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管道封堵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18 10:0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道封堵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化工生产和市政给、排水过程中,一些物料排放口和管网输送管线上因为使用环境和工艺特点,一般在管道出口或事故断口上游处未加设法兰、阀门,使用过程中因为下游排放管线或输送管线因检修或者应急处理需要对上游物料排放或输送进行截流,因管道口或上游未装设切断装置而无法切断输送,所以通常采用沙袋填堵或者木楔塞堵,而部分施工管道因管径差异、管道内存在一定流速和压力的介质,所以较难实现很好的封堵效果,从而影响后期抢修和施工进展。
3.现有技术cn211716033u中公开了一种管道封堵装置,通过在管道封堵气囊的外周上固定密封圈,当管道封堵气囊充气膨胀时,密封圈朝向于管道内壁的外侧会逐渐与管道内壁形成抵接,另外,通过在密封圈的外侧表面开设凹槽,当密封圈与管道内壁抵接并挤压的过程中,凹槽内的空气逐渐被排出形成负压,使得凹槽外部气压协助管道封堵气囊将密封圈挤压紧贴于管道内壁上,从而达到管道止水防渗的目的,改善了管道封堵气囊对管道的封堵效果。
4.现有技术cn213065098u中公开了一种管道封堵气囊,利用两个弧形定位板分别与管道的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接触时产生的摩擦阻力,可把气囊主体稳固固定在管道内,避免在管道内发生偏移或者受到管道内较大的水压、气压而被冲出管道外,保证气囊主体能够正常对管道进行封堵作用。
5.现有技术中均从管道内部或者封堵气囊的设计出发,保证封堵气囊固定在管道内部,但在管道内部设计密封圈或者定位板等方式比较困难,且不便将封堵气囊放在合适的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管道封堵装置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管道封堵装置。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8.提供一种管道封堵装置,包括封堵囊和封堵囊固定装置,所述封堵囊设置于待封堵管道中,封堵囊上连接有气体/液体输入管;
9.所述封堵囊固定装置包括定位支撑螺杆、固定端盖和锁定螺母,所述固定端盖固定在待封堵管道的管口处,所述定位支撑螺杆一端贯穿所述固定端盖并沿管口向内延伸与所述封堵囊固定连接;
10.所述定位支撑螺杆通过锁定螺母与所述固定端盖调整定位。
11.优选地,一种管道封堵装置,所述固定端盖通过多个定位螺丝与所述待封堵管道固定连接。
12.优选地,一种管道封堵装置,所述定位支撑螺杆的另一端设置有调节定位支撑螺杆进入待封堵管道内深度的手柄盘。
13.优选地,一种管道封堵装置,所述封堵囊的内侧设置有钢丝加强筋。
14.优选地,一种管道封堵装置,所述封堵囊的外侧设有多道凸起实心加强圈。
15.优选地,一种管道封堵装置,所述封堵囊为橡胶囊。
16.优选地,一种管道封堵装置,所述气体/液体输入管上设置有压力表。
17.优选地,一种管道封堵装置,所述气体/液体输入管上还设置有截止阀。
18.优选地,一种管道封堵装置,所述气体/液体输入管为橡胶管或金属软管。
19.优选地,一种管道封堵装置,所述定位螺丝为四个,分别设置在固定端盖边缘四周。
20.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系统各选项对应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或替换构成新的技术方案。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
22.(1)在待封堵管道外设置封堵囊固定装置,实现从管道外面对封堵囊的固定,容易实施;定位支撑螺杆与封堵囊固定连接,调节定位支撑螺杆进入待封堵管道的深度,可调节封堵囊在管道中的位置,方便将封堵囊放在需要封住的合适位置,并通过锁定螺母锁定,对封堵囊实现固定;此外,调节封堵囊的尺寸,实现对不同直径管道封堵。
23.(2)封堵囊的内侧设置有钢丝加强筋,钢丝加强筋用于加强封堵囊的强度,防止由于管道内介质压力过大损坏封堵囊。
24.(3)封堵囊的外侧设有多道凸起实心加强圈,可以提高封堵囊的密封性能,将封堵囊更好地固定在管道内。
25.(4)气体/液体输入管上设置有压力表检测介质压力,所述气体/液体输入管上还设置有截止阀,充入气体/液体压力达到设定值,关闭截止阀确保封堵囊内压力。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一种管道封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封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属于“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属于“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属于“安
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32.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封堵囊固定装置2可将封堵囊1从管道外侧固定,定位支撑螺杆21方便调节封堵囊1在管道中的深度并通过锁定螺母23固定,调节封堵囊1的规格,实现对不同直径管道封堵。
33.实施例1
34.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管道封堵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封堵囊1和封堵囊固定装置2,所述封堵囊1设置于待封堵管道3中,封堵囊1上连接有气体/液体输入管4;
35.所述封堵囊固定装置2包括定位支撑螺杆21、固定端盖22和锁定螺母23,所述固定端盖22固定在待封堵管道3的管口处,所述定位支撑螺杆21一端贯穿所述固定端盖22并沿管口向内延伸与所述封堵囊1固定连接,在一实例中,定位支撑螺杆21一端通过支撑螺杆面丝扣与端盖丝孔贯穿连接。
36.所述定位支撑螺杆21通过锁定螺母23与所述固定端盖22调整定位,锁定螺母23用于在定位支撑螺杆21沿管口向内延伸至需要的位置处时,扭紧锁定螺母23将定位支撑螺杆21与固定端盖22固定。
37.具体地,将未充气/液的封堵囊1通过定位支撑螺杆21放入待封堵管道3内,将固定端盖22套装在待封堵管道3的管口,并将固定端盖22固定在待封堵管道3口,调整定位支撑螺杆21伸入待封堵管道3的深度,进而调节封堵囊1在管道中的位置,将封堵囊1放在合适位置后,使用锁定螺母23锁紧定位支撑螺杆21。当需要调整封堵囊1的位置时,将锁定螺母23扭松,移动定位支撑螺杆21进行调节封堵囊1的位置。
38.进一步地,通过充气/液输入管4对封堵囊1进行充气/充液,当达到一定压力后封堵囊1因膨胀而实现对管道的封堵。
39.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待封堵管道3外设置封堵囊固定装置2,实现从管道外面对封堵囊1的固定,容易实施;定位支撑螺杆21与封堵囊1固定连接,调节定位支撑螺杆21进入待封堵管道3的深度,可调节封堵囊1在管道中的位置,方便将封堵囊1放在需要封住的合适位置,并通过锁定螺母23锁定,对封堵囊1实现固定;此外,调节封堵囊1的尺寸,实现对不同直径管道封堵。
40.实施例2
41.基于实施例1,提供一种管道封堵装置,如图2所示,所述固定端盖22通过多个定位螺丝24与所述待封堵管道3固定连接。
42.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支撑螺杆21的另一端设置有调节定位支撑螺杆21进入待封堵管道3内深度的手柄盘5,方便通过手柄盘自动调节定位支撑螺杆21进入待封堵管道3的深度。
43.进一步地,所述封堵囊1的内侧设置有钢丝加强筋11,钢丝加强筋用于加强封堵囊1的强度,防止由于管道内介质压力过大损坏封堵囊1。
44.进一步地,所述封堵囊1的外侧设有多道凸起实心加强圈12,具体地,加强圈是指为增加容器的强度和刚度,在壳体内壁或外壁焊接的环形构件。受外压或真空的圆筒上设置加强圈可增加圆筒的刚性,防止失稳,提高其许用外压。在卧式容器支座截面或非圆形截面容器上设置加强圈可提高容器壳体承受弯矩的能力。加强圈一般用型钢制造,设置于大型容器上的加强圈也有用钢板割成条形预弯后焊接而成。一方面可以提高封堵囊的密封性能,另一方面将封堵囊1更好地固定在管道内。
45.进一步地,所述封堵囊1为橡胶囊。
46.进一步地,所述气体/液体输入管4上设置有压力表41检测介质压力,在一实例中,充入气体/液体压力0.6

1.0mpa之间可调。
47.进一步地,所述气体/液体输入管4上还设置有截止阀42,用于在充入气体/液体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关闭截止阀确保封堵囊内压力。
48.进一步地,所述气体/液体输入管4为橡胶管或金属软管。
49.进一步地,所述定位螺丝24为四个,分别设置在固定端盖22边缘四周,所述定位螺丝24在固定端盖22边缘呈90
°
排列,通过定位螺丝24将固定端盖22固定在管口。
50.以上具体实施方式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和替代,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