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制。
7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补偿子走线2323包括对应所述第一拐角触控电极2111的第一部23231、对应所述第二拐角触控电极2112的第二部23232及连接所述第一部23231和所述第二部23232的连接部23233;其中,所述第一部23231的宽度和所述第二部23232的宽度均大于所述连接部23233的宽度进用作举例说明,在一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所述补偿子走线2323与相邻拐角触控电极211之间的间距大于该所述拐角触控电极211与相邻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212之间的间距,即,本实施例对所述补偿子走线2323的位置、宽度均不做具体限制。
7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74.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在重复说明。
75.在具体应用时,所述移动终端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头盔、台式机电脑、智能电视或者数码相机等等设备的显示屏,甚至可以应用在具有柔性显示屏的电子设备上。
76.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的触控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基板;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区内,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分别位于所述触控显示区各拐角处的多个拐角触控电极、及位于各所述拐角触控电极之间的多个非拐角触控电极;触控集成电路,设置于所述基板上且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所述触控集成电路通过多条间隔设置的触控走线分别与各所述触控电极连接;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一补偿电极,所述补偿电极与所述触控电极同层设置,所述补偿电极包括多个子补偿电极、以及至少连接部分所述子补偿电极的补偿走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每一所述拐角触控电极远离所述非拐角触控电极的一侧均设有一所述子补偿电极,所述补偿电极通过补偿信号线与所述触控集
成电路连接,从而补偿所述拐角触控电极的寄生电容值,进而改善触控显示面板触控不均的现象。
77.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78.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