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磁共振检查用隔音头枕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4:16: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医学影像检查辅助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磁共振检查用隔音头枕。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检查设备因其具有无射线辐射、分辨率高、成像参数多、多方位成像的特点,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各种疾病诊断中;在磁共振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以固定的体位和姿势长时间置身于狭窄的设备空间内,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音会对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造成极大困扰,很难做到长时间安静地保持同一姿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于该类患者往往需要注射镇静类药物才能保证检查的正常进行,尽管该类药物在合理剂量范围内对人体不会造成明显的伤害,但还是会令多数患者产生担忧;因此,减小或消除设备噪音,抑或对噪音进行隔离和减弱,会使上述一问题得到更加理想的解决效果。
3.对于隔音降噪问题,现有技术中存在各种诸如耳塞、耳罩、头盔等产品,但耳塞或耳罩及类似产品所针对的是空气传导入耳的声音,解决方法是利用隔音材料将耳道封闭,以减少耳内接收到的声音,而现实中人体接收到的声音除了经空气传入耳内之外,还包括由身体其他部位、尤其是头骨传入耳中(即“骨传导”)的部分,如果只对由空气传入耳中的噪音进行处理,显然不足以完全将声音隔绝;为了解决声音的骨传导问题,头盔类产品显然是现有技术中较为理想的隔音手段,但现有的头盔类产生无法与患者头部准确贴合,佩戴间隙较大,声音经佩戴间隙仍可轻易进入头盔内侧,无法达到理想的隔音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磁共振检查用隔音头枕,以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对磁共振设备的运行噪音进行有效隔离和减弱的问题。
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限于上述技术问题,未提及的其他技术问题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以下描述可以清楚知晓。
6.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7.一侧开口的壳体,壳体上有将所述开口密闭的液囊,所述液囊为具有弹性的球面夹层状中空囊体结构,用于包裹患者头部进行隔音;所述的壳体内侧有置于液囊下方的气囊,气囊上有用于对气囊进行充/放气的进气管和出气管,还包括与壳体内侧连通的注流管和排流管;所述的液囊中注满流体(如气体、液体、胶体、膏体或粘稠的颗粒状聚集物等),利用流体与壳体和空气之间的密度不同,使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递时被不断反射和消耗,达到隔音降噪的目的,还可以利用流体的粘滞性阻尼特性对声波造成消耗和削弱,进一步提高降噪效果;所述的注流管用于对壳体内侧进行流体灌注,排流管用于对壳体内侧多余的空气及所灌注流体进行及时排出以维持壳体内侧压力平衡,避免对液囊也即患者头部造成挤压,所述注流管和排流管同步开启可使壳体内侧形成动态填充层,此时可在所灌注流体中掺入丰富的气泡,利用气泡改变所灌注流体的连续性,使声波在气泡表面被不断散射
而降低强度,显著提高降噪效果;所述的液囊上有前后对称设置的两个凹槽,还包括与凹槽一一对应的两个内部充满流体的条形囊袋,凹槽用于容置耳部、防止耳廓受压疼痛,囊袋用于压紧耳屏以封闭耳道,达到隔离声波的空气传导效果的目的。
8.本发明采用隔音层对噪音进行初次吸收,使中高频噪音被显著抑制,而后由动态填充层进一步对声音进行反弹和衰减,降低中低频噪音能量,继而由液囊内部的粘滞性阻尼材料对噪音进行充分消耗,使绝大多数噪音无法达到头骨位置,从而实现对骨传导噪音的隔离和抑制效果;辅以用于隔绝空气传导入耳噪音的囊袋,其与前述骨传导噪音抑制结构相结合,可以使人体接收到的噪音大幅降低。
附图说明
9.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10.图2为本发明的前视剖面图。
11.图3为图2示出的a-a剖视图。
12.图4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剖切视图。
13.图5为本发明使用时的状态示意图。
14.图6为本发明中液囊展平状态下其内部蜂窝状隔层的结构示意图。
15.图7为图6所示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16.技术术语与附图标记:1、壳体
ꢀꢀꢀꢀꢀꢀ
2、液囊
ꢀꢀꢀꢀꢀꢀ
3、气囊
ꢀꢀꢀꢀꢀꢀ
4、进气管
ꢀꢀꢀꢀ
5、出气管6、引流管
ꢀꢀꢀꢀ
7、排流管
ꢀꢀꢀꢀ
8、凹槽
ꢀꢀꢀꢀꢀꢀ
9、囊袋
ꢀꢀꢀꢀꢀꢀ
10、弹性密封膜11、隔音层
ꢀꢀꢀ
12、隔层
ꢀꢀꢀꢀꢀ
13、吸音棉
ꢀꢀꢀ
14、底座
ꢀꢀꢀꢀꢀ
15、脚垫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文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清楚、详尽地描述,然而,在描述本发明时,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的要旨,将省略对现有已知结构、功能或配置的描述;同时,为了使附图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本发明所列实施例的要义,将省略附图中无益于主旨表达的部分和/或全部切边线条。
19.由图1至图7给出,本发明包括左右任一侧开口的壳体1,壳体1上有将所述开口密闭的液囊2,所述液囊2为向壳体1内侧弯曲的具有弹性的曲面(如球面)夹层状中空囊体结构,液囊2中注满流体(如氮气、水或粘稠的颗粒状混合物等);所述的壳体1内侧有置于液囊2下方的气囊3,气囊3上有与外界连通的进气管4和出气管5,所述进气管4和出气管5的一端分别与气囊3内部连通,进气管4和出气管5的另一端密封穿过所述壳体1的壳壁而置于壳体1外部,使气囊3与外界经进气管4和出气管5直接连通,还包括与壳体1内侧连通的注流管6和排流管7,所述注流管6和排流管7的一端分别与壳体1内侧连通,注流管6和排流管7的另一端置于壳体1外部而与外界连通。
20.参考附图5,使用时,令患者头部紧抵液囊2使液囊2向壳体1内侧适度弯曲以完全包裹患者头部至少包括顶骨和额骨在内的头骨区域以及耳部区域,利用阀门等关闭出气管5,而后利用进气管4向气囊3内充气,气囊3充气后其内部气压升高,可以实现对液囊2也即患者头部的支撑,同时,气囊3的膨胀可以使液囊2抬高,并减小液囊2的有效活动空间,从而
使液囊2的上下两侧与患者头部紧密贴合、减小甚至消除佩戴间隙,由此可知,根据不同患者头围尺寸的不同,适当调节气囊3的充其量即可使液囊2与不同患者的头部达到良好的贴合包裹效果,避免患者头部与液囊2之间间隙过大而影响隔音效果;当气囊3压力过高使患者头部出现较强挤压感时,开启出气管5进行排气减压即可;在上述对患者头部的支撑和包裹操作结束后,利用注流管6向壳体1内侧加注水或其他流体,可以使其对声音进行进一步阻隔,尤其是当所加注流体与液囊2中的流体密度相差较大时,声音经由壳体1、壳体1内侧流体及液囊2层次传递时,需要不断进入不同介质中,相邻介质的临界层会对声音形成反射和折射,使得声音无法沿既有路线有效传播,达到减弱噪音的技术效果。
21.作为优选,还可以利用注流管6向壳体1内侧加注细密泡沫(参考附图5所示出的壳体1内侧气泡状填充线),所述细密泡沫可以采用表面活性剂或常见的洗涤用品如香皂、洗洁精等起泡材料进行制备,当细密泡沫充满壳体1内侧后,根据泡沫的维持时间进行适时补充,或通过注流管6持续加注,多余的泡沫及部分泡沫消泡后形成的液体经排流管7排出以保证壳体1内侧压力的平衡与稳定,从而形成壳体1内侧的动态填充,保持泡沫的浓度稳定;泡沫中富含大量气泡,气泡中气体的存在使得声音的传播介质呈现不连续性,导致声波发生强烈的散射,声波强度大大减弱,可见,利用富含气泡的细密泡沫,可以对声音产生的空气振动进行不断地阻挡、反射和吸收,使得声音在不断穿过不同介质(气泡内的空气和起泡材料)的过程中其能量被快速消耗、强度显著降低;同时,细密泡沫的质量较轻,不会像其他流体一样对液囊2形成较大压力,避免对患者头部造成明显的挤压感。
22.为了获得更加理想的隔音效果,所述液囊2中填充的流体可选用粘滞性流体(如甘油)、胶状物(如食用明胶)抑或膏状物(如凡士林)、糊状/泥状物等,上述物质均为粘滞系数较大的柔软材料,对声波具有良好的阻尼缓冲作用,可以更加充分地反射并吸收声波振动,降低声音强度,达到隔离降噪效果。
23.本发明中利用壳体1对声音进行阻隔,而后由壳体1内侧的(动态)填充物对声音进行进一步消耗和衰减,其后再由液囊2中的流体对噪音进行反射和阻挡,使绝大部分噪音无法到达头骨位置,实现对头骨传导噪音的隔离和抑制;同时,由于液囊2将耳部阻挡,声音同样无法经空气传导而全部进入耳内,经过上述头骨传导和空气传导的双重隔音降噪,使得患者接收到的噪音大幅降低,减轻噪音对患者身心和情绪的不利影响。
24.进一步地,所述的液囊2上有前后对称设置的两个凹槽8,当液囊2包裹头部后,所述的两个凹槽8与耳部对应,用于容置耳部,防止耳廓受压疼痛。
25.进一步地,本发明还包括两个内部充满流体的具有弹性的条形囊袋9,当液囊2包裹头部后,将所述两个囊袋9分别沿患者头部两侧鬓角处塞入,在液囊2的弹性束缚作用下,囊袋9紧贴患者耳部而压住耳屏,实现声音屏蔽,不需进入耳道内部,佩戴更加舒适,减少耳道周围胀痛感;由于液囊2与条形囊袋9内部均为流体且液囊2与囊袋9自身可弹性变形,因此二者相互挤压并作出适应性变形,使得二者间具备良好的密封效果,不会因囊袋9的塞入而导致液囊2与患者头部局部的大面积分离而影响隔音效果。
26.在液囊2上设有凹槽8的情况下,可在凹槽8上方增设向上延伸的与囊袋9形状匹配的条形槽,不仅可以便于囊袋9塞入,还可以利用条形槽的槽壁对所述囊袋9形成包覆贴合,从而显著提高液囊2与囊袋9之间的密封效果,防止囊袋9外围出现较大间隙而使声音进入。
27.进一步地,所述的气囊3上与液囊2相对的一侧面(即附图2和3所示上侧面)为前后
环绕液囊2的半环形曲面,所述半环形曲面至少覆盖液囊2的底部及前后两侧,既可以实现对液囊2的良好支撑,还可以使液囊2在气囊3的充气支撑下可以与不同患者的头部两侧更好地紧密贴合,提高液囊2的包裹效果,进一步减小液囊2与患者头部之间的间隙,隔离和减弱声音的空气传导。
28.进一步地,所述的壳体1内侧有中空结构的弹性密封膜10,所述弹性密封膜10覆于壳体1的内侧面和液囊2朝向壳体1内侧的外表面上,实现对壳体1内侧的密封隔离,防止流体填充物经注流管6进入壳体1内侧(此时为弹性密封膜10的中空内部)后产生泄漏,同时,弹性密封膜10自身也可对声音进行进一步隔离,提高隔音效果;所述进气管4和出气管5的另一端依次密封穿过所述弹性密封膜10和壳体1的壳壁而置于壳体1外部;所述注流管6和排流管7的一端分别穿过壳体1的壳壁而置于壳体1内侧并与所述弹性密封膜10的中空内部相连通,以确保气囊3的正常充/放气和壳体1内侧的正常填充。
29.进一步地,所述的壳体1外部包覆有隔音层11如隔音毡、纤维板等,所述的液囊2与隔音层11连接而实现对壳体1的密闭。
30.进一步地,所述的液囊2内部填充蜂窝状隔层12(参考附图6和7),用于对液囊2的囊壁进行支撑,避免液囊2受到头部抵触而向壳体1内侧弯曲时,液囊2上与头顶对应的区域受力后使流体层变薄而影响隔音效果。
31.进一步地,所述的隔层12与液囊2的内/外(相对与壳体1内侧而言)任一侧囊壁连接,与另一侧囊壁有间隔(附图7所示距离d),用于阻断隔层自身的固体传音,避免声桥对液囊2隔音效果的破坏。
32.进一步地,所述的气囊3内部有吸音棉13,用于吸收和降低设备运行时检查床自身振动所产生的噪音,并可在气囊3内部未达到所需气压的情况下对液囊2进行辅助支撑,不仅可以防止液囊2过度下垂而造成撕扯性应力损伤,同时可以避免患者头部下压液囊2时直接与壳体1的坚硬壳壁产生接触或磕碰。
33.进一步地,本发明还包括底座14,所述的壳体1置于底座14上方,所述底座14为上拱形结构,底座14的底部有脚垫15,上拱形的底座14对壳体1形成悬空支撑并具有一定的支撑弹性,可以过滤部分振动,降低检查床向壳体1传递的振动噪音,脚垫15可以起到良好的振动缓冲作用,进一步减小检查床与底座14之间的振动传递。
34.进一步地,所述的壳体1的壳壁为真空夹层结构,真空可以有效阻断声音传递,使声音只能通过壳体1自身传递,从而使进入壳体1内侧的声音显著降低。
35.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所述的进气管4、出气管5、注流管6和排流管7上分别增设电磁阀,并在气囊3内侧增设压力感应元件,在壳体1内侧顶部增设红外感应器/液位感应器,将所述电磁阀、压力感应元件和红外感应器/液位感应器接入控制芯片中,通过压力感应元件的反馈,控制芯片控制进气管4和出气管5对应的电磁阀的实时通断,实现液囊2对患者头部的快速包裹隔离,通过红外感应器/液位感应器的反馈,控制芯片控制注流管6和排流管7对应的电磁阀的实时通断,可以保证壳体1内侧流体处于稳定的填充量水平或连续的动态填充状态。
36.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发明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发
明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