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风机盘管换热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构建装置与流程

2022-02-22 19:34: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模型构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机盘管换热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构建装置。


背景技术:

2.风机盘管是我国公共建筑的空调采暖末端的主要形式,风机盘管不仅供冷,在一些地方还冬夏两用。为了全面分析和改进风机盘管系统设计与运行控制,需要一套适用于风机盘管湿冷、干冷、供热等各类工况、及变运行参数的全工况换热计算模型。
3.目前,最常用的获取风机盘管换热量的方式是对照风机盘管厂家所提供的产品样本手册中的供热量或供冷量来查询风机盘管的换热量,但是,只有少数厂家能够提供供热能力表;并且,即使是在厂家提供供冷或供热能力表的情况下,也会由于供冷或供热能力表中数据的局限性,无法覆盖风机盘管的全部的工况情况;因此,通过查表的方式是无法准确地确定出风机盘管换热量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机盘管换热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构建装置。通过该方法可以通过构建的供冷湿工况模型准确地计算出目标风机盘管在供冷湿工况下、供冷干工况下以及供热工况下的换热量,满足风机盘管全工况模拟计算的需求。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机盘管换热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所述构建方法包括:
6.获取目标风机盘管在额定风量下的多个第一供冷参数组、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一供冷传热系数和第一供冷析湿系数以及预先构建的初始供冷湿工况模型;其中,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包括第一供冷入口水量、第一供冷换热量;
7.根据额定风量、多个第一供冷入口水量、多个第一供冷传热系数、多个第一供冷析湿系数对初始供冷湿工况模型进行拟合,得到供冷湿工况析湿系数的指数和供冷湿工况水量系数;
8.将供冷湿工况析湿系数的指数和供冷湿工况水量系数带入初始供冷湿工况模型得到第二供冷湿工况模型;
9.基于额定风量下的多个第一供冷换热量,确定实际风量下的多个第二供冷参数组、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二供冷传热系数、第二供冷析湿系数;其中,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包括第二供冷入口水量、第二供冷换热量;
10.根据额定风量、多个第一供冷入口水量、多个第一供冷传热系数、多个第一供冷析湿系数和实际风量、第二供冷入口水量、第二供冷传热系数、第二供冷析湿系数对第二供冷湿工况模型进行拟合得到供冷湿工况风量系数和供冷湿工况风量指数;
11.将供冷湿工况风量系数和供冷湿工况风量指数带入第二供冷湿工况模型得到供
冷湿工况模型;
12.对所述供冷湿工况模型进行变形处理,令供冷湿工况模型中的析湿系数的值为1,得到供冷干工况模型;
13.基于所述供冷湿工况水量系数和产品性能参数表,确定供热工况模型。
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一供冷传热系数和第一供冷析湿系数通过以下方式获取:
15.针对于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基于该第一供冷参数组,确定所述风机盘管在额定风量下和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一供冷传热系数和第一供冷析湿系数。
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还包括:第一供冷入口风温、第一供冷入口水温;
17.基于额定风量下的多个第一供冷换热量,确定实际风量下的多个第二供冷参数组、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二供冷传热系数、第二供冷析湿系数;包括:
18.获取所述目标风机盘管的实际风量;
19.按照实际风量和额定风量的风量比值,获取实际风量与额定风量的换热量比;
20.基于所述换热量比和多个第一供冷换热量,确定目标风机盘管在实际风量下的多个第二供冷参数组;其中,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中包括第二供冷换热量、第二供冷入口水量、第二供冷入口风温、第二供冷入口水温;
21.针对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基于该第二供冷参数组,确定该第二供冷参数组的第二供冷析湿系数和第二供冷传热系数;
2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额定风量、多个第一供冷入口水量、多个第一供冷传热系数、多个第一供冷析湿系数对初始供冷湿工况模型进行拟合,得到供冷湿工况析湿系数的指数和供冷湿工况水量系数包括:
23.将初始供冷湿工况模型中的未知风量系数、未知风量指数以及未知风量作为风侧常量,得到待定拟合供冷湿工况模型。
24.基于额定风量、多个第一供冷入口水量、多个第一供冷传热系数、多个第一供冷析湿系数对待定拟合供冷湿工况模型进行拟合,得到供冷湿工况下的供冷湿工况析湿系数的指数和供冷湿工况水量系数。
2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
26.基于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一供冷入口风温,确定所述目标风机盘管在所述额定风量下的第一供冷接触系数;
27.基于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二供冷入口风温,确定所述目标风机盘管在所述实际风量下的第二供冷接触系数;
28.基于第一供冷接触系数、第二供冷接触系数、第一供冷入口风量、第二供冷入口风量对初始接触系数模型进行拟合,得到供冷湿工况的接触系数模型的风量指数和接触系数模型的风量系数;
29.将所述接触系数模型的风量指数和所述接触系数模型的风量系数带入到初始接触系数模型,构建接触系数模型。
3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构建方法还包括:
31.获取所述目标风机盘管当前时刻的当前风量和当前水量,通过所述供冷湿工况模
型和所述接触系数模型,确定所述目标风机盘管的换热量。
3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初始供冷湿工况模型中包括水量指数,通过以下方式确定所述水量指数:
33.联立努谢尔特数方程、管内表面对流换热系数方程、雷诺数方程以及管内表面对流换热系数方程确定所述水量指数。
3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在无法得到目标风机盘管供热能力表时,根据所述供冷湿工况模型和目标风机盘管的产品性能参数表确定供热工况模型包括:
35.在无法得到风机盘管供热能力表时,从所述目标风机盘管的产品性能参数表中获取在额定风量下的名义供热参数、水量系数比例;其中,名义供热参数中包括名义供热量以及名义供热入口量;所述名义供热入口量包括名义供热入口水温、名义供热入口风温、名义供热入口水量、名义供热入口风量;
36.基于所述水量系数比例、所述供冷湿工况水量系数的乘积确定供热工况水量系数;
37.将供热工况水量系数带入到初始供热工况模型中得到第二供热工况模型;
38.基于所述名义供热量以及所述名义供热入口量,确定在额定风量下的名义供热传热系数;
39.基于所述额定风量计算所述目标风机盘管在所述实际风量下的实际供热参数;其中,实际供热参数中包括实际供热量以及实际供热入口量;所述实际供热入口量包括实际供热入口水温、实际供热入口风温、实际供热入口水量、实际供热入口风量;
40.基于所述实际供热量以及所述实际供热入口量,确定在所述实际风量下的实际供热传热系数;
41.基于所述名义供热传热系数、名义供热入口水量、名义供热入口风量以及实际供热传热系数、实际供热入口水量、实际供热入口风量对第二供热工况模型进行拟合得到在供热工况下的供热风量系数和供热风量指数;
42.将所述供热风量系数、供热风量指数带入第二供热工况模型,得到供热工况模型。
4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水量系数比例的确定方法包括:
44.从所述目标风机盘管的产品性能参数表中获取额定风量下的名义供冷入口水温和名义供热入口水温;
45.将所述名义供冷入口水温、名义供热入口水温带入到预定温度下的准则式中,确定水量系数比例。
4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机盘管换热量计算模型的构建装置,所述构建装置包括:
47.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风机盘管在额定风量下的多个第一供冷参数组、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一供冷传热系数和第一供冷析湿系数以及预先构建的初始供冷湿工况模型;其中,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包括第一供冷入口水量、第一供冷换热量;
48.第一待定系数确定模块,根据额定风量、多个第一供冷入口水量、多个第一供冷传热系数、多个第一供冷析湿系数对初始供冷湿工况模型进行拟合,得到供冷湿工况析湿系数的指数和供冷湿工况水量系数;
49.第一湿工况模型确定模块,用于将供冷湿工况析湿系数的指数和供冷湿工况水量
系数带入初始供冷湿工况模型得到第二供冷湿工况模型;
50.第一拟合参数确定模块,用于基于额定风量下的多个第一供冷换热量,确定实际风量下的多个第二供冷参数组、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二供冷传热系数、第二供冷析湿系数;其中,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包括第二供冷入口水量、第二供冷换热量;
51.第二待定系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额定风量、多个第一供冷入口水量、多个第一供冷传热系数、多个第一供冷析湿系数和实际风量、第二供冷入口水量、第二供冷传热系数、第二供冷析湿系数对第二供冷湿工况模型进行拟合得到供冷湿工况风量系数和供冷湿工况风量指数;
52.第二供冷湿工况模型确定模块,用于将供冷湿工况风量系数和供冷湿工况风量指数带入第二供冷湿工况模型得到供冷湿工况模型;
53.供冷干工况模型确定模块,用于对所述供冷湿工况模型进行变形处理,令供冷湿工况模型中的析湿系数的值为1,得到供冷干工况模型;
54.供热工况模型确定模块,基于所述供冷湿工况水量系数和产品性能参数表,确定供热工况模型。
55.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总线,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电子设备运行时,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通过总线通信,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机器可读指令,以执行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盘管换热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的步骤。
56.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盘管换热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
5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换热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构建装置,可以通过构建的供冷湿工况模型准确地计算出目标风机盘管在供冷湿工况下、供冷干工况下以及供热工况下的换热量。
58.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5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60.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机盘管换热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的流程图;
61.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冷湿工况第一拟合过程流程图;
62.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盘管的风量修正系数曲线图;
63.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构建供热工况模型的流程图;
64.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机盘管换热量计算模型的构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65.图6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66.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构建的供冷湿工况模型和接触系数模型计算全热量的误差的示意图;
67.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构建的供冷湿工况模型和接触系数模型计算显热量的误差的示意图;
68.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构建的供热工况模型计算供热量的误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9.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70.目前,最常用的获取风机盘管换热量的方式是对照风机盘管厂家所提供的产品样本手册中的供热量或供冷量来查询风机盘管的换热量,但是,只有少数厂家能够提供供热能力表;并且,即使是在厂家提供供冷或供热能力表的情况下,也会由于供冷或供热能力表中数据的局限性,无法覆盖风机盘管的全部的工况情况;因此,通过查表的方式是无法准确地确定出风机盘管换热量的。
71.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机盘管换热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通过构建的供冷湿工况模型准确地计算出目标风机盘管在供冷湿工况下、供冷干工况下以及供热工况下的换热量。
72.针对以上方案所存在的缺陷,均是发明人在经过实践并仔细研究后得出的结果,因此,上述问题的发现过程以及下文中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都应该是发明人在本技术过程中对本技术做出的贡献。
7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74.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75.请参见图1,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机盘管换热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机盘管换热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6.s101获取目标风机盘管在额定风量下的多个第一供冷参数组、每个第一供冷参数
组对应的第一供冷传热系数和第一供冷析湿系数以及预先构建的初始供冷湿工况模型;其中,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包括第一供冷入口水量、第一供冷换热量;
77.首先,获取风机盘管样本的供冷能力表。所述供冷能力表中的参数有额定风量以及在额定风量下的多个进水温度、多个水量、多个进风温度、多个全热量以及多个显热量。针对每个型号的风机盘管,该型号对应一个额定风量,在该额定风量下,目标风机盘管有一定数量的供冷参数组,每个供冷参数组包括一个额定风量、一个入口风温(包括一个入口空气干球温度和入口空气湿球温度)、一个入口水量、一个入口水温以及换热量(包括一个全热量和一个显热量)。
78.这里,供冷参数组的数量根据样本给定的工况数量。优选的,工况数量为90组。
79.这里,将额定风量下的多个供冷参数组作为第一供冷参数组。
80.这里,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一供冷传热系数和第一供冷析湿系数是根据该第一供冷参数组中的参数计算出来的。所述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一供冷析湿系数和第一供冷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包括:
81.首先,针对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基于该第一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一供冷全热量和第一供冷显热量的比值,确定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的第一供冷析湿系数:
[0082][0083]
其中,q
1th
为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一供冷全热量;q
1sh
为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一供冷显热量。
[0084]
接下来,计算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的第一供冷传热系数kf
1wet

[0085]
首先,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在额定风量下的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的第一供冷出口风温t
1cfw

[0086]q1sh
=g
额cp
(t
1rfw-t
1cfw
);
[0087]
其中,q
1sh
为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一供冷显热量;g

为额定风量;c
p
为空气定压比热;t
1rfw
为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一供冷入口风温;t
1cfw
为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一供冷出口风温。
[0088]
然后,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在所述额定风量下的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的第一供冷出口水温t
1csw

[0089]q1th
=w1c(t
1rsw-t
1csw
);
[0090]
其中,q
1th
为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一供冷全热量;w1为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一供冷入口水量;c为水比热;t
1rsw
为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一供冷入口水温;t
1csw
为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一供冷出口水温。
[0091]
然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的第一供冷对数平均温差δt1:
[0092][0093]
然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一供冷传热系数kf
1wet

[0094]
kf
1wet
δt1=q
1th

[0095]
进一步的,预先构建的初始供冷湿工况模型为:
[0096][0097]
其中,a、m、p、b为待拟合系数;a为供冷湿工况风量系数;m为供冷湿工况水量指数;p为供冷湿工况析湿系数的指数;b为供冷湿工况水量系数;ξ为供冷湿工况析湿系数;kf
wet
为供冷湿工况传热系数,g为风量,w为水量;n为水量指数。
[0098]
通常,在计算风机盘管的换热量时,因为风机盘管的样本手册一般不提供内部结构尺寸信息,而根据经典表冷器换热计算模型:
[0099][0100]
来计算换热量时,需要换热面积这一风机盘管内部结构尺寸信息,所以为了能够在没有风机盘管内部结构尺寸信息的条件下也能计算换热量,在初始供冷湿工况传热系数公式中应用风量g和水量w来代替原有的风速v和水速w,并且应用kf
wet
替代原有的供冷湿工况传热系数k
wet
,这样便可以根据风量和水量来得到整个kf
wet
的值,从而使得在没有风机盘管内部结构尺寸信息的条件下也能计算换热量。
[0101]
进一步的,水量指数n是预先计算出来的,优选的,所述水量指数可以是0.868。这里应注意,上述水量指数为0.868仅是示例,所述水量指数还可以是其他数值,本技术在此不做任何限定。
[0102]
具体的,水量指数n的确定方法包括:
[0103]
联立努谢尔特数方程:
[0104][0105]
管内表面对流换热系数方程:
[0106][0107]
雷诺数方程:
[0108][0109]
以及管内表面对流换热系数方程:
[0110]hn
=αwn;
[0111]
可以得到
[0112][0113]
其中,nuf为努谢尔特数;re为雷诺数;hn为管内表面对流换热系数;prf为管子进出口断面温度下流体的pr平均值;prw为壁温下流体的pr平均值;λf为热导率;d为管径;l为管长;θf为水的运动黏度;α为供冷湿工况模型中的供冷湿工况水量系数或供热工况模型中的供热工况水量系数。
[0114]
将re
0.87-280拟合为ren形式,并取re∈(2300~105)
[0115]
根据上述计算得到水量指数。
[0116]
具体的,在步骤s102中,按照目标风机盘管的盘管型号,获得该型号风机盘管的额定风量、在额定风量下的多个第一供冷参数组中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一供冷入口水
量、多个根据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中的参数计算得到的该第一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一供冷析湿系数和第一供冷传热系数。
[0117]
s102,根据额定风量、多个第一供冷入口水量、多个第一供冷传热系数、多个第一供冷析湿系数对初始供冷湿工况模型进行拟合,得到供冷湿工况析湿系数的指数和供冷湿工况水量系数。
[0118]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供冷湿工况第一拟合过程流程图。如图2所示,步骤s102包括:
[0119]
s1021将初始供冷湿工况模型中的未知风量系数、未知风量指数以及未知风量作为风侧常量,得到待定拟合供冷湿工况模型。
[0120]
s1022基于额定风量、多个第一供冷入口水量、多个第一供冷传热系数、多个第一供冷析湿系数对待定拟合供冷湿工况模型进行拟合,得到供冷湿工况下的供冷湿工况析湿系数的指数和供冷湿工况水量系数。
[0121]
具体的,因为在额定风量下,在初始供冷湿工况模型中,额定风量为高档风量、且风量不变,因此,将第一风量系数a、风量g和第一风量指数m看作一个风侧常量a

,得到了待定拟合供冷湿工况模型:
[0122][0123]
将额定风量g、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一供冷入口水量wn、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一供冷析湿系数ξn、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一供冷传热系数k
fwet
n,分别代入到初始供冷湿工况模型中,根据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待拟合系数中的供冷湿工况析湿系数的指数p和供冷湿工况水量系数b。
[0124]
s103将供冷湿工况析湿系数的指数和供冷湿工况水量系数带入初始供冷湿工况模型得到第二供冷湿工况模型;
[0125]
在该步骤中,将步骤s102中拟合得到的供冷湿工况析湿系数的指数p和供冷湿工况水量系数b代入到初始供冷湿工况模型中,得到第二供冷湿工况模型。
[0126]
例如,若步骤s102中拟合得到的供冷湿工况析湿系数的指数p是2,供冷湿工况水量系数b是20,那么将p=2,b=20代入到初始供冷湿工况模型中,得到第二供冷湿工况模型:
[0127][0128]
s104基于额定风量下的多个第一供冷换热量,确定实际风量下的多个第二供冷参数组、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二供冷传热系数、第二供冷析湿系数;其中,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包括第二供冷入口水量、第二供冷换热量。
[0129]
在该步骤中,在得到了供冷湿工况析湿系数的指数和供冷湿工况水量系数之后,需要拟合得到供冷湿工况风量系数a和供冷湿工况风量指数m。而为了拟合得到供冷湿工况风量系数a和供冷湿工况风量指数m,需要多个拟合的变量。为了使拟合得到的供冷湿工况风量系数a和供冷湿工况风量指数m更加准确,需要得到风机盘管实际风量下的参数。
[0130]
在一种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额定风量和风量修正系数曲线得到风机盘管在实际风量下的参数。请参阅图3,图3是风机盘管的风量修正系数曲线图。如图3所示,风量修正系数
曲线中包括全热量、显热量和供热量;风量修正系数曲线的横坐标为风量比;风量修正系数曲线的纵坐标为换热量比。
[0131]
具体的,在该步骤中,按照实际风量和额定风量的风量比值,从所述目标风机盘管的风量修正系数曲线中获取实际风量与额定风量的风量比。
[0132]
按照所述风量比,从所述目标风机盘管的风量修正系数曲线中获取目标风机盘管的换热量比;
[0133]
基于所述换热量比和多个第一供冷换热量,确定目标风机盘管在实际风量下的多个第二供冷参数组;其中,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中包括第二供冷换热量、第二供冷入口水量、第二供冷入口风温、第二供冷入口水温;
[0134]
针对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基于该第二供冷参数组,确定该第二供冷参数组的第二供冷析湿系数和第二供冷传热系数。
[0135]
具体的,首先,以实际风量为238,额定风量为340为例对换热量比的计算方法进行介绍。
[0136]
在获取了目标风机盘管的实际风量为240后,计算实际风量和额定风量的比值为0.7,在风机盘管的风量修正系数曲线中查找到横坐标为0.7的风量比,根据该风量比与全热量的交点确定换热量比中的全热量比为0.8;同时,根据该风量比与显热量的交点确定换热量比中的显热量比为0.74。由此,得到了目标风机盘管的换热量比。
[0137]
进一步的,将额定风量下的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一供冷全热量与全热量比相乘,得到实际风量下的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二供冷全热量;将额定风量下的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一供冷显热量与显热量比相乘,得到实际风量下的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二供冷显热量;同时,将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一供冷入口水量、第一供冷入口水温、第一供冷入口风温作为与第一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二供冷参数组的第二供冷入口水量、第二供冷入口水温、第二供冷入口风温。同时,根据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二供冷全热量和第二供冷显热量计算得到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二供冷传热系数和第二供冷析湿系数。该计算方式和额定风量下的第一供冷传热系数和第一供冷析湿系数的计算方式相同,因此,不再赘述。
[0138]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额定风量和产品样本的风量修正系数表得到风机盘管在实际风量下的参数。该方式在现有技术中均有介绍,因此不再赘述。
[0139]
为了计算得到目标风机盘管在供冷湿工况下的换热量,还需构建接触系数模型:
[0140]
e’=1-exp(-jgr);
[0141]
其中,e为接触系数;j为待拟合的接触系数模型的风量系数;r为待拟合的接触系数模型的风量指数;
[0142]
构建接触系数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
[0143]
a.基于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一供冷入口风温,确定所述目标风机盘管在所述额定风量下的第一供冷接触系数;
[0144]
这里,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一供冷入口风温包括第一供冷入口空气干球温度和第一供冷入口空气湿球温度。
[0145]
首先通过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一供冷入口风温中的第一供冷入口空气湿球温度和第一供冷入口空气干球温度得到该第一供冷参数组的第一供冷出口风温中的第
一供冷出口空气干球温度和第一供冷出口空气湿球温度。
[0146]
然后,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的第一子供冷接触系数e1:
[0147][0148]
其中,t
1cfw
为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的第一供冷出口干球温度;t
1cfs
为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的第一供冷出口空气湿球温度;t
1jfw
为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的第一供冷进口空气干球温度;t
1jfs
为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的第一供冷进口空气湿球温度。
[0149]
然后,将所有第一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一子供冷接触系数的平均值作为风机盘管在所述额定风量下的第一供冷接触系数。
[0150]
b.基于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种的第二供冷入口风温,确定所述目标风机盘管在所述实际风量下的第二供冷接触系数;
[0151]
这里,在得到实际风量下的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的参数之后,首先根据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二供冷入口风温中的第二供冷入口空气湿球温度和第二供冷入口空气干球温度得到该第二供冷参数组的第二供冷出口风温中的第二供冷出口空气干球温度和第二供冷出口空气湿球温度;然后,计算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的第二子供冷接触系数;最后,将所有第二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二子供冷接触系数的平均值作为风机盘管在所述实际风量下的第二供冷接触系数。
[0152]
确定风机盘管在所述实际风量下的第二供冷接触系数的方法和步骤a中确定第一供冷接触系数的方法同理,因此不再对相应的公式进行赘述。
[0153]
这里,实际风量可以是多个风量,具体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
[0154]
c.基于第一供冷接触系数、第二供冷接触系数、第一供冷入口风量、第二供冷入口风量对初始接触系数模型进行拟合,得到供冷湿工况的接触系数模型的风量指数和接触系数模型的风量系数;
[0155]
这里,将额定风量下的第一供冷接触系数、第一供冷入口风量、实际风量下的第二供冷接触系数、第二供冷入口风量代入到初始接触系数模型中,拟合得到供冷湿工况的接触系数模型的风量指数r和接触系数模型的风量系数j。
[0156]
d.将所述接触系数模型的风量指数和所述接触系数模型的风量系数带入到初始接触系数模型,构建接触系数模型。
[0157]
s105根据额定风量、多个第一供冷入口水量、多个第一供冷传热系数、多个第一供冷析湿系数和实际风量、第二供冷入口水量、第二供冷传热系数、第二供冷析湿系数对第二供冷湿工况模型进行拟合得到供冷湿工况风量系数和供冷湿工况风量指数。
[0158]
具体的,在得到了实际风量下的参数之后,将实际风量下的参数和额定风量下的参数一起作为拟合的参数。将额定风量g、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一供冷入口水量wn、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一供冷析湿系数ξn、每个第一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一供冷传热系数kf
wet
n,以及额定风量g、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中的第二供冷入口水量wn、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二供冷析湿系数ξn、每个第二供冷参数组对应的第二供冷传热系数kf
wet n,分别代入到第二供冷湿工况模型中,根据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待拟合系数中的供冷湿工况风量系数a和供冷湿工况风量指数m。
[0159]
s106将供冷湿工况风量系数和供冷湿工况风量指数带入第二供冷湿工况模型得到供冷湿工况模型;
[0160]
这里,将步骤s105中拟合得到的供冷湿工况风量系数a和供冷湿工况风量指数m代入到第二供冷湿工况模型中,建立用于计算在供冷湿工况下所述目标风机盘管换热量的供冷湿工况模型。
[0161]
在得到所述供冷湿工况模型和所述接触系数模型之后,可以根据所述供冷湿工况模型和所述接触系数模型计算风机盘管在供冷湿工况下的全热量和供冷湿工况下的显热量。该计算方式在现有技术中均有记载,因此不再赘述。
[0162]
s107对所述供冷湿工况模型进行变形处理,令供冷湿工况模型中的析湿系数的值为1,得到供冷干工况模型;
[0163]
这里,为了同时能够计算在供冷干工况下目标风机盘管的换热量,在建立了风机盘管的供冷湿工况模型之后,令供冷湿工况模型中的析湿系数的值为1,得到了目标风机盘管的供冷干工况模型。
[0164][0165]
s108基于所述供冷湿工况水量系数和产品性能参数表,确定供热工况模型。
[0166]
该步骤中,常用的获取风机盘管在供热工况下的换热量的方式是对照风机盘管厂家所提供的产品样本手册中的供热能力表来查询风机盘管在供热工况下的换热量。然而,只有少数厂家能够提供供热能力表,而供冷能力表是所有厂家都会提供的,因此,在风机盘管厂家不提供供热能力表的时候,需要一种能够计算目标风机盘管在供热工况下的换热量的方法。
[0167]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构建供热工况模型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步骤s108包括:
[0168]
s1081从所述目标风机盘管的产品性能参数表中获取在额定风量下的名义供热参数、水量系数比例;其中,名义供热参数中包括名义供热量以及名义供热入口量;所述名义供热入口量包括名义供热入口水温、名义供热入口风温、名义供热入口水量、名义供热入口风量;
[0169]
这里,所述目标风机盘管的产品性能参数表中包括名义供冷工况和名义供热工况。所述名义供热工况为目标风机盘管在额定风量下的供热工况。名义供热参数为目标风机盘管在名义供热工况下的一组参数,该组参数包括名义供热量、名义供热入口水温、名义供热入口风温、名义供热入口水量、名义供热入口风量。
[0170]
所述名义供冷工况为目标风机盘管在额定风量下的供冷工况。名义供冷工况包括一组名义供冷参数,该名义供冷参数包括名义供冷量、名义供冷入口水温、名义供冷入口风温、名义供冷入口水量、名义供冷入口风量。
[0171]
这里,所述水量系数比例是预先获取的,水量系数比例的确定方法包括:
[0172]
(a)、从所述目标风机盘管的产品性能参数表中获取额定风量下的名义供冷入口水温和名义供热入口水温;
[0173]
(b)、将所述名义供冷入口水温、名义供热入口水温带入到预定温度下的准则式中,确定水量系数比例。
[0174]
这里,在产品性能参数表中,名义供冷入口水温一般为7℃,名义供热入口水温一般为60℃。
[0175]
所述预定温度下的准则式为:
[0176][0177]
这里,prf、λf、θf与水的温度有关,在不同的水温下有不同的值;n为水量指数,在步骤s101中计算得到水量指数之后,将计算得到的水量指数代入到该预定温度下的准则式中。
[0178]
具体的,在产品性能参数表中,获取额定风量下的名义供冷入口水温和名义供热入口水温。优选的,名义供冷入口水温为7℃,名义供热入口水温为60℃。
[0179]
将名义供冷入口水温所对应的prf、λf、θf的值分别代入到预定温度下的准则式中,得到预定温度下的供冷湿工况水量系数。
[0180]
将名义供热入口水温所对应的prf、λf、θf的值分别代入到预定温度下的准则式中,得到预定温度下的供热工况水量系数。
[0181]
根据预定温度下的供冷湿工况水量系数和预定温度下的供热工况水量系数的比,得到水量系数比例。
[0182]
s1082基于所述水量系数比例和所述供冷湿工况水量系数的乘积确定供热工况水量系数;
[0183]
将步骤s1081中得到的水量系数比例和步骤s106中建立的供冷湿工况模型的水量系数的乘积作为供热工况水量系数。
[0184]
s1083将供热工况水量系数带入到初始供热工况模型中得到第二供热工况模型;
[0185]
这里,初始供热工况模型为:
[0186][0187]
其中,a、m为待拟合系数;a为供热工况风量系数;m为供热工况风量指数;b为供热工况水量系数;kf
heat
为供热工况传热系数,g为风量,w为水量;n为水量指数;
[0188]
这里,将步骤s101中确定出来的水量指数代入到上述供热工况模型中。
[0189]
具体的,将步骤s1082中得到的供热工况水量系数代入到上述初始供热工况模型中,得到第二供热工况模型。
[0190]
这里,所述第二供热工况模型中的待拟合参数为供热工况风量系数a和供热工况风量指数m。
[0191]
s1084基于所述名义供热量以及所述名义供热入口量,确定在额定风量下的名义供热传热系数;
[0192]
这里,名义供热传热系数的确定方法和供冷湿工况下第一供冷传热系数的确定方法一致,因此,不在此赘述。
[0193]
s1085基于所述额定风量计算所述目标风机盘管在所述实际风量下的实际供热参数;其中,实际供热参数中包括实际供热量以及实际供热入口量;所述实际供热入口量包括实际供热入口水温、实际供热入口风温、实际供热入口水量、实际供热入口风量;
[0194]
在该步骤中,因为风机盘管的产品性能参数表中只有一组名义供热工况下的名义
供热参数,因此,在获得待拟合参数中的供热工况风量系数a和供热工况风量指数m的时候缺少足够数据,这样会导致拟合得到的参数不够准确,因此,为了更为准确地得到待拟合的参数a和m,需要根据额定风量下的名义供热参数和风量修正系数曲线得到实际风量下的实际供热参数。
[0195]
这里基于所述额定风量计算所述目标风机盘管在所述实际风量下的实际供热参数的方法和供冷湿工况中根据额定风量确定实际风量下的第二供冷参数的方法一致,因此,不在此赘述。
[0196]
s1086基于所述实际供热量以及所述实际供热入口量,确定在所述实际风量下的实际供热传热系数;
[0197]
s1087基于所述名义供热传热系数、名义供热入口水量、名义供热入口风量以及实际供热传热系数、实际供热入口水量、实际供热入口风量对第二供热工况模型进行拟合得到在供热工况下的供热风量系数和供热风量指数;
[0198]
具体的,将得到的一组名义供热传热系数、名义供热入口水量、名义供热入口风量以及得到的一组或多组实际供热传热系数、实际供热入口水量、实际供热入口风量,应用最小二乘法对第二供热工况模型进行拟合得到供热工况下的供热风量系数a和供热风量指数m。
[0199]
s1088将所述供热风量系数、供热风量指数带入第二供热工况模型,得到供热工况模型。
[0200]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机盘管换热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能够基于风机盘管样本供冷能力表建立供冷湿工况模型,并在供冷湿工况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供冷干工况模型和供热工况模型。因此,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建立风机盘管全工况换热量计算模型,从而满足风机盘管全工况模型计算的需求。
[0201]
请参阅图5,如图5所示,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机盘管换热量计算模型的构建装置的示意图。由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本技术实施例上述风机盘管换热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相似,因此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0202]
请参阅图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图。如图6中所示,该电子设备600包括:处理器610、存储器620和总线630,所述存储器620存储有所述处理器610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电子设备运行时,所述处理器610与所述存储器620之间通过总线通信,所述处理器610执行所述机器可读指令,以执行如上述风机盘管换热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的步骤,具体实现方法可参见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0203]
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上述风机盘管换热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的步骤。
[0204]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和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
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0205]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模块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0206]
另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
[0207]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处理器可执行的非易失的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技术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0208]
上面描述了本发明的一种风机盘管的换热量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构建装置。对于该方法和装置,参照图7、图8和图9所示,分别示出了计算全热量的误差、计算显热量的误差和计算供热量的误差的示意图。
[0209]
具体来说,请参阅图7和图8。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构建的供冷湿工况模型和接触系数模型计算全热量的误差的示意图;
[0210]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构建的供冷湿工况模型和接触系数模型计算显热量的误差的示意图。
[0211]
作为示例,可以选取某型号下风机盘管供冷能力表中的1710组供冷参数组,其中,该1710组供冷参数组包括108组用于拟合的供冷参数组和1602组用于检验的供冷参数组。
[0212]
其中,该型号下的风机盘管供冷能力表中实际风量或额定风量下的进风温度选取25
°
、26
°
、27
°
和28
°
;进水温度选取6
°
、7
°
、8
°
。实际风量与额定风量的比值分别选取0.5、0.75和1。
[0213]
拟合得到的该型号下风机盘管的供冷湿工况模型为:
[0214][0215]
拟合得到的该型号下风机盘管的接触系数模型为:
[0216]e′
=1-exp(-0.09g
0.469
)
[0217]
基于上述数据得到的如图7所示的全热量的计算误差的示意图,其中,横轴表示样本值,纵轴表示全热量预测值。同时,基于上述数据得到的如图8所示的显热量的计算误差的示意图,其中,横轴表示样本值,纵轴表示显热量预测值。
[0218]
可以看出,应用本技术中构建的供冷湿工况模型和接触系数模型计算出来的全热量的相对误差一般不超过
±
5%,极个别点不超过10%;显热量的相对误差一般不超过
±
5%,极个别点不超过10%。可见,通过本技术所述的构建方法构建的供冷湿工况模型和接触系数模型提高了全热量和显热量的计算精度。
[0219]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9,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构建的供热工况模型计算供热量的误差的示意图。
[0220]
作为示例,样本提供供冷能力表以及名义供热工况数据,同时也提供了供热能力表,以本发明的供热模型建立方法,计算该样本供热能力表中的供热量,并与样本对比,以检验模型建立方法。
[0221]
作为示例,可以选取某型号下风机盘管在三档风量下的3组供热参数作为拟合数据,三档风量分别为高档风量(即额定风量)、中档风量和低档风量。选取该型号下风机盘管在三档风量下的240组供热参数作为检验数据。
[0222]
其中,该型号下的风机盘管用于拟合的入口风温选取为21
°
,入口水温选取为60
°
;用于检验的入口风温选取为20
°
,入口水温选取为40
°
、45
°
、50
°
、55
°
、60
°
、65
°
、70
°
、75
°
、80
°
、85
°

[0223]
拟合得到的该型号下风机盘管的供热工况模型为:
[0224][0225]
基于上述数据得到的如图9所示的供热量的计算误差的示意图,其中,横轴表示样本值,纵轴表示供热量预测值。
[0226]
可以看出,应用本技术中构建的供热模型计算出来的供热量的相对误差不超过
±
5%。可见,通过本技术所述的构建方法构建的供热工况模型提高了供热量的计算精度。
[0227]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