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双摆臂碎木机的制作方法

2021-12-15 12:1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碎木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双摆臂碎木机。


背景技术:

2.生产优质木粉(锯末)的一种专用设备,它可将原木和枝杈等原料一次加工成木粉,具有投资少、耗能低、生产率高环和经济效益好的特点,使用维修方便等优点,所加工出的木粉可广泛运用于刨花板、锯末板、高密度板和中纤板等工业生产中,还能种植物的土表覆盖从而形成有机性的土质营养。
3.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或问题:
4.单次粉碎可能会残留些许木块,粉碎木材的效果不够彻底,在后续木粉的使用中会存在木粉中有较多硬块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新型双摆臂碎木机,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双摆臂碎木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固定连接有粉碎室,所述粉碎室两端安装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内侧设有滚动刀片,所述粉碎室顶端固定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底端中部延伸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底端固定连接有安装筒,所述安装筒与粉碎室内壁均设置有研磨组件,两个所述研磨组件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所述研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以及旋转盘。
7.可选的,所述进料口外侧两端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且所述第二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活动轴,所述活动轴侧壁固定连接有若干滚动刀片。
8.可选的,上侧所述研磨组件的第一电机固定连接于安装筒内壁顶端,且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连接于旋转盘中部。
9.可选的,所述旋转盘表面安装有固定板,且所述固定板外部连接有切割片,所述旋转盘表面开设有若干个排料孔。
10.可选的,所述进料口为漏斗形结构。
11.可选的,下侧所述研磨组件的第一电机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粉碎室的内壁。
12.可选的,所述底座底端连接有固定架,且所述固定架前端开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与粉碎室相连通。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双摆臂碎木机,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滚动刀片,对进入进料口的木材进行第一次粉碎,通过设置研磨组件,对进入粉碎室的木材进行二次粉碎,使木材更碎,用多进料口的设计可以节约投放木材的时间,从而增加碎木机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正面剖视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进料口侧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旋转盘放大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滚动刀片示意图。
20.图中:1、底座;2、进料口;3、粉碎室;4、出料口;5、气缸;6、输出轴;7、安装筒;8、第一电机;9、第二电机;10、旋转盘;11、固定板;12、固定杆;13、滚动刀片;14、切割片;15、排料孔;16、活动轴;17、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4.请参阅图1

4,本实施方案中:提供了一种新型双摆臂碎木机,包括底座1,底座1顶部固定连接有粉碎室3,粉碎室3两端安装有进料口2,进料口2内侧设有滚动刀片13,粉碎室3顶端固定连接有气缸5,气缸5底端中部延伸有输出轴6,输出轴6底端固定连接有安装筒7,安装筒7与粉碎室3内壁均设置有研磨组件,两个研磨组件位于同一竖直线上,研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8以及旋转盘10;气缸5的输出轴6驱动安装筒7带动内部的研磨组件与下方的研磨组件对木材进行二次粉碎,提升了木材粉碎后木粉的质量。
25.进一步的,进料口2外侧两端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9,第二电机9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活动轴16,活动轴16侧壁固定连接有若干滚动刀片13;在木材进入进料口2后的内部设置的滚动刀片13可以对木材进行第一次粉碎。
26.进一步的,上侧研磨组件的第一电机8固定连接于安装筒7内壁顶端,且所述第一电机8输出端连接于旋转盘10中部;第一电机8可以控制旋转盘10的同时对旋转盘10起固定效果。
27.进一步的,旋转盘10表面安装有固定板11,且所述固定板11外部连接有切割片14,所述旋转盘10表面开设有若干个排料孔15;排料孔15可以使木材进行二次粉碎后排出至出料口4。
28.进一步的,进料口2为漏斗形结构;漏斗形可以使木材快速滑落,提高投放效率。
29.进一步的,下侧研磨组件的第一电机8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2,固定杆12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粉碎室3的内壁;固定杆12使下侧研磨组件在二次粉碎中不会被移动,增强稳定性。
30.进一步的,底座1底端连接有固定架17,且所述固定架17前端开设有出料口4,所述出料口4与粉碎室3相连通;固定架17进一步增强了出料口4的稳固效果,木粉在排出时出料口4不会晃动
3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木材在进入进料口2后,进料口2外侧的第二电机9通过活动轴16带动滚动刀片13进行第一次粉碎,初步粉碎后的木材进入粉碎室3落在旋转盘10后,粉碎室3顶端的气缸5的输出轴6驱使安装筒7带动内部的研磨组件下降,安装筒7落至下方的研磨组件,通过两个研磨组件对粉碎室3内的木材进行二次粉碎,研磨组件包含的旋转盘10表面开设有若干排料孔15,进一步提升了木粉的排出效率,木粉通过出料口4排出,提升了木粉粉碎的质量,多料口的设计可以节约木材的投放时间,增加了粉碎机的工作效率。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双摆臂碎木机,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顶部固定连接有粉碎室(3),所述粉碎室(3)两端安装有进料口(2),所述进料口(2)内侧设有滚动刀片(13),所述粉碎室(3)顶端固定连接有气缸(5),所述气缸(5)底端中部延伸有输出轴(6),所述输出轴(6)底端固定连接有安装筒(7),所述安装筒(7)与粉碎室(3)内壁均设置有研磨组件,两个所述研磨组件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所述研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8)以及旋转盘(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双摆臂碎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2)外侧两端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9),且所述第二电机(9)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活动轴(16),所述活动轴(16)侧壁固定连接有若干滚动刀片(1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双摆臂碎木机,其特征在于:上侧所述研磨组件的第一电机(8)固定连接于安装筒(7)内壁顶端,且所述第一电机(8)输出端连接于旋转盘(10)中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双摆臂碎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盘(10)表面安装有固定板(11),且所述固定板(11)外部连接有切割片(14),所述旋转盘(10)表面开设有若干个排料孔(1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双摆臂碎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2)为漏斗形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双摆臂碎木机,其特征在于:下侧所述研磨组件的第一电机(8)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2),所述固定杆(12)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粉碎室(3)的内壁。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双摆臂碎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底端连接有固定架(17),且所述固定架(17)前端开设有出料口(4),所述出料口(4)与粉碎室(3)相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双摆臂碎木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固定连接有粉碎室,所述粉碎室两端安装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内侧设有滚动刀片,所述粉碎室顶端固定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底端中部延伸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底端固定连接有安装筒,所述安装筒与粉碎室内壁均设置有研磨组件,两个所述研磨组件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所述研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以及旋转盘,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滚动刀片,对进入进料口的木材进行第一次粉碎,通过设置研磨组件,对进入粉碎室的木材进行二次粉碎,使木材更碎,同时可防止出料口堵塞,用多进料口的设计可以节约投放木材的时间,从而增加碎木机的工作效率。作效率。作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王飞 陈盛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卡凡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19
技术公布日:2021/12/14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