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有效减少网片面积的抽拉式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16:23: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炸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效减少网片面积的抽拉式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2.空气炸锅是一种常用的厨房电器,其是利用高速空气循环原理,快速将循环热空气送到炸锅中的各地方进行加热,这样可以煎炸各种食物,比如薯条、鱼类等。因此,比传统煎炸方式使用油脂煎炸的情况下,产生的油烟和蒸汽更少。
3.如申请号为cn201821830337.5(授权公告号为cn20940451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空气炸锅,其包括:锅体,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容纳腔,外壳上设置有与容纳腔连通的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内锅组件,可取出地设置在容纳腔内;内衬件,设置在容纳腔内并位于内锅组件的上方;风叶组件,连接在内衬件上,风叶组件包括驱动件及被驱动件驱动的风叶;加热装置,设置在容纳腔内并位于风叶与内锅组件之间;过滤组件包括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第一过滤件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一出风口处,第二过滤件可拆卸地与加热装置连接,第二过滤件设置在加热装置和内锅组件之间。上述过滤组件课可以解决空气炸锅使用时排出油烟较多的问题。
4.但,上述专利中的空气炸锅还具有一定的不足,上述第二过滤件(金属过滤网)是设于加热装置和内锅组件之间,且基本覆盖内锅的敞口,在此处设置过滤网,使得过滤网的面积较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并且,该专利未针对风叶组件作独立的隔离油烟的保护,因而容易致使风叶组件上附着油污,并且,风叶组件拆卸不方便,难以进行及时清洁,因而容易滋生细菌,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有效减少网片面积的抽拉式空气炸锅,该空气炸锅有效减少了滤油网的面积,且能够对风叶组件进行有效的隔离油烟保护。
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有效减少网片面积的抽拉式空气炸锅,包括:
7.外壳,所述外壳具有锅体放置腔以及位于其上方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有内衬件;
8.锅体,以能抽拉的方式放置在所述锅体放置腔中;
9.加热单元,设于所述安装腔中;
10.热循环风扇,设于所述安装腔中,并位于所述加热单元的上方;
11.滤油网,设于所述外壳的安装腔中;
12.所述内衬件内设有隔热罩,隔热罩具有下部敞口、且用于放置所述加热单元的第一容纳腔室,所述第一容纳腔室的顶部上凹形成用于放置所述热循环风扇的第二容纳腔
室,所述第一容纳腔室的口径大于与所述第二容纳腔室的口径,所述滤油网仅有一片,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室的顶面上并覆盖所述第二容纳腔室。
13.为了方便放置加热单元,以及保证位于第二容纳腔中的加热单元为下方锅体提供热量的均匀性,所述第二容纳腔室位于所述隔热罩的中部区域。
14.为了实现良好隔热及散热,避免空气炸锅的内部热量向外传递致使外壳外部过热,所述内衬件具有下部敞口的凹陷区域,所述隔热罩设于所述内衬件的凹陷区域中,所述内衬件的内壁与所述隔热罩的外壁之间形成有隔热夹层,所述隔热夹层中设有冷风扇。
15.为了实现内衬件与隔热罩之间的连接,所述内衬件的凹陷区域的壁上具有安装槽,所述隔热罩的外周沿具有向外延伸且向上翻折的翻边,所述翻边嵌设在所述安装槽中。
16.为了方便放置冷风扇,所述内衬件的凹陷区域的壁上还具有向下延伸而支撑在所述隔热罩上的环形壁,所述环形壁、内衬件以及隔热罩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冷风扇的第三容纳腔室,所述内衬件上还具有进风口以及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三容纳腔室连通,所述环形壁上具有连通所述第三容纳腔室与所述出风口的缺口。上述环形壁的设置,保证内衬件与隔热罩之间连接的牢靠性。
17.上述进风口可以采用孔、开槽或缺口等结构,为了实现均匀进风,所述进风口为分布在所述内衬件上的进风孔。优选地,进风孔分布在邻近驱动电机所在位置,从而实现对驱动电机的散热。
18.为了实现冷风扇及热循环风扇的同步转动,以及减少驱动电机部件、节省占用空间考虑,还包括驱动电机,该驱动电机设于所述内衬件的上部,其输出轴穿过所述内衬件及隔热罩而与热循环风扇连接,所述冷风扇也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的空气炸锅的滤油网仅设置一片,即只对热循环风扇进行油烟隔离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第一容纳腔室的口径大于第二容纳腔室的口径,由此,覆盖在第二容纳腔室上的滤油网的面积也可以更小,进一步减少了生产成本。此外,上述滤油网能够在下方对放置在第二容纳腔中的热循环风扇形成遮挡,对油烟进行隔离,减少了热循环风扇上油污附着量。另一方面,滤油网的设置也能够防止用户手指触碰到上方的热循环风扇,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中锅体与外壳处于分离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图1的俯视图;
23.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24.图5为图3中b-b处的剖视图(省去锅体);
25.图6为图5的另一视图角度的立体剖视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衬件的立体剖视图;
27.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热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30.参见图1-图8,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外壳11、锅体20、加热单元30、热循环风扇、冷风扇以及滤油网50。
31.图1示出了空气炸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锅体20是以可抽拉的方式装配到外壳10中。锅体20上具有供用户握持的把手。
32.图2示出了锅体20与外壳10处于分离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外壳10具有容置锅体20的锅体放置腔101,外壳10的前侧具有供锅体20进出锅体放置腔101的一个开口。该开口的形状与锅体20的整体结构相适配。
33.图3为空气炸锅的俯视图,结合图1,可以看出空气炸锅整体呈方体型,但,可以想到的是,本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的形状也可以为圆柱体状或其他结构。
34.图4示出了图3中a-a处的剖视图,可以看出,外壳11内设有内衬件12,外壳11具有锅体放置腔101以及位于锅体放置腔101的上方的安装腔102,其中,内衬件12设于安装腔102内,并位于锅体20(在放置到外壳10内状态下)之上。
35.结合图7及图8,其中,图7为内衬件13的立体剖视图,图8为隔热罩1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内衬件13是作为一个支撑构件装配到外壳11内,并具有敞口朝下的凹陷区域131。隔热罩14的整体形状与内衬件13的内壁面的整体形状基本一致,隔热罩14是装配在内衬件13的凹陷区域131中,隔热罩14与内衬件13之间具有间隙,从而形成隔热夹层16。在装配状态下,隔热罩14的敞口也是朝下设置,隔热罩14本身的内腔为用于放置加热单元30的第一容纳腔室141,再具体地,第一容纳腔室141的顶部上凹形成有用于放置热循环风扇32的第二容纳腔室142,其中,第一容纳腔室141的口径大于第二容纳腔室142。也即,在自然状态下,送风单元的热循环风扇32是位于加热单元30的上方位置,这样在工作过程中,热循环风扇32可将加热单元30产生的热量送入下方的锅体20的内腔中,从而使得锅体20内的食材加热更加均匀,提高了烹饪效果。
36.内衬件13的凹陷区域131的壁上具有安装槽132(详见图7),隔热罩14的外周沿具有向外延伸且向上翻折的翻边144(详见图8)。在装配时,可以将隔热罩14的翻边144嵌设在内衬件13的安装槽132中,实现两者在上下方向上的限位,然后再通过螺钉件可将两者进行固定。
37.内衬件13的凹陷区域131的壁上还具有向下延伸而支撑在隔热罩14的外壁上的环形壁133,从而保证两者装配后形成的内衬件12的整体强度。再者,上述环形壁133、内衬件13以及隔热罩14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冷风扇(在下文中说明)的第三容纳腔室15。
38.继续参见图4,隔热罩14的第一容纳腔室141与第二容纳腔室142之间形成限位台阶部143,该限位台阶部143上用于放置滤油网50,具体地,该滤油网50的面积与第二容纳腔
室142的敞口面积基本一致,其可覆盖第二容纳腔室142,从而在下方对放置在第一容纳腔室141中的热循环风扇32形成遮挡,减少与油污的接触。隔热罩14的限位台阶部143上具有螺钉孔147,滤油网50可通过螺钉连接到限位台阶部143上具有螺钉孔147中。
39.驱动电机31设于内衬件13的上部,其输出轴穿过内衬件13及隔热罩14,而与热循环风扇32连接。其中,驱动电机31所在位置与第二容纳腔室142在上下方向上对应。此外,内衬件13的环形壁133、内衬件13以及隔热罩14共同限定出的第三容纳腔室15中还设有冷风扇33,冷风扇33也与驱动电机31的输出轴连接。也即,上述热循环风扇32以及冷风扇33通过同一个驱动电机31驱动。
40.本实施例的加热单元30采用呈环形盘绕的加热管件,可通过连接件固定在隔热罩14的内壁上。
41.图5示出了图3中b-b处的剖视图,图6为图5的另一视图角度的立体剖视图,可以看出,内衬件13上还具有进风口134以及出风口135,进风口134与第三容纳腔室15连通,具体地,进风口134为分布在内衬件13上的进风孔1340(详见图7),优选地,进风孔1340分布在邻近驱动电机31所在位置,从而实现对驱动电机31的散热。内衬件13的环形壁133上具有连通第三容纳腔室15与出风口135的缺口136。冷风扇33在运行过程中,气流可以依次经上述进风孔1340、第三容纳腔室15以及出风口135流出,实现对内部对应部件的散热降温。
42.隔热罩14的第二容纳腔室142的壁上还具有热风出口146,该热风出口146正对内衬件13的出风口135。在加热单元30加热后形成的热风,经热循环风扇32吹入下方的锅体20的内腔中,对放置其中的食材进行加热,最后热风依次通过隔热罩14的热风出口、内衬件13的出风口135排出到外界大气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