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与流程

2022-02-24 17:21: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2.为了与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网络架构相适应,传统的网元设备需要从网络功能专业化朝着通用化演进。为此,通信运营商提出了将控制面实体与用户面实体分离的系统,一般地,用户面实体也可以称为控制面实体,用于实现转发功能;控制面实体用于实现控制功能。在该系统中,将转发功能与控制功能分离,一个控制面实体可以连接多个用户面实体,以实现用户管理功能的集中化。3.目前,在控制面实体与用户面实体分离场景下,由于大量终端用户集中在控制面实体管理,为了减少控制面实体的性能消耗,以及减少控制面实体和用户面实体之间带宽的占用,通常由用户面实体进行探测报文的处理。在对探测报文的处理过程中,由控制面实体向用户面实体下发用户表项,用户面实体从该用户表项中确定接入该用户面实体的用户信息,再对该用户信息所对应终端用户的探测报文进行收发处理。4.其中,终端用户所连接的用户面实体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在用户面实体故障或者控制面实体发起的迁移调度而产生的用户面实体切换时,终端用户根据控制面实体的指示断开与原用户面实体之间的连接,并建立与目的用户面实体之间的连接。5.然而,在用户表项的数据量过大时,控制面实体向用户面实体下发用户表项的过程存在较大的传输时延,使得目的用户面实体由于无法及时获取得到用户表项,而产生探测报文的处理失败,容易导致终端用户掉线的情况产生,影响通信效率。技术实现要素: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用于实现由第一用户面向控制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并接收该控制面实体发送响应报文的过程,实现探测报文的处理,相比于控制面实体向用户面实体发送用户表项的处理过程,在用户表项的数据量过大时,可以大大减小传输时延,避免终端用户掉线的情况产生,提升通信效率。7.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控制面实体,该控制面实体包含于宽带接入网关,该宽带接入网关还包括第一用户面实体,在该方法中,控制面实体接收来自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的探测报文,该探测报文包括终端的标识;此后,该控制面实体根据该探测报文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8.本实施例中,控制面实体接收来自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的承载终端的标识的探测报文,并根据该探测报文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后续第一用户面实体可以将该响应报文转发至终端设备。由第一用户面向控制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并接收该控制面实体发送响应报文的过程,实现探测报文的处理。相比于控制面实体向用户面实体发送用户表项的过程,在用户表项的数据量过大时,可以大大减小传输时延,避免终端用户掉线的情况产生,提升通信效率。9.在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控制面实体接收来自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的探测报文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该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第一用户表项,该第一用户表项用于更新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该第一用户表项包括该终端的表项。10.本实施例中,该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关联于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第一用户表项之后,该控制面实体才会接收到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的探测报文。其中,该第一用户表项用于更新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该第一用户表项包括该终端的表项。即在该控制面实体向用户面实体发送第一用户表项的过程中,由控制面实体实现探测报文的处理,可以避免在用户表项的传输过程中产生用户掉线的情况。11.在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宽带接入网关还包括第二用户面实体,该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一用户表项包括:在该控制面实体确定需要将该终端的表项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时,该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一用户表项。12.本实施例中,该终端与第二用户面实体存在初始连接,且该终端的表项初始是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的。在该控制面实体确定需要将该终端的表项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时,该控制面实体才会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一用户表项。即控制面实体确定该终端的表项由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时,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一用户表项,可以避免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该终端的探测报文失败的情况发生。13.在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满足以下至少一项时,该控制面实体确定需要将该终端的表项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包括:14.该控制面实体检测到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存在故障;或,15.该控制面实体接收到来自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发送的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存在故障;或,16.该控制面实体确定该终端的用户信息,此后,该控制面实体根据该用户信息确定需要将所述终端的表项由所述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所述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17.本实施例中,在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存在故障时,或者是,在该控制面实体根据该终端的用户信息确定该终端的表项由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时,控制面实体才确定需要将所述终端的表项由所述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所述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从而,提供了该控制面实体确定迁移该终端的多种实现方式,提升方案可实现性的同时,也可以使得方案可以适应于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18.在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控制面实体接收到来自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探测报文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该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第一通知,该第一通知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19.本实施例中,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的第一通知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使得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可以确定将要接收来自控制面实体的第一用户表项,并将接收到的探测报文上送至控制面实体处理。可以确保第一用户面实体将探测报文转发至控制面实体处理,相比于通过用户面实体处理探测报文的过程,可以降低用户面实体的运行负荷,同时,也可以使得用户面实体将更多的运算能力用于处理终端的其它业务。20.在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控制面实体接收到来自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探测报文之后,该方法还包括:该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第二通知,该第二通知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停止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21.本实施例中,在该控制面实体确定接收到来自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探测报文之后,该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停止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的第二通知。此后,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在本地处理探测报文。其中,可选地,在该第一用户表项发送完成之后,该控制面实体才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第二通知。即在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具备处理探测报文的能力时,此时,第一用户面实体停止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控制面实体可以暂时不处理探测报文,从而,可以降低控制面实体的信令消耗。22.在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二通知包括:在该控制面实体确定已将该终端的表项切换为所述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时,该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二通知。23.本实施例中,由于终端的表项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切换过程存在一定的时延,控制面实体在确定将该终端的表项切换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时,才会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二通知,可以避免该迁移过程的时延产生影响。24.在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控制面实体根据该探测报文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包括:该控制面实体判断该控制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中是否包括该终端的标识;若是,则该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25.本实施例中,控制面实体根据该探测报文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的过程中,该控制面实体可以在本地用户表项中判断是否包括该终端的标识,在确定包括时,即确定该探测报文通过合法性检测时,才会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从而,提供了该控制面实体处理该探测报文具体的处理过程,提升方案的可实现性。26.在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终端的拨号方式包括基于以太网的互联网协议第四版ipoev4、基于以太网的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oev6、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第四版pppoev4或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第六版pppoev6。27.本实施例中,该终端的拨号方式具体可以为ipoev4、ipoev6、pppoev4或者pppoev6,或者是其它类型的拨号方式。使得方案可以应用于对多种不同类型的拨号方式的终端用户的处理过程,提升方案可实现性的同时,也可以使得方案可以适应于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28.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第一用户面实体,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包含于宽带接入网关,该宽带接入网关还包括控制面实体,其中,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可以为前述第一方面及任一实现方式中的第一用户面实体,在该方法中,第一用户面实体接收来自终端的探测报文,该探测报文包括该终端的标识;然后,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此后,该第一用户面实体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的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并向该终端发送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29.本实施例中,第一用户面实体向控制面实体转发承载终端的标识的探测报文,并接收该控制面实体发送的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后续第一用户面实体可以将该响应报文转发至终端设备。由用户面向控制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并接收该控制面实体发送响应报文的过程,实现探测报文的处理。相比于控制面实体向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用户表项的过程,在用户表项的数据量过大时,可以大大减小传输时延,避免终端用户掉线的情况产生,提升通信效率。30.在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一用户面实体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的第一用户表项,该第一用户表项用于更新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该第一用户表项包括该终端的表项。31.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用户面实体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发送的关联于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第一用户表项之后,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确定在该控制面实体向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用户表项的过程中,由控制面实体实现探测报文的处理。其中,该第一用户表项用于更新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该第一用户表项包括该终端的表项,此后,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可以根据该第一用户表项更新本地的用户表项。即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可以避免在用户表项的传输过程中产生用户掉线的情况。32.在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一用户面实体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的第一通知,该第一通知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33.本实施例中,第一用户面实体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发送的第一通知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使得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可以确定将要接收来自控制面实体的第一用户表项,并将接收到的探测报文上送至控制面实体处理。可以确保第一用户表项的传输过程中,第一用户面实体将探测报文转发至控制面实体处理。34.在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之后,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一用户面实体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的第二通知,该第二通知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停止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35.本实施例中,第一用户面实体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发送的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停止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的第二通知,即该控制面实体确定该第一用户表项发送完成。此后,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具备根据该第一用转发表项处理探测报文的能力,即第一用户面实体停止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控制面实体可以暂时不处理探测报文,从而,可以降低控制面实体的信令消耗。36.在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包括: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判断本地用户表项是否包括该终端的标识;若否,则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37.本实施例中,第一用户面实体根据该探测报文的处理过程中,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可以在本地用户表项中判断是否包括该终端的标识,在确定不包括时,才会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即在第一用户面实体确定无法处理该探测报文时,向控制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并由控制面实体处理探测报文,由于用户表项是在控制面实体上进行管理维护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该终端用户掉线的情况产生。38.在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终端的拨号方式包括基于以太网的互联网协议第四版ipoev4、基于以太网的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oev6、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第四版pppoev4或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第六版pppoev6。39.本实施例中,该终端的拨号方式具体可以为ipoev4、ipoev6、pppoev4或者pppoev6,或者是其它类型的拨号方式。使得方案可以应用于对多种不同类型的拨号方式对应终端用户的处理过程,提升方案可实现性的同时,也可以使得方案可以适应于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40.本技术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面实体,该控制面实体包含于宽带接入网关,该宽带接入网关还包括第一用户面实体,该控制面实体包括:41.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的探测报文,该探测报文包括终端的标识;42.发送单元,用于根据该探测报文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43.在本技术实施例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发送单元还用于:44.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第一用户表项,该第一用户表项用于更新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该第一用户表项包括该终端的表项。45.在本技术实施例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宽带接入网关还包括第二用户面实体,该发送单元具体用于:46.在确定需要将该终端的表项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时,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一用户表项。47.在本技术实施例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控制面实体还包括处理单元,在满足以下至少一项时,该处理单元确定需要将该终端的表项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包括:48.该处理单元检测到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存在故障;49.该接收单元接收到来自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发送的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存在故障;或,50.该接收单元确定该终端的用户信息;51.该处理单元根据该用户信息确定需要将该终端的表项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52.在本技术实施例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发送单元还用于:53.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第一通知,该第一通知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54.在本技术实施例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确定该第一用户表项发送完成之后,该发送单元还用于:55.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第二通知,该第二通知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停止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56.在本技术实施例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发送单元具体用于:57.在确定已将该终端的表项切换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时,该发送单元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二通知。58.在本技术实施例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控制面实体还包括处理单元;59.该处理单元判断本地用户表项中是否包括该终端的标识;60.若该处理单元确定该控制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中包括该终端的标识,则该发送单元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61.在本技术实施例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终端的拨号方式包括基于以太网的互联网协议第四版ipoev4、基于以太网的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oev6、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第四版pppoev4或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第六版pppoev6。62.本技术实施例第三方面中,控制面实体的组成模块还可以用于执行第一方面的各个可能实现方式中所执行的步骤,具体均可以参阅第一方面,此处不再赘述。63.本技术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一用户面实体,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包含于宽带接入网关,该宽带接入网关还包括控制面实体,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包括:64.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终端的探测报文,该探测报文包括该终端的标识;65.发送单元,用于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66.该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的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67.该发送单元,还用于向该终端发送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68.在本技术实施例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接收单元,还用于:69.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的第一用户表项,该第一用户表项用于更新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该第一用户表项包括该终端的表项。70.在本技术实施例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接收单元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的第一用户表项之前,该接收单元,还用于:71.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的第一通知,该第一通知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72.在本技术实施例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发送单元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之后,该接收单元,还用于:73.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的第二通知,该第二通知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停止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74.在本技术实施例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用户面实体还包括处理单元;75.该处理单元判断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是否包括该终端的标识;76.若该处理单元确定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不包括该终端的标识,则该发送单元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77.在本技术实施例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终端的拨号方式包括基于以太网的互联网协议第四版ipoev4、基于以太网的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oev6、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第四版pppoev4或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第六版pppoev6。78.本技术实施例第四方面中,第一用户面实体的组成模块还可以用于执行第二方面的各个可能实现方式中所执行的步骤,具体均可以参阅第二方面,此处不再赘述。79.本技术实施例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面实体,该控制面实体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中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在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80.本技术实施例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一用户面实体,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中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在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81.本技术实施例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宽带接入网关,该宽带接入网关包括第三方面中的控制面实体、第四方面中的第一用户面实体,或者,该宽带接入网关包括第五方面中的控制面实体、第六方面中的第一用户面实体。82.本技术实施例第八方面提供一种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执行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或者其中任意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83.本技术实施例第九方面提供一种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在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方面或者其中任意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84.本技术实施例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基带处理器(bp,basebandprocessor),示例性地,该处理器还可以包括(ap,applicationprocessor),用于支持通信装置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方面或者其中任意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在一种具体的设计中,芯片系统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保存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85.其中,第三、第五、第七、第九和第十方面或者其中任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不同具体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86.其中,第四、第六、第八、第九和第十方面或者其中任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不同具体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87.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提出的一些实施例中,具有以下优点:控制面实体接收来自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的承载终端的标识的探测报文,并根据该探测报文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后续第一用户面实体可以将该响应报文转发至终端设备。由第一用户面向控制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并接收该控制面实体发送响应报文的过程,实现探测报文的处理,相比于控制面实体向用户面实体发送用户表项的过程,在用户表项的数据量过大时,可以大大减小传输时延,避免终端用户掉线的情况产生,提升通信效率。附图说明8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cu分离场景下网络通信的一个示意图;8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cu分离场景下网络通信的另一个示意图;9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cu分离场景下网络通信的另一个示意图;9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cu分离场景下网络通信的另一个示意图;9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cu分离场景下网络通信的另一个示意图;9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cu分离场景下网络通信的另一个示意图;9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通信方法实施例的一个示意图;95.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通信方法实施例的另一个示意图;96.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通信方法实施例的另一个示意图;97.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控制面实体实施例的一个示意图;98.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用户面实体实施例的一个示意图;99.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通信装置实施例的一个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10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101.首先,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102.1、本技术涉及的终端设备,包括向用户提供语音的设备,向用户提供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可以包括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处理设备。也可以简称为终端,或称为终端用户、用户终端、用户设备等。该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accessnetwork,ran)与核心网进行通信,与ran交换语音或数据,或与ran交互语音和数据。该终端可以包括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无线终端、移动终端、设备到设备通信(device-to-device,d2d)终端、车到一切(vehicletoeverything,v2x)终端、路侧单元(roadsideunit,rsu)、机器到机器/机器类通信(machine-to-machine/machine-typecommunications,m2m/mtc)终端、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终端、订户单元(subscriberunit)、订户站(subscriberstation),移动站(mobilestation)、远程站(remotestation)、接入点(accesspoint,ap)、远程终端(remote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terminal)、用户终端(userterminal)、用户代理(useragent)、或用户装备(userdevice)等。可以包括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移动装置等。可以包括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communication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initiationprotocol,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local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等设备。还包括受限设备,功耗较低的设备,或存储能力有限的设备,或计算能力有限的设备等。可以包括条码、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103.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还可以是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或智能穿戴式设备等,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头盔、智能首饰等。104.而如上介绍的各种终端,如果位于车辆上,例如放置在车辆内或安装在车辆内,都可以认为是车载终端,车载终端例如也称为车载单元(on-boardunit,obu)。105.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实现终端的功能的装置可以是终端,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终端实现该功能的电路,例如可以被应用于芯片系统的电路,该芯片系统可以被安装在终端中。本技术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以用于实现终端的功能的装置是终端为例,描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106.2、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可被互换使用。“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和c中的至少一个”包括a,b,c,ab,ac,bc或abc。以及,除非有特别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是用于对多个对象进行区分,不用于限定多个对象的顺序、时序、优先级或者重要程度。107.随着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network,sdn)控制器技术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functionsvirtualization,nfv)技术的发展,城域网向着传统以网络为核心的架构向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网络架构演进。传统的网元设备也从专业化朝着通用化演进。传统网元设备从专业化朝着通用化演进主要解决两个解耦:控制与转发的解耦、软件与硬件的解耦。108.为此,通信运营商提出了将控制面实体(controlplane,cp)与用户面实体(userplane,up)分离的系统,一般地,用户面实体也可以称为控制面实体,用于实现转发功能;控制面实体用于实现控制功能。在该系统中,将转发功能与控制功能分离(即cu与up分离,简称cu分离),一个控制面实体可以连接多个用户面实体,以实现用户管理功能的集中化。109.其中,宽带网络网关(broadbandnetworkgateway,bng)作为传统的宽带接入网关设备,在用户宽带接入业务和场景中非常重要。对bng设备在用户接入上的主要的要求是用户认证、接入控制、流量调度等。随着各种互联网业务的层出不穷,对bng设备支持的用户的会话数要求不断提高、对用户接入带宽不断提高、尤其对bng设备对外提供业务开放、可编程的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这些因素,bng设备基于sdn/nfv的架构实现前面提到的两个解耦。110.作为bng网络的一种具体的应用,在转发控制分离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broadbandremoteaccessserver,bras)系统(简称cu分离vbras)中,cu分离vbras充分借鉴了sdn技术的集中管控和nfv的设备云化的思路,在保留bras设备高转发性能的同时,将计算密集型的bras用户管理功能nfv化和集中化,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现网的功能、性能和可维护性需求,而且能够支持网络向sdn/nfv网络架构演进的诉求。111.bras系统是在路由器系统上叠加用户管理功能构建的,将虚拟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virtualbroadbandremoteaccessserver,vbras)从功能上,拆分为虚拟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控制面(virtualbroadbandremoteaccessservercontrolplane,vbras-cp)和虚拟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转发面(virtualbroadbandremoteaccessserveruserplane,vbras-up)。一般来说,一个vbras-cp可以连接多个vbras-up,以实现用户管理功能的集中化。转发控制分离vbras的基本思路就是将多台bras设备上的用户管理功能抽取出来并且集中,形成控制面(即vbras-cp);bras设备上保留路由器的控制面以及bras的用户面(即vbras-up),用户面也可以称为转发面。11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cu分离场景下网络通信的一个示意图。在图1中,转发cu分离vbras系统由vbras-up和vbras-cp两部分组成。用户管理功能通过vbras-cp实现,路由控制功能和转发功能通过vbras-up实现,且vbras-cp可以连接多个vbras-up,并通过cu控制通过对多个vbras-up进行管理。113.示例性地,基于图1所示内容,cu分离vbras的系统模型可以包括:114.一、上线/转发模型。115.(1)vbras-up将拨号报文上送到vbras-cp,由vbras-cp处理用户上线后,向vbras-up下发用户表项。116.其中,用户表项,指的是终端的标识与该终端上线的参数和/或使用该终端上线的用户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例如该终端上线的参数可以包括用户上线的接口、虚拟局域网(virtuallocalareanetwork,vlan)、远程认证拨号用户服务器(remoteaccessdial-inuserservice,radius或radiusserver)(例如认证、授权、计费(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ccounting,aaa)服务器)特殊下发的选项(option)等;该终端上线的用户信息可以包括该终端的服务质量(qualityofservice,qos)带宽要求、服务等级协议(servicelevelagreement,sla)、业务优先级信息、设备优先级信息、vip等级标识等。通常,一个终端对应一个用户表项。117.(2)vbras-up独立运行路由协议,生成网络转发表项;118.其中,网络转发表项,指基础的路由协议,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penshortpathfirst,ospf)、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intermediate-system-to-intermediate-system,isis)、边界网关协议(bordergatewayprotocol,bgp)等生成的路由表项,存在网络转发表项里。119.二、配置/管理模型。120.(1)bras业务在vbras-cp统一配置;121.(2)radiusserver/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hostconfigurationprotocol,dhcp)服务器(server)等bras业务资源管理系统只看到一个bras业务节点,即vbras-cp节点,且该vbras-cp节点可以连接并管理多个vbras-up;122.(3)路由器业务在vbras-up独立配置;123.三、维护/操作模型。124.(1)bras业务的维护和告警在vbras-cp;125.(2)路由器业务的维护和告警在vbras-up。126.基于上述系统模型,cu分离vbras系统的架构具有如下的特点:127.(1)转发面、控制面分离,破除转发面和控制面的紧耦合,有利于分别灵活扩容,互相不为约束;128.(2)对控制面进行集中化/云化,更易于集中管控,云化有助于弹性扩缩容,简化运维;129.(3)控制面采用软件实现,控制面属于计算密集型,适用于软件实现;130.(4)转发面可采用专用硬件实现,一方面,转发面属于流量密集型,适用于高性能专用硬件实现,另外一方面,也利于现网设备的利旧;控制面与转发面之间采用标准接口,推动高性能转发面的标准化、通用化。131.该架构的优势明显,转发控制完全分离,彻底解耦,灵活性高。其中的x86(控制面)专注于计算密集型的表项管理,而采用专用硬件的转发面专注于大流量转发,物尽其用、专注高效,可以彻底解决传统bras面临的各种挑战。132.在cu分离vbras中,引入了用户保活机制,以保证用户不会频繁掉线,以提升用户体验,下面将分别通过图2至图6介绍cu分离vbras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用户保活机制的实现过程。133.请参阅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cu分离场景下网络通信的一个示意图,该通信过程涉及的装置包括用户终端、vbras-up、vbras-cp和aaa/radius。134.步骤1、vbras-cp与vbras-up之间的配置通道建立过程;135.步骤2a、用户终端向vbras-up发送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四版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发现(dynamichostconfigurationprotocolversion4discovery,dhcpipv4discovery)报文;136.步骤2b、vbras-up向vbras-cp发送dhcpipv4discovery;137.步骤2c、vbras-cp向aaa/radius发送远程认证拨号用户服务器请求(radiusrequest)报文;138.步骤3a、aaa/radius向vbras-cp发送接入响应(access-accept)报文;139.步骤3b、vbras-cp向vbras-up发送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四版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服务(dynamichostconfigurationprotocolversion4offer,dhcpipv4offer)报文;140.步骤3c、vbras-up向用户终端发送dhcpipv4offer;141.步骤4a、用户终端向vbras-up发送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四版动态主机配置协议请求(dynamichostconfigurationprotocolversion4request,dhcpipv4request)报文;142.步骤4b、vbras-up向vbras-cp发送dhcpipv4request;143.步骤5a、vbras-cp向vbras-up发送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四版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的地址解析协议(dynamichostconfigurationprotocolversion4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dhcpipv4ack)报文;144.步骤5b、vbras-up向用户终端发送dhcpipv4ack;145.步骤6、vbras-up向用户终端发送探测报文;146.步骤7、用户终端向vbras-up发送探测响应(报文);147.步骤8、vbras-up向用户终端发送探测报文;148.步骤9、vbras-up向用户终端发送探测报文;149.步骤10、vbras-up向用户终端发送探测报文;150.步骤11、在步骤8至步骤10中未得到探测响应时,vbras-up向vbras-cp上报用户探测超时;151.步骤12、用户下线流程。152.在图2中,可以应用于基于以太网的互联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overethernet,ipoe)通信的场景。传统bras的ipoe用户,由bras设备向ipoe终端定时发送免费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arp)进行探测用户是否在线。在cu分离场景下,由于大量终端用户集中在vbras-cp管理,为了减少vbras-cp的cpu占用率以及vbras-cp和vbras-up之间带宽的占用,通常由vbras-up进行探测报文的发送和接收处理;在vbras-cp上配置探测次数和探测周期,配置下发到vbras-up,由vbras-up周期性发送探测报文。如图2中虚线框内容所示。153.请参阅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cu分离场景下网络通信的另一个示意图,该通信过程涉及的装置包括用户终端、vbras-up、vbras-cp和aaa/radius。154.步骤1、vbras-cp与vbras-up之间的配置通道建立过程;155.步骤2a、用户终端向vbras-up发送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point-to-pointprotocoloverethernet,pppoe)的pppoe激活发现请求分组(pppoeactivediscoveryinitiation,padi)报文;156.步骤2b、vbras-up向vbras-cp发送pppoepadi;157.步骤3a、vbras-cp向vbras-up发送pppoe的pppoe激活发现阶段服务(pppoeactivediscoveryoffer,pado)报文;158.步骤3b、vbras-up向用户终端发送pppoepado;159.步骤4a、用户终端向vbras-up发送pppoe的pppoe激活发现阶段请求(pppoeactivediscoveryrequest,padr)报文;160.步骤4b、vbras-up向vbras-cp发送pppoepadr;161.步骤5a、vbras-cp向vbras-up发送pppoe的pppoe激活发现会话确认(pppoeactivediscoverysession-confirmation,pads)报文;162.步骤5b、vbras-up向用户终端发送pppoepads;163.步骤6、用户终端和vbras-cp之间交互点对点协议链路控制协议(pointtopointprotocollinkcontrolprotocol,ppplcp)报文;164.步骤7、vbras-cp向aaa/radius发送接入请求(access-request);165.步骤8、aaa/radius向vbras-cp发送接入响应(access-accept);166.步骤9a、aaa/radius与vbras-cp之间,执行地址分配请求和响应;167.步骤9b、vbras-cp与vbras-up之间,执行地址分配请求和响应;168.步骤9c、vbras-up与用户终端之间,执行地址分配请求和响应;169.步骤10、vbras-up与用户终端之间执行点对点协议链路控制协议(pointtopointprotocol,ppp)探测/应答;170.步骤11、vbras-up与用户终端之间执行ppp探测/应答;171.步骤12、vbras-up与用户终端之间执行ppp探测/应答;172.步骤13、在用户探测无应答时主动下线(用户中端向vbras-cp反馈)/up探测用户无应答被动下线(vbras-up向vbras-cp反馈);173.步骤14、用户下线流程。174.在图3中,可以应用于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point-to-pointprotocoloverethernet,pppoe)通信的场景。在cu分离场景下,pppoe用户终端和bras设备侧都可能发起探测报文。如果终端探测设备侧无响应,则终端主动下线;如果终端异常下线,设备侧发起探测报文终端在设定周期内无响应,则设备侧删除用户表项,终端被动下线。如图3中虚线框内容所示。175.在cu分离场景下,基于以太网的互联网协议第四版(ipoeversion4,ipoev4)用户、基于以太网的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oeversion6,ipoev6)用户、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第四版(pppoeversion4,pppoev4)用户或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第六版(pppoeversion6,pppoev6)用户等,用户保活机制与图2和图3的实现过程类似,都在up上处理。176.请参阅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cu分离场景下网络通信的另一个示意图。177.在图4中,可以应用于cu分离vbras场景下n:1温备模型中。其中,bras作为业务接入网关,往往具有高可靠性要求。cu分离vbras支持n:1温备模型,即可以使用1台vbras-up备份多台vbras-up,使得用户在主up故障时用户不掉线情况下切换到备up,既可以提高接入可靠性,又可以节省资源。178.图4所示系统在实现用户保活机制的流程,包括如下步骤:179.(1)在cp上指定up1上的一个用户侧接口(主,master)、up2上的一个用户侧接口(主)和up3上的一个用户侧接口(备,slave)为主备关系,然后配置网络侧接口的联动等,不再需要复杂的虚拟路由冗余协议(virtualrouterredundancyprotocol,vrrp);180.(2)终端拨号报文广播到达所有up,cp基于单板用户数在优先级高的主接口发送回应报文,其他主接口延迟回应报文。用户在主接口上线达到基于用户数负载均衡;181.(3)用户上线,cp不向备设备下发用户表项;182.(4)任何一个主接口故障,up上报cp;183.(5)cp将up3上接口设置为主接口,故障接口上的用户表项下发到备设备;184.(6)cp通知up3上的备接口发送免费arp报文,用户流量走up3;185.(7)同时,cp控制up3刷新路由或者在up1和up3之间建立隧道,转发网络侧流量;186.(8)新用户拨号,在up2和up3上负载分担上线。187.请参阅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cu分离场景下网络通信的另一个示意图。188.在图5中,可以应用于cu分离场景下用户动态迁移的过程。vbng-up包括多个物理up(physicalup,pup)和虚拟up(virtualup,vup)。在图5中以vbng-up包括pup1(203)、pup2(204)、vup3(205)为例进行说明,pup1(203)、pup2(204)、vup3(205)或者是其它的多个up可以分布在网络边缘,也可以分布在网络中比较高的位置。vbng-cp需要和软件定义网络控制器(softwaredefinednetworkcontroller,sdn控制器)配合,来实现用户的动态迁移。下面对图2所涉及的网元进行描述:189.cp208:为vbng业务控制平面,用于实施用户拨号协议处理,与认证、授权、计费(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accounting,aaa)服务器交互进行用户认证、计费、授权。根据用户账号识别用户签约的服务等级协议(servicelevelagreement,sla),通过用户拨号协议中携带的接入线路信息,通知up迁移功能(upsteeringfunction,usf)207用pppoe/dhcptodialup);200.步骤3、sf执行发送步骤,即sf向up1发送pppoe/dhcp报文(sfsendpppoe/dhcptoup1);201.步骤4、up1执行发送步骤,即up1向cp发送pppoe/dhcp重定向报文(up1redirectpppoe/dhcptocp);202.步骤5、cp执行发送步骤,即cp向usf发送请求根据sla确定目的up(cprequestthetargetupforsubscriberaccordingtosla);可选地,cp可以通过radiusserver发送的消息确定sla;203.步骤6、usf执行发送步骤,即usf向cp回复确定目的up为up2(usfreplythetargetupisup2);204.步骤7、cp执行发送步骤,即cp从up2中的ip池中将ip地址分配给订户(cpallocatetheipaddressfromtheippoolinup2tosubscriber);205.步骤8、cp执行发送步骤,即cp向up2下发用户表项(cpdownloadsessiontabletoup2);206.步骤9、cp执行发送步骤,即cp向usf发送cp通知订户会话已中断(cpnotifysubscriber’ssessioncrested);207.步骤10、usf执行发送步骤,即usf通知sdncontroller执行迁移(usfnotifysdncontrollertodosteering),可以携带目的up的标识,即up2的标识;208.步骤11、sdncontroller执行发送步骤,即sdncontroller向sf指示做迁移(sdncontrollerinstructsfdosteering),可以携带目的up的标识,即up2的标识;209.步骤12、rg执行发送步骤,即rg通过up2实现订户访问互联网(subscriberaccessinternetbyup2)。此时,rg的用户表项通过up2处理,rg与up2之间可以交互探测报文和响应报文。210.由图2至图6所示内容可知,up作为用户接入网关并且负责处理用户保活报文(用户保活报文也可以称为保活报文、探测报文等)。当up发生故障用户迁移或者cp主动在up之间迁移用户时,用户的探测报文通过引流机制到达目的up时,目的up无用户表项,当用户量较大,cp向目的up下发速率不及时,则目的up在一定时间内由于无用户表项而无法应答用户的探测报文。211.示例性地,以图4为例,假设n:1温备场景主up30万用户,cp当前每秒备份3000个用户,则cp向备up备份表项需要100秒。以pppoe接入用户为例,pppoe一般默认探测时间20秒的三倍,即60秒之后用户就会被探测掉线。因此在cp温备备份表项的时间内,必然会有部分用户探测掉线,无法满足温备up故障切换用户不掉线的诉求。如若终端探测周期变短,则会有更多的用户在up故障切换中被迫掉线。同样的,在用户迁移过程中(如上述流程图6所示),在sf切换前,终端通过up1上线,但是用户表下发给了目标up2,因此在sf切换前,up1无法正常回复探测。如果sf切换较慢,也可能导致用户掉线。212.综上所述,在目前的用户保活机制的实现过程中,由于终端用户所连接的用户面实体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在用户面实体故障或者控制面实体发起的迁移调度而产生的用户面实体切换时,终端用户根据控制面实体的指示断开与原用户面实体之间的连接,并建立与目的用户面实体之间的连接。然而,在用户表项的数据量过大时,控制面实体向用户面实体下发用户表项的过程存在较大的传输时延,使得目的用户面实体由于无法及时获取得到用户表项,而产生探测报文的处理失败,容易导致终端用户掉线的情况产生,影响通信效率。213.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用于实现由第一用户面向控制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并接收该控制面实体发送响应报文的过程,实现探测报文的处理,相比于控制面实体向用户面实体发送用户表项的处理过程,在用户表项的数据量过大时,可以大大减小传输时延,避免终端用户掉线的情况产生,提升通信效率。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214.请参阅图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215.s101、终端向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216.本实施例中,终端向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相应的,在步骤s101中,第一用户面实体接收到来自该终端发送的探测报文。217.具体地,终端可以是任意一个或多个将要与第一用户面实体建立连接的终端,或者是任意一个或多个已经与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建立连接的终端。该探测报文可以包括该终端的标识,其中,该标识具体可以指示以下关联于该终端的至少一个标识:媒体访问控制(mediaaccesscontroladdress,mac)地址,qinq地址、ip地址等,或者是其它可以用于识别该终端的标识,此处不做限定。21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及后续实施例中,第一用户面实体和控制面实体可以包含于宽带接入网关,该宽带接入网络具体可以为bng设备、bras设备、vbng设备、vbras设备等,或者是其它的宽带接入网关,此处不做限定。219.其中,控制面实体与用户面实体之间的信息交互,可以承载于控制-用户分离协议(control-userseparationprotocol,cusp)通道进行传输。具体地,步骤s102中,第一用户面实体可以通过cusp通道向控制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后续步骤s103中,控制面实体可以通过cusp通道向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此外,除了cusp通道之外,控制面实体与用户面实体之间的信息交互还可以通过虚拟可扩展局域网通用协议扩展(virtualextensiblelocalareanetwork,vxlan)、虚拟局域网(virtuallocalareanetwork,vlan)、虚拟租用链路(virtualleasedline,vll)、或者是以太网虚拟私有网(ethernetvirtualprivatenetwork,evpn)或者是其它方式实现,此处不做限定。220.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终端可以与宽带接入网关中的第二用户面实体存在初始连接,即该终端的表项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在该控制面实体确定需要将该终端的表项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时,控制面实体控制该终端切换连接至第一用户面实体,即该终端的表项由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221.其中,该终端切换连接至第一用户面实体的过程,可以是通过终端与用户面实体中间的交换机实现切换。该交换机可以为图4场景所示sw,也可以是图5场景所示sf,还可以是其它应用场景下的交换机设备,此处不做限定。222.具体地,以该交换机为图4场景所示sw为例进行说明。第二用户面实体发生故障后,若控制面实体检测到第二用户面实体故障,则控制面实体通知第一用户面实体升级为主设备,并且发送用户表项给第一用户面实体;第一用户面实体升主后会主动发送免费arp给sw,sw收到免费arp会刷新终端mac和接口的绑定关系,sw收到源mac是终端,目的mac是网关的报文时,就会从连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接口(更新过绑定关系的接口)发送探测报文给第一用户面实体,即步骤s101中的实现过程。2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终端的拨号方式具体可以为ipoev4、ipoev6、pppoev4、pppoev6,或者是其它类型的拨号方式,此处不做限定。使得方案可以应用于对多种不同类型的拨号方式的终端的处理过程,适用于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224.s102、第一用户面实体向控制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225.本实施例中,第一用户面实体向控制面实体发送承载该终端的标识的探测报文;相应的,在步骤s102中,控制面实体接收来自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的承载该终端的标识的探测报文。22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适用于在第一用户面实体预存有本地用户表项的场景,其中,该本地用户表项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终端的用户表项。其中,用户表项,指的是终端的标识与该终端上线的参数和/或使用该终端上线的用户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具体定义可以参考前述图1所示内容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227.在步骤s101第一用户面实体接收到该探测报文之后,在步骤s102第一用户面实体根据该探测报文的处理过程中,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可以在本地维护的用户表项中判断是否包括该终端的标识,在确定不包括时,才会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即在第一用户面实体确定无法处理该探测报文时,向控制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并由控制面实体处理探测报文,由于用户表项是在控制面实体上进行管理维护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该终端用户掉线的情况产生。228.其中,第一用户面实体中的本地用户表项可以是控制面实体预先向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的,也可以是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在出厂的时候预设的,还可以是该第一用户面实体接收人工操作指令或者是接收其它设备得到的,此处不做限定。此外,当该第一用户面实体作为备用的用户面实体时,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的内容可以为空,即该第一用户面实体不维护任何一个终端的标识对应的用户表项内容,例如图4所示场景中vbras-up3slave的实现。当该第一用户面实体作为初始默认接入的用户面实体或者是其它的用户面实体时,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可以不为空,即存在部分终端的标识对应的用户表项内容,该部分终端的表项通过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还可以依据不同的场景进行不同的设置,此处不作具体的限定。22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步骤s102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该第一用户面实体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的第一用户表项,其中,该第一用户表项用于更新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该第一用户表项包括该终端的表项。具体来说,第一用户表项中存在待更新的表项内容,具体包括待更新的终端的标识与用户表项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待更新的终端为将要连接至或者已连接至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一个或多个终端,用户表项的内容与前述用户表项中的定义类似,此处不再赘述。230.其中,控制面实现向第一用户面实体下发第一用户表项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该第一用户表项的数据量大小分为一个或多个报文向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一般情况下,单个终端的用户表项大概1000字节左右,第一用户表项通过一个报文还是通过多个报文承载,具体可以根据网络的最大传输单元(maximumtransmissionunit,mtu)、传输带宽等参数确定。以mtu为例,在一个报文的mtu取值为9600时,一个报文就可以承载多个终端的标识对应的表项内容,在一个报文的mtu取值为1000时,一个报文就可以承载单个终端的标识对应的表项内容。231.具体地,该第一用户面实体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发送的关联于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第一用户表项之后,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确定在该控制面实体向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用户表项的过程中,由控制面实体实现探测报文的处理。即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可以避免在用户表项的传输过程中产生用户掉线的情况。232.此外,第一用户面实体可以根据该第一用户表项,执行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的更新过程。可选地,当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的内容为空时,可以直接使用该第一用户表项替换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以实现该更新过程。当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的内容不为空时,可以直接使用该第一用户表项替换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即以替换的方式实现该更新过程。当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的内容不为空时,也可以是使用该第一用户表项对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进行增量更新,即使用第一用户表项和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两者的并集实现该更新过程。该第一用户面实体根据该第一用户表项实现更新的过程,还可以依据不同的场景进行不同的设置,此处不作具体的限定。23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步骤s102的实现过程中,在该控制面实体确定需要将该终端的表项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时,该控制面实体才会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第一用户表项。234.具体地,该终端与宽带接入网关中的第二用户面实体存在初始连接,即该终端的表项初始是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的,在该控制面实体确定需要将该终端的表项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时,该控制面实体才会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一用户表项。即控制面实体该终端的表项由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时,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一用户表项,可以避免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该终端的探测报文失败的情况发生。235.具体地,在满足以下至少一项时,该控制面实体确定需要将该终端的表项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包括:236.(1)该控制面实体检测到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存在故障。其中,在控制面实体检测到控制面实体与第二用户面实体之间的连接存在故障时,或者是控制面实体检测到第二用户面实体存在故障时,或者是控制面实体检测到来自其它设备(例如usf、sdn控制器等)发送的用于指示第二用户设备存在故障的指示信息时,为了避免与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存在连接的终端掉线的情况发生,控制面实体确定需要将该终端的表项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其它用户面实体处理,例如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该终端的表项。此后,该控制面实体可以根据其它用户面实体的运行负荷、或者是终端的用户信息,将终端迁移连接至指定的用户面实体,其中,该指定的用户面实体可以为第一用户面实体。237.(2)该控制面实体接收到来自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发送的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存在故障。其中,与终端建立存在初始连接的第二用户面实体存在故障时,或者是第二用户面实体与终端之间的连接存在故障时,第二用户面实体会向控制面实体发送指示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存在故障的指示信息。以使得该控制面实体将该第二用户面实体所处理的终端的表项切换为其它用户面实体处理,例如第一用户面实体。此后,该控制面实体可以根据其它用户面实体的运行负荷、或者是终端的用户信息,其中,将终端迁移连接至指定的用户面实体,该指定的用户面实体可以为第一用户面实体。238.(3)该控制面实体获取该终端的用户信息,此后,该控制面实体根据该用户信息确定将该终端的表项由所述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所述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其中,在该控制面实体根据该终端的用户信息确定需要切换处理该终端的表项对应的用户面实体时,控制面实体才确定将该终端的表项由所述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所述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239.具体地,该终端的用户信息可以包括该终端的服务等级协议(servicelevelagreement,sla)、业务优先级信息、设备优先级信息、vip等级标识等或者是其它的信息,此处不做限定。控制面实体在终端的用户信息发生变动,或者是终端初始上线默认接入在第二用户面实体等情况发生时,根据该终端的用户信息确定可以处理该终端的表项的用户面实体。例如,当控制面实体通过usf确定终端的sla等级发生更新时,需要将该终端迁移至与更新后的sla适配的用户面实体。其中,usf的实现与图5所示网络架构类似,可以为独立的网元设置,也可以是内嵌于控制面实体,此处不做限定。24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控制面实体可以在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一用户表项之前,该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第一通知,该第一通知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即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进入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的状态。此后,可以使得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可以确定将要接收来自控制面实体的第一用户表项,并将接收到的探测报文上送至控制面实体处理。可以确保第一用户表项的传输过程中,第一用户面实体将探测报文转发至控制面实体处理。241.可选地,控制面实体可以根据该第一用户表项的数据量大小分为一个或多个报文向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从而,控制面实体可以在第一个报文发送之前向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一通知,也可以在第一个报文中承载该第一通知,或者是任意一个报文中承载该第一通知,还可以是其它的发送方式,此处不做限定。242.其中,第一用户面实体在接收到第一通知之后,也可以将来自终端的探测报文先通过本地用户表项进行判断,在确定本地用户表项中不包括该终端的标识时,才向控制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由前文可知,第一用户表项可能通过一个或多个报文传输。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当该第一用户表项通过多个报文传输时,第一用户面实体也可以每收到一个报文就更新本地用户表项,并使用更新后的本地用户表项判断是否包括探测报文所承载的终端的标识,若不包括,再向控制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若包括,则第一用户面实体生成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并向终端发送,而无需在步骤s102中向控制面实体转发该探测报文。243.可选地,控制面实体也可以是通过隐式的方式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即通过隐式的方式向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进入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的状态。例如,当第一用户表项的数据量较大时,第一用户表项需要分为多个报文进行传输,由于传输时延较长,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可以在接收到第一个报文时,默认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24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控制面实体确定该第一用户表项发送完成之后,该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停止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的第二通知,即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解除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的状态。此后,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在本地处理探测报文。其中,在该第一用户表项发送完成之后,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具备处理探测报文的能力,即第一用户面实体停止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控制面实体可以暂时不处理探测报文,从而,可以降低控制面实体的信令消耗。245.可选地,控制面实体可以根据该第一用户表项的数据量大小分为一个或多个报文向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从而,控制面实体可以在最后一个报文发送之后向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二通知,也可以在最后一个报文中承载该第二通知,还可以是其它的发送方式,此处不做限定。246.具体地,在该控制面实体确定已将该终端的表项切换为所述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时,该控制面实体才会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二通知。其中,在第一用户表项发送成功之后,由于终端的表项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切换过程存在一定的时延,控制面实体在确定将该终端的表项切换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时,才会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二通知,可以避免该切换过程的时延产生影响。24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控制面实体在步骤s102接收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的探测报文之前,该控制面实体还可以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第一通知,该第一通知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即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进入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的状态。可选地,本实现方式中,第一通知的发送无需关联于第一用户表项的发送过程。248.具体地,第一用户面实体根据该第一通知,确定需要将探测报文上送至控制面实体进行处理,在第一用户面实体上执行的仅仅是数据转发的过程,而不涉及探测报文的合法性检测的判断过程。从而,可以确保第一用户面实体将探测报文转发至控制面实体处理,相比于通过用户面实体处理探测报文的过程,可以降低用户面实体的运行负荷。同时,也可以使得用户面实体将更多的处理能力用于处理终端的其它业务数据,例如可以应用于优先级较高的业务传输过程、高时延要求的业务传输过程等,以保证特殊要求的业务需求,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249.此外,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控制面实体在步骤s102接收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的探测报文之后,该控制面实体还可以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停止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的第二通知,即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解除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的状态。即在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具备处理探测报文的能力时,此时,第一用户面实体停止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控制面实体可以暂时不处理探测报文,从而,可以降低控制面实体的信令消耗。示例性的,当控制面实体确定第一用户面实体无需将更多的处理能力用于处理终端的其它业务数据时,比如确定该第一用户面实体无需满足特殊要求的业务需求时,通过第二通知可以使得第一用户面实体执行探测报文的处理过程,而无需控制面实体执行。可以降低控制面实体的信令消耗的同时,也可以实现通信系统的运算负荷的合理分配,并提升通信系统的稳定性。250.s103、控制面实体向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251.本实施例中,控制面实体向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相应的,第一用户面实体在步骤s103中接收来自控制面实体发送的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25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由于在cu分离场景下,控制面实体实现用户管理功能,因此,控制面实体连接并控制管理多个用户面实体,且在控制面实体中可以包含有多个用户面实体的用户表项。显然,该控制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中,包含有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第一用户表项。从而,在步骤s103的实现过程中,控制面实体首先判断该控制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中是否包括该终端的标识;若是,则该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253.具体地,该控制面实体可以在本地用户表项中判断是否包括该终端的标识,在确定包括时,即确定该探测报文通过合法性检测时,才会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从而,在控制面实体中实现探测报文的检测过程。254.s104、第一用户面实体向终端发送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255.本实施例中,第一用户面实体向终端发送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相应的,终端在步骤s104中接收来自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的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256.具体地,第一用户面实体向终端发送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可以向该终端指示该终端与网络的连接并未断开,即该终端并未掉线。此后,该终端可以继续通过该第一用户面实体进行网络通信。257.本实施例中,控制面实体接收来自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的承载终端的标识的探测报文,并根据该探测报文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后续第一用户面实体可以将该响应报文转发至终端设备。由第一用户面向控制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并接收该控制面实体发送响应报文的过程,实现探测报文的处理。相比于控制面实体向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用户表项的过程,在用户表项的数据量过大时,可以大大减小传输时延,避免终端用户掉线的情况产生,提升通信效率。258.基于图7所示实施例,下面将通过图7所示通信方法在不同场景下的具体应用过程进行介绍。259.请参阅图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图8所示应用场景。其中,以控制面实体为vbrascp(简称为cp),第一用户面实体为备用vbrasup(vbrasup3slave,简称为up3)、第二用户面实体为主vbrasup(vbrasup1slave,简称为up1)、终端为终端用户为例进行说明。260.如图8所示,在n:1温备场景下,up1故障时发生用户迁移,用户迁移中终端用户的保活处理过程如下:261.(1)up1发生故障,up1将故障通知cp;262.(2)cp将up3上接口设置为主接口,故障接口上用户表下发到备设备;263.(3)同时,可选地,cp通知up3切换为上送未知探测报文状态;264.(4)cp通知up3上的备接口发送免费arp报文,用户流量走up3;cp控制up3刷新路由或者在up1和up3之间建立隧道,转发网络侧流量;265.(5)up3接收到终端用户发送的探测报文,主送上送给cp处理;266.(6)cp根据对探测报文进行合法性检测,回复响应报文通过vxlan通道发送给up3;267.(7)up3收到响应报文,转发至终端用户;268.(8)可选地,cp向up3下发全部用户表项后,cp解除up3的未知探测报文上送状态;此后,up3负责根据用户信息处理用户探测报文;controllerinstructsfdosteering),可以携带目的up的标识,即up2的标识;287.步骤15、cp向up1发送cp通知up1解除上送未知探测报文的状态,即指示该up1停止上送探测报文至cp;288.步骤16、rg执行发送步骤,即rg通过up2实现订户访问互联网(subscriberaccessinternetbyup2);此时,rg的用户表项通过up2处理,rg与up2之间可以交互探测报文和响应报文。289.步骤1至步骤8中,用户通过up1和cp完成上线交互;290.步骤9至步骤10中,cp通知up1切换为上送未知探测报文的状态,此时rg的探测报文上送到up1,up1没有用户表项,因此将探测报文上送至cp侧处理,cp依据用户信息进行回复通过up1返回给终端。同时由于up1没有用户表项,不会主动探测。291.步骤11至步骤12中,cp将用户表项开始向up2下发后,通知usf进行sf侧的流量切换;292.步骤13至步骤16中,当sf流量切换成功后,终端的探测报文直接送至up2,up2根据表项进行回复,cp感知sf切换成功后,解除up1的上送未知探测报文状态。后续的用户流量和探测正常进行。293.通过图9所示实施例,在cu分离系统下,当大量用户在up之间发生迁移时,解决由于cp下发表项不及时导致用户探测报文无法响应而掉线的问题。294.以上描述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通信方法,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295.请参阅图1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面实体1000,该控制面实体1000包含于宽带接入网关,该宽带接入网关还包括第一用户面实体,该控制面实体1000包括接收单元1001、发送单元1002以及处理单元1003:296.接收单元1001,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的探测报文,该探测报文包括终端的标识;297.发送单元1002,用于根据该探测报文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29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发送单元1002还用于:299.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第一用户表项,该第一用户表项用于更新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该第一用户表项包括该终端的表项。30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宽带接入网关还包括第二用户面实体,该发送单元1002具体用于:301.在确定需要将该终端的表项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时,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一用户表项。30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控制面实体还包括处理单元1003,在满足以下至少一项时,该处理单元1003确定需要将该终端的表项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包括:303.该处理单元1003检测到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存在故障;304.该接收单元1001接收到来自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发送的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存在故障;或,305.该接收单元1001确定该终端的用户信息;306.该处理单元1003根据该用户信息确定需要将该终端的表项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30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发送单元1002还用于:308.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第一通知,该第一通知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30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确定该第一用户表项发送完成之后,该发送单元1002还用于:310.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第二通知,该第二通知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停止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3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发送单元1002具体用于:312.在确定已将该终端的表项切换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时,该发送单元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二通知。3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发送单元1002具体用于:314.处理单元1003判断本地用户表项中是否包括该终端的标识;315.若处理单元1003确定该控制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中包括该终端的标识,则发送单元1002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3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终端的拨号方式包括基于以太网的互联网协议第四版ipoev4、基于以太网的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oev6、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第四版pppoev4或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第六版pppoev6。31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控制面实体1000的单元的信息执行过程等内容,具体可参见本技术前述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318.请参阅图1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用户面实体1100,该第一用户面实体1100包含于宽带接入网关,该宽带接入网关还包括控制面实体,该第一用户面实体1100包括接收单元1101、发送单元1102和处理单元1103:319.该接收单元1101,用于接收来自终端的探测报文,该探测报文包括该终端的标识;320.该发送单元1102,用于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321.该接收单元1101,还用于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的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322.该发送单元,还用于向该终端发送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3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接收单元1101,还用于:324.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的第一用户表项,该第一用户表项用于更新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该第一用户表项包括该终端的表项。32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接收单元1101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的第一用户表项之前,该接收单元1101,还用于:326.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的第一通知,该第一通知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32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发送单元1102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之后,该接收单元1101,还用于:328.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的第二通知,该第二通知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停止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32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发送单元1102,具体用于:330.该处理单元1103判断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是否包括该终端的标识;331.若该处理单元1103确定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不包括该终端的标识,则该发送单元1102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33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终端的拨号方式包括基于以太网的互联网协议第四版ipoev4、基于以太网的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oev6、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第四版pppoev4或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第六版pppoev6。33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用户面实体1100的单元的信息执行过程等内容,具体可参见本技术前述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334.请参阅图1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通信装置1200的一种具体的逻辑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120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处理器1201、通信端口1202、存储器1203、总线1204,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处理器1201用于对通信装置1200的动作进行控制处理。335.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该通信装置1200用于执行前述图1至图9所示实施例中控制面实体实现的功能。此外,当图10所示实施例中的各单元为软件实现的功能模块时,这些软件功能模块可以存储在该存储器1203中,当处理器1201执行该存储器1203中的软件代码时促使该控制面实体执行如下步骤:336.该控制面实体接收来自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的探测报文,该探测报文包括终端的标识;337.该控制面实体根据该探测报文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33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控制面实体接收来自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的探测报文之前,该方法还包括:339.该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第一用户表项,该第一用户表项用于更新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该第一用户表项包括该终端的表项。34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宽带接入网关还包括第二用户面实体,该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一用户表项包括:341.在该控制面实体确定需要将该终端的表项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至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时,该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一用户表项。34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满足以下至少一项时,该控制面实体确定需要将该终端的表项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包括:343.该控制面实体检测到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存在故障;344.该控制面实体接收到来自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发送的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存在故障;或,345.该控制面实体确定该终端的用户信息;346.该控制面实体根据该用户信息确定需要将该终端的表项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处理切换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处理。34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控制面实体接收来自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探测报文之前,该方法还包括:348.该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第一通知,该第一通知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34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控制面实体接收来自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探测报文之后,该方法还包括:350.该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第二通知,该第二通知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停止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35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二通知包括:352.在该控制面实体确定已将该终端由该第二用户面实体迁移至该第一用户面实体时,该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第二通知。35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控制面实体根据该探测报文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包括:354.该控制面实体判断该控制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中是否包括该终端的标识;355.若是,则该控制面实体向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35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终端的拨号方式包括基于以太网的互联网协议第四版ipoev4、基于以太网的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oev6、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第四版pppoev4或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第六版pppoev6。35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控制面实体执行过程等内容,具体可参见本技术前述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358.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该通信装置1200用于执行前述图1至图9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用户面实体实现的功能。此外,当图11所示实施例中的各单元为软件实现的功能模块时,这些软件功能模块可以存储在该存储器1203中,当处理器1201执行该存储器1203中的软件代码时促使该第一用户面实体执行如下步骤:359.该第一用户面实体接收来自终端的探测报文,该探测报文包括该终端的标识;360.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361.该第一用户面实体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的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362.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向该终端发送该探测报文的响应报文。36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探测报文之前,该方法还包括:364.该第一用户面实体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的第一用户表项,该第一用户表项用于更新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该第一用户表项包括该终端的表项。36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之前,该方法还包括:366.该第一用户面实体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的第一通知,该第一通知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36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之后,该方法还包括:368.该第一用户面实体接收来自该控制面实体的第二通知,该第二通知用于指示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停止上送探测报文至控制面实体。36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包括:370.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判断该第一用户面实体的本地用户表项是否包括该终端的标识;371.若否,则该第一用户面实体向该控制面实体发送该探测报文。37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终端的拨号方式包括基于以太网的互联网协议第四版ipoev4、基于以太网的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oev6、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第四版pppoev4或基于以太网的点对点协议第六版pppoev6。37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用户面实体执行过程等内容,具体可参见本技术前述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374.此外,处理器1201可以是中央处理器单元,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技术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该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375.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37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执行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如前述方法实施例任意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37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在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前述方法实施例任意一种具体实现方式的方法。37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bp,basebandprocessor),示例性地,该处理器还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applicationprocessor),该处理器用于支持通信装置实现上述前述方法实施例任意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所涉及的功能。在一种具体的设计中,芯片系统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存储器,用于保存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379.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380.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381.另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382.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技术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