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桩基施工混凝土浇筑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18 01:3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桩基施工混凝土浇筑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进行桩基混凝土浇筑时,需要使用专用的混凝土浇筑装置对浇筑管进行限位,以避免浇注管在工作时发生抖动和甩动,从而影响浇筑工作的正常工作。
3.在公告号为cn21045922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桩基础工程施工用的混凝土浇筑装置,通过设置支撑架、操作平台和稳定机构;支撑架水平放置在浇筑平台上;操作平台定位设在支撑架上;稳定机构定位设在料管定位孔内;伸缩板的前端伸出料管定位孔,并与出料管的外周弹性抵接。
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料管定位孔和伸缩板对出料管进行一定的限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料管需要贯穿料管定位孔并位于操作平台底部进行注浆操作,但是该装置没有对出料管的底部进行限位,显然的,出料管在工作时一方面由于混凝土浆的不断注入会引起出料管不断的抖动,另一方面混凝土浆的反作用力会使得柔性的出料管无规则的甩动,两方面的因素将引起出料管在工作时的稳定性不佳,从而使得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稳定性更好的桩基施工混凝土浇筑装置。
6.本技术的上述申请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7.包括用于浇注混凝土的浇注管和安装在浇注位置的施工平台,所述施工平台的中部固定连接有限位管,所述限位管贯穿施工平台,所述限位管的内侧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圈,所述浇注管的底部伸入限位管并固定连接有限位圈,所述浇注管的底部贯穿固定圈。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管的顶部和底部均伸出施工平台,浇注管位于限位管的底部,使得限位管能够为浇注管提供长距离的限位,并且限位圈的外侧与限位管的内壁贴合限制浇注管底部的相对位置,同时固定圈的内侧进一步限制限位管的底端位置,避免在工作时浇注管发生抖动而引起浇注工序受到影响,提高了浇注管在施工时的稳定性。
9.可选的,所述限位圈的外径与限位管的内径相等,所述限位圈的外侧与限位管的内壁滑动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圈的外侧与限位管内壁紧密贴合,进一步减小了浇注管在工作时产生的震动,并且浇注管位于限位圈的中部,操作人员在安装只需将限位圈放入限位管并持续推动即可使浇注管的底部准确的穿过固定圈的内侧,安装操作方便。
11.可选的,所述固定圈的内径大于浇注管的直径。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圈的内径大于浇注管的直径使得操作人员能够更加
轻易的将浇注管的底部伸出固定圈以完成位置的固定,并且固定圈的内侧与浇注管的外壁不贴合,也避免了在工作时飞溅的混凝土浆液将浇注管与固定圈粘接在一起。
13.可选的,所述限位圈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永磁体,所述固定圈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永磁体,所述第一永磁体与第二永磁体适配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装置安装完毕之后,第一永磁体与第二永磁体吸附在一起,使得浇注管在限位管中安装的牢固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15.可选的,所述浇注管的外侧设置有上封装组件,所述上封装组件活动连接在限位管的顶部。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封装组件的设置,使得限位管的顶部对浇注管进行了进一步的限位,进一步降低了浇注管在工作时的抖动对浇注工作的影响。
17.可选的,所述上封装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浇注管外侧的封装塞,所述封装塞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封装盖,所述封装塞伸入浇注管。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装塞的外侧面与浇注管的内壁进行贴合,使得限位管的内壁将对浇注管进行一定的支撑,改善了限位管顶部与浇注管之间的受力情况,封装盖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施工平台下方的混凝土浆液飞溅出限位管。
19.可选的,所述封装盖的内侧与浇注管固定连接,所述封装盖的直径大于限位管的直径。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装盖的直径大于限位管的直径,使得操作人员能够通过手持封装盖的边缘将浇注管取出,方便了装置在使用后的拆卸。
21.可选的,所述封装塞的外侧设置有封装圈,所述封装圈的外侧与限位管的内壁滑动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装圈的设置使得封装塞的外侧能够进一步的贴合限位管的内壁,使得限位管的内壁能够为浇注管更多的支撑力,从而使得浇注管在工作时的稳定性更佳。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限位管、固定圈和限位圈的配合设置,能够为浇注管提供长距离的限位,并且对浇注管底部的位置进行了限制,避免浇注管的底部在工作时发生较大的抖动或甩动,提高了浇注管在工作时的稳定性,避免了因浇注管抖动而造成浇筑工作受到影响;
25.2.通过第二永磁体和第一永磁体的配合设置,进一步为限位管的底部提供了约束力,进一步提高了限位管在工作时的稳定性;
26.3.通过上封装组件的设置,改善了限位管与浇注管之间的受力关系,使得限位管的顶部能够限制浇注管的相对位置,进一步提高了浇注管在工作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
29.附图标记:1、浇注管;11、限位圈;12、第二永磁体;2、施工平台;21、限位管;22、固定圈;23、第一永磁体;3、上封装组件;31、封装盖;32、封装塞;33、封装圈。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和图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桩基施工混凝土浇筑装置,用以提高浇注管1的稳定性,避免浇注管1在使用时发生晃动而引起浇筑工作受到影响,包括用于浇注混凝土的浇注管1和安装在浇注位置的施工平台2,施工平台2的中部焊接有限位管21,限位管21贯穿施工平台2,限位管21的内侧底部焊接或一体成型有固定圈22,浇注管1的底部伸入限位管21并粘接有限位圈11,限位管21的顶部和底部均伸出施工平台2,浇注管1位于限位管21的底部,使得限位管21能够为浇注管1提供长距离的限位,限位圈11的外侧与限位管21的内壁贴合限制浇注管1底部的相对位置,浇注管1的底部贯穿固定圈22,当浇注管1在工作时,混凝土不断的从浇注管1流出,使得浇注管1会不停的抖动,并且浇注管1管口喷出的混凝土也将会对浇注管1产生反作用力,浇注管1有与混凝土喷射方向相反的运动趋势,使得浇注管1管口无规则的甩动,本技术限位管21能够为浇注管1提供长距离的限位,并且限位圈11的外侧与限位管21的内壁贴合限制浇注管1底部的相对位置,同时固定圈22的内侧进一步限制限位管21的底端位置,使得浇注管1的抖动和甩动得到了限制,避免在工作时浇注管1发生抖动而引起浇注工序受到影响,提高了浇注管1在施工时的稳定性。
32.具体的,限位圈11的外径与限位管21的内径相等,限位圈11的外侧与限位管21的内壁滑动连接,固定圈22的内径大于浇注管1的直径,限位圈11的外侧与限位管21内壁紧密贴合,进一步减小了浇注管1在工作时产生的震动,并且浇注管1位于限位圈11的中部,操作人员在安装只需将限位圈11放入限位管21并持续推动即可使浇注管1的底部准确的穿过固定圈22的内侧,安装操作方便,固定圈22的内径大于浇注管1的直径使得操作人员能够更加轻易的将浇注管1的底部伸出固定圈22以完成位置的固定,并且固定圈22的内侧与浇注管1的外壁不贴合,也避免了在工作时飞溅的混凝土浆液将浇注管1与固定圈22粘接在一起,限位圈11的底部粘接或卡接有第二永磁体12,固定圈22的顶部粘接或卡接有第一永磁体23,第一永磁体23与第二永磁体12适配连接,在安装装置安装完毕之后,第一永磁体23与第二永磁体12吸附在一起,使得浇注管1在限位管21中安装的牢固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3.本实施方式还对限位管21的顶部与浇注管1之间的受力情况作出了一定的改善,具体是浇注管1的外侧设置有上封装组件3,上封装组件3活动连接在限位管21的顶部,上封装组件3包括粘接或卡接在浇注管1外侧的封装塞32,封装塞32的顶部一体成型有封装盖31,封装塞32伸入浇注管1,封装塞32的外侧面与浇注管1的内壁进行贴合,使得限位管21的内壁将对浇注管1进行一定的支撑,改善了限位管21顶部与浇注管1之间的受力情况,封装盖31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施工平台2下方的混凝土浆液飞溅出限位管21,封装盖31的内侧与浇注管1粘接,封装盖31的直径大于限位管21的直径,封装盖31的直径大于限位管21的直径,使得操作人员能够通过手持封装盖31的边缘将浇注管1取出,方便了装置在使用后的拆卸,封装塞32的外侧套接有封装圈33,封装圈33的外侧与限位管21的内壁滑动连接,封装圈33的设置使得封装塞32的外侧能够进一步的贴合限位管21的内壁,使得限位管21的内壁能够为浇注管1更多的支撑力,从而使得浇注管1在工作时的稳定性更佳。
34.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使用时,操作人员首先将施工平台2移动至指定工作地点,随后操作人员将浇注管1放入限位管21,直至浇注管1的底部伸出固定圈22,此时限位圈11的外侧与限位管21的内壁紧密贴合,并且第二永磁体12与第一永磁体23相互吸引,限制
了浇注管1底部的位置,提高了浇注管1的稳定性,避免浇注管1在工作时发生抖动而影响浇注工作的进行,在安装完毕后,上封装组件3将限位管21顶部与浇注管1形成相对的固定连接,进一步提高了浇注管1在工作时的稳定性。
35.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