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不稳定耕地的分析方法与流程

2022-02-22 09:56: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土地分析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不稳定耕地的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地理空间数据获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迫切需求,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成为耕地保护的热点。第三次国土调查调查出一部分耕地具有不稳定性,即目前已不适合耕种或在未来几年不适合耕种。
3.现有对不稳定耕地进行分析的方法主要从耕地的坡度和所处位置两方面考虑,在耕地坡度大于或等于25度时,将耕地划分为25
°
以上坡地;在耕地为河道耕地、湖区耕地、林区耕地、牧区耕地或石漠化耕地时,将耕地划分为细化调查耕地。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不稳定耕地的分析方法单一,难以对不稳定耕地进行充分的划分。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较为充分的对不稳定耕地进行划分,本发明提供一种不稳定耕地的分析方法。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不稳定耕地的分析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不稳定耕地的分析方法,包括:迭代调取若干预设的土地信息数据库中的土地信息;基于所述土地信息得到若干所述耕地地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核心区;调取预设的判断条件,基于所述判断条件和调取的所述土地信息,判断若干所述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所述判断条件包括耕地坡度级别、耕地位置、耕地面积、耕地属性、资源图层中的至少一个;所述不稳定耕地类型包括25度以上耕地、细化调查耕地、长期抛荒的旱地、严格管控类耕地、零散破碎耕地、生态保护红线内核心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耕地、水源保障较差的旱地和推土区范围耕地;输出不稳定耕地类型。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预设的判断规则对不稳定耕地进行较充分划分,包括将不稳定耕地划分为25度以上耕地、细化调查耕地、长期抛荒的旱地、严格管控类耕地、零散破碎耕地、生态保护红线内核心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耕地、水源保障较差的旱地和推土区范围耕地,有利于对耕地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针对性保护耕地生态环境。
8.可选的,在所述判断若干所述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的步骤之后,还包括:统计若干不稳定耕地类型中相同的不稳定耕地类型;将若干相同的所述不稳定耕地类型整合为一个。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处理过程中,数据量较为庞大,通过统计相同类型的不稳定耕地信息并将其汇总输出为一个不稳定耕地的类型,使不稳定耕地类型信息按照同一类型输出,便于不稳定耕地信息的维护和管理。
10.可选的,在所述将若干相同的所述不稳定耕地类型整合为一个的步骤之后包括:创建地理数据库;将若干所述不稳定耕地类型存储于所述地理数据库中。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若干不稳定耕地类型存储于地理数据库中便于外部在地理数据库中对不稳定耕地类型进行调用,从而无需在调用不稳定耕地类型信息时重新对不稳定耕地类型进行汇总和统计。
12.可选的,所述土地信息包括地类图斑图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斑、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和自然保护核心区图斑;所述基于所述土地信息得到若干所述耕地地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核心区的步骤包括:基于所述地类图斑图层得到若干耕地图斑;基于若干所述耕地图斑得到若干对应的所述耕地地区;基于所述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得到若干对应所述饮用水源保护区;基于所述自然保护核心区图斑得到若干对应所述自然保护核心区;所述基于所述判断条件和调取的所述土地信息,判断若干所述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的步骤包括:基于所述耕地图斑确定对应的所述耕地地区的第一坡度级,基于所述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确定对应的所述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第二坡度级,所述第一坡度级和所述第二坡度级均分为一级至五级;判断所述耕地地区的第一坡度级是否大于五级,若大于五级,则判断对应的耕地图斑上是否预标注有坡地标签,若有坡地标签,则判断对应的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为25度以上坡地;判断所述耕地地区的第一坡度级是否大于四级,若大于四级,判断对应的耕地地区是否为山坳、面积是否小于5亩和是否零散分布,若均满足,则判断对应的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为零散破碎耕地;判断所述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的第二坡度级是否大于四级;若大于四级,则判断所述饮用水源保护区对应的所述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为15
°
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判断所述耕地图斑是否与所述自然保护核心区图斑重合;若重合,则判断第一重合图斑对应的第一重合地区为自然保护核心区耕地图斑;判断所述15
°
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与所述自然保护核心区耕地图斑是否重合;若重合,则判断第二重合图斑对应的第二重合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为生态保护红线内核心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耕地。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耕地地区的所述第一坡度级作为判断条件判断两种不稳定耕地类型,即25度以上坡地和零散破碎耕地,将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的第二坡度级作为判断条件判断不稳定耕地类型,即生态保护红线内核心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耕地。
14.利用第一坡度级大于5级判断25度以上坡地,且对应的耕地图斑上预标注有坡地标签判断不稳定耕地类型为25度以上坡地;利用第一坡度级大于四级,且耕地地区是否为
山坳、面积小于5亩和是零散分布判断不稳定耕地类型为零散破碎耕地;利用第二坡度级大于四级,且耕地图斑与自然保护核心区图斑重合,15度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与自然保护核心区耕地图斑重合判断不稳定耕地类型为生态保护红线内核心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耕地。将坡度分为不同级别,便于对耕地图斑的坡度进行分析。
15.可选的,所述耕地图斑包括旱地图斑和水田图斑,所述基于所述判断规则和调取的所述土地信息,判断若干所述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的步骤包括:基于所述地类图斑图层得到若干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图斑;基于若干所述旱地图斑得到若干对应的旱地地区;基于所述旱地图斑确定对应的旱地地区的第三坡度级;判断所述旱地地区的第三坡度级是否大于四级,判断所述旱地图斑周围距离阈值内是否有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图斑,判断所述旱地图斑周围是否有水田图斑;若所述旱地地区的第三坡度级大于四级、所述旱地图斑周围距离阈值内无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图斑且所述旱地图斑周围无水田图斑,则判断所述旱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为水源保障较差的旱地。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不稳定耕地类型进一步划分为水源保障较差的旱地,即满足旱地地区的第三坡度级大于四级,旱地图斑周围距离阈值内有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图斑,旱地图斑周围有水田图斑,即认定对应旱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为水源保障较差的旱地。
17.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耕地图斑确定对应的所述耕地地区的第一坡度级,基于所述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确定对应的所述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第二坡度级的步骤包括:通过所述耕地地区和所述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坡度图;将坡度图与所述土地信息数据库叠加后得到所有所述耕地图斑和所有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的坡度;判断各个所述耕地地区中坡度一致的面积最大的耕地区域,并将其视为优势耕地;基于优势耕地图斑的坡度对应的所述第一坡度级确定对应所述耕地地区的坡度级;基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的坡度对应的所述第二坡度级确定对应所述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坡度级。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现实中,一个耕地地区可能会有不同坡度,例如位于山坡上的耕地,此时通过计算该耕地地区中坡度一致的面积最大的区域,将坡度一致的面积最大的区域的坡度代表一个耕地地区的坡度;第一坡度级用于确定对应耕地地区的坡度级,第二坡度级用于确定对应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坡度级。
19.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判断条件和调取的所述土地信息,判断若干所述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的步骤还包括:判断所述耕地图斑与所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斑是否重合;若重合,判断重合的所述耕地图斑的第一耕地图斑与相邻的若干第二耕地图斑之间的直线距离是否均大于预设的距离阈值;若均大于,则判断所述第一耕地图斑的面积是否小于预设的面积阈值;
若小于,则判断与所述第一耕地图斑对应的所述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为零散破碎耕地。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零散破碎耕地另一种情况进行判断,即利用耕地图斑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斑重合,且重合的耕地图斑的第一耕地图斑与相邻的若干第二耕地图斑之间的直线距离均大于预设的距离阈值,且第一耕地图斑的面积小于预设的面积阈值,即判断不稳定耕地类型为零散破碎耕地,进一步对不稳定耕地类型的情况进行细分。
21.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判断规则和调取的所述土地信息,判断若干所述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的步骤还包括:判断所述耕地图斑上是否预标注有细化调查;若有,则判断对应的所述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为细化调查耕地;判断所述旱地图斑上是否预标注有未耕种;若有,则判断对应的所述旱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为长期抛荒的旱地。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土地信息数据库中已预标注为细化调查的耕地图斑,判断不稳定耕地类型为细化调查耕地;利用土地信息数据库中已预标注为未耕种的耕地图斑,判断不稳定耕地类型为长期抛荒的旱地。
23.可选的,所述土地信息还包括严格管控类区域图斑、推土区图层;所述基于所述判断规则和调取的所述土地信息,判断若干所述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的步骤还包括:判断所述耕地图斑是否与所述严格管控类区域图斑重合;若重合,则判断第三重合图斑对应的第三重合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为严格管控类耕地;判断所述地类图斑图层与所述推土区图层的重合图层上是否有耕地图斑;若有,则判断所述重合图层上的耕地图斑对应的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为推土区耕地。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不稳定耕地类型进一步划分为严格管控类耕地和推土区耕地,即将落入严格管控类区域的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认定为严格管控类耕地,将落入推土区的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认定为推土区耕地。
25.综上所述,通过将不稳定耕地类型进行充分划分,将不稳定耕地划分为25度以上耕地、细化调查耕地、长期抛荒的旱地、严格管控类耕地、零散破碎耕地、生态保护红线内核心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耕地、水源保障较差的旱地和推土区范围耕地,对耕地进行较为充分的划分,从而对耕地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针对性保护耕地生态环境。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不稳定耕地的分析方法的整体流程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基于土地信息得到若干耕地地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核心区的流程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基于耕地图斑确定对应的耕地地区的第一坡度级,基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确定对应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第二坡度级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不稳定耕地的分析方法。
30.参照图1,一种不稳定耕地的分析方法包括:s100、迭代调取若干预设的土地信息数据库中的土地信息。
31.土地信息数据库包括若干区域的地方数据库,举例说明,国家级土地信息数据库由各个省级土地信息数据库组成,每个省级土地信息数据库由各个市级土地信息数据库组成,每个市级土地信息数据库由各个县级土地信息数据库组成,即,土地信息数据库的最小单位为县级土地信息数据库。
32.若分析某一省级的不稳定耕地,首先调取对应省级的其中一个所属县级数据库的土地信息,再依次调取其他所属的县级数据库的土地信息。在一实施例中,土地信息数据库使用国家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土地信息为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中的数据;在另一实施例中,土地信息数据库包括生态环境数据库和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在又一实施例中,土地信息数据库可以是包含有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和/或生态环境数据库中的土地信息的本地数据库。
33.具体的,土地信息包括严格管控类区域图斑、推土区图层、地类图斑图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斑、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和自然保护核心区图斑,生态环境数据库包括严格管控类区域图斑,土地调查数据库包括推土区图层、地类图斑图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斑、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和自然保护核心区图斑。
34.s200、基于土地信息得到若干耕地地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核心区。
35.具体的,参照图2,土地信息包括地类图斑图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斑、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和自然保护核心区图斑;基于土地信息得到若干耕地地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核心区的步骤包括:s201、基于地类图斑图层得到若干耕地图斑。
36.地类图斑图层中包括耕地图斑、园地图斑、林地图斑、草地图斑等,在本实施例中,主要对耕地地区进行不稳定耕地分析,故只需利用地类图斑图层中的耕地图斑进行分析。
37.s202、基于若干耕地图斑得到若干对应的耕地地区。
38.即耕地图斑所对应的地区为耕地地区,耕地地区的面积与对应耕地图斑的面积相等。
39.s203、基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得到若干对应饮用水源保护区。
40.s204、基于自然保护核心区图斑得到若干对应自然保护核心区。
41.在实际中,每个耕地图斑在地类图斑图层上表示一个耕地地区,同理,土地信息数据库中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表示一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土地信息数据库中的自然保护核心区图斑表示一个自然保护核心区。
42.s300、调取预设的判断条件,基于判断条件和调取的土地信息,判断若干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判断条件包括耕地坡度级别、耕地位置、耕地面积、耕地属性、资源图层中的至少一个;不稳定耕地类型包括25度以上耕地、细化调查耕地、长期抛荒的旱地、严格管控类耕地、零散破碎耕地、生态保护红线内核心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耕地、水源保障较差的旱地和推土区范围耕地。
43.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判断规则对不稳定耕地的类型进行细分,将不稳定耕地细分为8类,分别为25度以上耕地、细化调查耕地、长期抛荒的旱地、严格管控类耕地、零散破碎耕地、生态保护红线内核心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耕地、水源保障较差的旱地和推土区范围耕地。对不稳定耕地类型较为充分的进行划分,便于对耕地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针对性保护耕地生态环境。
44.具体的,基于判断条件和调取的土地信息,判断若干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的步骤包括:s301、基于耕地图斑确定对应的耕地地区的第一坡度级,基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确定对应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第二坡度级,第一坡度级和第二坡度级均分为一级至五级。
45.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坡度级和第二坡度级划分为≦2
°
、2
°‑6°
、6
°‑
15
°
、15
°‑
25
°
、>25
°
五个级别,其中≦2
°
为一级,2
°‑6°
为二级,6
°‑
15
°
为三级,15
°‑
25
°
为四级,>25
°
为五级,其中2
°‑6°
、6
°‑
15
°
、15
°‑
25
°
三个的区间均为左开右闭。
46.具体的,参照图3,基于耕地图斑确定对应的耕地地区的第一坡度级,基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确定对应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第二坡度级的步骤包括:s301.1、通过耕地地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坡度图。
47.数字高程模型,简称dem,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规则格网点描述地面高程信息的数据集,用于反映区域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
48.s301.2、将坡度图与土地信息数据库叠加后得到所有耕地图斑和所有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的坡度。
49.s301.3、判断各个耕地地区中坡度一致的面积最大的耕地区域,并将其视为优势耕地。
50.s301.4、基于优势耕地图斑的坡度对应的第一坡度级确定对应耕地地区的坡度级。
51.s301.5、基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的坡度对应的第二坡度级确定对应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坡度级。
52.在本实施例中,耕地地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采用1:10000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坡度图,即采用dem生成坡度图,将坡度图与土地信息数据库中的耕地图斑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叠加,得到所有耕地图斑和所有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的坡度。
53.在具体实施中,一个耕地图斑通常包含不同坡度级别,即一个耕地地区位于不同地势上,此时,将一个耕地图斑中面积比例最大的耕地图斑的坡度作为整个耕地图斑的坡度,优势坡度为面积比例最大的耕地图斑的坡度。将优势坡度对应的坡度代表对应耕地图斑的坡度。
54.s302、判断耕地地区的第一坡度级是否大于五级,若大于五级,则判断对应的耕地图斑上是否预标注有坡地标签,若有坡地标签,则判断对应的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为25度以上坡地。
55.在土地信息数据库中,坡地已人为进行预先标注,即在人为将数据录入数据库时,将判定好的位于坡地上的耕地进行标注,故只需判断位于坡地上的耕地图斑的坡度是否大于25度,25度以上坡度对应五级坡度级,即可判断对应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为25度
以上坡地。
56.s303、判断耕地地区的第一坡度级是否大于四级,若大于四级,判断对应的耕地地区是否为山坳、面积是否小于5亩和是否零散分布,若均满足,则判断对应的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为零散破碎耕地。
57.由arcgis软件判断位于山坳的耕地面积是否小于5亩,arcgis软件具备计算几何功能,可计算出图斑面积,并可将图斑面积标注于对应的耕地图斑上。零散分布指耕地图斑未集中在某一区域,在遥感影像上呈现耕地图斑散乱,分布不均的效果。在一实施例中,耕地图斑零散分布定义为耕地图斑与耕地图斑之间的距离若超过距离阈值即视为耕地图斑零散分布,举例说明,设距离阈值为10米,则若耕地图斑与耕地图斑之间间隔的距离均大于10米时,即判断此区域的耕地地区呈零散分布。在另一实施例中,由人工对耕地地区是否零散分布进行判断,即肉眼可见耕地图斑未集中在某一区域,且呈现分散状态,即视为零散分布。
58.在一实施例中,判断山坳通过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对山坳进行判断,具体的,通过山坳的区域面积和山坳特征描画的方式生成山坳的识别图像即可判断耕地地区是否为山坳。在另一实施例中,可由人工判断山坳,即在计算机判断坡度级别大于四级、零散分布且面积小于5亩的耕地地区后,由人工将耕地地区与耕地图斑的遥感影像叠放,通过肉眼判断是否为山坳。
59.s304、判断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的第二坡度级是否大于四级。
60.即判断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的坡度是否大于15度。
61.s305、若大于四级,则判断饮用水源保护区对应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为15
°
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
62.即将坡度为15度以上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进行筛选,以便于后续分析不稳定耕地。
63.s306、判断耕地图斑是否与自然保护核心区图斑重合。
64.s307、若重合,则判断第一重合图斑对应的第一重合地区为自然保护核心区耕地图斑。
65.耕地图斑与自然保护核心区图斑的第一重合图斑即为落入自然保护核心区的耕地图斑,将落入自然保护核心区的耕地图斑命名为自然保护核心区耕地图斑。
66.s308、判断15
°
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与自然保护核心区耕地图斑是否重合。
67.s309、若重合,则判断第二重合图斑对应的第二重合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为生态保护红线内核心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耕地。
68.第二重合图斑即为耕地图斑、自然保护地核心区图斑和15
°
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图斑的重叠图斑,即将重叠图斑对应的重叠区域命名为生态保护红线内核心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耕地。
69.具体的,所述耕地图斑包括旱地图斑和水田图斑,基于判断规则和调取的土地信息,判断若干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的步骤还包括:s310、基于地类图斑图层得到若干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图斑;s311、基于若干旱地图斑得到若干对应的旱地地区;s312、基于旱地图斑确定对应的旱地地区的第三坡度级;
在本实施例中,旱地地区采用1:10000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坡度图,即采用dem生成坡度图,将坡度图与旱地图斑叠加,得到所有旱地图斑的坡度。
70.s313、判断旱地地区的第三坡度级是否大于四级,判断旱地图斑周围距离阈值内是否有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图斑,判断旱地图斑周围是否有水田图斑;s314、若旱地地区的第三坡度级大于四级、旱地图斑周围距离阈值内无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图斑且旱地图斑周围无水田图斑,则判断旱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为水源保障较差的旱地。
71.旱地地区的第三坡度级大于四级即确定旱地图斑的坡度为15度以上,旱地图斑周围距离阈值内无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图斑即将周围距离阈值内无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旱地进行筛选,举例说明,距离阈值设为50米,则在旱地图斑周围50米范围内若无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图斑,则对该旱地图斑进行进一步判断,判断该旱地图斑周围是否有水田图斑,若无水田图斑,则将该旱地图斑对应的旱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认定为水源保障较差的旱地。
72.具体的,基于判断条件和调取的土地信息,判断若干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的步骤还包括:s315、判断耕地图斑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斑是否重合。
73.s316、若重合,判断重合的耕地图斑的第一耕地图斑与相邻的若干第二耕地图斑之间的直线距离是否均大于预设的距离阈值。
74.s317、若均大于,则判断第一耕地图斑的面积是否小于预设的面积阈值。
75.s318、若小于,则判断与第一耕地图斑对应的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为零散破碎耕地。
76.在本实施例中,对零散破碎耕地进一步分析,判断耕地图斑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斑是否重合,即首先将位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地区的耕地地区进行筛选,其次判断重合的耕地图斑的第一耕地图斑与相邻的若干第二耕地图斑之间的直线距离是否均大于预设的距离阈值,举例说明,将距离阈值设为20米,即若其中一个第一耕地图斑距离其他第二耕地图斑的直线距离均大于20米,即将第一耕地图斑认定为不集中连片,此时判断第一耕地图斑的面积是否小于5亩,即利用arcgis软件计算第一耕地图斑的面积,并将面积标注于对应耕地图斑上来判断第一耕地图斑的面积,若满足第一耕地图斑不集中连片,且面积小于5亩,则认定第一耕地图斑对应的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为零散破碎耕地。
77.s319、判断耕地图斑上是否预标注有细化调查。
78.s320、若有,则判断对应的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为细化调查耕地。
79.在土地信息数据库中,细化调查的耕地已人为进行预先标注,即在人为将数据录入数据库时,将判定好的已进行细化调查的耕地标注为细化调查,此时将已预标注为细化调查的耕地图斑对应的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认定为细化调查耕地。
80.相应的,若没有,则判断对应的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不为细化调查耕地。
81.s321、判断旱地图斑上是否预标注有未耕种。
82.s322、若有,则判断对应的旱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为长期抛荒的旱地。
83.在土地信息数据库中,标注为未耕种的耕地图斑指历年为耕地,实际已无种植行为的耕地,在人为将数据录入数据库时,将判定好的历年为耕地,实际已无种植行为的耕地
标注为未耕种,此时将已预标注为未耕种的耕地图斑中的旱地图斑对应的旱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认定为长期抛荒的旱地。
84.基于判断规则和调取的土地信息,判断若干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的步骤还包括:s323、判断耕地图斑是否与严格管控类区域图斑重合。
85.s324、若重合,则判断第三重合图斑对应的第三重合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为严格管控类耕地。
86.第三重合图斑即为落入严格管控类区域的耕地地区,在具体实施中,耕地的严格管控区域指严格管控的重度污染耕地区域,落于严格管控区域的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即被认定为严格管控类耕地。
87.s325、判断地类图斑图层与推土区图层的重合图层上是否有耕地图斑。
88.s326、若有,则判断重合图层上的耕地图斑对应的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为推土区耕地。
89.推土区图层是土地信息数据库中的单独图层,推土区耕地指原地类为耕地,但实地已变为推土区,即根据地类图斑图层与推土区图层重合的图层上有耕地图斑进行判别。
90.具体的,在判断若干耕地地区的不稳定耕地类型的步骤之后,还包括:s327、统计若干不稳定耕地类型中相同的不稳定耕地类型。
91.s328、将若干相同的不稳定耕地类型整合为一个。
92.在具体实施中,同一类型的不稳定耕地往往具有多个,尤其是当耕地图斑数据较为庞大时,将若干相同的不稳定耕地类型整合为一个便于对不稳定耕地类型进行统计分类,便于整理。
93.具体的,在将若干相同的不稳定耕地类型整合为一个的步骤之后包括:s329、创建地理数据库;s330、将若干不稳定耕地类型存储于地理数据库中。
94.通过地理数据库将分析完毕的不稳定耕地类型进行储存,便于外部调用不稳定耕地的数据,并对耕地进行研究和保护。
95.s400、输出不稳定耕地类型。
9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不稳定耕地的分析方法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对不稳定耕地类型进行统计分析时,首先迭代调取若干预设的土地信息数据库,根据预设的判断规则将调取的土地信息细分为若干不稳定耕地类型,不稳定耕地类型分别为25度以上耕地、细化调查耕地、长期抛荒的旱地、严格管控类耕地、零散破碎耕地、生态保护红线内核心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耕地、水源保障较差的旱地和推土区范围耕地,通过将不稳定耕地进行充分划分,从而对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针对性的保护耕地生态环境。
9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