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摄像机外壳及摄像机的制作方法

2021-11-16 01:3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摄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摄像机外壳及摄像机。


背景技术:

2.目前大功率的监控用摄像机主要通过外壳进行散热,故而需要采用导热效果较好的外壳材质,例如金属,以便于使外壳能够较好地与外部环境进行换热。然而金属外壳也具有明显的缺点,比如重量大、成本高、手感温度高而易导致烫伤风险,另外也容易产生静电问题。因此,亟需一种散热效果好,并且重量较轻、成本较低、不易导致烫伤风险以及不易传导静电的摄像机外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机外壳及摄像机,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并且重量较轻、成本较低、不易导致烫伤风险以及不易传导静电。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4.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摄像机外壳,包括:前部壳体,所述前部壳体为第一双层散热结构,所述前部壳体配置为对摄像机的第一发热元件进行散热,所述第一双层散热结构包括位于内层的第一导热塑胶壳和位于外层的第一工程塑胶壳;后部壳体,所述后部壳体与所述前部壳体连接,所述后部壳体为第二双层散热结构,所述后部壳体配置为对摄像机的第二发热元件进行散热,所述第二双层散热结构包括位于内层的第二导热塑胶壳和位于外层的第二工程塑胶壳。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机外壳,其前部壳体采用第一双层散热结构,后部壳体采用第二双层散热结构,并且,第一双层散热结构和第二双层散热结构均包括位于内层的导热塑胶壳和位于外层的工程塑胶壳。由于导热塑胶壳的导热系数显著大于工程塑胶壳的导热系数,因此,摄像机的第一发热元件和第二发热元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首先传递至内层的第一导热塑胶壳和第二导热塑胶壳上,并在内层横向扩散以及快速传递,使得整个第一导热塑胶壳和第二导热塑胶壳温度升高。之后,热量经由第一导热塑胶壳与第一工程塑胶壳的接触面以及第二导热塑胶壳与第二工程塑胶壳的接触面进行传递,使外层的第一工程塑胶壳和第二工程塑胶壳的温度升高。最终,外层的第一工程塑胶壳和第二工程塑胶壳与外部空气环境进行热量交换,实现散热。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机外壳,相比于金属外壳,具有相对较轻的重量和较低的成本,并且不易导致烫伤风险,也不会传导静电。
6.另外,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机外壳,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双层散热结构和所述第二双层散热结构均是通过二次注塑工艺而形成的一体式结构。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前部壳体和所述后部壳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导热塑胶壳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发热元件贴合的定位架。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机外壳还包括前盖,所述前盖密封连接在所
述前部壳体的前侧,所述定位架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热塑胶壳的前端。
11.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摄像机,包括第一发热元件、第二发热元件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摄像机外壳。
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机,其摄像机外壳的前部壳体采用第一双层散热结构,后部壳体采用第二双层散热结构,并且,第一双层散热结构和第二双层散热结构均包括位于内层的导热塑胶壳和位于外层的工程塑胶壳。由于导热塑胶壳的导热系数显著大于工程塑胶壳的导热系数,因此,摄像机的第一发热元件和第二发热元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首先传递至内层的第一导热塑胶壳和第二导热塑胶壳上,并在内层横向扩散以及快速传递,使得整个第一导热塑胶壳和第二导热塑胶壳温度升高。之后,热量经由第一导热塑胶壳与第一工程塑胶壳的接触面以及第二导热塑胶壳与第二工程塑胶壳的接触面进行传递,使外层的第一工程塑胶壳和第二工程塑胶壳的温度升高。最终,外层的第一工程塑胶壳和第二工程塑胶壳与外部空气环境进行热量交换,实现散热。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机所采用的摄像机外壳,相比于金属外壳,具有相对较轻的重量和较低的成本,并且不易导致烫伤风险,也不会传导静电。
13.另外,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机,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部壳体内的导热钣金件,所述导热钣金件与所述第二导热塑胶壳连接,所述第二发热元件安装于所述导热钣金件,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导热塑胶壳。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导热塑胶壳的内侧形成有多个第一接触面,在所述导热钣金件上形成有多个第二接触面,每一第二接触面通过导热界面材料与一个相应的第一接触面接触。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工程塑胶壳的内部形成有多个螺钉柱,所述导热钣金件通过螺钉与所述螺钉柱固定连接。
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为灯板组件,和/或,所述第二发热元件为主板组件。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例。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双层散热结构的示意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发热元件与第一双层散热结构的安装示意图;
22.图4为图3所示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双层散热结构的示意图;
2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发热元件与第二双层散热结构的安装示意图;
25.图7为图6所示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基于本技术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摄像机外壳。摄像机外壳包括前部壳体100和后部壳体200。具体地,前部壳体100为第一双层散热结构,前部壳体100配置为对摄像机的第一发热元件300进行散热,第一双层散热结构包括位于内层的第一导热塑胶壳110和位于外层的第一工程塑胶壳120。后部壳体200与前部壳体100连接,后部壳体200为第二双层散热结构,后部壳体200配置为对摄像机的第二发热元件400进行散热,第二双层散热结构包括位于内层的第二导热塑胶壳210和位于外层的第二工程塑胶壳220。
28.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摄像机外壳,尤其适用于具有密封防水要求的摄像机产品,例如大功率监控用摄像机。对于此类摄像机产品,其摄像机外壳上无散热孔,因此,摄像机外壳需采用可实现散热的结构设计。
2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机外壳,其前部壳体100采用第一双层散热结构,后部壳体200采用第二双层散热结构,并且,第一双层散热结构和第二双层散热结构均包括位于内层的导热塑胶壳和位于外层的工程塑胶壳。由于导热塑胶壳的导热系数显著大于工程塑胶壳的导热系数,因此,摄像机的第一发热元件300和第二发热元件40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首先传递至内层的第一导热塑胶壳110和第二导热塑胶壳210上,并在内层横向扩散以及快速传递,使得整个第一导热塑胶壳110和第二导热塑胶壳210温度升高。之后,热量经由第一导热塑胶壳110与第一工程塑胶壳120的接触面以及第二导热塑胶壳210与第二工程塑胶壳220的接触面进行传递,使外层的第一工程塑胶壳120和第二工程塑胶壳220的温度升高。最终,外层的第一工程塑胶壳120和第二工程塑胶壳220与外部空气环境进行热量交换,实现散热。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机外壳,相比于金属外壳,具有相对较轻的重量和较低的成本,并且不易导致烫伤风险,也不会传导静电。
30.需要说明的是,导热塑胶为已有材料。具体地,导热塑胶是在普通塑胶中添加有导热性的金属氧化物、石墨纤维或碳纤维等复合而成的塑胶复合材料,其导热系数通常可以达到0.5~10w/(m
·
k)。
3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双层散热结构和第二双层散热结构可以是通过二次注塑工艺而形成的一体式结构,通过二次注塑工艺可以较好地改善两层塑胶材料之间的接触配合缝隙,从而减小两层材料之间的接触热阻。进一步地,由于导热塑胶与其它工程塑胶注塑后的接触表面不具有粘合性,因此,可以在两层材料之间设计结构倒扣700(请参考图4),以将两者相互拉住,从而避免出模时两者分离脱落。
3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前部壳体100和后部壳体200之间设置有密封圈。通常,第一发热元件300和第二发热元件400的发热量是不同的。因此,前部壳体100和后部壳体200之间会形成有温度差。以第一发热元件300的发热量大于第二发热元件400的发热量的情况为例,相应地,第一发热元件300的耐温性也比第二发热元件的耐温性更优。基于前部壳体100和后部壳体200之间具有温度差的情况,利用密封圈将前部壳体100和后部壳体
200隔离开,这样,可以避免前部壳体100和后部壳体200之间发生热传导,从而保持两者之间的温度差,以便于形成前部壳体100的温度高于后部壳体200的温度,以及第一发热元件300的温度高于第二发热元件400的温度的设计结果,进而使得第一发热元件300和第二发热元件400的温度均能够达标,且温度余量不会过大。
3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在第一导热塑胶壳110上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一发热元件300且能够与第一发热元件300贴合的定位架111。可以理解的是,定位架111与第一导热塑胶壳110一体成型,即定位架111也为导热塑胶材料。由此,使得第一发热元件300以贴合的方式安装于定位架111,这样,第一发热元件300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传递至第一导热塑胶壳110。
34.进一步地,摄像机外壳还包括前盖600,前盖600密封连接于前部壳体100的前侧,前盖600具体可以是透明玻璃罩,以使外部的光线能够被设置在摄像机外壳内的镜头模组接收。定位架111形成在第一导热塑胶壳110的前端。本实施例中的定位架111形成在第一导热塑胶壳110的前端,这样在前盖600和前部壳体100尚未组装的情况下,可以较为方便地对第一发热元件300进行安装。
35.具体地,可以在前盖600与前部壳体100的连接部位点胶,即利用密封胶将前盖600和前部壳体100进行连接,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密封。
36.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摄像机,其包括第一发热元件300、第二发热元件40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摄像机外壳。
3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机,其摄像机外壳的前部壳体100采用第一双层散热结构,后部壳体200采用第二双层散热结构,并且,第一双层散热结构和第二双层散热结构均包括位于内层的导热塑胶壳和位于外层的工程塑胶壳。由于导热塑胶壳的导热系数显著大于工程塑胶壳的导热系数,因此,摄像机的第一发热元件300和第二发热元件40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首先传递至内层的第一导热塑胶壳110和第二导热塑胶壳210上,并在内层横向扩散以及快速传递,使得整个第一导热塑胶壳110和第二导热塑胶壳210温度升高。之后,热量经由第一导热塑胶壳110与第一工程塑胶壳120的接触面以及第二导热塑胶壳210与第二工程塑胶壳220的接触面进行传递,使外层的第一工程塑胶壳120和第二工程塑胶壳220的温度升高。最终,外层的第一工程塑胶壳120和第二工程塑胶壳220与外部空气环境进行热量交换,实现散热。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机所采用的摄像机外壳,相比于金属外壳,具有相对较轻的重量和较低的成本,并且不易导致烫伤风险,也不会传导静电。
3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摄像机外壳还包括设置在后部壳体200内的导热钣金件500,导热钣金件500与第二导热塑胶壳210连接,第二发热元件400安装于导热钣金件500,第一发热元件300安装于第一导热塑胶壳110。第一发热元件300和第二发热元件400的发热量一般情况下是不同的,以第一发热元件300的发热量大于第二发热元件400的发热量的情况为例(第一发热元件300的耐温性也优于第二发热元件400)。此时,第一发热元件300直接安装于第一导热塑胶壳110,第一发热元件300产生的热量直接传递给第一导热塑胶壳110,第二发热元件400安装于导热钣金件500,第二发热元件400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钣金件500传递给第二导热塑胶壳210。这样就形成了前部壳体100的温度高于后部壳体200的温度,第一发热元件300的温度高于第二发热元件400的温度的设计结果,使得第一发热元件300和第二发热元件400的温度均能够达标,且温度余量不会过大。
3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导热塑胶壳210的内侧形成有多个第一接触面(图中未示出),在导热钣金件500上形成有多个第二接触面501,每一第二接触面501通过导热界面材料(例如导热垫、导热硅脂等)与一个相应的第一接触面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导热塑胶壳210的内侧和导热钣金件500上对应设置相贴合的多个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501,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501通过导热界面材料接触,可以使导热钣金件500的热量可以充分并且均匀地传递至后部壳体200,使得后部壳体200被均匀地加热,即后部壳体200各处平均温度提高,相应地,摄像机整机的散热效果也随之提升。
4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在第二工程塑胶壳220的内部形成有多个螺钉柱221,导热钣金件500通过螺钉与螺钉柱221固定连接。由于导热塑胶材料属性较脆,故而攻螺丝易断裂,且产生的碎屑可能造成电路板短路。故而,将螺钉柱221设计在第二工程塑胶壳220上,导热钣金件500通过螺钉与螺钉柱221连接,即实现了导热钣金件500与后部壳体200之间的组装。另外,除螺钉柱221以外,如需设计其它的受力结构,也均可以设置在第一或第二工程塑胶壳220上。
41.进一步地,第一发热元件300可以例如为灯板组件。
42.进一步地,第二发热元件400可以例如为主板组件。通常,摄像机在工作时,灯板组件的发热量大于主板组件的发热量,并且,灯板组件的耐温相对较高,主板组件的耐温相对较低。
4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4.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4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