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2021-10-19 23:3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数据处理 装置 机及 通信 计算


1.本技术涉及计算机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建筑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很多楼宇控制系统中,都是通过对楼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监控来获取楼宇以及其中的各个设备之间的运行状态。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基于大量的数据采集装置,并且在获取到数据之后形成控制指令,并进行设备控制的过程中,都是需要通过人为的方式来确定对应的控制指令,并通过人为的方式发送至设备中。这种方式需要较大的监控成本,并且在控制过程中的效率较低,且存在设备控制不精确和不安全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建筑数据处理的成本,增加楼宇和设备管理的效率,提高楼宇和设备管理的一致性和协同性。
4.本技术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技术的实践而习得。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筑数据处理方法,包括:获取至少一个建筑的构造对应的建筑数据、以及所述建筑中的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基于从所述建筑数据中分离得到的几何信息数据和设计属性数据,构建数字建筑模型;在所述数字建筑模型中,基于所述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和设定的设备联动关系,生成与所述设备关联的联动设备的联动指令;基于所述联动指令,控制所述联动设备运行。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至少一个建筑的构造对应的建筑数据、以及所述建筑中的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构建单元,用于基于从所述建筑数据中分离得到的几何信息数据和设计属性数据,构建数字建筑模型;生成单元,用于在所述数字建筑模型中,基于所述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和设定的设备联动关系,生成与所述设备关联的联动设备的联动指令;运控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联动指令,控制所述联动设备运行。
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构建单元配置为:将所述建筑数据进行格式转换,生成建筑信息格式对应的数据;从所述建筑信息格式对应的数据中抽取出所述几何信息数据和所述设计属性数据;将所述几何信息数据转化为三维数据,生成初步建筑模型;将所述设计属性数据导入所述初步建筑模型中,生成所述数字建筑模型。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生成单元配置为:对所述运行数据进行解析,生成解析数据;将所述解析数据与预设的事件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所述运行数据对应的事件类型;基于所述事件类型和设定的设备联动关系,确定所述设备对应的联动设备;基于所述联动设备对应的预设联动信息,生成控制所述联动设备的联动指令。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处理装置还用于:监测所述联动设备执行所述联动指令时生成的运行数据,并基于该运行数据调整所述联动设备在所述数字建筑模型中的运行状态。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处理装置还用于:基于所述运行数据对应的设备模型,对所述运行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生成标准化数据;将所述标准化数据和设定的设备运行指标进行匹配,生成匹配结果;对各所述设备运行指标对应的匹配结果进行聚合,生成所述设备当前对应的运行状态;在所述数字建筑模型中展示所述设备当前对应的运行状态。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处理装置还用于:若所述运行状态不符合设定的运行标准,则生成告警信息;将所述告警信息推送至所述数字建筑模型对应的控制终端。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获取单元配置为:基于预设的设备接入方式,获取至少一个建筑的构造对应的建筑数据、以及所述建筑中的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所述设备接入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一种:通过物联设备构建的设备接入方式、通过网关设备构建的设备接入方式、通过视频设备构建的设备接入方式以及通过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构建的设备接入方式。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处理装置还用于:对所述建筑数据和运行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其中的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其中,所述静态数据包括如下数据中的至少一种:设备属性、空间位置、联动设置信息以及监控配置信息,所述动态数据包括如下至少一种类型对应的数据:门禁记录类型、停车记录类型以及能耗历史类型;将所述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基于设定的数据功能进行存储;对所述静态数据和所述动态数据进行基于人工智能的分析,生成所述设备之间运行的业务逻辑。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处理装置还用于:从所述建筑数据中获取所述建筑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设备的位置信息;基于所述建筑的位置信息在界面中展示所述数字建筑模型,并基于所述设备的位置信息在所述界面中展示各个设备;基于所述建筑中各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确定所述各设备对应的运行状态;在所述数据建筑模型的管理界面中,展示所述各设备对应的运行状态。
1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建筑数据处理方法。
1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建筑数据处理方法。
1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各种可选实现方式中提供的建筑数据处理方法。
1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获取建筑构造对应的建筑数据、以及建筑中的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以基于从建筑数据中分离得到的集合信息数据和设计属性数据,构建数字建筑模型,之后在数据建筑模型中,基于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和设
定的设备联动关系,生成设备关联的联动设备的联动指令,最后基于联动指令来控制联动设备运行。通过基于设备的运行数据来自动控制与其关联的联动设备的运行,降低了建筑数据处理的成本,增加了楼宇和设备管理的效率,提高了楼宇和设备管理的一致性和协同性。
19.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0.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21.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22.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建筑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23.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设备运行界面;
24.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建筑数据管理平台的构成示意图;
25.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建筑数据的处理示意图;
26.图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建筑数据的传输方式的示意图;
27.图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基于建筑数据建模的示意图;
28.图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对建筑数据进行人工智能分析的示意图。
29.图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逻辑引擎的示意图;
30.图10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建筑数据处理平台的功能示意图;
31.图1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处理装置的框图;
32.图12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技术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34.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技术的各方面。
35.附图中所示的方框图仅仅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即,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36.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性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也
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分解,而有的操作/步骤可以合并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37.云技术(cloud technology)是指在广域网或局域网内将硬件、软件、网络等系列资源统一起来,实现数据的计算、储存、处理和共享的一种托管技术。云技术(cloud technology)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总称,可以组成资源池,按需所用,灵活便利。云计算技术将变成重要支撑。技术网络系统的后台服务需要大量的计算、存储资源,如视频网站、图片类网站和更多的门户网站。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高度发展和应用,将来每个物品都有可能存在自己的识别标志,都需要传输到后台系统进行逻辑处理,不同程度级别的数据将会分开处理,各类行业数据皆需要强大的系统后盾支撑,只能通过云计算来实现。
38.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云计算是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实时数据流、连接设备多样化的发展,以及搜索服务、社会网络、移动商务和开放协作等需求的推动,云计算迅速发展起来。不同于以往的并行分布式计算,云计算的产生从理念上将推动整个互联网模式、企业管理模式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39.云存储(cloud storage)是在云计算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分布式云存储系统(以下简称存储系统)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以及分布存储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存储设备也称之为存储节点)通过应用软件或应用接口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存储系统。目前,存储系统的存储方法为:创建逻辑卷,在创建逻辑卷时,就为每个逻辑卷分配物理存储空间,该物理存储空间可能是某个存储设备或者某几个存储设备的磁盘组成。客户端在某一逻辑卷上存储数据,也就是将数据存储在文件系统上,文件系统将数据分成许多部分,每一部分是一个对象,对象不仅包含数据而且还包含数据标识(id,id entity)等额外的信息,文件系统将每个对象分别写入该逻辑卷的物理存储空间,且文件系统会记录每个对象的存储位置信息,从而当客户端请求访问数据时,文件系统能够根据每个对象的存储位置信息让客户端对数据进行访问。存储系统为逻辑卷分配物理存储空间的过程,具体为:按照对存储于逻辑卷的对象的容量估量(该估量往往相对于实际要存储的对象的容量有很大余量)和独立冗余磁盘阵列(raid,redundant array ofindependent disk)的组别,预先将物理存储空间划分成分条,一个逻辑卷可以理解为一个分条,从而为逻辑卷分配了物理存储空间。
40.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对表示建筑构造的建筑数据以及设备运行的设备数据进行采集,并在采集得到这些数据之后,将其存储在云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的调取、分析和处理等等。
41.大数据(big data)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
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数据需要特殊的技术,以有效地处理大量的容忍经过时间内的数据。适用于大数据的技术,包括大规模并行处理数据库、数据挖掘、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互联网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
42.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基于大数据技术对建筑数据和设备数据进行处理,以便于之后对于楼宇建筑的管理和对设备的控制,实现楼宇管理和设备管理的协同一体化,并提高管理效率。
43.物联网(the internet of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它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
44.云物联(cloud iot)旨在将传统物联网中传感设备感知的信息和接受的指令连入互联网中,真正实现网络化,并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海量数据存储和运算,由于物联网的特性是物与物相连接,实时感知各个“物体”当前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汇总,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取有用信息为后续发展做决策支持,这些已成为影响物联网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基于云计算和云存储技术的物联云也因此成为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有力支持。
45.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基于云物联的方式将楼宇建筑关联起来,并且将其中的各个设备之间关联起来,以实现协同一体化的管理和控制,提高管理的效率。
46.所谓人工智能云服务,一般也被称作是ai即服务(ai as a service,aiaas)。这是目前主流的一种人工智能平台的服务方式,具体来说aiaas平台会把几类常见的ai服务进行拆分,并在云端提供独立或者打包的服务。这种服务模式类似于开了一个ai主题商城:所有的开发者都可以通过api接口的方式来接入使用平台提供的一种或者是多种人工智能服务,部分资深的开发者还可以使用平台提供的ai框架和ai基础设施来部署和运维自已专属的云人工智能服务。
47.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利用数字计算机或者数字计算机控制的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感知环境、获取知识并使用知识获得最佳结果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换句话说,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综合技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也就是研究各种智能机器的设计原理与实现方法,使机器具有感知、推理与决策的功能。
48.人工智能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领域广泛,既有硬件层面的技术也有软件层面的技术。人工智能基础技术一般包括如传感器、专用人工智能芯片、云计算、分布式存储、大数据处理技术、操作/交互系统、机电一体化等技术。人工智能软件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视觉技术、语音处理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几大方向。
49.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获取到建筑数据和运行数据之后,基于人工智能的方式对建筑数据和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进而实现数据的最大化利用,提高楼宇管理和设备管理的精确性和管理效率。例如,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
科,涉及概率论、统计学、逼近论、凸分析、算法复杂度理论等多门学科。专门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其应用遍及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通常包括人工神经网络、置信网络、强化学习、迁移学习、归纳学习、式教学习等技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和进步,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领域展开研究和应用,例如常见的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虚拟助理、智能客服等,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50.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51.如图1所示,系统架构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用于采集建筑数据和设备数据。
52.本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如图1中所示的智能手机101、摄像装置102和传感器103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然也可以是台式计算机等等。
53.本实施例中的网络104用以在终端设备和服务器105之间提供通信链路的介质。网络104可以包括各种连接类型,例如有线通信链路、无线通信链路等等。
54.在服务器获取到建筑数据和设备数据之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之后生成数据处理结果和控制指令,将其发送至建筑设备中。其中,建筑设备可以为打印机106、传真机107以及电梯108等等。
55.应该理解,图1中的终端设备、网络和服务器的数目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现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终端设备、网络和服务器。比如服务器105可以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等。
56.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服务器通过终端设备来获取至少一个建筑的构造对应的建筑数据、以及建筑中的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基于从建筑数据中分离得到的几何信息数据和设计属性数据,构建数字建筑模型;在数字建筑模型中,基于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和设定的设备联动关系,生成与设备关联的联动设备的联动指令;基于联动指令,控制联动设备运行。
57.上述方案,通过获取建筑构造对应的建筑数据、以及建筑中的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以基于从建筑数据中分离得到的集合信息数据和设计属性数据,构建数字建筑模型,之后在数据建筑模型中,基于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和设定的设备联动关系,生成设备关联的联动设备的联动指令,最后基于联动指令来控制联动设备运行。通过基于设备的运行数据来自动控制与其关联的联动设备的运行,降低了建筑数据处理的成本,增加了楼宇和设备管理的效率,提高了楼宇和设备管理的一致性和协同性。
5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建筑数据处理方法一般由服务器105执行,相应地,数据处理装置一般设置于服务器105中。但是,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也可以与服务器具有相似的功能,从而执行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建筑数据处理方法。
59.服务器可以是独立的物理服务器,也可以是多个物理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器集群或者分布式系统,还可以是提供云服务、云数据库、云计算、云函数、云存储、网络服务、云通信、中间件服务、域名服务、安全服务、cdn、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等基础云计算服务的云服务器。终端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智能音箱、智能手表等,但并不局限于此。终端以及服务器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进行直接或间接地连接,本技术在此不做限制。
60.以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实现细节进行详细阐述:
61.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建筑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该建筑数据处理方法可以由服务器来执行,该服务器可以是图1中所示的服务器。参照图2所示,该建筑数据处理方法至少包括步骤s210至步骤s240,详细介绍如下:
62.在步骤s210中,获取至少一个建筑的构造对应的建筑数据、以及建筑中的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
63.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先获取建筑的构造对应的建筑数据以及建筑中的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建筑数据包括了建筑的构造数据、位置数据、结构数据等等标识建筑构造的数据;设备的运行该数据包括了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例如开关数据、温度、占用率等等。
64.本实施例中获取建筑数据和运行数据的方式可以是通过摄像装置、传感器装置实时的采集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发送至服务器的方式。
65.在步骤s220中,基于从建筑数据中分离得到的几何信息数据和设计属性数据,构建数字建筑模型。
66.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在得到建筑数据之后,从建筑数据中分离得到建筑对应的几何信息数据和设计属性数据,以基于这两种数据构建数字建筑模型。具体的,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几何信息数据包括了建筑中各个轮廓、墙面、架构的位置数据,例如高度、长度等等;设计属性数据包括了建筑中布设的各种装饰、设备等的数据。
67.本实施例中在构建数字建筑模型时,先基于建筑数据中的几何信息数据构建出建筑的架构,之后基于该架构将设计属性数据对应的信息填补进去,进而生成数字建筑模型。
68.在步骤s230中,在数字建筑模型中,基于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和设定的设备联动关系,生成与设备关联的联动设备的联动指令。
69.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在数字建筑模型构建完成之后,基于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以及该设备预设的设备联动关系,确定该设备对应的联动设备,进而基于该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生成该联动设备对应的联动指令。
70.示例性的,在设备a开启之后,生成了开启的运行数据。本实施例中基于设备联动关系确定设备a对应的联动设备为设备b,之后基于设备a对应的开启运行数据确定设备b对应的联动指令为移动到对应的位置。其中,设备a可以为建筑的大门,设备b可以为电梯、代步车等等。
71.在步骤s240中,基于联动指令,控制联动设备运行。
72.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在生成联动指令之后,将联动指令发送至联动设备中,以控制联动设备基于该联动指令运行。
73.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建筑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在预设的运营管理平台中进行处理。运营管理平台是针对用户对于建筑的中央管理平台,把设备、应用、数据等进行统一管理,在方便管理的同时也打破了现有智慧建筑运营平台软硬件捆绑固定机制,支持项目上的软硬件再生,让用户可以专注于自身服务,平台整体入驻。客户方可自行在平台进行项目入驻,本实施例中基于运营管理平台的操作流程为:申请项目入驻、入驻审核以及完成入驻,通过上述方式实现建筑项目的管理。具体的,用户可以在管理平台进行申请,管理员审核通过后系统会邮件告知审核通过,用户可以注册账号及登陆密码,用户完成入驻后即可
登陆管理运营平台,在自己的项目配置建筑、管理设备等。
74.平台支持传统设备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ba)、物联设备、网关设备、视频设备等多种设备类型的导入,设备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导入平台后便可直接用在项目上;除了设备导入,用户还可以对导入设备进行分类管理和记录。
75.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在对设备进行导入时,可以输入的信息包括如下信息:设备名称,可自定义设备的名称,不超过50个字符;设备类型,辅助信息,该字段微瓴会通过导入的设备标识信息中直接获取;产品id,此字段强校验,校验不通过法导入,可从设备提供商处获取;sn设备条码,此字段强校验,校验不通过无法导入,可从设备上或者包装盒上获取;建筑,有录入时,可下拉填写数据;楼层,楼层有录入时,可下拉填写数据;位置,楼层有录入时,可下拉填写数据。
76.具体的,如表1所示,本实施例在获取到设备信息之后可以对其进行管理,根据各个设备对应的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如表1所示:
[0077][0078]
表1
[0079]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对建筑进行灵活的配置,用户可以根据项目情况自行搭建数字化的孪生建筑,同时在建筑类型上支持独栋建筑、塔楼建筑以及园区楼群建筑,满足不同项目多类型多样化建筑需求,并提供cad图纸导入、bim模型导入功能,调用数据中心模块能力,实现建筑结构cad图纸到三维简摩的快速建模。并且平台会在地图精准展示楼宇建筑的地理布局等信息。
[0080]
如表2所示,在建筑这个平台上,可以管控这个空间的同时,还能让建筑自定空间联动关系,自动联动事件的配置,可自行设置触发事件与联动规则与执行动作。可灵活的设置定时联动事件、业务引起的跨系统的联动。比如:8点自动开灯、午休自动关灯,员工刷进门禁自动派梯到工位楼层等等。
[0081][0082]
表2
[0083]
如表2所示,在系统中增加联动设备时,需要添加联动设备的名称、触发事件、执行动作、有效周期以及联动说明等信息,以作为对联动设备的配置信息,使得设备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联动运行。
[0084]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在设备、建筑配置好以后,平台还提供了室内地图可以精确展现室内的布局以及楼层内设备点位的准确方位等信息,可以清楚查看当前楼层内设备点位的工作状态及摄像头视频直播、设备属性等,极大的提高了用户对整体建筑的监管度。
[0085]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图中实时显示各个电梯、摄像装置的位置以及运行状态。本实施例中还可以点击图中相应的位置,进而可以得到对应位置处的状态信息。例如,灯名称、颜色、当前灯的开关状态以及亮度等等,同时,用户还可以在控制界面中调节当前装置的运行信息,以达到控制的效果。
[0086]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平台还提供了多样化的运维数据分析方式,用户可以自定义数据指标配置不同数据指标进行不同bi报表的分析展示,提供用户更为准确和丰富的建筑运维数据的分析管理方式。
[0087]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平台中主要包括以下模块:数字空间模型、逻辑引擎、物联服务和开放式api。本实施例中通过物联服务以及多种协议,把各种设备接入并将数据保存到数据空间,逻辑引擎提取数字空间里的数据进行逻辑运算和处理,最后结果存回数字空间,所有的数据都可以通过安全的api提供出去,管理平台通过api获取数据及逻辑能力。
[0088]
如图5所示,在开发管理平台架构中数据空间主要负责建筑、设备、物业管理等信息的导入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多维度管理,其总体架构图5所示。具体的,先通过设备上报数据以及通过应用上报数据,通过设备接入层将数据添加至消息队列中,之后通过物模型和解析器对数据进行计算,其中可以包括流计算、数据分析、规则引擎以及场景联动等;之后将数据进行存储,以备日后的日志搜索、动态数据和空间数据的查询等等;并通过设备影
子、消息订阅、空间服务等方式实现平台服务。在数据服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可视化引擎来处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第三方应用来处理,例如公众号、小程序、应用软件以及网络应用等。
[0089]
步骤s210中获取至少一个建筑的构造对应的建筑数据、以及建筑中的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的过程,包括:基于预设的设备接入方式,获取至少一个建筑的构造对应的建筑数据、以及建筑中的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设备接入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一种:通过物联设备构建的设备接入方式、通过网关设备构建的设备接入方式、通过视频设备构建的设备接入方式以及通过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构建的设备接入方式。
[0090]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在获取建筑数据和运行数据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直连终端设备、非直连终端设备以及视频设备的方式来进行,以将数据通过视频网关或者网络传输至平台中。通过这种物联服务模块主要用于支持多种智能设备接入,其拥有如下能力:提供多种网络的设备接入,支持2g到4g、nb-iot、ip网络;支持mqtt、http、coap等不同协议下的设备接入;支持视频设备接入;支持多种操作系统下sdk接入;提供厂商通过开放平台接入生产放号系统;施工方和项目管理人员完成施工设备数据导入。与传统bim智慧建筑管理平台相比,它有如下优势:标准协议:mqtt、http都是标准协议,接入方只需要按照标准实现;兼容性强:在协议升级的状态下,老的接入设备也可以继续使用;灵活性高:硬件厂商根据需要实现接入的功能,直连与间接接入都可行;安全性好:使用国密、https等安全协议对通讯进行加密。
[0091]
获取至少一个建筑的构造对应的建筑数据、以及建筑中的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之后,方法还包括:对建筑数据和运行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其中的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其中,静态数据包括如下数据中的至少一种:设备属性、空间位置、联动设置信息以及监控配置信息,动态数据包括如下至少一种类型对应的数据:门禁记录类型、停车记录类型以及能耗历史类型;将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基于设定的数据功能进行存储;对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进行基于人工智能的分析,生成设备之间运行的业务逻辑。以基于业务逻辑来控制设备之间的运作,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协同一体化。
[0092]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步骤s220基于从建筑数据中分离得到的几何信息数据和设计属性数据,构建数字建筑模型的过程,具体包括:将建筑数据进行格式转换,生成建筑信息格式对应的数据;从建筑信息格式对应的数据中抽取出几何信息数据和设计属性数据;将几何信息数据转化为三维数据,生成初步建筑模型;将设计属性数据导入初步建筑模型中,生成数字建筑模型。
[0093]
如图7所示,与传统bim智慧建筑平台相比,它支持用户自己导入建筑的cad等图纸生成智慧建筑模型,利用建筑软件内部的接口或插件,导出为ifc或其他符合国家规范的bim格式。然后将bim数据抽取为几何信息数据和设计参数属性数据,几何信息数据将存储为通用3d文件(fbx\gltf等)。最后将设计参数属性存储到数据库,这样平台侧可以根据需求拉取相应数据,达到分图层、分类型加载bim模型的需求。
[0094]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获取至少一个建筑的构造对应的建筑数据、以及建筑中的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之后,方法还包括:对建筑数据和运行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其中的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其中,静态数据包括如下数据中的至少一种:设备属性、空间位置、联动设置信息以及监控配置信息,动态数据包括如下至少一种类型对应的数据:门禁记录类型、停
车记录类型以及能耗历史类型;将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基于设定的数据功能进行存储;对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进行基于人工智能的分析,生成设备之间运行的业务逻辑。
[0095]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基于数字空间模型中的bim大数据分析平台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平台,用户还可以对业务逻辑做人工智能的分析计算服务,提供数据的多维度管理。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人工智能分析可以包括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等类型的数据分析。通过对建筑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更加充分的体现数据的作用,提高数据的应用价值。
[0096]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基于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和设定的设备联动关系,生成与设备关联的联动设备的联动指令的过程,包括:对运行数据进行解析,生成解析数据;将解析数据与预设的事件信息进行匹配,确定运行数据对应的事件类型;基于事件类型和设定的设备联动关系,确定设备对应的联动设备;基于联动设备对应的预设联动信息,生成控制联动设备的联动指令。
[0097]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逻辑引擎主要用于提取数字空间数据中的数据先进行预处理,之后进行逻辑运算和处理,并且将最终结果返回数字空间。具体的,通过对解析数据与预设的事件信息进行匹配,确定运行数据对应的事件类型;基于事件类型和设定的设备联动关系,确定设备对应的联动设备;基于联动设备对应的预设联动信息,生成控制联动设备的联动指令。
[0098]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基于运行数据对应的设备模型,对运行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生成标准化数据;将标准化数据和设定的设备运行指标进行匹配,生成匹配结果;对各设备运行指标对应的匹配结果进行聚合,生成设备当前对应的运行状态;在数字建筑模型中展示设备当前对应的运行状态。
[0099]
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建筑数据处理方法还包括:从建筑数据中获取建筑的位置信息以及设备的位置信息;基于建筑的位置信息在界面中展示数字建筑模型,并基于设备的位置信息在界面中展示各个设备;基于建筑中各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确定各设备对应的运行状态;在数据建筑模型的管理界面中,展示各设备对应的运行状态。通过界面的展示,使得建筑和设备的运行更加形象的展现给用户,进而提高设备的控制效率。
[0100]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建筑数据处理方法与传统bim智慧建筑平台相比,可以进行消息服务、设备管理、数据管理以及智能分析等服务。开发管理平台通过逻辑引擎对建筑、设备等地理数据及物流管理数据进行多样化的逻辑运算和处理,从而实现对生态应用的赋能。通过对建筑场景中的资产和业务进行集中处理和分析,并提供了不同建筑信息之间的联动设置,实现了场景内灵活的数据共享和智能控制。提供用户自行创建bim模型、导入设备点位的能力,平台更专注于建筑内各种系统与设备的互联融通,实现场景中人、设备和服务的高效连接与协作,助力建筑行业快速搭建创新的智慧创新的行业应用。依赖大数据分析及ai计算能力,开放管理平台提供了用户对地理、业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处理及多维度管理的能力,例如实时监控、提前告警、趋势判断等等。
[0101]
以下介绍本技术的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技术上述实施例中的建筑数据处理方法。对于本技术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技术上述的建筑数据处理方法的实施例。
[0102]
图1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处理装置的框图。
[0103]
参照图11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处理装置1100,包括:获取单元1110,用于获取至少一个建筑的构造对应的建筑数据、以及所述建筑中的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构建单元1120,用于基于从所述建筑数据中分离得到的几何信息数据和设计属性数据,构建数字建筑模型;生成单元1130,用于在所述数字建筑模型中,基于所述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和设定的设备联动关系,生成与所述设备关联的联动设备的联动指令;运控单元1140,用于基于所述联动指令,控制所述联动设备运行。
[0104]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构建单元1120配置为:将所述建筑数据进行格式转换,生成建筑信息格式对应的数据;从所述建筑信息格式对应的数据中抽取出所述几何信息数据和所述设计属性数据;将所述几何信息数据转化为三维数据,生成初步建筑模型;将所述设计属性数据导入所述初步建筑模型中,生成所述数字建筑模型。
[0105]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生成单元配置为:对所述运行数据进行解析,生成解析数据;将所述解析数据与预设的事件信息进行匹配,确定所述运行数据对应的事件类型;基于所述事件类型和设定的设备联动关系,确定所述设备对应的联动设备;基于所述联动设备对应的预设联动信息,生成控制所述联动设备的联动指令。
[0106]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处理装置还用于:监测所述联动设备执行所述联动指令时生成的运行数据,并基于该运行数据调整所述联动设备在所述数字建筑模型中的运行状态。
[0107]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处理装置还用于:基于所述运行数据对应的设备模型,对所述运行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生成标准化数据;将所述标准化数据和设定的设备运行指标进行匹配,生成匹配结果;对各所述设备运行指标对应的匹配结果进行聚合,生成所述设备当前对应的运行状态;在所述数字建筑模型中展示所述设备当前对应的运行状态。
[0108]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处理装置还用于:若所述运行状态不符合设定的运行标准,则生成告警信息;将所述告警信息推送至所述数字建筑模型对应的控制终端。
[0109]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获取单元配置为:基于预设的设备接入方式,获取至少一个建筑的构造对应的建筑数据、以及所述建筑中的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所述设备接入方式包括如下至少一种:通过物联设备构建的设备接入方式、通过网关设备构建的设备接入方式、通过视频设备构建的设备接入方式以及通过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构建的设备接入方式。
[0110]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处理装置还用于:对所述建筑数据和运行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其中的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其中,所述静态数据包括如下数据中的至少一种:设备属性、空间位置、联动设置信息以及监控配置信息,所述动态数据包括如下至少一种类型对应的数据:门禁记录类型、停车记录类型以及能耗历史类型;将所述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基于设定的数据功能进行存储;对所述静态数据和所述动态数据进行基于人工智能的分析,生成所述设备之间运行的业务逻辑。
[0111]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处理装置还用于:从所述建筑数据中获取所述建筑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设备的位置信息;基于所述建筑的位置信息在界面中展示所述数字建筑模型,并基于所述设备的位置信息在所述界面中展示各个设备;基
于所述建筑中各设备对应的运行数据,确定所述各设备对应的运行状态;在所述数据建筑模型的管理界面中,展示所述各设备对应的运行状态。
[0112]
图12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113]
需要说明的是,图12示出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1200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0114]
如图12所示,计算机系统12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12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1202中的程序或者从储存部分12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12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例如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在ram 1203中,还存储有系统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 1201、rom 1202以及ram 1203通过总线12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接口1205也连接至总线1204。
[0115]
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1205: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1206;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1207;包括硬盘等的储存部分1208;以及包括诸如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1209。通信部分12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1210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1205。可拆卸介质12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12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储存部分1208。
[0116]
特别地,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技术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计算机程序。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12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1211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1201执行时,执行本技术的系统中限定的各种功能。
[0117]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示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技术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技术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计算机程序。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计算机程序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
合适的组合。
[0118]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技术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其中,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上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联动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0119]
描述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
[0120]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各种可选实现方式中提供的方法。
[0121]
作为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一个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
[0122]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0123]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触控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方法。
[0124]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施方式后,将容易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技术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技术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技术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
[0125]
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技术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