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车载用的旅行茶具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2:05: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具领域,具体是一种车载用的旅行茶具。


背景技术:

2.水是生命之源,人离开水容易造成虚脱现象,特别在开车旅行的过程中,喝水很不方便,更不说喝茶了,开车过程中喝茶,有很多好处,既可以解渴,又可以缓解疲劳,提神醒目,提高汽车驾驶的舒适度,为了方便汽车行驶过程中喝茶,许多人将茶具带到车上,在开车旅行过程可以享受喝茶的乐趣。
3.但是目前的车载用旅行茶具存在以下缺陷,保护措施不到位,汽车颠簸容易使得茶具容易损坏,并且茶具在汽车上的稳定性不好,这些缺陷严重影响车载用旅行茶具的进一步使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车载用的旅行茶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用的旅行茶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车载用的旅行茶具,包括基座、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右侧设置有前夹板,前夹板后侧设置有后夹板,所述前夹板与后夹板内壁均设置有固定条,前夹板右侧安装有前连接件,所述后夹板右侧安装有后连接件,后连接件是上设置有螺纹套,螺纹套一侧连接有拉伸弹簧;
7.所述基座上开设有水槽,水槽内壁上安装有隔板,隔板上安装有限位柱,隔板上方设置有滤水层,所述滤水层上开设有固定孔,固定孔内安置有水杯,所述水槽右侧设置有加热器,加热器上安置有水壶,在加热器的左侧开设有限位槽,限位槽内设置有卡块,卡块的右端连接有抵压弹簧,所述基座前后两壁上开设有卡槽。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板与前夹板转动连接,固定板与后夹板转动连接,固定板与水杯的接触面设置有海绵层。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连接件通过螺纹套与后连接件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夹板与后夹板均通过固定条与卡槽抵压啮合。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滤水层通过限位柱与隔板限位连接,滤水层一侧与卡块限位卡接。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基座右侧设置有插槽,插槽与加热器电性连接。
13.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滤水层上开设有水孔,水孔围绕固定孔形成阵列。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通过设计该装置的固定板、前夹板以及后夹板对水杯以及水壶进行限位并保护,避免车厢内晃动造成物品损坏,且通过电源线接入加热器的插槽,可直接进行烧水。
16.2、通过设计该装置有滤水层以及固定孔在喝茶时可对水杯进行限位,避免水杯倾倒。
附图说明
17.图1为一种车载用的旅行茶具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一种车载用的旅行茶具的固定板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一种车载用的旅行茶具的基座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一种车载用的旅行茶具的基座爆炸结构图。
21.图5为一种车载用的旅行茶具的图4a处结构放大图。
22.图6为一种车载用的旅行茶具的水槽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固定板;2、前夹板;3、后夹板;4、后连接件;5、前连接件;6、螺纹套;7、拉伸弹簧;8、固定条;9、基座;10、卡槽;
24.11、水槽;12、隔板;13、滤水层;14、水孔;15、固定孔;16、水杯;161、水壶;17、加热器;18、插槽;19、限位槽;
25.20、抵压弹簧;21、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车载用的旅行茶具,包括基座9、固定板1,所述固定板1与前夹板2转动连接,前夹板2与后夹板3均通过固定条8与卡槽10抵压啮合,固定板1与后夹板3转动连接,固定板1与水杯16的接触面设置有海绵层,所述固定板1右侧设置有前夹板2,前夹板2后侧设置有后夹板3,所述前夹板2与后夹板3内壁均设置有固定条8,前夹板2右侧安装有前连接件5,所述后夹板3右侧安装有后连接件4,后连接件4是上设置有螺纹套6,螺纹套6一侧连接有拉伸弹簧7,前连接件5通过螺纹套6与后连接件4连接;
28.所述基座9上开设有水槽11,水槽11内壁上安装有隔板12,隔板12上安装有限位柱,隔板12上方设置有滤水层13,述滤水层13通过限位柱与隔板12限位连接,滤水层13一侧与卡块21限位卡接,所述滤水层13上开设有固定孔15,固定孔15内安置有水杯16,所述水槽11右侧设置有加热器17,加热器17上安置有水壶161,在加热器17的左侧开设有限位槽19,限位槽19内设置有卡块21,卡块21的右端连接有抵压弹簧20,所述基座9前后两壁上开设有卡槽10,基座9右侧设置有插槽18,插槽18与加热器17电性连接。
29.实施例二: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滤水层13上开设有水孔14,水孔14围绕固定孔15形成阵列,在固定孔15周侧设置有水孔14,可加速茶水流进水槽11。
3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31.该装置作车载旅行的茶具,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未使用时有固定板1以及前夹板2、后夹板3对水杯16以及水壶161进行保护限位,避免晃动造成损坏,且在使用时基座9内内嵌的加热器17可对水壶161内的水进行加热,无需单独准备烧水壶,并在基座9内设置有水槽11,方便进行洗茶废水的倾倒,且滤水层13上设置的固定孔15可对水杯16进行固定,避免车辆行驶时的晃动造成的倾倒,并且在固定孔15周侧设置有水孔14,可加速茶水流进水槽11,值得一说的是水孔14的设计靠近滤水层13的中心,在滤水层13的四周均未打孔,使得水槽11内的废水及时晃动也不会溺处水槽11。
32.且在加热器17一侧的限位槽19内设置有卡块21,通过卡块21可将滤水层13进行限位,避免晃动分离;
33.当固定板1与水杯16顶部抵压时,将前夹板2与后夹板3通过固定条8与卡槽10抵压啮合,后通过其对应的前连接件5与后连接件4连接,使得固定板1、前夹板2与后夹板3与基座9卡接,对水杯16、水壶161进行保护,并且前连接件5与后连接件4的连接形成把手,方便该装置的携带。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载用的旅行茶具,包括基座(9)、固定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右侧设置有前夹板(2),前夹板(2)后侧设置有后夹板(3),所述前夹板(2)与后夹板(3)内壁均设置有固定条(8),前夹板(2)右侧安装有前连接件(5),所述后夹板(3)右侧安装有后连接件(4),后连接件(4)是上设置有螺纹套(6),螺纹套(6)一侧连接有拉伸弹簧(7);所述基座(9)上开设有水槽(11),水槽(11)内壁上安装有隔板(12),隔板(12)上安装有限位柱,隔板(12)上方设置有滤水层(13),所述滤水层(13)上开设有固定孔(15),固定孔(15)内安置有水杯(16),所述水槽(11)右侧设置有加热器(17),加热器(17)上安置有水壶(161),在加热器(17)的左侧开设有限位槽(19),限位槽(19)内设置有卡块(21),卡块(21)的右端连接有抵压弹簧(20),所述基座(9)前后两壁上开设有卡槽(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用的旅行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与前夹板(2)转动连接,固定板(1)与后夹板(3)转动连接,固定板(1)与水杯(16)的接触面设置有海绵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用的旅行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接件(5)通过螺纹套(6)与后连接件(4)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用的旅行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夹板(2)与后夹板(3)均通过固定条(8)与卡槽(10)抵压啮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用的旅行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层(13)通过限位柱与隔板(12)限位连接,滤水层(13)一侧与卡块(21)限位卡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用的旅行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9)右侧设置有插槽(18),插槽(18)与加热器(17)电性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用的旅行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层(13)上开设有水孔(14),水孔(14)围绕固定孔(15)形成阵列。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载用的旅行茶具,包括基座、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右侧设置有前夹板,前夹板后侧设置有后夹板,所述前夹板与后夹板内壁均设置有固定条,前夹板右侧安装有前连接件,所述后夹板右侧安装有后连接件,后连接件是上设置有螺纹套,螺纹套一侧连接有拉伸弹簧;所述基座上开设有水槽,水槽内壁上安装有隔板,隔板上安装有限位柱,隔板上方设置有滤水层,所述滤水层上开设有固定孔。通过设计该装置的固定板、前夹板以及后夹板对水杯以及水壶进行限位并保护,避免车厢内晃动造成物品损坏,且通过电源线接入加热器的插槽,可直接进行烧水。通过设计该装置有滤水层以及固定孔在喝茶时可对水杯进行限位,避免水杯倾倒。避免水杯倾倒。避免水杯倾倒。


技术研发人员:杨忠 罗剑辉 张德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省祥福工艺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8
技术公布日:2022/1/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