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3:4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部件 过载 支撑 传感 检测


1.本发明涉及监测人体卧床时睡姿及呼吸状态的技术,具体为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其具有支撑部件、传感部件、托持部件、防过载部件以及传力弹性部件,支撑部件及托持部件均为矩形板状或折边矩形板状部件,多块托持部件阵列布置覆盖支撑部件,传感部件是位于支撑部件与托持部件之间的力传感器,防过载部件位于支撑部件与托持部件之间,传力弹性部件位于托持部件与传感部件之间,将所述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用于智能头枕中,能可靠地检测睡姿及呼吸暂停,不仅检测头部作用力的精度更高,传感器性能稳定,并且能有效地防止力传感器过载,防止意外损坏,延长其寿命,还便于调整头部的高度及倾斜状态。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关于智能头枕的技术开发与研究越来越多,也有相关的产品在销售。一般情况下,智能头枕具有睡姿检测、头枕高度调整、呼吸检测、睡姿调整等一种或多种功能。其中睡姿检测一般采用放置于头枕中的力传感器、检测其内部压强的气囊或者睡眠时被压在肩部的柔性传感器,呼吸检测一般采用检测头部对头枕压力或者呼吸声音信号,睡姿调整一般采用气囊或机械结构进行头枕高度调整。尽管公开有不少技术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与调整,但是相关技术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3.第一,用力值传感器检测头部对头枕的压力时,检测压力的传感器选择问题,力传感器一般采用三类传感器,第一类是柔性的传感器,有一些智能头枕技术应用了柔性力传感器,但是目前能实现检测功能并具有重复性及长寿命的柔性传感器技术还不够成熟,限制了其在智能头枕上的应用;第二类采用检测气囊内压强的方法检测头部对头枕作用力,该类方法存在建模比较困难的问题,由于人头部外形不同,并且睡眠时头与气囊的接触面积不同,均会影响压强的大小,所以,用检测气囊内气体压强的方法很难准确地获取头部对头枕的作用力;第三类是用刚性的传感器(例如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检测头部对头枕所施加的力,存在容易导致检测精度不够或过量程的问题,传感器量程选的大,会导致检测精度不够,传感器量程选的小,则容易过载导致传感器损坏。
4.第二,现有的能调节高度的智能头枕基本都是采用气囊作为变形元件调节头枕的高度或者调节头部的姿势,而头枕本身又是较柔软的,因此,需要阵列较多的气囊用于高度的调节,不仅增加了复杂度、故障率及成本,同时并降低了产品寿命。
5.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其检测精度高,能防止传感器过载,并且结构设计便于将其用于智能头枕时调整头部的高度及倾斜度。


技术实现要素:

6.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其解决方案是:
7.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有支撑部件、传感部件以及托持
部件,
8.所述支撑部件为矩形板状或折边矩形板状部件,支撑部件为刚性部件,所述刚性部件是指支撑部件的刚度足以支撑传感部件及托持部件,确保当托持部件以及传感部件受到头部所施加的作用力时,支撑部件产生的变形不足以影响传感部件的检测性能,并且总变形量不足以使人的头部感受到;
9.所述传感部件为力传感器,阵列布置位于支撑部件及托持部件之间,传感部件优选安装于或位于支撑部件上,传感部件电连接至数据采集部件,传感部件的测力位置覆盖支撑部件;
10.所述托持部件为矩形板状或折边矩形板状部件,托持部件直接或间接地连接或放置在传感部件上,每块托持部件下具有相同数量的传感部件,托持部件琴键状阵列布置,托持部件的长度方向与支撑部件的长度方向垂直,即托持部件的长度方向沿支撑部件的宽度方向,托持部件的宽度方向沿支撑部件的长度方向,托持部件不受压力时与支撑部件平行,托持部件在水平面的覆盖范围与支撑部件在水平面的投影接近,优选不超出支撑部件;
11.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具有防过载部件,所述防过载部件是托持部件向支撑部件移动过程中接触到、并阻挡托持部件进一步接近支撑部件的部件,是当托持部件传给传感部件的力接近传感部件的量程时,托持部件与支撑部件通过防过载部件相接触,所述防过载部件位于支撑部件与托持部件之间,或者位于支撑部件上,亦或者位于托持部件上,防过载部件优选安装在支撑部件上或托持部件上;
12.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具有传力弹性部件;所述传力弹性部件是位于传感部件与托持部件之间的弹性部件,当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具有传力弹性部件时,托持部件通过传力弹性部件间接地连接到或者放置到传感部件上,托持部件所受的压力通过传力弹性部件传递给传感部件,传力弹性部件沿托持部件运动方向产生弹性变形;
13.所述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还具有倾角传感器用于检测支撑部件偏离水平面的倾角,所述倾角传感器安装在支撑部件上,倾角传感器电连接至数据采集设备;
14.所述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还具有防脱部件用于防止托持部件与传感部件或传力弹性部件分开,所述防脱部件是包缠在所述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外侧的弹性物。
15.所述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还具有检测打鼾声音的声音传感器,所述鼾声传感器安装在支撑部件上并电连接至数据采集设备。
16.在智能头枕上应用所述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时,在智能头枕内部嵌入本发明所述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支撑部件在头枕中处于水平状态,支撑部件的宽度方向与使用头枕的人身高方向相同,在铅锤方向上托持部件在最上层,支撑部件在最下层,托持部件最接近人的头部,支撑部件最远离人的头部。头部载荷施加在托持部件上表面,方向向下指向支撑部件,托持部件将头部的压力直接或者通过传力弹性部件传递给传感部件,通过电连接至传感部件的数据采集系统即可感受到头部作用于托持部件的力值及其沿支撑部件长度方向的位置。一般情况下,同一个人在仰卧、侧卧及俯卧时头部对托持部件的压力是不同的,侧卧时最小,仰卧居中,俯卧时最大,一般情况下侧卧与仰卧时的压力值差异一般大于200~300克力,同时,由于人呼吸会引起头部的轻微运动,从而引起头部对托持部件的压力发生很小的变化,这种变化一般为几十克力,当呼吸较轻时,所述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的传感部件需要检测出呼吸引起的力的变化,就要求传感部件的精度较高,其量程就
不适合选择过大,由于本发明所述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还具有防过载部件以及传力弹性部件,能确保传感部件既能检测到高精度的力值变化,又能有效地防止过载损坏传感部件,由于有防过载部件,传感部件的量程可以选的较小也不会过载,而又由于有传力弹性部件,即使防过载部件与托持部件或支撑部件之间的间隙与设计值稍有不符,也不会造成过载,并且本发明所述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所检测力值精度高,不仅能够借助所测力值判断睡姿,还能借助所测力值判断是否发生呼吸暂停现象。另外,检测到人的睡姿不同时,可以根据侧卧及仰卧时头部对托持部件的压力去调节头枕的高度,由于本发明支撑部件为刚性部件,相当于一个刚性的水平平台托持头部,调整头枕高度以及头枕倾斜角度时便于调节,最多需要4个高度调节点布置气囊便可以实现高度及倾角的任意调节。而其它分段检测头部压力的智能枕压力检测方案中高度调整也是分为了多段,本发明由于支撑部件为一个整体,没有分段,尤其便于高度及倾斜度调整,利于减少高度调节部件的数量及系统复杂度。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实施例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实施例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实施例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实施例3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实施例4的垫板示意图。
23.图7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实施例4的部分装配示意图。
24.图8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实施例4的部分装配俯视示意图。
25.图9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实施例4的部分装配主视示意图。
26.图10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实施例4的部分装配侧视示意图。
27.图11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实施例4的盒状支撑部件示意图。
28.图12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实施例4的部分装配示意图2。
29.图13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实施例4的部分装配示意图3。
30.图14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实施例4的第二种传力弹性部件示意图。
31.图15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实施例4的又一种传力弹性部件示意图。
32.图16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实施例5的部分装配俯视示意图。
33.图17为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实施例5的部分装配侧视示意图。
34.图中:10.支撑板 11.防过载支柱 111.防过载金属条 12.盒状支撑部件 13.垫板 130.传感板 20.柱状力传感器 201.圆柱状力传感器 21.倾角传感器 22.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 220.应变梁 2201.应变片 221.单位传力部件安装板 222.传力弹簧 2220.弹簧定位柱 223.双位传力部件安装板 224.传力弹性板 225.弹簧钢 30.托持板 31.折边托持板 311.托持板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图例给出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的具体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未述及之处适用于现有技术。
36.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的实施例1(如图1~2所示):
37.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其具有支撑板10、柱状力传感器20以及托持板30,支撑板10作为支撑部件,柱状力传感器20作为传感部件,托持板30作为托持部件,
38.所述支撑板10为矩形玻纤复合板制成,具有一定的刚度;
39.所述柱状力传感器20为高分子材料制造而成的压阻式力传感器,18个柱状力传感器20每2个一组分为9组安装在支撑板10上,18个柱状力传感器20呈2行9列阵列布置,18个柱状力传感器的输出均电连接至数据采集设备;
40.所述9块托持板30为玻纤树脂复合板,分别放置在9组柱状力传感器20上,由9组柱状力传感器20承载,相邻两块托持板30的边沿之间保留间隙,9块托持板30单排阵列布置;也可以将柱状力传感器20与支撑板10及托持板30粘结起来。
41.尽管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柱状力传感器20应变能力较大,为防止其过度地压缩变形,在每组柱状力传感器20之间设置一组(2个)防过载支柱11作为防过载部件,18个防过载支柱11也呈2行9列阵列布置,所述防过载支柱11固定安装在支撑板10上(当然不排除将防过载支柱11安装在托持板30上),位于支撑板10与托持板30之间。
42.当然不排除防过载部件采用活塞结构,例如,将安装在支撑板10上的圆柱状防过载支柱11插入安装在托持板30上的圆管内,防过载支柱在圆管内能像活塞一样运动,除能防过载之外,还能起到导向作用,能有效地防止托持板30在水平方向(垂直于防过载支柱轴线的方向)移动,并能保证托持板30与支撑板10平行。
43.为了防止托持板30与柱状力传感器20分开,在所述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外包裹一圈弹性物作为防脱部件,例如将一个弹性的筒状织物套在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外,将包裹起来的检测装置用于智能枕时便于将其填入智能枕中,防止操作过程中托持板30与柱状力传感器20分开造成不稳定,同时给柱状力传感器20加一点预加载荷,利于提高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的稳定性。防脱部件还可以采用具有弹性的条带、高分子膜材料等,只要将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包缠起来防止托持板30活动后影响正常检测就可以。尽管本图1、2中9块托持板30的覆盖范围比支撑板10小,但是不排除托持板30的覆盖范围略大于支撑板10,被弹性防脱部件包缠起来后不影响其检测功能。
44.为了表达各个部件之间在俯视图上的位置关系,俯视图中所有部件均用实线表示,被遮挡的部件没有用虚线表示或者隐藏,例如,一般情况下,由于托持板30挡住了柱状力传感器20以及防过载支柱11,柱状力传感器20以及防过载支柱11在俯视图中应采用虚线,或者在俯视图2中不画出柱状力传感器20以及防过载支柱11。
45.由于支撑板10是一整块部件,因此将柱状力传感器20安装或放置在支撑板10上更容易接线,但是并不排除将柱状力传感器20安装在托持板30上,例如当力传感器采用frid等无源力传感器时,将其安装在托持板上并不会造成接线不方便的问题。
46.籍由以上结构及部件,所述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为:
47.在智能头枕中应用所述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时,将所述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
装置包裹于智能头枕中,在铅锤方向上,使托持板30在最上部,最接近人的头部,与人的头部之间间隔着柔软的记忆棉、乳胶、织物等头枕用材料,支撑板10在最下部,最远离人的头部,托持板30和支撑板10与床均处于水平方向。头部压在头枕上的力通过包裹的柔软材料作用在托持板30上,每块托持板30将头部施加的力附加在一组(两个)或两组柱状力传感器20上,这样,连接至柱状力传感器20的数据采集设备即可根据检测到头部对托持板30的作用力,判断头部在智能头枕上的位置以及头部作用在头枕上的力值,并根据力的大小判断卧姿。由于每个人在不同卧姿感觉舒适时头部作用于头枕上的力皆对应一个舒适力值,侧卧和仰卧时所对应的舒适力值基本相同,该舒适力值大小与头部重量有关,基本等于颈椎处于自然状态并且颈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下头部重量,该值在开始使用智能头枕之前由使用者通过数据采集控制系统自行示教选择确定。当使用智能头枕的过程中测量所得力值大于舒适力值时说明头枕高度过高,应该降低头枕高度,反之则应该升高头枕高度,使头部作用于头枕上的力保持在舒适力值附近,这样颈部肌肉基本处于放松状态,不会被过度拉伸。
48.一般情况下,在托持板30高度固定的情况下,同一个人在仰卧、侧卧及俯卧时头部对托持板的压力是不同的,侧卧时最小,仰卧居中,俯卧最大,侧卧与仰卧时的压力值差异一般至少几十克重,同时,由于人呼吸会引起头部的轻微运动,从而引起头部对托持板30的压力发生很小的变化,这种变化一般较小,当呼吸较轻时,这种变化仅仅有几克重,所述检测装置的传感部件需要检测出这种差异,就要求传感部件的精度较高,其量程就不适合选择过大。当作用于托持板30上的力过大,压缩柱状力传感器20导致其将产生过大变形时,防过载支柱11支撑住托持板30,防止其进一步接近支撑板10,也就防止了柱状力传感器20受过度压缩导致超量程损坏。由于本发明所述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具有防过载部件,能确保传感部件既能检测到高精度的力值变化,又能有效地防止过载损坏传感部件。
49.另外,检测到人的睡姿不同时,可以根据侧卧及仰卧时头部对托持板30的压力去调节头枕的高度,由于本发明支撑板10为刚性部件,相当于一个刚性的水平平台托持头部,调整头枕高度时便于调节,最多需要4个高度调节点便可以实现高度上的任意调节,例如,最多在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的四个角位置处设置4个(组)顶升气囊就能任意调节智能头枕的高度以及倾斜,通过调整支撑板的高度自动调整头枕高度可以自动适应不同的睡姿。当有呼吸暂停现象发生时,由于呼吸产生的力值变化会消失,根据这种现象判断发生呼吸暂停时,自动反复调整头枕的倾斜度可以推动头部轻微转动,使枕在智能头枕上的人停止呼吸暂停现象。
50.采用多块(本实施例为9块)托持板30将整个头枕力检测区分为多段(本实施例为9段)利于排除干扰因素,例如,假设采用与支撑板10长度相同的一整块托持板检测头部压力,如果睡眠时人的手部也放在了头枕上,那么手部作用在托持板上的力也会被计入头部施加的力中,造成头枕高度调节出错,由于采用了多段托持板30,当头部与手部位于不同的托持板30上时,可以判断出手部所施加的力并将其排除,当手部与头部叠加在一起时,一般都是头部枕着手部,也可以通过作用力涵盖的托持板数量及压力范围判断出来,予以修正,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测出的力会比舒适力值偏大,头枕高度需要降低,由于头部下面垫着手臂,降低头枕高度不会引起使用者不适。
51.所述支撑板10是刚性板是在受到头部所施加的作用力时,指支撑板10的刚度足以使其变形量不影响传感部件的检测性能,总变形量不足以使人的头部感受到,甚至当托持
板30上方受到脚踩等较大的压力时,托持板30及支撑板10也不至于产生塑性变形。
52.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的实施例2(如图3所示):
53.本实施例中的托持部件为折边托持板31,所述折边托持板31为没有盖的长方体盒状钣金件,开口向下扣在柱状力传感器20上,托持板31立边内侧与柱状力传感器20外侧接近,柱状力传感器20还能限制托持板31在水平方向的运动。为了提高折边托持板31的稳定性,每块折边托持板31下方支撑板10上设置了四个柱状力传感器20,为了提高防过载时支撑的稳定性,每块托持板30下方设置四个防过载支柱11,并且不排除采用更多或更少数量的托持板30,柱状力传感器20和防过载支柱11的数量也相应的变化。
54.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的实施例3(如图4~5所示):
5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盒状支撑部件12作为支撑部件,盒状支撑部件12是长方体状没有盖子的钣金盒子(有5个面,相当于支撑板10四周竖起立边挡板),圆柱状力传感器201在托持板30的边缘部位支撑托持板30,且相邻两块托持板30共用一组圆柱状力传感器201用于支撑及力值测量,每块托持板30均在四角被支撑,与实施例2中具有相同的稳定性,但比实施例2减少了柱状力传感器201的数量。如图4所示,圆柱状力传感器201、托持板30都位于盒状支撑部件俯视范围的内部;如图5所示,在高度方向(图5中的上下方向)上,盒状支撑部件12的四个竖直折边略低于托持板30的顶部,这样,头部载荷作用在托持板30上时,盒状支撑部件12的边沿不会妨碍头部载荷加载到托持板30上,同时又能起到限制托持板30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的作用,即限制托持板30在图4俯视方向上不会超出盒状支撑部件12竖起立边的包围范围。
56.本实施例中的防过载部件为固定安装在盒状支撑部件12内的两条长条状的防过载金属条111,当托持板30受到朝向支撑部件12底部方向过大的压力时,防过载金属条111用于支撑托持板30防止其作用于圆柱状力传感器201上的力值超过圆柱状力传感器201的量程导致其损坏。当然也可以将防过载金属条替换为放置在盒状支撑部件12内的一个框状部件,或者可以在盒状支撑部件12的开口一圈边沿再设置钣金折边,用折边限制托持板30的位移,达到防过载部件的功能。除此外,还可以在托持部件边沿增加能与盒状支撑部件12的折边相接触的折边作为防过载部件,两个折边接触阻止托持部件与支撑部件进一步接触,其实相接触的两个折边中的任何一个折边都可以认为是防过载部件。
57.所述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还具有倾角传感器21用于检测支撑部件的倾角,所述倾角传感器21安装在盒状支撑部件12的内侧水平面上,倾角传感器21连接至数据采集设备,利于通过气囊或机械机构调整头枕高度时使盒状支撑部件12以及托持板30保持水平状态或接近水平状态,不会由于头部对头枕的压力在身高方向上分布不对称形成头部前倾或后仰角度偏斜等不适。
58.所述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还具有检测打鼾声音的鼾声传感器,所述鼾声传感器采用拾音头、传声器,鼾声传感器安装在支撑部件上并电连接至数据采集设备。
59.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的实施例4(如图6~15所示):
60.本实施例采用悬臂梁式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作为传感部件,将8对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呈阵列固定安装在盒状支撑部件12的盒底,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与盒状支撑部件12之间放置垫板13,防过载支柱11安装在垫板13上(当然也可以直接安装在盒状支撑部件12上),每对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的固定端相邻、加载端远离相对
布置,每个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的加载端安装一个单位传力部件安装板221或双位传力部件安装板223,位于最外侧的两对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的加载端安装一个单位传力部件安装板221,其余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的加载端安装双位传力部件安装板223。14对(28根)作为传力弹性部件的传力弹簧222布置在单位传力部件安装板221或双位传力部件安装板223上,每个单位传力部件安装板221上布置一个传力弹簧222,每个双位传力部件安装板223上布置2个传力弹簧222,单位传力部件安装板221或双位传力部件安装板223上在布置传力弹簧222的位置处对应于传力弹簧222轴心安装有弹簧定位柱2220用于限定传力弹簧222的位置。7块折边托持板31折边朝向盒状支撑部件12内部扣在传力弹簧222的顶端,每块折边托持板31扣住4根传力弹簧222,传力弹簧222部件位于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与折边托持板31之间,折边托持板31通过传力弹簧222间接地压在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上。由于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与盒状支撑部件12之间放置有垫板13,为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向下变形提供了空间,也为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末端安装单位传力部件安装板221或双位传力部件安装板223提供了空间,使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加载端受压时其下端以及安装的部件不至于接触到盒状支撑部件12,以免影响力值测量。每块折边托持板31上具有4个托持板定位孔311,每个托持板定位孔311安装一根柱状定位部件,每根柱状定位部件均伸入相对应位置处的传力弹簧222内圈中,这样利于折边托持板31在水平面内的定位,每个柱状定位部件与其铅垂方向相对的弹簧定位柱2220轴向重合,且柱状定位部件的下表面与弹簧定位柱2220的上表面相距一段距离,确保当拖持板31向下移动直至压到防过载支柱11上时,柱状定位部件的下表面与弹簧定位柱2220的上表面之间始终留有间隙。
61.当头部的作用力作用在折边托持板31上时,作用力通过折边托持板31压缩传力弹簧222,传力弹簧222再把作用力传递至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上。折边托持板31被头部作用力下压时,传力弹簧222被压缩,折边托持板31向接近盒状支撑部件12的方向运动,最多直至折边托持板31被防过载支柱11顶住,折边托持板31被防过载支柱11顶住后,即使再给折边托持板31增加压力,折边托持板31也不会继续向盒状支撑部件12底部方向移动。传力弹簧222从其初始自然状态长度开始,到折边托持板31被防过载支柱11顶住时,传力弹簧222的变形量是确定的,在传力弹簧222规格一定的情况下其被压缩所产生的力是确定的,可以通过传力弹簧222选型以及折边托持板31与防过载支柱11之间的间距确保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不会超量程。如果没有传力弹簧222,而是将折边托持板31与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之间直接接触连接,由于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在其工作范围内的变形量很小,很难通过防过载支柱11防止过载,可能会导致加不上载荷或者是超量程。
62.不排除采用其它形式的弹性元件代替传力弹簧222作为传力弹性部件,例如,如图14所示,将矩形的传力弹性板224的一端直接固定在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的加载端的顶部,向上支撑折边托持板31;如图15所示,将折成近似“u”形的矩形截面弹簧钢225作为传力弹性部件安装在折边托持板31与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之间,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总之,传力弹性部件的作用是使托持部件在受到头部压力时产生一定的变形量,利于调整防过载支柱11与折边托持板31之间的间距,设计防过载支柱11与折边托持板31之间的间距时,应该确保传力弹簧变形量达到防过载支柱11与折边托持板31之间的间距时,传力弹簧被压缩产生的力小于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的量程,同时需要保证即使防过载
支柱11与折边托持板31之间的间距调整的不是很准确,比设计值大一点时,也不至于超过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的量程,例如防过载支柱11与折边托持板31之间的间距比设计值大了1mm,导致传力弹性部件多变形1mm,也不至于超过电阻应变片式称重传感器22的量程。传力弹性部件可以是任何起到相同功能作用的弹性部件,不仅包括金属弹性部件,还可以是不同形状的非金属弹性部件,如回弹较好的圆柱状高分子弹性材料等。甚至例如在托持板31的边沿直接通过钣金折弯加工出类似图15中的矩形截面弹簧钢225形状作为传力弹性部件。
63.本发明一种用于智能头枕的检测装置的实施例5(如图16、17所示):
64.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没有采用单个的悬臂梁式应变传感器,而是在一块弹簧钢板材质的传感板130上切割出多个应变梁220,且应变梁220弯折后比传感板的本体高一点(如图17所示),在应变梁220的上下两面各贴有应变片2201,这样,应变梁220和应变片2201共同组成了应变式传感器,在应变梁需要加载的末端设置有传力弹簧222,传感板130固定安装在盒状支撑部件12的内部底面。由于传感板130固定安装在盒状支撑部件12内部底面后应变梁220比盒状支撑部件12底部内表面高,因此,不会阻碍应变梁220受压时向靠拢盒状支撑部件12底部方向变形。应变梁220变形部分为梯形,为等应变梁,利于降低应变片的粘贴要求。当然也可以将应变梁切割为其它形状,例如外侧尖的三角形(相当于图16中上、下尖、靠中部位置宽的三角形状)等。并且不排除直接在盒状支撑部件12的底部切割并弯制出与应变梁220作用相同、结构相同的应变梁,并由此构建压力传感器。
65.本发明不限于上文讨论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推理出其它变体形式,这些变体形式也属于本发明的主题。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