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鞋底和鞋子的制作方法

2021-12-15 07:5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鞋底和具有该鞋底的鞋子。


背景技术:

2.鞋子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须品,是用于保护足部,便于行走的穿着物。随着现代人们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对鞋子的要求不仅限于穿着,还要求鞋子具有功能性和舒适性。相关技术中鞋子的鞋底一般没有减震设计,或者具有减震作用的鞋底,存在减震设计单一,减震效果差的问题,长时间走路或运动时使用容易产生足部酸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减震部的鞋底,可以提高鞋底的减震效果,进而提高穿着时的舒适性且结构简单便于制作。
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鞋子。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底,所述鞋底包括本体部和减震部,所述减震部设于所述本体部的底面并沿前后方向设置,且所述减震部沿左右方向从所述本体部的左侧延伸到所述本体部的右侧,所述减震部上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通槽,所述通槽呈底部敞开并贯穿所述减震部的左侧和右侧,且所述减震部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布有多个所述通槽,其中,所述减震部内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减震孔,所述减震孔沿左右方向贯穿所述减震部。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底,通过在鞋底设置多个减震部,且减震部内具有减震孔,提高减震部的吸能效果,进而提高鞋底的减震效果。
7.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鞋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震部包括第一减震块、第二减震块和多个第三减震块,所述第一减震块设于所述鞋底的前端,所述第二减震块设于所述鞋底的后端,多个所述第三减震块设于所述第一减震块和所述第二减震块之间,所述第一减震块与所述第三减震块间隔开,所述第二减震块与所述第三减震块间隔开,且多个所述第三减震块沿前后方向间隔开,所述第一减震块、所述第二减震块以及多个所述第三减震块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所述减震孔。
9.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三减震块上均设有所述减震孔,且在垂直于左右方向的截面上,所述减震孔位于所述第三减震块的中间位置。
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震块上设有所述减震孔。
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块的前侧边和后侧边之间的间距在从左到右的方向上先增大后减小,以将所述第一减震块构造成中部前凸的形状。
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震块的前侧边和后侧边之间的间距在从左到右的方向上先增大后减小,以将所述第二减震块构造成中部后凸的形状。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减震块呈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形柱状。
14.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所述本体部的中间位置的多个第三减震块的左端面构造出沿前后方向中部内凹的第一弧形面,位于所述本体部的中间位置的多个第三减震块的右端面构造出沿前后方向中部内凹的第二弧形面,且所述第一弧形面的中部和所述第二弧形面的中部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逐渐靠近。
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块和所述第二减震块上设有垫片,所述第一减震块上的垫片的前端向前向上延伸并包覆所述鞋底的前端,所述第二减震块上的垫片附着于所述第二减震块的底面,所述垫片上间隔设有多个凹点和/或多个凸点。
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减震块的底面上设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覆盖所述第三减震块的底面,所述凸起结构包括边框凸起和多个凸块,所述边框凸起沿所述第三减震块的底面的周沿延伸成环形,多个所述凸块设于所述边框凸起的内侧。
17.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凸块被分为沿左右方向设置的多组,且每组中均设有呈菱形布置的四个所述凸块,且每个凸块均呈六边形形状。
1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孔被构造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孔状。
1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孔被构造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条形孔,且所述减震孔沿左右方向的中间段的尺寸小于左右两端的尺寸。
2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孔被构造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条形孔,且所述减震孔沿左右方向的中间段的尺寸不小于左右两端的尺寸。
2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孔被构造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弧形孔。
2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子,包括:鞋底、鞋面,所述鞋底为前述的鞋底;所述鞋面的下周沿连接所述鞋底的周沿。
2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子,通过使用前述的鞋底,可以提高鞋子穿着时的舒适性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鞋底的结构示意图(凸起结构未示出)。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鞋子的结构示意图(凸起结构未示出)。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三减震块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
28.鞋子100,鞋面2,拉环20,鞋底1,本体部10,第一减震块11,第二减震块12,第三减震块13,减震孔101,通槽102,垫片14,凸起结构15,边框凸起151,凸块152。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结合图1至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底1,鞋底1包括本体部10和减震部,减震部设于本体部10的底面并沿前后方向设置,且减震部沿左右方向从本体部10的左侧延伸
到本体部10的右侧。也就是说,减震部在鞋底1从前到后布置,使得足底各区域均设有减震部,以提高缓震效果,提高平衡性;减震部从本体部10的左侧延伸到本体部10右侧,一方面可以提高鞋底1的稳定性,提高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缓震效果,利于冲击力快速向减震部左右两侧传递。
31.进一步地,减震部上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通槽102,通槽102呈底部敞开并贯穿减震部的左侧和右侧,且减震部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布有多个通槽102。具体而言,减震部沿前后方向设置且从本体部10的左侧延伸到右侧,前后两个相邻的减震部之间构造出通槽102,因此,通槽102也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且通槽102底部敞开,一方面,可以为减震部提供了弹性空间,以提升缓震效果;另一方面,在本体部10的前后方向上多个减震部和通槽102向配合形成凹凸不平的鞋底1面,提高了抗滑系数,也可以起到提高抓地力的效果。
32.进一步地,减震部内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减震孔101,减震孔101沿左右方向贯穿减震部,可以进行换气和排气,从而进一步提高减震部的减震效果。当足部向下踩踏时,减震孔101可以吸收一部分能量,避免冲击力直接传递至本体部10,对足部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提高鞋底1的减震效果,提升穿着时的舒适度。此外,减震孔101不易损坏且结构简单易于制作,降低了减震部的制造成本,减轻了鞋底1的重量。
3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底1,通过在鞋底1的前后方向上设置多个沿本体部10左侧延伸至本体部10右侧的减震部,且减震部内具有贯穿减震部的减震孔101,以及在减震部上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底部敞开并贯穿减震部的左侧和右侧的通槽102,达到提高减震部的吸能效果,提高减震支撑性的效果,进而提高鞋底1穿着时的舒适性和抗滑性。
34.其中,减震部沿左右方向从所述本体部10的左侧连续延伸到所述本体部10的右侧,也就是说,减震部不间断地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减震部的左侧边设于本体部10的左侧边、减震部的右侧边设于本体部10的右侧边。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鞋底1的结构强度,保证鞋底1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使用者在穿着具有该鞋底1的鞋子100行走过程中的稳定性。
35.另外,减震孔101也可以沿左右方向连续延伸,也就是说,减震孔101沿左右方向连续不间断地延伸。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减震效果,并提高具有该鞋底1的鞋子100的弹性。
36.还可以将通槽102也设置成沿左右方向连续延伸,也就是说,通槽102沿左右方向连续不间断地延伸,从而可以方便行走。具体而言,人在行走的过程中,脚的各处抬起的时间是不一样的,通过设置通槽102,在提高鞋底1减震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保证稳定地行走,降低行走过程中的阻力。
37.当然,本发明的减震部、减震孔101、通槽102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设置成沿左右方向间断延伸的形式。
38.可选地,减震部包括第一减震块11、第二减震块12和多个第三减震块13,第一减震块11设于鞋底1的前端,第二减震块12设于鞋底1的后端,多个第三减震块13设于第一减震块11和第二减震块12之间,第一减震块11与第三减震块13间隔开,第二减震块12与第三减震块13间隔开,且多个第三减震块13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可以时减震部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以提高减震效果。
39.结合图1和图2,可选地,第一减震块11、第二减震块12以及多个第三减震块13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减震孔101,即第一减震块11、第二减震块12以及多个第三减震块13中可以全部设有减震孔101或者仅第二减震部设有减震块等多种设置方式。
4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底1,第二减震块12和第三减震块13上设置了减震孔101,第一减震块11的左右两侧边设置了凹槽,以保持鞋底1侧面设计的一致性,提高美观度。
41.结合前述实施例,第一减震块11、第二减震块12和第三减震13块均沿左右方向从本体部10的左侧连续延伸到本体部10的右侧。
42.举例而言,第一减震块11设置于鞋底1的最前端以构造成适应鞋底1前端的形状即对应鞋尖的位置,第二减震块12设置于鞋底1的最后端以构造成适应鞋底1后端的形状即对应鞋跟的位置,例如第一减震块11和第二减震块12可以设置成逐渐向上翘起的形式,在减震的同时还可以起到助力和提高抓地力的效果。第三减震部设置于第一减震块11和第二减震块12之间,即鞋底1的中间区域,可以起到减震和支撑作用,提高鞋底1的舒适性。
43.可选地,每个第三减震块13上均设有减震孔101,且在垂直于左右方向的截面上,减震孔101位于第三减震块13的中间位置,可以提高结构稳定性及平衡性。
44.可选地,第二减震块12上设有减震孔101,由于第二减震块12对应足跟位置,足跟部在运动时受力较大,因此通过在第二减震块12上设置减震孔101可以提高减震效果,从而避免足部损伤,提高穿着舒适性。
45.可选地,第一减震块11的前侧边和后侧边之间的间距在从左到右的方向上先增大后减小,以将第一减震块11构造成中部前凸的形状。根据前述,第一减震块11对应鞋尖位置,因此鞋底1两侧向鞋尖方向呈逐渐收缩的弧形,第一减震块11的前端呈弧形,可以提高第一减震块11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鞋底1的耐磨性。
46.可选地,第二减震块12的前侧边和后侧边之间的间距在从左到右的方向上先增大后减小,以将第二减震块12构造成中部后凸的形状。根据前述,第二减震块12对应鞋跟位置,因此鞋底1两侧向鞋跟方向呈逐渐收缩的弧形,第二减震块12的后端呈弧形,可以提高第三减震块13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鞋底1的耐磨性。
47.可选地,第三减震块13呈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形柱状,长条形柱状适于与鞋底1面配合,以利于在本体部10上设置多个减震块,且结构稳定易于制作。可选地,第三减震块13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的柱状结构。
4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底1,第三减震块13为长条形柱状,即第三减震块13的前后两侧为直线型,第三减震块13在前侧方向上间隔设置了第一减震块11,第三减震块13在后侧方向上间隔设置了第二减震块12,第一减震块11和第二减震块12与第三减震块13相邻的一端也可以为直线型,使第一减震块11和第二减震块12大体呈半圆形形状。
49.可选地,位于本体部10的中间位置的多个第三减震块13的左端面构造出沿前后方向中部内凹的第一弧形面,位于本体部10的中间位置的多个第三减震块13的右端面构造出沿前后方向中部内凹的第二弧形面,且第一弧形面的中部和第二弧形面的中部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逐渐靠近,可以提供支撑力,提高鞋底1使用时的稳定性。
50.可选地,多个第三减震块13可以设置成长短不一的形式,以形成从前到后构造出窄





宽的形式。
51.可选地,在鞋底1的中间位置的前端,第三减震块13的左右两侧边从上到下逐渐向远离鞋底1面的方向倾斜,由此增大了脚掌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让脚更能发力,在变向、急停的过程中防止脚向外侧翻,而发生脚踝扭伤,提高了鞋底1的安全性。
52.可选地,第一减震块11和第二减震块12上设有垫片14,第一减震块11上的垫片14的前端向前向上延伸并包覆鞋底1的前端,第二减震块12上的垫片14附着于第二减震块12的底面,垫片14上间隔设有多个凹点和/或多个凸点(图中未示出)。垫片14可以增加第一减震块11和第二减震块12底面的耐磨性,提高鞋底1使用寿命,此外在垫片14上设置多个凸点或者多个凹点,或者凸点和凹点相配合,可以增加垫片14的摩擦力,从而增加抗滑系数。其中,垫片14可以选择耐磨系数较高的材质,由于垫片14向上包覆鞋底1前端,可以提高鞋尖处的抓地力,同时在鞋尖受到碰撞时可以保护鞋尖,提高鞋子100的结构强度和耐用性;垫片14附着于第二减震块12底面可以增强鞋跟处的耐磨性,提高鞋底1的耐用性。
53.结合图2和图3,可选地,第三减震块13的底面上设有凸起结构15,凸起结构15覆盖第三减震块13的底面,凸起结构15包括边框凸起151和多个凸块152,边框凸起151沿第三减震块13的底面的周沿延伸成环形,使边框凸起151在起到抗滑作用的同时还可以提供支撑作用,多个凸块152设于边框凸起151的内侧,以增加第三减震块13的摩擦力,增加鞋底1的抗滑系数同时特可以提高鞋底1美观性。
54.可选地,多个凸块152被分为沿左右方向设置的多组,且每组中均设有呈菱形布置的四个凸块152,且每个凸块152均呈六边形形状,正六边形具有结构强度高的特点,由于在实际使用时,凸起结构15直接与地面接触,因而需要凸起结构15具有较好的抗滑性和耐磨性。
55.另外,还可以在第三减震部的底面设置logo,该logo可以与凸块152结合设置于边框凸起151的内侧,优选地,该logo位于与脚窝相对位置处的第三减震块13上。
56.边框凸起151可以包括前后间隔开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均构造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状,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均可以由沿左右方向间隔开的多个凸台构成。
57.可选地,减震孔101可以被构造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孔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减震孔101也可以被构造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条形孔,以适于配合呈长条形柱状的第三减震块13,且减震孔101沿左右方向的中间段的尺寸小于左右两端的尺寸;减震孔101也可以被构造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条形孔,且减震孔101沿左右方向的中间段的尺寸不小于左右两端的尺寸;减震孔101还可以被构造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弧形孔,从而提高减震孔101的结构强度。
5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底1,第二减震块12和第三减震块13上的减震孔101在靠近鞋底1左右两侧边的区域开口较大,减震孔101尺寸向内逐渐缩小,由此灰尘不容易进入减震孔101内,提高了鞋底1的实用性。
59.结合图1至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子100,包括:鞋底1和鞋面2,鞋底1为前述的鞋底1,鞋面2的下周沿连接鞋底1的周沿,可以提高鞋底1的减震效果和抗滑系数,从而提高鞋子100穿着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60.具体地,结合图2,鞋面2可以由透气材料制成,鞋面2可以设置为由针织布料制作的一体结构,以提高鞋面2的透气性能,且可以增加鞋面2对足部的包裹感和柔软性,同时可以减轻鞋子100的重量。其中,一体式鞋面2便于快速穿脱,且便于清洁。
61.结合图2,可选地,鞋面2还可以包括拉环20。具体地,在鞋面2后端竖直方向上的中间区域,可以设置沿鞋跟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拉环20,穿鞋时,可以通过拉拉环20辅助穿鞋,
进而避免鞋后跟塌陷,实现快速穿鞋。
6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子100,通过设置前述鞋底1,可以提高鞋子100穿着时的减震效果和防滑性,以使鞋子100在使用时可以更好的保护足部,从而提高鞋子100使用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通过设置前述鞋面2,可以提高鞋子100穿着时的舒适性和透气性,减轻鞋面2的重量,提高鞋子100的耐用性和美观性。
63.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通槽102可以设置成扩口的形式,也就是说,通槽102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宽度逐渐增大,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减震能力。
6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顶”、“底”“内”、“外”、“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6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67.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