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循环水药剂浓度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8:40: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药剂浓度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循环水药剂浓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循环水水质管理过程中,需要投加药剂,控制合适的浓度对系统至关重要,目前市场上对药剂浓度的检测措施非常复杂,设备造价很大,运行成本高。
3.经检索,中国专利号cn207281063u公开了一种循环水药剂浓度检测装置,包括内壁覆盖有防腐耐磨防垢涂层的循环水输送管;循环水输送管上设有内壁分别覆盖有疏水抗菌涂层的第一三通管和第二三通管;检测管通过第一三通管和第二三通管与循环水输送管并联;检测管上依次设有电磁阀、流量阀,其能对循环水进行示踪剂浓度、ph值和电导率的检测,并通过显示模块显示检测数据。
4.针对上述专利虽然其能对循环水进行示踪剂浓度、ph值和电导率的检测,并通过显示模块显示检测数据,但是上述专利在使用是存在以下缺陷:不具备对检测完成的药剂进行分解排放,长时间的排放药剂容易导致药剂对排放处的环境造成污染,从而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环境的生态平衡。


技术实现要素:

5.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循环水药剂浓度检测装置,其通过设置:过滤釜、反应釜、限位机构和搅拌机构,能够有效的对循环水药剂浓度检测的药水进行分解后排放,尽量避免直接排放导致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有利于减少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发生,提高环境的安全。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循环水药剂浓度检测装置,包括过滤釜,所述过滤釜外表面套接有限位座,所述过滤釜内壁固定连接有三组分布的限位框,所述限位框的内部连接有限位机构,三组所述限位框的内部均卡接过滤网,所述过滤釜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反应釜,所述反应釜底部的一侧连通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底端与过滤釜顶部相连通,所述反应釜的侧壁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在反应釜内连接有搅拌机构,所述反应釜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架,所述限位架顶部的两侧连接有第一进药管和第二进药管,所述第一进药管和第二进药管之间连通有连通管,所述第一进药管和第二进药管的底端连通有同一个检测管,所述检测管的外表面连接有检测机构。
8.进一步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检测管的浓度检测器和ph值检测仪,所述检测管底端的两侧均连通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外表面安装有电磁阀,所述输送管的底端与反应釜的顶端相连通。
9.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贯穿至限位框内部的定位筒,所述定位筒的内部转
动连接有转块,所述转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块的侧壁铰接有定位杆。
10.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网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凹槽,所述定位筒贯穿限位框并延伸至凹槽内。
11.进一步的,所述定位筒两侧的侧壁均开设有通孔,定位杆贯穿通孔并与限位框相接触。
12.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伺服电机输出端的搅拌杆,所述搅拌杆的外表面套接有搅拌片。
13.进一步的,三个所述过滤网等距分布在过滤釜的内部,三个所述过滤网从上到下依次按过滤孔的大中小进行分布。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1、通过设置反应釜、过滤釜和搅拌机构,药剂经过电磁阀从输送管排放至反应釜的内部,利用反应釜顶部一侧设置的送料管进行投放相应的分解物,随后伺服电机的工作带动搅拌杆进行转动,搅拌杆的转动带动搅拌片进行转动,使分解物与药剂产生反应后进行分解有毒物质,经过过滤网进行过滤将没有完全融化的分解物进行过滤后,从底部设置的出料管将分解完成的药剂进行排放,适用于环境友好型新型水处理剂及其他高效水处理材料,提高了对环境的保护;
16.2、通过设置限位框、限位机构和过滤网,对药剂进行过滤的同时利用转动转杆带动转块进行转动,转块的转动带动定位杆进行移动后将定位筒从限位框的内部拿出,使得连接块从限位框的内部进行抽取后带动过滤网进行拆卸,从而有利于对过滤网进行清理更换,提高了过滤网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循环水药剂浓度检测装置三维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循环水药剂浓度检测装置过滤釜、限位座、限位框、连接块、过滤网和连接管连接关系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循环水药剂浓度检测装置伺服电机、搅拌杆和搅拌片连接关系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循环水药剂浓度检测装置限位框、连接块、过滤网和定位筒连接关系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循环水药剂浓度检测装置限位框、连接块、过滤网、定位筒、转杆、转块和定位杆连接关系示意图。
22.图中:1、过滤釜;2、限位座;3、限位框;4、电磁阀;5、过滤网;6、定位筒;7、转杆;8、转块;9、定位杆;10、固定座;11、连接管;12、反应釜;13、伺服电机;14、搅拌杆;15、搅拌片;16、限位架;17、第一进药管;18、第二进药管;19、连通管;20、检测管;21、浓度检测器;22、ph值检测仪;23、输送管。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24.参照图1-2,一种循环水药剂浓度检测装置,包括过滤釜1,过滤釜1外表面套接有限位座2,限位座2的设置提高过滤釜1的稳定性,过滤釜1侧壁设置有遮挡门,通过设置遮挡门可以便于打开过滤釜1,过滤釜1内壁固定连接有三组分布的限位框3,限位框3的内部连接有限位机构,三组限位框3的内部均卡接有过滤网5,三个过滤网5等距分布在过滤釜1的内部,三个过滤网5从上到下依次按过滤孔的大中小进行分布,三组过滤网5的设置有利于提高药水的过滤效率,过滤釜1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座10,固定座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反应釜12,反应釜12的侧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杆,通过设置支撑杆与固定座10相互配合的结构有利于提高反应釜12的稳定性,反应釜12的设置有利于利用分解物与药剂产生反应后进行分解有毒物质,反应釜12底部的一侧连通有连接管11,连接管11的底端与过滤釜1顶部相连通,有利于将分解完成的药剂输送至过滤釜1内进行过滤,反应釜12的侧壁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13,伺服电机13的输出端在反应釜12内连接有搅拌机构,便于在药剂进行分解的过程中加速分解效率,反应釜12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架16,限位架16顶部的两侧连接有第一进药管17和第二进药管18,第一进药管17和第二进药管18之间连通有连通管19,第一进药管17和第二进药管18的底端连通有同一个检测管20,检测管20的外表面连接有检测机构,检测机构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对循环水药剂的浓度检测,从而提高检测效率。
25.参考图1,检测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检测管20的浓度检测器21和ph值检测仪22,浓度检测器21和ph值检测仪22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对检测管20内部的液体进行检测,检测管20底端的两侧均连通有输送管23,输送管23的外表面安装有电磁阀4,输送管23的底端与反应釜12的顶端相连通,通过设置电磁阀4和输送管23相互配合的结构,有利于在检测完成后将检测的药剂输送至反应釜12内。
26.参考图2-3,限位机构包括贯穿至限位框3内部的定位筒6,定位筒6两侧的侧壁均开设有通孔,定位筒6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块8,转块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杆7,转杆7的转动带动转块8进行转动,转块8的侧壁铰接有定位杆9,转块8的转动带动定位杆9进行转动,定位杆9转动至通孔内,且定位杆9贯穿通孔并与限位框3相接触。
27.参考图3-4,过滤网5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凹槽,凹槽的设置有利于将过滤网5与限位框3进行连接,定位筒6贯穿限位框3并延伸至凹槽内,利用定位筒6将限位框3与过滤网5进行连接,起到便于拆卸和更换的效果。
28.参考图5,搅拌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伺服电机13输出端的搅拌杆14,伺服电机13的转动带动搅拌杆14进行转动,搅拌杆14的外表面套接有搅拌片15,当启动伺服电机13时,伺服电机13的输出端驱动搅拌杆14进行转动,搅拌杆14的转动带动搅拌片15进行转动,从而有利于将反应釜12内部的药剂进行快速反应效果。
29.现对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原理做如下描述:
30.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将药剂从第一进药管17或是第二进药管18投放至检测管20的内部,随后利用浓度检测器21和ph值检测仪22对投放的药剂进行浓度检测,随后检测完成后的药剂经过输送管23利用电磁阀4输送至反应釜12内;
31.输送至反应釜12内后,从反应釜12一侧顶部设置的送料管投放入相应的分解物,随后伺服电机13的工作带动搅拌杆14进行转动,搅拌杆14的转动带动搅拌片15进行转动,搅拌片15的转动将药剂和分解物进行充分接触和融合,从而药剂的分解效率;
32.分解完成后的药剂经过连接管11输送至过滤釜1的内部,随后经过三个从上到下依次按过滤孔的大中小进行分布的过滤网5过滤,当过滤网5需要进行拆洗更换时,利用转杆7的转动带动转块8进行转动,转块8的转动带动定位杆9进行转动后,从定位筒6两侧的侧壁均开设的通孔内进行脱落,从而有利于将定位筒6从过滤网5顶部和底部设置的凹槽中拿出,便于对过滤网5进行拆卸更换,过滤完成后从过滤釜1底部设置的出料管内进行排出,完成对药剂的分解和过滤。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