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的线缆架的制作方法

2021-12-15 12:3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及天然气钻探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的线缆架。


背景技术:

2.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升高,同时对作业安全性以及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石油及天然气钻探采用的陆地钻机配置自动化机具已成为趋势。同时由于钻井深度的增加,工人的工作强度也相应增大,自动化机具的使用,代替了工人的大部分工作,提高了钻井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
3.钻台机械手是一种主要的井口自动化设备,安装于钻台面,模拟钻台钳工采用推扶方式移送、排放立根,可代替钻台钳工移送、排放钻杆立根与钻铤立根,实现钻台面管柱移送、排放处理自动化,可以减少钻台操作人员,降低劳动强度,轻松地处理大直径钻铤。
4.钻台机械手需要沿导轨从存储区域运行到工作区域,钻台机械手的线缆是为机械手传递动力电源和控制信号的重要设备,现有的钻台机械手线缆在钻台台面上走线,一方面随着机械手的运动,容易导致线缆磨损发生事故,另一方面可能会发生缠绕,从而缩短了长度,不满足机械手行进里程,从而扯断线缆发生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钻台机械手的线缆在钻台台面上走线,容易导致线缆磨损或者线缆扯断,从而发生事故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线缆架。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新型的线缆架,包括第一转动头、第二转动头、第一电缆支撑架和第二电缆支撑架,所述第一转动头连接于钻台机械手上,所述第二转动头连接于钻台上,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头上,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头上,所述第一转动头能够使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在水平面内转动,所述第二转动头能够使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在水平面内转动,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的槽内和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的槽内用于设置线缆。
8.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线缆架,在所述钻台机械手和所述钻台面上分别转动连接有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和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和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托举所述线缆,所述线缆悬空部分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所述钻台机械手运动,所述线缆随之收缩或者伸展,磨损小、不缠绕,满足所述钻台机械手工况要求,该新型的线缆架无需额外设备即可快速、方便、可靠的转换所述线缆的方向、位置,而不产生异常情况,该方案简单可靠,易行,成本低。
9.优选地,钻台台面上设有弧形导轨,所述钻台机械手沿所述弧形导轨移动。
1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弧形导轨的两端分别为钻台的工作区域和存储区域,所述弧形导轨的弧形弯内侧为立根盒区域。
11.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钻台上设有栏杆,所述第二转动头连接于所述栏杆上。
1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栏杆位于所述存储区域,且设置于所述弧形导轨外侧。
13.采用这种设置,所述线缆的引线从所述栏杆处开始向空间上方引线,通过第一电缆支撑架和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连接于所述钻台机械手,而不侵入空间下方的所述弧形导轨、所述工作区域、所述存储区域和所述立根盒区域,满足所述钻台机械手在所述弧形导轨上自由移动,便于所述钻台机械手在所述立根盒区域的存取立根,所述弧形导轨也贴合于所述立根盒区域外围,占用平面位置少,有效控制整体装置的体积。优选地,所述钻台机械手上固定设有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顶端设置所述第一转动头,所述栏杆上固定设有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顶端设置所述第二转动头。
14.优选地,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的截面为半圆槽或者u形槽,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的截面为半圆槽或者u形槽。
1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转动头包含两个第一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的两侧面,所述第二转动头包含两个第二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的两侧面。
16.优选地,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距离钻台平面的高度和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距离钻台平面的高度均大于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和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之间最远直线距离的一半。
17.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在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和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相距最近时也能避免所述线缆拖地,进一步避免磨损。
1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和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的端部均向下弯曲设置。
19.采用这种设置,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的端部和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的端部适配于所述线缆悬空部分受重力自然下垂的弯曲,避免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的端部和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的端部抵紧所述线缆造成所述线缆破损。
20.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1.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线缆架,在所述钻台机械手和所述钻台面上分别转动连接有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和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和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托举所述线缆,所述线缆悬空部分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所述钻台机械手运动,所述线缆随之收缩或者伸展,磨损小、不缠绕,满足所述钻台机械手工况要求,该新型的线缆架无需额外设备即可快速、方便、可靠的转换所述线缆的方向、位置,而不产生异常情况,该方案简单可靠,易行,成本低。
附图说明
22.图1是实施例1中新型的线缆架的结构示意图一;
23.图2是图1的俯视图;
24.图3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
25.图4是实施例1中新型的线缆架的结构示意图二;
26.图5是图4的俯视图;
27.图6是图4中的局部放大图。
28.图中标记:1

第一立柱,2

第二立柱,3

第一转动头,4

第二转动头,51

第一电缆
支撑架,61

第二电缆支撑架,7

钻台机械手,8

弧形导轨,9

栏杆,10

线缆,11

工作区域,12

存储区域,13

立根盒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3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1.实施例1
32.如图1

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线缆架,包括第一转动头3、第二转动头4、第一电缆支撑架51和第二电缆支撑架61,所述第一转动头3连接于钻台机械手7上,所述第二转动头4连接于钻台上。
33.钻台台面上设有弧形导轨8,参见2或5所示,钻台台面上设有钻台机械手7,所述钻台机械手7能够沿所述弧形导轨8移动,所述弧形导轨8的两端分别为钻台的工作区域11和存储区域12,所述弧形导轨8的弧形弯内侧为立根盒区域13,所述存储区域12的所述弧形导轨8外侧设有钻台栏杆9。
34.如图1

6所示,所述钻台机械手7上固定设有第一立柱1,所述第一立柱1顶端设置所述第一转动头3,所述第一转动头3内具有轴承,所述栏杆9上固定设有第二立柱2,当然,所述第二立柱2也可设置在钻台台面的插槽中,或连接于钻台台面上的其他结构上,所述第二立柱2顶端设置所述第二转动头4,所述第二转动头4内具有轴承,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51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头3上,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61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头4上,所述第一转动头3能够使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51在水平面内转动,所述第二转动头4能够使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61在水平面内转动,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51的槽内和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61的槽内用于设置线缆10,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51的截面为半圆槽或者u形槽,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61的截面为半圆槽或者u形槽,以便于所述线缆10的设置,所述第一转动头3包含两个第一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51的两侧面,所述第二转动头4包含两个第二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61的两侧面。其中,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51距离钻台平面的高度和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61距离钻台平面的高度均大于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51和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61之间最远直线距离的一半,能够在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51和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61相距最近时也能避免所述线缆10拖地。
35.所述第一立柱1和所述第二立柱2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线缆10的引线从所述第二立柱2向空间上方引线,依次经第二电缆支撑架61、第一电缆支撑架51和所述第一立柱1连接于所述钻台机械手7,而不侵入空间下方的所述弧形导轨8、所述工作区域11、所述存储区域12和所述立根盒区域13,满足所述钻台机械手7在所述弧形导轨8上自由移动,便于所述钻台机械手7在所述立根盒区域13的存取立根,所述弧形导轨8也贴合于所述立根盒区域13外围,占用平面位置少,有效控制整体装置的体积。
36.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51和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61的端部均向下弯曲设置;采用这种设置,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51的端部和所述第二电缆支
撑架61的端部适配于所述线缆10悬空部分受重力自然下垂的弯曲,避免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51的端部和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61的端部抵紧所述线缆10造成所述线缆10破损。
3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的线缆架,在所述钻台机械手7和所述栏杆9上分别转动连接有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51和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61,所述第一电缆支撑架51和所述第二电缆支撑架61托举所述线缆10,所述线缆10悬空部分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所述钻台机械手7运动,所述线缆10随之收缩或者伸展,磨损小、不缠绕,满足所述钻台机械手7工况要求,该新型的线缆架无需额外设备即可快速、方便、可靠的转换所述线缆10的方向、位置,而不产生异常情况,该方案简单可靠,易行,成本低。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