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6:35: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2.随着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终端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大屏幕的智能终端设备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用户体验成了各厂商发力点。其中高屏占比更是各厂商不断追求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有效的向竞争对手展示更强研发能力的手段。例如,目前业界都在追求超窄边框以提升屏占比,从而达到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及公司的技术能力。然而,超窄边框的实现通常都是建立在牺牲产品可靠性或外观的前提上,如此容易导致窄边粘接的可靠性,防水进液等问题比较突出。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可在实现窄边框的同时有效提高粘接可靠性及防水能力。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承载面及限位面,所述限位面以预设角度连接至所述承载面的一侧;盖板,所述盖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面和底面以及环绕连接在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之间的侧面,其中,所述盖板安装至所述壳体上,且所述盖板的底面与所述承载面间隔设置,进而形成第一缝隙,所述盖板的侧面与所述限位面间隔设置,进而形成第二缝隙,所述第一缝隙与所述第二缝隙连通;及粘胶,所述粘胶填充于所述第一缝隙及第二缝隙内,且从所述第二缝隙中露出。显然,通过采用点胶方式让胶体(例如粘胶)从第二缝隙露出,以将第二缝隙填满胶水。如此,可在实现窄边框的视觉效果的同时,使得胶体粘接面的长度显著加长,即可有效增加盖板和壳体之间的粘接长度,使得壳体组件在滚筒测试、跌落测试中具有足够的可靠性,进而有效提高粘接的可靠性和牢固性。再者,在保障盖板和壳体之间具有足够粘接力的情况下,壳体组件可设置较窄的承载面,即粘接的边框还可以再进一步大幅减窄,进而进一步挺好壳体组件的窄边框视觉效果。另外,在实现窄边框的视觉效果的同时,还可使得其进水路径大幅延长,进而有效提高壳体组件的防水性能。
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第二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承载面及所述限位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上,且所述限位面与所述承载面构成l形结构。显然,该设计中,通过使得限位面与承载面构成l形结构,可使得胶体粘接面的长度显著加长,且使得其进水路径大幅延长,进而有效提高壳体组件的防水性能。
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表面上还设置有溢胶槽,所述溢胶槽由所述承载面邻近所述限位面的位置向远离所述盖板的所述底面的方向凹陷而成,所述溢胶槽设置于所述第一缝隙与所述第二缝隙之间,且与所述第一缝隙及所述第二缝隙互相连通。显然,该
设计中,通过设计溢胶槽,亦可使得胶体粘接面的长度显著加长,且使得其进水路径大幅延长,进而有效提高壳体组件的防水性能。
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承载面未设置所述溢胶槽的位置的高度高于所述溢胶槽的底壁的高度,进而于所述承载面上形成凸台,所述凸台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所述第二缝隙的顶部的高度。显然,该设计中,通过设置凸台及溢胶槽,可避免胶体溢出至第二壳体与盖板之间,避免造成由溢胶引起移动终端内部的组装结构不良,使得移动终端具有较佳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第二表面通过背胶粘接至所述安装槽内。显然,该设计中,所述第二壳体通过背胶粘接至第一壳体的安装槽内,以连接至第一壳体。当然,第一壳体的第二表面还可通过其他的方式连接至第一壳体,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壳体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第二壳体由塑胶材料制成。显然,壳体组件的应用较广泛,例如可应用至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第一壳体及由塑胶材料制成的第二壳体,两者可通过模拟注塑成型,进而极大简化工艺的复杂性,可大幅降低产品成本。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所述承载面及所述限位面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且所述限位面与所述承载面构成l形结构。显然,该设计中,通过使得限位面与承载面构成l形结构,可使得胶体粘接面的长度显著加长,且使得其进水路径大幅延长,进而有效提高壳体组件的防水性能。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缝隙内填充的粘胶的厚度为第一厚度;或者所述第一缝隙内填充的粘胶的厚度为第二厚度;其中,所述第二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厚度。显然,该设计中,壳体组件可使用于不同类型的产品,且均可实现窄边框的视觉效果,且具有较佳防水性能。
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第二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承载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限位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承载面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高度,且所述承载面与所述限位面构成l形结构。显然,该设计中,通过使得限位面与承载面构成l形结构,可使得胶体粘接面的长度显著加长,且使得其进水路径大幅延长,进而有效提高壳体组件的防水性能。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盖板为玻璃盖板,所述盖板的底面连接至显示模块。显然,该设计的壳体组件可实现极窄边框,粘接可靠性高,且具有精致外观。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显示模块为2.5d屏或3d屏。显然,该设计中,壳体组件可使用于不同类型的产品,且均可实现窄边框的视觉效果,且具有较佳防水性能。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盖板为电池盖。显然,该设计中,壳体组件可使用于不同类型的产品,且均可实现窄边框的视觉效果,且具有较佳防水性能。
1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显示模块及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涉及的任一可能设计的壳体组件,所述显示模块安装至所述壳体上并贴合于所述底面。
1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电池盖,所述电池盖构成所述盖板。
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显示模块为2.5d屏或3d屏。
19.另外,第二方面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及可能的设计中涉及的壳体组件相关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20.图1a,图1b,及图1c为传统的2.5d屏粘接方案的示意图;
21.图2a,图2b,及图2c为另一种传统的2.5d屏粘接方案的示意图;
22.图3a,图3b,图3c及图3d为两种传统的3d屏粘接方案的示意图;
23.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的示意图;
24.图5为图4所示壳体组件的组装示意图;
25.图6为图4所示壳体组件中盖板与第二壳体的粘接长度示意图;
26.图7为图4所示壳体组件的防水路径示意图;
27.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的示意图;
28.图9为图8所示壳体组件的组装示意图;
29.图10a及图10b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的示意图;
30.图11为图10b所示壳体组件的组装示意图;
31.图12a及图12b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的示意图;
32.图13为图12b所示壳体组件的组装示意图;
33.图14a及图14b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的示意图;
34.图15为图14b所示壳体组件的组装示意图。
35.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6.[0037][0038]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40]
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在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还应当理解,在本技术以下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一个或多个”是指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0041]
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0042]
随着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终端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大屏幕的智能终端设备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用户体验成了各厂商发力点。其中高屏占比更是各厂商不断追求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有效的向竞争对手展示更强研发能力的手段。例如,目前业界都在追求超窄边框以提升屏占比,从而达到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及公司的技术能力。然而,超窄边框的实现通常都是建立在牺牲产品可靠性或外观的前提上,如此容易导致窄边粘接的可靠性,防水进液等问题比较突出。
[0043]
例如,请一并参阅图1a至图1c及图2a至图2c,为传统的两种2.5d屏粘接方案。具体地,该方案为常规的周圈点胶方案,即利用胶体200连接盖板300及第一壳体400(参图1a),或利用胶体200连接盖板300及第二壳体500(参图2a)。其中,第二壳体500还通过背胶与第一壳体400连接。然而,该种方案,会使得壳体(例如第一壳体400或第二壳体500)与盖板300的有效粘接长度或宽度较小(参图1b及图2b中长度l1及宽度w1),导致其粘接可靠性较差。再者,该方案会产生多条进水路径,例如沿壳体(例如第一壳体400或第二壳体500)侧进入的进水路径p1(参图1c及图2c),沿盖板300侧进入的进水路径p2(参图1c及图2c),及沿胶体200侧进入的进水路径p3(参图1c及图2c),进而导致防水进液问题比较突出。
[0044]
同样,请一并参阅图3a至图3d,为传统的两种3d屏粘接方案。具体地,该方案中的盖板300与第一壳体400之间通常采用屏底下背胶,尾部常规点胶粘接及灌胶方案(参图3a及图3b)或者采用周圈填缝胶和屏底背胶方案(参图3c及图3d)。然而,该两种方案可能出现耐酸碱测试屏幕发黄的问题(参图3a及图3b),即必须牺牲外观。或者,可能出现胶体宽度较长(参图3c及图3d,图中所示为0.9mm),即从视觉上看,产品会出现黑边较宽等问题。
[0045]
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可有效提高粘接可靠性,并具有较佳防水能力。具体地,请参阅图4,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100。壳体组件100包括盖板10,壳体30及粘胶50。
[0046]
在本实施例中,盖板10为显示模块600的保护面板。盖板10可以为透明的硬质板件,用以对移动终端的内部零件(例如显示模块600)起到保护作用,并且能够实现良好的透光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盖板10为玻璃盖板,可适用于2.5d屏的显示模块600。盖板10包括顶面11,底面12及侧面13。其中,顶面11与底面12相对设置。侧面13环绕连接顶面11和底面12。底面12的一侧设置有显示模块600。
[0047]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壳体30包括第一壳体31及第二壳体32。第一壳体31可以为移动终端的中框,其由金属材料制成。第二壳体32可以为移动终端的边框,其可由塑料材质制成。第二壳体32设置于第一壳体31上,且可与第一壳体31通过模内注塑成型。
[0048]
第一壳体31包括安装槽310。第二壳体32至少包括第一表面321及第二表面322。第一表面321与第二表面322相对设置。第二表面322连接至第一壳体31,以使得第二壳体32安装至第一壳体31上。例如,第二表面322可通过背胶60粘接至第一壳体31的安装槽310内,以连接至第一壳体31。当然,第一壳体31的第二表面322还可通过其他的方式连接至第一壳体31,在此不作具体限定。第一表面321上设置有承载面323及限位面324。承载面323大致沿平行盖板10的方向延伸,且与盖板10的底面12间隔设置,进而于两者之间形成第一缝隙325。
[004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限位面324垂直连接或基本垂直连接至承载面323的一端,且与盖板10的侧面13间隔设置,进而于两者之间形成相应的第二缝隙326。第二缝隙326与第一缝隙325彼此连通。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一缝隙325与第二缝隙326构成大致呈l形的
结构。
[0050]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32的第一表面321上还设置有溢胶槽327。溢胶槽327大致呈矩形。溢胶槽327由承载面323邻近限位面324的位置向远离盖板10的底面12的方向凹陷而成。溢胶槽327设置于第一缝隙325与第二缝隙326之间,且彼此连通。另外,承载面323未设置有溢胶槽327的位置的高度高于溢胶槽327的底壁的高度,进而于承载面323上形成凸台328。凸台328用以通过粘胶50接触盖板10的底面12,以防止粘胶50朝远离限位面324的方向溢出。可以理解,凸台328的高度小于第二壳体32设置有第二缝隙326的顶部位置的高度。
[0051]
可以理解,粘胶50包括第一部分51,连接部52及第二部分53。第一部分51形成在凸台328上的承载面323与底面12之间的第一缝隙325内。第二壳体32的承载面323通过第一部分51粘接盖板10的底面12。连接部52设置于溢胶槽327内,使得第二壳体32的另外一部分通过连接部52粘接盖板10的底面12。第二部分53设置在限位面324与侧面13之间的第二缝隙326内,使得第二壳体32的限位面324通过第二部分53粘接盖板10的侧面13。
[0052]
请一并参阅图5,当组装壳体组件100时,首先可通过人工或者点胶机将胶体40滴入凸台328对应的承载面323上(参图5(a))。然后可利用机械手将盖板10放置于第二壳体32上,使盖板10的底面12与凸台328抵持,同时挤压凸台328上的胶体40,并形成第一部分51,使得第二壳体32通过第一部分51粘接盖板10的底面12。同时,会有部分胶体40流至溢胶槽327,以形成连接部52,并逐渐流入并从第二壳体32的限位面324与盖板10的侧面13之间的第二缝隙326溢出,以形成第二部分53,并利用第二部分53粘接第二壳体32的限位面324与盖板10的侧面13(参图5(b))。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胶体40通过挤压后变成包括第一部分51,连接部52及第二部分53的粘胶50。接着,可利用擦胶机(例如六轴擦胶机)将溢出第二壳体32的限位面324与盖板10的侧面13之间的第二缝隙326内的胶体40擦除,以得到壳体组件100(参图4及图5(c))。可选的,最后还可利用压合装置对壳体组件100进行保压静置。
[0053]
显然,请一并参阅图6,上述结构中,通过采用点胶方式让胶体(例如粘胶50)溢出第二壳体32的限位面324与盖板10的侧面13之间的第二缝隙326,以将第二缝隙326填满胶水,并将溢出壳体组件100外观面的胶水擦除。如此,请参阅图2a至图2c及图5(c),与图2a至图2c所示的方案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100亦可实现窄边框效果。可以理解,壳体组件100在实现窄边框的同时,在不改变横向的显示模块600至凸台328的距离a,横向的凸台328的宽度b,横向的盖板10与第二壳体32之间的间隙(即第二缝隙326)的宽度c的情况下,通过使粘胶50流入溢胶槽327及第二缝隙326,并从第二缝隙326溢出,即增加其纵向填充高度d,可使得胶体粘接面的长度显著加长(参图6,与盖板10的粘接长度为l2,与第二壳体32的粘接长度为l3),即可有效增加盖板10和第二壳体32之间的粘接长度,使得壳体组件100在滚筒测试、跌落测试中具有足够的可靠性,进而有效提高粘接的可靠性和牢固性。
[0054]
再者,在保障盖板10和第二壳体32之间具有足够粘接力的情况下,壳体组件100可设置较窄的承载面323,即粘接的边框(即第二壳体32)还可以再进一步大幅减窄,进而进一步提高壳体组件100的窄边框的视觉效果。
[0055]
另外,请一并参阅图7,通过设置粘胶50,且使得粘胶50填满第二壳体32与盖板10之间的第一缝隙325,第二缝隙326及溢胶槽327,进而在实现窄边框的效果的同时,可使得其进水路径(如图中所示两条进水路径分别为p4及p5)大幅延长,进而有效提高壳体组件
100的防水性能。
[0056]
可以理解,在此过程中,凸台328上的胶体(例如第一部分51)以及溢胶槽327内的胶体(例如连接部52)将盖板10的底面12与第二壳体32的第一表面321粘贴固定。而凸台328上的胶体(例如第一部分51)在被挤压过程中,凸台328及盖板10可有效阻挡胶体朝远离限位面324的方向溢出,而是使胶体进入溢胶槽327。如此,可避免胶体溢出至第二壳体32与盖板10之间,避免造成由溢胶引起移动终端内部的组装结构不良,使得移动终端具有较佳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0057]
请一并参阅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100a。壳体组件100a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100的结构类似,即均包括盖板10,壳体30a及粘胶50a。其中,壳体组件100a中盖板10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与壳体组件100中盖板10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058]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0a与壳体组件100的区别在于,壳体组件100a中壳体30a仅包括第一壳体31a,而未包括第二壳体32,即省略第二壳体32。
[0059]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31a直接与盖板10通过粘胶50a连接。具体地,第一壳体31a包括承载面311及限位面312。承载面311大致为水平面,其与盖板10的底面12大致平行且间隔设置。限位面312大致为垂直面,其与承载面311垂直或基本垂直连接。当然,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限位面312不局限于与承载面311垂直或基本垂直连接,其还可为其他连接关系,在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限位面312也可为具有倾斜角度的斜面,其与承载面311以一定角度或弧度连接。
[0060]
可以理解,在第二实施例中,由于壳体组件100a中壳体30a未设置第二壳体32,因此导致粘胶50a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粘胶50的结构不同。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粘胶50a大致呈l形,其包括设置于承载面311与底面12之间的第一部分51a及设置于限位面312与侧面13之间的第二部分53a,即粘胶50a并未包括如第一实施例中所示的连接部52。
[0061]
可以理解,请一并参阅图4及图8,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部分51a(即第一缝隙325填充的粘胶50a)的厚度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部分51(即第一缝隙325填充的粘胶50)的厚度相当。第二部分53a(即第二缝隙326填充的粘胶50a)的长度或高度与第一实施例中第二部分53(即第二缝隙326填充的粘胶50)的长度或高度相当。
[0062]
可以理解,请一并参阅图9,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当组装壳体组件100a时,首先可通过人工或者点胶机将胶体40滴入承载面311上(参图9(a)),然后可利用机械手将盖板10放置于第一壳体31a上,使盖板10的底面12通过胶体与承载面311抵持,同时挤压承载面311上的胶体40,以填充第一壳体31的承载面311与盖板10的底面12之间的第一缝隙313,以形成第一部分51a。同时,会有部分胶体40逐渐从第一壳体31a的限位面312与盖板10的侧面13之间的第二缝隙314溢出,以形成第二部分53a,并利用第二部分53a粘接第一壳体31a的限位面312与盖板10的侧面13(参图9(b))。接着,可利用擦胶机(例如六轴擦胶机)将溢出第一壳体31a的限位面312与盖板10的侧面13之间的胶体擦除,以获得壳体组件100a(参图8及图9(c))。可选的,最后还可利用压合装置对壳体组件100a进行保压静置。
[0063]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擦胶机对溢出的胶体进行擦除及对壳体组件100a进行保压静置的原理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064]
显然,如第一实施例,上述结构中,通过采用点胶方式让胶体(例如粘胶50a)溢出
第一壳体31a的限位面312与盖板10的侧面13之间的第二缝隙314,以将第二缝隙314填满胶水,并将溢出壳体组件100a的外观面的胶水擦除。如此,请参阅图1a至图1c及图8,与图1a至图1c所示的方案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100a亦可实现窄边框效果。可以理解,壳体组件100a在实现窄边框的同时,在不改变横向的显示模块600至承载面311的距离a1,横向的承载面311的宽度b 1,横向的盖板10与第一壳体31a之间的间隙(即第二缝隙314)的宽度c 1的情况下,通过使粘胶50a流入第二缝隙314,并从第二缝隙314溢出,即增加其纵向填充高度d1,可使得胶体粘接面的长度显著加长,即可有效增加盖板10和第一壳体31a之间的粘接长度,使得壳体组件100a在滚筒测试、跌落测试中具有足够的可靠性,进而有效提高粘接的可靠性和牢固性。再者,在保障盖板10和第一壳体31a之间具有足够粘接力的情况下,壳体组件100a可设置较窄的承载面311,即粘接的边框(即第一壳体31a)还可以再进一步大幅减窄,进而进一步提高壳体组件100a的窄边框的视觉效果。
[0065]
另外,通过设置粘胶50a,且使得粘胶50a填满第一壳体31a与盖板10之间的第一缝隙313及第二缝隙314,进而在实现窄边框的效果的同时,可使得其进水路径大幅延长,进而有效提高壳体组件100a的防水性能。
[0066]
可以理解,通过设置粘胶50a,且使得粘胶50a填满第一壳体31a与盖板10之间的第一缝隙313及第二缝隙314。如此,可使得盖板10与第一壳体31a实现多方位粘接,且使得盖板10的侧面13与第一壳体31a的限位面312之间为硬-软-硬连接。因此,当移动终端受到碰撞或挤压时,粘胶50a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从而降低盖板10碎裂的风险。
[0067]
请一并参阅图10a及图10b,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100b。壳体组件100b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100的结构类似,即均包括盖板10,壳体30b及粘胶50b。壳体30b包括第一壳体31,第二壳体32b。其中,壳体组件100b中盖板10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与壳体组件100中盖板10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同样,壳体30b中的第一壳体31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与壳体组件100中第一壳体31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068]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0b与壳体组件100的区别在于,壳体组件100b中第一缝隙325b沿预设方向(例如沿垂直盖板10的方向)的高度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缝隙325的高度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缝隙325b是设置在第一壳体31的承载面311与底面12之间,即第一缝隙325b自第二壳体32b的承载面323向第一壳体31所在方向延伸,进而贯通至第一壳体31的承载面3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缝隙325b的一侧连通至显示模块600,另一侧与第二壳体32a的限位面324与盖板10的侧面13之间的第二缝隙326连通。
[0069]
可以理解,请一并参阅图4及图10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缝隙325b的高度大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缝隙325的高度,进而使得填充于第一缝隙325b内的第一部分51b的厚度大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部分51的厚度。
[0070]
可以理解,请一并参阅图11,当组装壳体组件100b时,首先可通过人工或者点胶机将胶体40滴入第一缝隙325b内(参图11(a)),然后可利用机械手将盖板10放置于第二壳体32b上,使盖板10的底面12通过第一缝隙325b内的胶体与第一壳体31的承载面311抵持,进而形成第一部分51b。同时,盖板10挤压第一缝隙325b内的胶体。如此,第一缝隙325b内的胶体会粘接显示模块600,且会有部分胶体逐渐流入并从第二壳体32b的限位面324与盖板10的侧面13之间的第二缝隙326溢出,以形成第二部分53b,并通过第二部分53b粘接第二壳体
32b的限位面324与盖板10的侧面13(参图11(b))。接着,可利用擦胶机(例如六轴擦胶机)将溢出第二壳体32b的限位面324与盖板10的侧面13之间的胶体擦除,以得到壳体组件100b(参图10b及图11(c))。可选的,最后还可利用压合装置对壳体组件100b进行保压静置。
[0071]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擦胶机对溢出的胶体进行擦除及对壳体组件100b进行保压静置的原理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072]
显然,第三实施例中,通过采用针对性胶水填充盖板10与第二壳体32a之间的缝隙(即填充第二缝隙326),即粘胶50b为特定胶水,并将溢出壳体组件100b的外观面的胶水擦除。如此,请参阅图2a至图2c及图11(c),与图2a至图2c所示的方案相比,壳体组件100b中横向的显示模块600至第二壳体32b的距离为a2,壳体组件100b通过不设置凸台,即使得横向的凸台的宽度减少至零(即第一缝隙325b内的胶体直接连接至显示模块600),亦可有效实现窄边框效果。同时,本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100b还可有效增加粘胶50a的纵向填充高度d2,使得壳体组件100b在实现窄边框效果的同时使得胶体粘接面的长度显著加长,即可有效增加盖板10和第一壳体31或第二壳体32b之间的粘接长度,使得壳体组件100b在滚筒测试、跌落测试中具有足够的可靠性,进而有效提高粘接的可靠性和牢固性。
[0073]
再者,在保障盖板10和第二壳体32b之间具有足够粘接力的情况下,通过设置第一缝隙325b,可设置较窄的承载面323,即粘接的边框(即第二壳体32b)还可以再进一步大幅减窄,进而进一步提高壳体组件100b的窄边框的视觉效果。
[0074]
另外,通过设置第一缝隙325b,当第一缝隙325b内填充相应的粘胶50b时,可有效增加其与盖板10下的显示模块600的粘接面积,进而实现有效提高粘接的可靠性和牢固性。
[0075]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可采用针对性胶水填充盖板10与第二壳体32b之间的间隙,即粘胶50b为特定胶水。可选的,粘胶50b为热熔胶,从而能够快速进行粘接,并实现粘接的紧密性。并通过擦除外溢的胶水,且外层的胶水(即外露的胶水)可通过固化等方法变硬,而内层胶水通过湿气固化等方式形成软胶。即使得外层的胶水硬度大于内层胶水的硬度,进而不会对盖板10及盖板10下的显示模块600造成损伤。再者,在粘接可靠性方面,盖板10底部(即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32b的粘接)以背胶为主,周圈胶水起辅助作用。在防腐蚀方面,主要依赖周圈胶水,这样既保证了粘接可靠性又防止进液腐蚀,还能够实现无台阶粘接,实现极致边框及精致外观。
[0076]
请一并参阅图12a及图12b,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100c。壳体组件100c与第三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100b的结构类似,即均包括盖板10,壳体30c及粘胶50c。壳体30c包括第一壳体31c。其中,壳体组件100c中盖板10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与壳体组件100b中盖板10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077]
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0c与壳体组件100b的区别在于,壳体组件100c中壳体30c未包括第二壳体32b,即省略第二壳体32b。第一壳体31c直接与盖板10通过粘胶50c连接。具体地,第一壳体31c上设置有第一缝隙313c。第一缝隙313c的一侧连接至显示模块600,另一侧与第一壳体31c的限位面312与盖板10的侧面13之间的第二缝隙314连通。
[0078]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缝隙313c的高度与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缝隙325b的高度相当,即填充于第一缝隙313c内的粘胶50c的厚度与第三实施例中填充于第一缝隙325内的粘胶50b的厚度相当。
[0079]
请一并参阅图13,当组装壳体组件100c时,首先可通过人工或者点胶机将胶体40滴入第一缝隙313c内(参图13(a)),然后可利用机械手将盖板10放置于第一壳体31c上,使盖板10的底面12通过第一缝隙313c内的胶体与第一壳体31c的承载面311抵持。同时,盖板10挤压第一缝隙313c内的胶体。如此,第一缝隙313c内的胶体会粘接显示模块600,且会有部分胶体逐渐流入并从第一壳体31c的限位面312与盖板10的侧面13之间的第二缝隙314溢出,并粘接第一壳体31c的限位面312与盖板10的侧面13(参图13(b))。接着,可利用擦胶机(例如六轴擦胶机)将溢出第一壳体31c的限位面312与盖板10的侧面13之间的胶体擦除,以得到壳体组件100c(参图12b及图13(c))。可选的,最后还可利用压合装置对壳体组件100c进行保压静置。可以理解,第四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0c有益效果与第三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100b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080]
请一并参阅图14a及图14b,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100d。壳体组件100d包括盖板10d,壳体30d及粘胶50d。
[0081]
在本实施例中,盖板10d为显示模块600a的保护面板。盖板10d可以为透明的硬质板件,用以对移动终端的内部零件(例如显示模块600a)起到保护作用,并且能够实现良好的透光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盖板10d为玻璃盖板,可适用于3d屏的显示模块600a。盖板10d包括顶面11d,底面12d及侧面13d。其中,顶面11d与底面12d相对设置。侧面13d环绕连接顶面11d和底面12d。底面12d的一侧设置有显示模块600a。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并不对盖板10d的类型进行限定。例如,盖板10d还可以为电池盖。
[0082]
壳体30d包括第一壳体31d。第一壳体31d可以为中框,其由金属材料制成。第一壳体31d至少包括承载面311d及限位面312d。限位面312d可以为第一壳体31d的侧面,其以一定弧度连接至承载面311d。承载面311d可以为第一壳体31d的底面。当盖板10d设置于第一壳体31d上时,设置于盖板10d的底面12d的显示模块600a可通过背胶60d与第一壳体31d粘接。背胶60d的一侧还与限位面312d间隔设置,并与限位面312d、承载面311d共同形成第一缝隙313d。同时,当盖板10d设置于第一壳体31d上时,盖板10d的侧面13d及显示模块600a的侧面与限位面312d间隔设置,进而共同与限位面312d形成第二缝隙314d。第二缝隙314d与第一缝隙313d连通,且大致呈l形。
[0083]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5,当组装壳体组件100d时,首先可通过人工或者点胶机将胶体40滴入第一缝隙313d内(参图15(a)),然后可利用机械手将盖板10d放置于第一壳体31d上,使盖板10d的底面12d上的显示模块600a通过背胶60d与第一壳体31d粘接。同时盖板10d的侧面13d及显示模块600的侧面挤压第一缝隙313d内的胶体40,以填充第一缝隙313d,并形成第一部分51d,进而通过第一部分51d粘接显示模块600a的底部与第一壳体31d。同时,会有部分胶体40流至第二缝隙314d内,以形成第二部分53d,并通过第二部分53d使得显示模块600a的侧面与第一壳体31d的周壁(例如限位面312d)通过胶体40粘接。再者,还有部分胶体40逐渐从第一壳体31d的限位面312d与盖板10的侧面13d之间的第二缝隙314d溢出,粘接第一壳体31d的限位面312d与盖板10d的侧面13d(参图15(b))。接着,可利用擦胶机将溢出第一壳体31d的限位面312d与盖板10d的侧面13d之间的胶体擦除,以得到壳体组件100d(参图15(c))。可选的,最后还可再利用酒精进行擦胶或直接利用压合装置对壳体组件100d进行保压静置。
[0084]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擦胶机对溢出的胶体进行擦除及对壳体组件100d
进行保压静置的原理与前面的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085]
显然,第五实施例中,通过采用针对性胶水填充盖板10d与第一壳体31d之间的间隙,即粘胶50d为特定胶水,并将溢出外观面的胶水擦除。如此,与图3a至图3d所示的方案相比,壳体组件100d可使得横向的显示模块600d至承载面311d的距离减少至零(即第一缝隙313d内的胶体直接连接至显示模块600d),即亦可有效实现窄边框效果。同时,本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100d还可有效增加粘胶50d的纵向填充高度,使得壳体组件100d在实现窄边框效果的同时使得胶体粘接面的长度显著加长,即可有效增加盖板10d和第一壳体31d之间的粘接长度,使得壳体组件100d在滚筒测试、跌落测试中具有足够的可靠性,进而有效提高粘接的可靠性和牢固性。
[0086]
再者,在保障盖板10d和第一壳体31d之间具有足够粘接力的情况下,通过形成第一缝隙313d及第二缝隙314d,可使得粘接的边框(例如第一壳体31d)还可以再进一步大幅减窄,进而进一步提高壳体组件100d的窄边框的视觉效果。
[0087]
另外,粘胶50d可有效增加其与盖板10d下的显示模块600a的粘接面积,进而实现有效提高粘接的可靠性和牢固性。
[0088]
同样,可以理解,在第五实施例中,可采用针对性胶水填充盖板10d与第一壳体31d之间的间隙,即粘胶50d为特定胶水。并通过擦除外溢的胶水,且外层的胶水(即外露的胶水)可通过固化等方法变硬,而内层胶水通过湿气固化等方式形成软胶。即使得外层的胶水硬度大于内层胶水的硬度,进而不会对盖板10d及盖板10d下的显示模块600a造成损伤。再者,在粘接可靠性方面,盖板10d底部以背胶为主,周圈胶水起辅助作用。在防腐蚀方面,主要依赖周圈胶水,这样既保证了粘接可靠性又防止进液腐蚀,还能够实现无台阶粘接,实现极致边框及精致外观。
[0089]
综上,上述壳体组件100/100a/100b/100c/100d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90]
1、实现极窄边框,即通过点胶实现胶水挤压外溢填充配合,可以有效实现边框减窄,进一步大幅度提升窄边框竞争力。
[0091]
2、粘接可靠性高,即解决常规粘接场景下粘接可靠性与超窄边框竞争力矛盾问题,实现超窄边框粘接下的高可靠性粘接。
[0092]
3、防水能力提升,即超窄边框的胶水防水路径短,防水进液腐蚀问题风险高,而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方案可有效解决防水与超窄边框竞争力矛盾问题,大幅降低进液腐蚀的风险。
[0093]
4、成本大幅降低,即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方案极大简化了工艺的复杂性,相比粘接加外填缝方案,可大幅降低产品成本。
[0094]
5、精致外观,即解决常规粘接场景下粘接可靠性与超窄边框竞争力矛盾问题,可提升产品屏占比,实现无缝粘接,提升产品的精致外观竞争力。
[0095]
可以理解,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包括壳体组件及显示模块。其中,显示模块设置于壳体组件中盖板的底面。可以理解,壳体组件可以为上述所述的壳体组件100/100a/100b/100c/100d。显示模块可以为上述所述的显示模块600/600a。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者液晶显示器等。显示模块600设置于壳体组件100/100a/100b/100c/100d中盖板10的底面12。
[0096]
可以理解,移动终端通过壳体组件可以保证具有较窄的边框实现大屏幕显示,而
且具有较佳防水功能,保证外观整体效果,其具体有益效果可参阅壳体组件100/100a/100b/100c/100d,在此不再赘述。
[0097]
应理解,本技术的各实施方式可以任意进行组合,例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结合使用,以实现不同的技术效果,对此不作限定。
[0098]
以上内容,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