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载体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9:35: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子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载体。


背景技术:

2.用户使用电子设备比如手机时通常采用双手托拿,或者采用支架固定电子设备。采用双手托拿时,长时间会导致手臂酸痛;采用支架时,电子设备的高度、角度以及位置调节不便,比如从一个位置移动至另一位置时,需用户自行搬运,导致用户使用体验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载体,以解决上述使用支架时,电子设备的高度、角度以及位置调节不便的技术问题。
4.一种载体,能够承载电子设备,包括:
5.壳体;
6.运动机构,能够载所述壳体移动;
7.夹持装置,能够夹持所述电子设备;及
8.机械臂,一端位于所述壳体内,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夹持装置,所述机械臂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而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机械臂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所述壳体内;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机械臂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夹持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外。
9.上述载体包括运动机构、夹持装置和机械臂,夹持装置能够夹持电子设备,能够解放用户双手,不需要用户长期手持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安装于夹持装置后,运动机构使得载体本身可移动,实现其位置的改变,且不需要人工搬运载体。机械臂能够相对于壳体转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能够改变电子设备的高度和角度,以便调节至适合用户的高度和角度,方便用户使用,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夹持装置覆盖所述壳体;所述机械臂能够由所述第一位置旋转设定角度至所述第二位置。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载体位于水平面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机械臂垂直于所述水平面。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板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主板能够控制所述运动机构转动;或者,所述主板能够控制所述机械臂转动并静止于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与所述主板电性连接的摄像头;所述主板能够与所述电子设备通信连接,所述摄像头或所述电子设备能够识别人脸,使得所述主板能够通过人脸位置控制所述运动机构或所述机械臂转动,以使所述电子设备朝向人脸。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与所述主板电性连接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能够驱使所述机械臂转动。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械臂包括第一舵机、第二舵机、第三舵机,所述第一舵机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二舵机连接于所述第一舵机和所述第三舵机之间,所述第三舵机连接于所述夹持装置;
16.所述第二舵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舵机轴向旋转,所述第三舵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舵机转动以沿第二舵机的轴向延伸或与第二舵机之间存在夹角。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机构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舵机和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之间;
18.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扇形齿轮;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舵机和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固定于所述第一驱动舵机的输出轴,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扇形齿轮啮合。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穿设所述扇形齿轮的圆心;
20.所述载体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所述转动轴与所述支架转动配合。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舵机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齿轮组和第一舵盘,所述第二舵机固定于所述第一舵盘,所述第一电机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齿轮组驱使所述第一舵盘轴向转动。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舵机包括第二电机、第二齿轮组、相背设置的主输出轴和副输出轴,所述第三舵机连接于所述主输出轴和所述副输出轴,所述第二电机能够通过所述第二齿轮组驱使所述主输出轴转动。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舵机包括第三电机、第三齿轮组、第二舵盘和第三舵盘;
24.所述第二舵盘、所述第三舵盘分别固定于所述主输出轴、所述副输出轴;
25.所述第三舵机的输出轴位于所述第三舵机的远离所述第二舵机的一端,所述夹持装置固定于所述第三舵机的输出轴,所述第三电机能够通过所述第三齿轮组驱使所述第三舵机的输出轴转动。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装置包括主体、连接于所述主体且相向设置的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和所述第二夹持组件中的至少之一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移动,以改变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和所述第二夹持组件之间的距离。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组件的朝向所述第二夹持组件的一侧设有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缓冲件的背离所述第二夹持组件的一侧。
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第四电机、第四齿轮组和差速双联齿轮,所述差速双联齿轮分别与所述第四齿轮组、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啮合,所述第四电机能够通过所述第四齿轮组驱使所述差速双联齿轮转动,以使得所述第二夹持组件移动。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装置包括连接于所述主体且相向设置的第三夹持组件和第四夹持组件,所述第三夹持组件和所述第四夹持组件中的至少之一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移动。
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所述第一齿条、所述第
二齿条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三夹持组件、所述第四夹持组件,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能够相向或相背移动,使得所述第三夹持组件和所述第四夹持组件之间的距离减小或增大。
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转向齿,所述转向齿相背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齿条、所述第二齿条啮合;
32.所述差速双联齿轮包括第一面齿和第二面齿,所述第一面齿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面齿的直径,所述第二面齿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啮合,所述第一面齿与所述第四齿轮组、所述第一齿条啮合。
3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持组件、第三夹持组件和所述第四夹持组件的内表面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二缓冲件。
3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红外对管。
3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盖体和位于所述盖体内的第一无线充电模块,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模块能够为所述电子设备无线充电。
3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位于所述盖体内的基座,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模块包括线圈组件和托架,所述线圈组件固定于所述托架,所述托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滑动。
3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固定于所述基座的限位传感器,所述限位传感器能够限制所述托架的移动。
3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位于所述基座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托架的背离所述线圈组件的一侧设有第三齿条,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能够驱使所述第三齿条移动。
3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五齿轮组和第五电机,所述第五齿轮组与所述第三齿条啮合,所述第五电机能够通过所述第五齿轮组驱使所述第三齿条移动。
4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和所述托架的其中之一设有滑轨,其中之另一开设有滑槽,使得所述托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滑动。
4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固定于所述基座的第一散热风扇和控制板,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和所述控制板位于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模块和所述基座之间。
4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二驱动舵机,所述运动机构固定于所述第二驱动舵机的输出轴。
4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超声传感器或红外传感器。
4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载体包括顶端、底端、头端、侧端和尾端,所述头端、所述侧端和所述尾端位于所述顶端和所述底端之间,所述侧端位于所述头端和所述尾端之间;
45.所述红外传感器包括第一红外传感器和第二红外传感器;
46.所述头端设有所述超声传感器、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和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靠近所述底端,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靠近所述顶端;
47.所述侧端设有所述超声传感器和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
48.所述尾端设有所述超声传感器、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和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靠近所述底端,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靠近所述顶端。
4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投影仪,所述投影仪位于所述尾端。
5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麦克风、喇叭、音量键、开机键中的一种或多种。
5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电池和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
5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底端,所述载体包括靠近所述底端的第二无线充电模块,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模块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
5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第二散热风扇,所述第二散热风扇靠近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模块。
5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运动机构包括麦卡姆轮或全向轮。
附图说明
5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6.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载体的立体图,其中,机械臂位于第一位置;
57.图2为图1所示载体在另一角度下的立体图;
58.图3为图1所示载体的立体图,其中,机械臂位于第二位置;
59.图4为图3所示载体的立体图,其中,夹持装置旋转一定角度;
60.图5为图1所示载体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61.图6为图5所示载体的进一步爆炸示意图;
62.图7为图6所示载体的进一步爆炸示意图;
63.图8为图7所示载体的夹持装置、机械臂、支架和第一驱动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64.图9为图8所示结构的机械臂、支架和第一驱动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65.图10为图9所示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66.图11为图3所示所示载体的夹持装置和机械臂的爆炸图;
67.图12为图11所示结构的机械臂的爆炸图;
68.图13为图12所示机械臂在另一角度下的爆炸图;
69.图14为图11所示结构的机械臂在另一状态下的立体图,其中,第三舵机沿第二舵机的轴向延伸;
70.图15为图12所示机械臂的第一舵机的立体图;
71.图16为图15所示第一舵机的爆炸图;
72.图17为图15所示第一舵机的截面图;
73.图18为图12所示机械臂的第二舵机的立体图
74.图19为图18所示第二舵机的爆炸图;
75.图20为图19所示第二舵机在另一角度下的爆炸图;
76.图21为图12所示机械臂的第三舵机的立体图;
77.图22为图21所示第三舵机的立体图,其中,部分结构被隐藏;
78.图23为电子设备和图1所示载体的夹持装置的立体图;
79.图24为图23所示电子设备和夹持装置在夹持状态下的立体图;
80.图25为图23所示结构的夹持装置的爆炸图;
81.图26为图23所示结构的夹持装置的截面立体图;
82.图27为图26所示夹持装置的a部结构放大图;
83.图28为图26所示夹持装置的第三夹持组件和第一齿条的装配示意图;
84.图29为图26所示夹持装置的第四夹持组件和第二齿条的装配示意图;
85.图30为图23所示结构的夹持装置的立体图,其中,第一盖被隐藏;
86.图31为图30所示夹持装置的b部结构放大图;
87.图32为图23所示结构的夹持装置的截面图;
88.图33为图25所示夹持装置的内部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89.图34为图33所示结构的立体图,其中,第一无线充电模块向一个方向移动;
90.图35为图33所示结构的立体图,其中,第一无线充电模块向另一个方向移动;
91.图36为图33所示结构的立体图,其中,第一无线充电模块的部分结构被隐藏;
92.图37为图33所示结构的第一无线充电模块在另一角度下的立体图;
93.图38为图33所示结构的第二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94.图39为图1所示载体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95.图40为图39所示结构的运动机构和第二驱动舵机的立体图;
96.图41为图40所示结构的爆炸图;
97.图42为图41所示结构在另一角度下的爆炸图;
98.图43为图1所示载体在另一角度下的立体图,其中,第二壳被隐藏;
99.图44为图1所示载体的立体图,其中,第一壳和第二壳被隐藏;
100.图45为图44所示载体在另一角度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1.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102.作为在此使用的“终端设备”指包括但不限于经由以下任意一种或者数种连接方式连接的能够接收和/或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
103.(1)经由有线线路连接方式,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s,pstn)、数字用户线路(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
104.(2)经由无线接口方式,如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
105.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终端设备可以被称为“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电子装置:
106.(1)卫星电话或蜂窝电话;
107.(2)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ystem,pcs)终端;
108.(3)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配备有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器的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
109.(4)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
110.(5)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等。
111.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载体10,载体10能够夹持电子设备20(示出在图23中),比如能够夹持手机、手表、ipad或电脑等。载体10能够在水平面或桌面等位置移动,方便用户使用。载体10可以为小车或能够移动的支架560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本技术以载体10为小车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112.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载体10包括头端11、尾端12、侧端13、顶端14和底端15。侧端13连接于头端11和尾端12之间,头端11、尾端12和侧端13位于顶端14和底端15之间。可以理解的是,载体10的头端11、尾端12、侧端13、顶端14和底端15分别相当于正常小车比如轿车的头端11、尾端12、侧端13、顶端14和底端15。载体10具有两两垂直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第一方向为载体10的长度方向,沿y方向设置;第二方向为载体10的宽度方向,沿x方向设置;第三方向为载体10的高度方向,沿z方向设置。头端11和尾端12分别位于载体10的长度方向即y方向的两端,载体10包括2个相背设置的侧端13,2个侧端13分别位于载体10的宽度方向即x方向的两端,顶端14和底端15分别位于载体10的高度方向即z方向的两端。
113.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载体10包括壳体300、运动机构400、夹持装置100、机械臂200和主板330。主板330位于壳体300内,能够控制运动机构400、机械臂200和夹持装置100。运动机构400能够使得载体10在水平面或桌面或其它路面上移动。本技术以载体10位于水平面为例进行说明。夹持装置100能够夹持电子设备20,使得电子设备20被固定于载体10上。夹持装置100可以位于壳体300的顶端14,也可以位于壳体300内部,在此不做限定。机械臂200的一端位于壳体300内,与载体10的其它零部件转动连接,另一端连接于夹持装置100。机械臂200能够相对于壳体300转动而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机械臂200的至少部分结构收容于壳体300内,夹持装置100可以覆盖于壳体300的顶端14,也可以收容于壳体300内;机械臂200由第一位置旋转设定角度至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时,机械臂200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壳体300外,夹持装置100位于壳体300外。
114.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位置时,机械臂200完全收容于壳体300内,夹持装置100覆盖于壳体300的顶端14。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二位置时,机械臂200的至少部分结构垂直于水平面,即机械臂200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为90
°

115.可以理解的是,机械臂200可以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也可以静止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
116.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夹持装置100能够相对于机械臂200转动。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时,夹持装置100均可以相对于机械臂200转动。机械臂2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时,夹持装置100均可以相对于机械臂200转动。
117.在一实施例中,载体10包括与主板330电性连接的摄像头318(示出于图6中),摄像头318可以安装于头端11或侧端13或尾端12,摄像头318能够检测到外界场景,比如检测到人脸,然后将信号传递给主板330,使得主板330能够根据人脸移动运动机构400和机械臂
200,使得电子设备20的屏幕始终朝向人脸,且解放用户双手,不需要用户长期手握电子设备20,提升用户体验。另外,摄像头318可用于安防,监控家里人或物,做到万物互联。本技术以摄像头318安装于头端11并能够透过壳体300外露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118.在另一实施例中,主板330能够与电子设备20进行通信连接,电子设备20包括图像采集设备,主板330能够通过电子设备20的图像采集设备进行人脸识别,使得主板330能够控制运动机构400和机械臂200的转动,进而使得电子设备20的屏幕能够跟随人脸进行移动。
119.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载体10包括开机键315、麦克风312和喇叭313。载体10在关机状态或断电时,用户可以通过手推动载体10,挪动方便。当按下开机键315后,主板330启动。电子设备20能够与主板330通信连接,通过载体10的麦克风312和喇叭313,用户能够与载体10进行语音交互。麦克风312的数量可以为1个或多个,多个麦克风312形成麦克风阵列,使得语音交互功能更好。通过点击电子设备20上的夹持功能,将电子设备20靠近夹持装置100,载体10能够检测到电子设备20的靠近,并将信号传递给主板330,主板330控制夹持装置100,使得电子设备20放置夹持装置100后,夹持装置100能够夹紧电子设备20。通过载体10的摄像头318或电子设备20的图像采集设备,使得载体10能够进行人脸识别,进而使得电子设备20的屏幕始终朝向人脸,方便用户观看电子设备20的屏幕显示画面,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120.如图5至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壳体300包括第一壳310和第二壳320,第一壳310和第二壳320能够装配形成壳体300,开机键315、音量键314等穿设第一壳310外露,使得用户能够按压开机键315和音量键314。在一实施例中,开机键315位于载体10的尾端12,音量键314位于载体10的侧端13。可以理解的是,开机键315和音量键314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位置设定。顶端14位于第一壳310的背离第二壳320的一侧,底端15位于第二壳320的背离第一壳310的一侧,即第一壳310和第二壳320通过上下组装形成壳体300。
121.第一壳310设有容纳腔311,机械臂200在第一位置时,机械臂200位于容纳腔311内,夹持装置100覆盖容纳腔311,使得载体10呈现如图1所示状态。机械臂200在第二位置时,机械臂200在容纳腔311内相对于水平面大致垂直,使得载体10呈现如图2所示状态。
122.主板330固定于第一壳310的内表面,且主板330的形状与第一壳310的内表面的形状相适配,为容纳腔311提供避让空间。
123.如图8至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载体10包括与主板330电性连接的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位于壳体300内,能够驱使旋转机构旋转,使得旋转机构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且能够使得旋转机构静止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
124.如图6所示,第一驱动机构固定于第一壳310的内表面,且第一驱动机构位于载体10的头端11和侧端13的交汇处。载体10包括支架560,支架560固定于第一壳310的头端11的内表面。第一驱动机构的一侧固定于第一壳310,另一侧固定于支架560。机械臂200转动连接于支架560,且与第一驱动机构啮合,使得机械臂200在支架560的支撑下,能够被第一驱动机构驱使转动,进而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和静止。
125.如图8至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舵机550和第一传动件551。第一驱动舵机550的背离第一传动件551的一侧固定于第一壳310的内表面,第一传动件551安装于支架560上,且第一驱动舵机550和第一传动件551分别位于支架560的两
侧。第一传动件551包括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其中一个齿轮穿设支架560固定于第一驱动舵机550的输出轴上,使得该齿轮能够与第一驱动舵机550的输出轴同步转动。另外一个齿轮与机械臂200啮合,使得第一驱动舵机550能够通过第一传动件551驱使机械臂200转动。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传动件551也可以包括1个齿轮,该齿轮固定于第一驱动舵机550的输出轴以实现同步转动,且该齿轮与机械臂200啮合,使得第一驱动舵机550能够通过该齿轮驱使机械臂200转动。
126.如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夹持装置100固定于机械臂200的输出轴上,使得夹持装置100能够随着机械臂200的输出轴旋转,进而使得夹持装置100能够切换至图3和图4所示的状态,且能够静止于图3和图4之间的任意状态,或者能够静止于图3和图4以外的状态,即夹持装置100能够随着机械臂200的输出轴进行360
°
旋转。
127.如图12至图1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机械臂200包括连接组件240、第一舵机210、第二舵机220和第三舵机230。连接组件240、第一舵机210、第二舵机220和第三舵机230依次首尾连接。在第一位置时,连接组件240、第一舵机210、第二舵机220和第三舵机230位于壳体300内;在第二位置时,载体位于水平面的状态下,连接组件240位于壳体300内,第一舵机210、第二舵机220的轴向垂直或大致垂直于水平面,第三舵机230位于壳体300外。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位置时,第一舵机210、第二舵机220的轴向也可以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128.连接组件240的一端与第一舵机21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驱动机构啮合,第一驱动机构工作,能够驱使第一舵机210随同连接组件240进行转动,即能够驱使机械臂200转动。第二舵机220能够相对于第一舵机210轴向旋转,使得在如图3和图4所示的状态下,第二舵机220相对于第一舵机210轴向旋转时,夹持装置100能够绕机械臂200进行轴向旋转,进而改变电子设备20的朝向,使得电子设备20的屏幕能够追随人脸转动。第三舵机230能够相对于第二舵机220转动,使得第三舵机230能够沿第二舵机220的轴向延伸或与第二舵机220之间存在夹角,比如夹角为90
°
时,呈现如图11所示状态,第三舵机230沿第二舵机220的轴向延伸时呈现如图14所示状态。沿轴向延伸可以理解为沿长度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是,在夹持装置100与壳体300不存在干涉的情况下,夹持装置100可以随着第三舵机230相对于第二舵机220转动,进而使得电子设备20的屏幕能够追随人脸转动。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舵机210随着连接组件240绕x轴转动,使得机械臂200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切换;以机械臂200位于第二位置为例,第二舵机220相对于第一舵机210的轴向转动,即以z轴为转动轴进行转动,使得夹持装置100能够以第二舵机220为轴进行转动;第三舵机230相对于第二舵机220绕x轴转动以沿第二舵机220的长度方向延伸或与第二舵机220呈夹角,使得夹持装置100能够水平设置或竖直设置。三个转动叠加,使得电子设备20的转动能够满足追随人脸的需求。
129.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连接组件240能够固定于第一舵机210的端部,连接组件240包括转动轴241和扇形齿轮242,转动轴241穿设扇形齿轮242的圆心,使得扇形齿轮242固定于转动轴241,实现二者之间同步转动的目的。如图9所示,转动轴241的两端分别穿设支架560,且转动轴241能够相对于支架560转动。扇形齿轮242与第一传动件551啮合,使得第一驱动舵机550能够通过第一传动件551驱使扇形齿轮242转动,进而转动轴241与扇形齿轮242同步转动,使得机械臂200同步转动,而能够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或二者之
间任意位置切换。
130.如图15至图1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舵机210包括第一电机213、第一齿轮组214和第一舵盘211。第一电机213与主板330电性连接,主板330能够控制第一电机213的工作。第一齿轮组214的部分结构固定于第一电机213的输出轴,第一电机213能够驱使第一齿轮组214轴向转动,第一齿轮组214的转动能够引起第一舵盘211的转动,进而使得第一电机213能够驱使第一舵盘211轴向转动。第一舵盘211的表面设有凸柱212,凸柱212的数量可以为1个或多个,凸柱212与第二舵机220通过螺栓或螺钉固定连接,从而使得第二舵机220能够随着第一舵盘211轴向转动。如图14所示,第一舵机210与第二舵机220在装配状态下,第二舵机220的外壳覆盖第一舵盘211,使得第一舵机210和第二舵机220连接的位置处呈现完整的圆柱状结构,外形美观。可以理解的是,凸柱212可以设置于第二舵机220上,凸柱212通过螺栓或螺钉固定于第一舵盘211上。
131.如图18至图2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舵机220包括第二电机223、第二齿轮组224、以及相背设置的主输出轴221和副输出轴222。第二电机223与主板330电性连接,主板330能够控制第二电机223的工作。主输出轴221和副输出轴222连接于第三舵机230。第二电机223能够驱使第二齿轮组224转动,第二齿轮组224的转动能够引起主输出轴221的转动,进而使得第三舵机230转动,并带动副输出轴222转动。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4所示,第三舵机230连接于相背设置的主输出轴221和副输出轴222,使得第三舵机230能够被第二舵机220均匀支撑,使得第三舵机230与第二舵机220之间的连接具有稳定性。
132.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三舵机230包括第三电机233、第三齿轮组234、第二舵盘231和第三舵盘232。第三电机233与主板330电性连接,主板330能够控制第三电机233的工作。第二舵盘231和第三舵盘232相向设置,且二者分别连接于第二舵机220的主输出轴221和副输出轴222,即第二舵机220的部分结构位于第二舵盘231和第三舵盘232之间。第二舵机220的主输出轴221转动,能够驱使第二舵盘231同步转动,从而驱使第三舵机230转动以呈现如图11和图14所示的状态。第三舵机230的输出轴位于第三舵机230的远离第二舵机220的一端,夹持装置100固定于第三舵机230的输出轴。第三电机233能够驱使第三齿轮组234转动,第三齿轮组234能够驱使第三舵机230的输出轴转动,从而驱使夹持装置100转动,使得夹持装置100能够呈现如图3所示状态,夹持装置100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于水平面,以及和图4所示的状态,夹持装置100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于水平面。
133.如图23和图2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夹持装置100能够夹持电子设备20,且电子设备20能够拆离于夹持装置100。夹持装置100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于第三舵机230的输出轴上,使得机械臂200能够驱使夹持装置100转动。夹持装置100包括主体600、第一夹持组件110、第二夹持组件120、第三夹持组件130和第四夹持组件140。第一夹持组件110、第二夹持组件120、第三夹持组件130和第四夹持组件140均连接于主体600上,且两两相向设置。本技术以第一夹持组件110和第二夹持组件120相向设置、第三夹持组件130和第四夹持组件140相向设置为例进行详细说明。第一夹持组件110、第二夹持组件120、第三夹持组件130和第四夹持组件140中的至少之三能够相对于主体600移动,使得四者中两两相向设置的组件之间的距离能够发生改变,从而能够适应不同品牌、型号以及不同尺寸的电子设备20。本技术以第一夹持组件110固定于主体600,第二夹持组件120、第三夹持组件130和第四夹持组件140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夹持组件130和第四夹持组件140不是必须的,
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省略。
134.如图25至图2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主体600包括盖体610,盖体610包括第一盖611和第二盖612,第一盖611和第二盖612形成内部空间,主体600的其它零部件位于该内部空间内。第一夹持组件110、第二夹持组件120、第三夹持组件130和第四夹持组件140连接于第一盖611。主体600还包括固定板6111,固定板6111固定于第一盖611的内表面的一侧。第二夹持组件120、第三夹持组件130和第四夹持组件140的至少部分结构固定于第一盖611和固定板6111之间,且第二夹持组件120、第三夹持组件130和第四夹持组件140分别能够相对于第一盖611滑动。
135.如图25至图2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主体600包括第四电机631、第四齿轮组632和差速双联齿轮633。第四电机631与主板330电性连接,主板330能够控制第四电机631的工作。第四电机631能够通过第四齿轮组632驱使差速双联齿轮633转动。差速双联齿轮633包括第一面齿6331和第二面齿6332,第一面齿6331的直径大于第二面齿6332的直径,且第一面齿6331和第二面齿6332同轴转动。第一面齿6331与第四齿轮组632啮合。第二夹持组件120开设有齿槽122,第二面齿6332伸入齿槽122内并与第二夹持组件120啮合,第四电机631通过第四齿轮组632驱使第一面齿6331转动时,第一面齿6331与第二面齿6332同步转动,从而驱使第二夹持组件120靠近第一夹持组件110或远离第一夹持组件110。
136.如图28至图3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主体600包括第一齿条634和第二齿条636,第一齿条634和第二齿条636分别固定于第三夹持组件130和第四夹持组件140。第一齿条634和第二齿条636能够相向或相背移动,使得第三夹持组件130和第四夹持组件140之间的距离增加或减小,从而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电子设备20。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为第三夹持组件130和第四夹持组件140的其中之一固定于主体600内,其中之另一与齿条连接而能够移动,同样能够改变第三夹持组件130和第四夹持组件140之间的距离。本技术以第一齿条634、第二齿条636分别连接于第三夹持组件130、第四夹持组件140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137.如图30和图3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主体600包括转向齿635,转向齿635的轴向垂直于差速双联齿轮633的轴向,且转向齿635的相背的两侧分别与第一齿条634、第二齿条636啮合。第一齿条634的朝向差速双联齿轮633的一侧和朝向转向齿635的一侧均设有齿,使得第一齿条634能够分别与第一面齿6331、转向齿635啮合。第四电机631通过第四齿轮组632驱使差速双联齿轮633转动时,第一面齿6331和第二面齿6332同步转动。第二面齿6332驱使第二夹持组件120移动。第一面齿6331驱使第一齿条634移动,第一齿条634驱使转向齿635转动,转向齿635驱使第二齿条636沿与第一齿条634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三夹持组件130和第四夹持组件140能够同时相向或相背移动,且第三夹持组件130和第四夹持组件140的移动速度相同。
138.可以理解的是,差速双联齿轮633顺时针转动时,第二夹持组件120向远离第一夹持组件110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夹持组件110和第二夹持组件120之间的距离增大。第一齿条634向远离第四夹持组件140的方向移动,驱使转向轮逆时针转动,从而驱使第二齿条636向远离第三夹持组件130的方向移动,则第三夹持组件130和第四夹持组件140之间的距离增大。当然,差速双联齿轮633逆时针转动时,第一夹持组件110、第二夹持组件120之间的距离减小,第三夹持组件130和第四夹持组件140之间的距离减小。
139.由于第一面齿6331的直径大于第二面齿6332的直径,且第一面齿6331和第二面齿
6332同轴、同步转动,则第一面齿6331的线速度大于第二面齿6332的线速度,则第一齿条634的移动速度大于第二夹持组件120的移动速度,即第三夹持组件130的移动速度大于第二夹持组件120的速度。以第三夹持组件130和第四夹持组件140之间的距离定义电子设备20的长度方向,第一夹持组件110和第二夹持组件120之间的距离定义电子设备20的宽度方向为例进行说明,则夹持装置100在电子设备20的长度方向上距离减小的速度大于在宽度方向上距离减小的速度。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20的长度与宽度的比值大于1,而第三夹持组件130、第四夹持组件140之间的距离减小或增加的速度与第一夹持组件110、第二夹持组件120之间的距离减小或增加的速度的比值大于1,使得夹持装置100能够更好的夹持电子设备20。
140.通过第四电机631同时控制夹持装置100的两个方向的夹持尺寸的变化,节省成本,节省主体600内部的空间。
141.如图30和图3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夹持装置100包括第一缓冲件111、第二缓冲件121和压力传感器112。第一缓冲件111和第二缓冲件121均具有一定的弹性。第二夹持组件120、第三夹持组件130和第四夹持组件140的内表面的一侧即夹持电子设备20的一侧均设有第二缓冲件121,第一缓冲件111位于第一夹持组件110的朝向第二夹持组件120的一侧,压力传感器112位于第一夹持组件110内,且压力传感器112靠近或贴合于第一缓冲件111。第一缓冲件111和第二缓冲件121的设置,可避免电子设备20被硬质材料夹持,避免电子设备20受到损伤。
14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缓冲件111和第二缓冲件121均为硅橡胶。
143.如图3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主体600包括红外对管150,红外对管150与主板330电性连接。红外对管150能够检测到电子设备20的靠近,并将信号传递至主板330,使得主板330能够控制第四电机631工作,进而使得夹持装置100打开。
144.电子设备20需要固定于夹持装置100时,随着电子设备20靠近夹持装置100,红外对管150能够检测到电子设备20的信号,并将信号传递至主板330。主板330控制第四电机631的工作,使得第二夹持组件120远离第一夹持组件110,第三夹持组件130与第四夹持组件140相背移动。使得第一夹持组件110和第二夹持组件120的之间的距离大于电子设备20的宽度,第三夹持组件130和第四夹持组件140之间的距离大于电子设备20的长度,即夹持装置100打开。然后主板330控制第四电机631停止工作。将电子设备20置于夹持装置100上,主板330控制电机工作,使得第二夹持组件120靠近第一夹持组件110,第三夹持组件130和第四夹持组件140相向移动,直至第一夹持组件110和第二夹持组件120夹持电子设备2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则压力传感器112能够检测到第一缓冲件111的受力情况,压力传感器112将信号传递至主板330,则主板330控制第四电机631停止工作,夹持装置100保持夹持电子设备20的状态。
145.如图33至图3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主体600包括位于盖体610内的第一无线充电模块620、基座640、控制板670和电池540(示出在图43中),控制板670与主板330电性连接,基座640固定于第二盖612的内表面。电池540能够通过第一无线充电模块620为电子设备20无线充电。第一无线充电模块620安装于基座640的背离第二盖612的一侧。第一无线充电模块620能够相对于基座640移动,第一无线充电模块620通过电磁感应检测电子设备20的接收线圈(图未示)的位置,并与电子设备20的接收线圈对位,以提高夹持装置100的充电效
率。
146.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无线充电模块620与电子设备20的接收线圈不对位时,夹持装置100的充电效率较低,控制板670能够检测到夹持装置100的充电效率较低的情况,并进一步控制第一无线充电模块620的移动,直至第一无线充电模块620与电子设备20的接收线圈对位。
147.电子设备20安装于夹持装置100时,电子设备20与主板330通信连接,比如为无线通信连接。主板330可以检测电子设备20的剩余电量,当电子设备20的剩余电量少于预设值,比如20%,则用户可通过电子设备20上的应用程序或语音交互,将充电信号传递给主板330,主板330控制第一无线充电模块620为电子设备20充电,可实现边看视频边充电模式。
148.如图33至图3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无线充电模块620包括线圈组件621和托架622,线圈组件621固定于托架622上,托架622能够相对于基座640滑动,使得线圈组件621能够相对于基座640滑动,实现线圈组件621与电子设备20的接收线圈的对位。
149.在一实施例中,托架622和基座640的其中之一设有滑轨6222,其中至另一开设有滑槽6221,滑轨6222与滑槽6221配合并沿滑槽6221滑动,使得托架622能够相对于基座640滑动。
150.如图36至图3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主体600包括第二驱动机构660,第二驱动机构660安装于基座640上,且位于托架622的朝向基座640的一侧。第二驱动机构660包括第五电机(图未示)和第五齿轮组661。第五电机与控制板670电性连接,进而与主板330电性连接,使得主板330或控制板670能够控制第五电机的工作。托架622的朝向基座640的一侧设有第三齿条6223,第三齿条6223与第五齿轮组661啮合。第五电机能够通过第五齿轮组661驱使第三齿条6223移动,从而驱使第一无线充电模块620移动。
151.如图3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基座640上设有与控制板670电性连接的限位传感器680,且限位传感器680能够通过控制板670与主板330电性连接。限位传感器680的数量为2个,2个限位传感器680分别位于第一无线充电模块620的移动方向的两端。当第一无线充电模块620相对于基座640朝一个方向滑动而触碰限位传感器680时,限位传感器680将信号传递给控制板670或主板330,控制板670或主板330控制第五电机停止工作,或控制第五电机的输出轴反向转动,避免第一无线充电模块620朝原来的方向继续移动。
152.如图3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主体600包括固定于基座640的第一散热风扇650,第一散热风扇650位于第一无线充电模块620和基座640之间。第二盖612的两端开设有散热孔6121(示出在图25中),第一散热风扇650能够工作,使得主体600内的气流与外界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带走线圈组件621和控制器的热量,降低线圈组件621和控制器的温度。
153.在一实施例中,夹持装置100通过一根主线穿过第三舵机230、第二舵机220和第一舵机210的内部,连接到主板330上,使得夹持装置100、第三舵机230、第二舵机220和第一舵机210通过串联的方式连接于主板330,并实现通信连接。
154.如图39至图4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运动机构400可以为车轮。载体10包括4个运动机构400,4个运动机构400安装于载体10的底端15,且其中2个运动机构400靠近头端11,另外2个运动机构400靠近尾端12。每个运动机构400均与一个第二驱动舵机410连接,第二驱动舵机410固定于第二壳320的侧端13的内表面上。运动机构400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于第二驱动舵机410的输出轴上,使得运动机构400能够与第二驱动舵机410的输出轴同步转动。
第二驱动舵机410与主板330电性连接,使得主板330能够控制第二驱动舵机410的工作,从而控制运动机构400的转动。
155.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舵机550、第二驱动舵机410与第二舵机220相同,包括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和外壳均相同。
156.在一实施例中,运动机构400为麦卡姆轮或全向轮,使得运动机构400能够朝向各个方向并移动。可以理解的是,4个运动机构400可以同方向移动,也可以不同方向移动。比如载体10需要转弯时,头端11的2个运动机构400转向角度大于尾端12的2个运动机构400的转向角度,且头端11的2个运动机构400带动尾端12的2个运动机构400转向,完成载体10的转弯。
157.在另一实施例中,运动机构400可以为球状结构,比如为金属球或其它材质的球。运动机构400转动安装于载体10的底端15,使得载体10能够移动。比如,载体10的底端15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安装多个运动机构400,多个运动机构400依次排列,使得载体10能够移动和转动。在又一实施例中,载体10的底端15铺设一层运动机构400,使得载体10能够移动和转动。运动机构400的其它排列方式和数量可以实现载体10的移动和转动的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158.如图39和图4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载体10包括第二无线充电模块580和第二散热风扇570。电池540位于尾端12,且电池540位于第二驱动舵机410的背离第二壳320的一侧。第二无线充电模块580位于第二壳320的内表面上,第二散热风扇570位于第二无线充电模块580的背离第二壳320的一侧。第二散热风扇570能够为主板330和第二无线充电设备散热。第二无线充电模块580分别与主板330、电池540电性连接,当主板330检测到电池540的电量小于预设值,比如20%~40%,则可将载体10置于无线充电设备(图未示)上,主板330控制第二无线充电模块580工作,使得无线充电设备通过第二无线充电模块580为电池540充电。
159.如图4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载体10包括充电接口316,充电接口316与电池540电性连接,且充电接口316通过第一壳310的尾端12外露,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数据线与外接电源连接,从而使得外接电源能够通过充电接口316为电池540充电。
160.可以理解的是,当电池540的电量不足时,用户可以选择通过充电接口316为电池540充电,也可以选择采用无线充电设备通过第二无线充电模块580为电池540充电。
161.如图44和图4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载体10包括超声传感器510和红外传感器。超声传感器510和红外传感器均与主板330电性连接。超声传感器510的数量为4个,分别设置于载体10的头端11、2个侧端13和尾端12。4个超声传感器510通过螺丝或螺钉安装于第二壳320上。超声传感器510能够探测障碍物或人体,并将信号传递给主板330,主板330控制载体10的移动,防止载体10撞击到障碍物或人体。
162.红外传感器包括第一红外传感器520和第二红外传感器530,第一红外传感器520的数量为2个,分别位于头端11和尾端12,且均靠近底端15。第一红外传感器520能够探测路面,防止载体10在桌面上前进或后退时掉落。
163.第二红外传感器530的数量为7个,头端11设有2个第二红外传感器530,2个侧端13分别设有1个第二红外传感器530,尾端12设有3个第二红外传感器530。位于头端11的2个第二红外传感器530分别固定于主板33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位于头端11的第二红外传感器
530与位于头端11的超声传感器510一起探测障碍物或人体,二者位置不同,使得探测视角更广,探测精度更高。位于尾端12的3个第二红外传感器530中的2个分别固定于主板33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另一个固定于第一壳310上,且位于载体10的高度方向的靠近中间的位置。位于尾端12的第二红外传感器530与位于尾端12的超声传感器510一起探测障碍物或人体,二者位置不同,使得探测视角更广,探测精度更高。位于侧端13的第二红外传感器530,与位于侧端13的超声传感器510一起探测障碍物,防止载体10的侧端13与其它物体发生碰撞。
164.在另一实施例中,超声传感器510和红外传感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位置设定,在此不做限定。
165.如图4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载体10包括与主板330电性连接的投影仪317,投影仪317位于尾端12,且穿过第一壳310外露。通过操控电子设备20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采用投影仪317将电子设备20的视频或画面投影到墙上或屏幕上,使得载体10成为良好的家庭影院的替代品,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166.当载体10断电时,用户可通过4个运动机构400推动载体10。当按下开机键315后一定时间,比如为1s~4s,载体10的主板330启动,然后将电子设备20的应用程序与主板330通信连接。用户通过载体10的麦克风312和喇叭313可以与载体10或电子设备20进行语音交互。点击电子设备20的应用程序上的夹持功能或通过语音交互,并将电子设备20靠近夹持装置100,夹持装置100的红外对管150检测到电子设备20的靠近,并将信号传递给主板330,主板330控制夹持装置100打开,电子设备20可以放置于夹持装置100上,夹持装置100夹紧电子设备20。
167.载体10可以通过摄像头318或电子设备20的图像采集设备检测人脸位置,并将信号传递给主板330,主板330根据人脸位置控制运动机构400或机械臂200移动,使得电子设备20的屏幕朝向人脸,且距离适中,方便用户观看视频或操控电子设备20的应用程序。
168.若电子设备20的电量小于预设值,则可通过点击电子设备20上的应用程序或通过语音交互,将需要为电子设备20充电的信号传递给主板330,主板330控制第一无线充电模块620对准电子设备20的接收线圈,并控制电池540通过第一无线充电模块620为电子设备20充电,实现边看视频边充电的模式。用户还可以通过尾端12的投影仪317将电子设备20的视频或画面投影到墙上或屏幕上,提升用户体验。
169.当用户观看视频时,通过载体10的摄像头318或电子设备20的图像采集设备进行交互,或通过语音进行人机交互,并将信号传递给主板330,主板330控制夹持装置100、机械臂200和运动机构400进行相应动作,来匹配跟随人脸的表型动作。在载体10跟随人脸动作的同时,超声传感器510、第一红外传感器520和第二红外传感器530能够检测障碍物或人体或路面,防止载体10碰撞障碍物或人体,且避免载体10坠落。
170.当结束观看视频后,点击电子设备20的应用程序的复位,或与载体10通过语音交互,将信号传递给主板330,主板330控制旋转机构复位至容纳腔311内并隐藏,且第一舵机210和第二舵机220大致呈水平位置,夹持装置100大致呈水平位置覆盖于第一壳310的顶端14,使得载体10美观,且整机尺寸较小。
171.将用户不看视频而尝试载体10的其它功能时,可点击电子设备20的应用程序的退出视频模式,或通过语音交互将信号传递给主板330,主板330控制夹持装置100打开,用户
可取下电子设备20。用户可点击电子设备20的应用程序控制载体10进入智能小车模式,载体10可实现自动驾驶和自动视觉巡线功能,并可以编程按照自己需要的路径和轨迹运动。另外,通过载体10的编程功能,使得载体10可以作为教育类产品,提高孩子的编程和创新能力。通过载体10的摄像头318、超声传感器510、红外传感器、麦克风312、喇叭313等元器件,可以实现载体10的自主导航、自主避障、边沿检测、语音对话、拍摄视频和播放音乐等多种功能。载体10通过4个第二驱动舵机410可独立驱使4个运动机构400比如麦卡姆轮转动,可以实现载体10的全向移动。
172.本技术的载体10能够解放用户双手,不需要用户长期手持电子设备20,减少手臂的酸痛感或关节炎。电子设备20安装于夹持装置100后,载体10本身可移动,且载体10可控制电子设备20的屏幕跟随人脸移动,方便用户观看视频。载体10能够自动检测电子设备20的电量,并能够为电子设备20自动无线充电。载体10可自动控制夹持装置100内部的第一无线充电模块620移动,以对准电子设备20的接收线圈,提高充电效率。夹持装置100能够根据电子设备20的长宽尺寸进行调节夹持尺寸,使得不同尺寸的电子设备20均能够安装于夹持装置100上。夹持装置100设有力反馈机构,即压力传感器112,使得夹持装置100对电子设备20的夹持力适中。载体10具有视觉和语音交互功能,方便用户与载体10进行人机交互,实现自主导航功能。载体10具有投影功能,可将电子设备20的视频或画面投影至墙上或屏幕上,使用体验较好。载体10通过4个第二驱动舵机410独立驱使4个运动机构400,运动灵活,可朝向任意方向移动,可实现更多灵活的运动轨迹。载体10通过超声传感器510和红外传感器能够自主避障。旋转机构能够升降和旋转,角度可调,使得电子设备20能够转动和移动,方便追随人脸。载体10的每一个运动装置均采用独立的舵机驱动,实现每一个运动装置的独立运动,方便电子设备20追随人脸。
173.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7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