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及家具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20:43: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及家具。


背景技术:

2.伴随着全球性产业转移浪潮,我国目前已成为家电产品的出口大国和全球主要供应商,在智能家居解决方案的发展上,目前我国与世界领先水平保持同步,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处于领先优势;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深度学习能力的提升,人们对家居生活的高水平体验与便利性要求越来越高。
3.现有家居生活中的床与桌椅等家具的支撑脚一般都是固定的,无法调节高度,渐渐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不喜,而可调节床脚等逐渐占据主流;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可调节床脚大多只能一节一节地增加高度,操作不便;或者每次调节时只能增加固定高度,调节范围不连续(成倍增长);或者调节范围有限,可调节的高度小;或者需要抬起床、桌子等家具才能增高,用户装配不方便;或者结构过于复杂,生产过程复杂,生产效率低下;或者同心度不好,生产时要求高,工艺复杂,调节时容易出现错位卡顿等现象,即现有技术中的可调节支撑脚存在诸多不足。
4.因此,需要一种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及家具,支撑稳定,能够有效调节家具的高度,可调节范围广,并且能够连续调节,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及家具,支撑稳定,安装调节方便,能够有效地连续调节家具的高度,可调节范围广。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包括位于上方的第一支撑件与位于下方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在竖直方向上相对移动设置;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外筒与位于所述第一外筒中心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延伸方向相同,所述调节杆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一外筒的长度;所述调节杆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杆还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可转动式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内设置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固定连接的螺旋件,所述调节杆插设于所述螺旋件,所述调节杆与所述螺旋件相配合转动用于调节所述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的高度。
7.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杆的外围至少部分设置调节螺纹,所述螺旋件的内表面设置螺旋螺纹,所述调节螺纹与所述螺旋螺纹相匹配。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件用于连接与支撑家具;所述调节杆的上部突出所述第一外筒的顶端,所述调节杆上部用于与家具固定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件还包括中部开孔的第一固定片,所述第一固定片沿水平方向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外筒内,所述调节杆固定插设于所述第一固定片。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二外筒与第二固定片,所述第二固定片沿水平方向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外筒内,所述第二固定片的中部开设孔状结构,所述螺旋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片内。
11.进一步地,所述螺旋件的外壁设置卡接槽,所述卡接槽与所述孔状结构相匹配。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件还包括内衬套,所述内衬套外围设置齿轮状结构,所述齿轮状结构与所述第一外筒的内表面过盈配合;所述内衬套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外筒的外表面相匹配。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底部还设置限位套,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底部插设于所述限位套内。
14.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的高度为150~190mm,所述第二支撑件的高度为110~150mm。
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家具,包括以上所述的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
16.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杆长度不小于第一外筒,则可调节的高度范围最大能够达到第一外筒的长度,调节范围大;同时采用单组螺旋转动的方式调节,能够保证调节范围的连续性,即可以实现极微小的高度调节,能够满足用户对细节的极致需求。
18.2、采用内部较细的调节杆进行调节,有效保证了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的同心度,生产方便快捷,调节时也不易出现转动错位卡顿的现象。
19.3、第二支撑件既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撑件转动,也能够相对于限位套转动,故调节时只需转动第二支撑件即可实现调节功能,调节方便,也无需抬起家具进行调节,省时省力,用户喜爱度高。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中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沿轴向中心的截面示意图;
23.图3为图1中的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装配完成时第一外筒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固定片与螺旋件的结构放大图。
26.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1-第一支撑件,11-调节杆,12-第一外筒,13-第一固定片,14-内衬套,2-第二支撑件,21-螺旋件,210-卡接槽,22-第二外筒,23-第二固定片,230-孔状结构,24-限位套。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后”、“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结构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并且,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实施例
29.考虑到现有支撑脚调节范围有限、调节过程不便和无法连续调节,以致于无法满足客户对细节的极致要求的情况,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能够有效地连续调节高度,并且调节范围广,调节精确度好,使用方便;如说明书附图1-5所示,该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包括一个位于上方的第一支撑件1与一个位于下方的第二支撑件2,第一支撑件1与第二支撑件2相连接,并且第一支撑件1与第二支撑件2在竖直方向上能够相对移动,以调节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的整体高度。
30.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家具,包括上述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其中,第一支撑件的顶部用于与家具的主体连接固定,并有效支撑起家具的主体;而在本说明书的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家具可以为床,包括常规床与电动床等家居用品;在本说明书的另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家具还可以为沙发、座椅和桌子等家居用品。
31.具体地,如说明书附图1-2所示,第一支撑件1包括位于外围的第一外筒12、位于第一外筒12中心的调节杆11与将调节杆11和第一外筒12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片13,如图2中的截面图所示,第一外筒12是一个空心管道结构,而第一固定片13沿水平方向固定设置于第一外筒12内部靠近顶端的位置,其边缘与第一外筒12内表面固定,并且第一固定片13中部开孔,用于供调节杆11插入固定;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连接固定的可靠性,调节杆11与第一固定片13以及第一外筒12与第一固定片13的连接方式都可以选择焊接,以保证三者之间在调节时不会发生相对位移;但是第一支撑件1内部的连接方式并不限于焊接,能够起到有效固定、防止松动的连接方式都可以在本说明书的保护范围之内。
32.具体地,固定完成后调节杆11与第一外筒12的轴向延伸方向一致,调节杆11的上部突出第一外筒12的顶端,调节杆11突出的这一部分为连接段,用于与家具底面的连接处固定连接,连接后第一外筒12的顶端与家具底面相接触用于支撑起家具;而在本说明书的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段与家具采用焊接等不可拆卸式固定方式,连接紧密,不易晃动,稳定性好;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段与家具的连接处可以采用可拆卸式螺接,即连接段上设置连接螺纹,家具的底部相对应地设置与连接螺纹相匹配的螺纹,使得连接段与家具上的连接处一一对应连接,多个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相配合支撑起家具,稳定性好,且当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损坏时能够方便更换,延长家具的使用寿命,降低家具的维修难度与维修成本。
33.具体地,如说明书附图4所示,第二支撑件2包括螺旋件21、第二外筒22与第二固定片23,其中,第二外筒22也是一个空心管道结构,而第二固定片23沿水平方向固定设置于第二外筒22内部靠近顶端的位置,其边缘与第二外筒22内表面固定连接,并且如说明书附图5所示,第二固定片23中部开设孔状结构230,用于供螺旋件21插入固定;该螺旋件21与第二
固定片23,以及第二外筒22与第二固定片23的固定连接方式与第一支撑件1内部的固定连接方式相同,以保证固定的牢靠性。
34.具体地,为了提升装配效率,螺旋件21的外壁上设置卡接槽210,该卡接槽210朝向螺旋件21的中轴线凹陷,并且与孔状结构230相匹配,以便于两者卡接定位,便于下一步固定连接,提升生产效率;在本说明书的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孔状结构230可选为圆形孔,而卡接槽210相对应地设置为直径相同的环形,匹配良好;而在本实施例中,如说明书附图5所示,孔状结构230可选为有棱角的多边形,则卡接槽210与孔状结构230卡接后,在周向方向上也不易转动,定位更加准确。
35.具体地,如说明书附图4所示,在该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内部,螺旋件21的中部设置通孔,而调节杆11的下部插设于螺旋件21中,使得第一支撑件1与第二支撑件2之间实现可转动式连接;在调节杆11上至少部分设置了调节螺纹,而相对应地,螺旋件21的内表面设置螺旋螺纹,并且调节螺纹与螺旋螺纹相匹配,当调节杆11与螺旋件21相配合转动时,即可调节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的整体高度;例如,假设顺时针转动第二支撑件2的第二外筒22时,螺旋件21及其螺旋螺纹沿顺时针转动,而因为第一支撑件1在周向方向是不动的,调节杆11也是不转动的,那么相对于螺旋件21,调节杆11及其调节螺纹就呈现出相对逆时针转动的效果,调节杆11相对于螺旋件21上行,第一支撑件1上行,整体高度增加;反之,当逆时针转动第二支撑件2的第二外筒22时,第一支撑件1下行,整体高度降低,调节方便且省力。
36.具体地,考虑到现有的一些旋转调节结构都受到套状零件(与调节杆11相对转动的零件)的长度限制,导致调节范围有限,本实施例中的调节杆11的长度设置为不小于第一外筒12的长度,能够一次调节更大的高度范围,并且螺旋件21中部为通孔,可调节高度不受到螺旋件21的限制;其中,除去调节杆11顶部的连接段,位于第一固定片13下方的调节杆11为调节段,那么在调节过程中,当可调节高度达到最大时,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的高度达到最大,螺旋件21位于调节段的最低端,调节至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的高度达到最小,第二外筒22的顶端能够接触到第一固定片13的下表面,而螺旋件21与调节段的顶部转动连接,即调节螺纹能够设置于整个调节段,以提供更大的调节范围;此外,因为只有一件调节杆11与一件螺旋件21这一组直接转动关系,故调节时能够进行极微小的高度调节,而不会出现成倍增加、始终无法调节到客户想要高度的情况,精确度高,调节范围连续可变,能够满足不同客户对高度的极致要求,用户体验感受好;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可调节高度指的是调节过程中高度的改变值,而非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在某一时刻的实际高度值。
37.具体地,第一支撑件1与第二支撑件2除了通过内部的调节杆11与螺旋件21可转动式连接,在第一支撑件1的底部还设置内衬套14,用于提升连接的强度,防止第一支撑件1与第二支撑件2发生相对晃动,因第二外筒22的直径小于第一外筒12的直径,并且第一外筒12是套接在第二外筒22外的,故设置内衬套14能够有效填充两者之间的空隙,一面与第二外筒22接触,另一面与第一外筒12接触,接触面积大,稳定性好;在本说明书的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内衬套14设置为空心的圆柱状,其内表面与第二外筒22相匹配,使得第二外筒22能够轻易转动但不会晃动,而内衬套14的外表面与第一外筒12的内表面过盈配合,使得装配时,内衬套14卡入第一外筒12后卡接牢靠,两者不会发生相对转动;在本说明书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卡接的可行性,内衬套14为具有弹性的塑料材质,卡入时能够产生
微量形变,卡接完成后又能够提供足够的摩擦力防止内衬套14与第一外筒12相对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如说明书附图2-3所示,内衬套14还可以优选为外围设置齿轮状结构,该齿轮状结构的最大直径大于第一外筒12的内表面直径,以保证两者能够过盈配合,在卡接时,齿轮状结构之间留有间隙,使得内衬套14发生形变时能够在周向方向上朝向间隙处形变,降低卡接难度,节省力气。
38.此外,将发挥调节作用的结构设置为内部较细的调节杆11与螺旋件21而非将第一外筒12与第二外筒22直接在接触处螺接,保证了第一支撑件1与第二支撑件2的同心度;而同心度,或者说同轴度,是评价圆柱形工件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其误差直接影响着工件的配合精度和使用情况;当直径越小时,同心度越高,故调节杆11与螺旋件21的同心度更高,配合度更好,一方面在较细的调节杆11上加工螺纹比在圆管上加工螺纹难度低,生产时更加方便,对生产工艺要求更低,也避免了因同心度问题导致的成品率低,原料与成本浪费的情况;另一方面,装配时也更不易出错,避免螺旋时错位卡顿、损坏螺旋结构的情况。
39.具体地,为了保证调节时第二支撑件2能够转动而不需要抬起家具,如说明书附图2与说明书附图4所示,在第二支撑件2的底部还设置限位套24,而限位套24为底部封闭的空心结构,第二外筒22的底部插设于限位套24内,并且限位套24的内部直径与第二外筒22相等,保证第二外筒22能够自由转动而不被阻挡,但是也不易出现滑动或者晃动的情况;同时,限位套24的底面直径大于第二外筒22,增大了与底面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升家具的整体稳定性;此外,在本说明书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的支撑强度,除内衬套与限位套以外的结构均可以选择金属材质,刚度好,抗压能力强,使用寿命长,而限位套24可以选择塑料材质,能够起到一定程度上的降噪作用。
40.优选地,第一支撑件1的高度为170mm,第二支撑件2的高度为130mm,此时第一支撑件1的高度高于第二支撑件2,而因为调节时是通过转动第二外筒22来实现转动,故始终有一部分第二外筒22暴露于外;反之,在本说明书的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件2的高度也可以高于第一支撑件1,那么即使调节至最大可调节高度,第二外筒22也始终有一部分因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的比例关系而暴露出,用于转动调节。
41.调节时,第一支撑件1因为与家具固定连接,所以在周向上不会转动,即第一固定片13以及调节杆11都不会发生转动,而转动第二外筒22时,带动与之相连的第二固定片23以及螺旋件21转动,因螺旋螺纹与调节螺纹的匹配关系,使得调节杆11与螺旋件21在相对转动时,在竖直方向上产生一个向上的推力,推动调节杆11上升,从而带动第一支撑件1上升,实现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的高度增加;反向转动第二外筒22,即可达到降低家具用可调节支撑组件高度的效果,调节方便省力,并且调节范围连续广泛。
42.通过本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43.1、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杆长度不小于第一外筒,则可调节的高度范围最大能够达到第一外筒的长度,调节范围大;同时采用单组螺旋转动的方式调节,能够保证调节范围的连续性,即可以实现极微小的高度调节,能够满足用户对细节的极致需求。
44.2、采用内部较细的调节杆进行调节,有效保证了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的同心度,生产方便快捷,调节时也不易出现转动错位卡顿的现象。
45.3、第二支撑件既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撑件转动,也能够相对于限位套转动,故调节时只需转动第二支撑件即可实现调节功能,调节方便,也无需抬起家具进行调节,省时省
力,用户喜爱度高。
46.以上所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任何依照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都落入本实用新型所要求的保护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