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组合式水稻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2023-01-17 09:48: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技术特征:
1.一种组合式水稻育秧盘,包括下育秧槽(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育秧槽(1)内部的上端设有若干个上育秧盘(2),若干个所述的上育秧盘(2)排列设置在下育秧槽(1)上,所述下育秧槽(1)内侧的底部设有支撑座(3),所述支撑座(3)上连接有增氧机构,所述上育秧盘(2)包括上育秧盘体(21)和支撑框架(22),所述上育秧盘体(21)的横截面为顶端大、底端小、且顶部敞口的梯形结构,所述上育秧盘体(21)设于下育秧槽(1)的内部、且上育秧盘体(21)的底部放置在支撑座(3)的顶部上,所述上育秧盘体(21)上设有若干个透气孔(211),所述支撑框架(22)为矩形框架,所述上育秧盘体(21)的顶部与支撑框架(22)的内壁四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框架(22)放置在下育秧槽(1)的顶部上,所述上育秧盘体(21)上设有龙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龙骨包括一号龙骨(24)和二号龙骨(25),所述上育秧盘体(21)的内侧壁上均布设有若干个一号龙骨(24),所述上育秧盘体(21)的内底部设有若干个二号龙骨(25),所述一号龙骨(24)的一端与支撑框架(22)固定连接,所述一号龙骨(24)的另一端与对应侧的二号龙骨(25)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号龙骨(25)包括横向龙骨和纵向龙骨,横向龙骨和纵向龙骨在上育秧盘体(21)内侧的底部交错分布并形成育苗网格(2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式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22)相对的两侧均设有搬运板(23),所述搬运板(23)从下育秧槽(1)的顶部上方对应侧水平伸出,所述搬运板(23)上设有通槽(23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式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搬运板(23)与支撑框架(22)之间、一号龙骨(24)与二号龙骨(25)之间、以及一号龙骨(24)与支撑框架(22)之间均一体成型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机构包括连接管(5)和增氧泵(6),所述支撑座(3)采用中空结构设置,支撑座(3)上设有若干个增氧孔(31),所述下育秧槽(1)的一端且与支撑座(3)对应位置设有通口(4),所述通口(4)与对应侧的支撑座(3)的内腔连通,所述通口(4)通过连接管(5)与增氧泵(6)的出气口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式水稻育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3)设置有两个,所述支撑座(3)呈梯形结构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式水稻育秧盘,包括下育秧槽,下育秧槽内部的上端设有若干个上育秧盘,下育秧槽内侧的底部设有支撑座,上育秧盘包括上育秧盘体和支撑框架,上育秧盘体的横截面为梯形结构,上育秧盘体的底部放置在支撑座的顶部上,上育秧盘体上设有若干个透气孔,上育秧盘体的顶部与支撑框架的内壁连接,支撑框架放置在下育秧槽的顶部上,上育秧盘体上设有龙骨。本实用新型设置的上育秧盘体方便上育秧盘在闲置时进行插入式堆叠放置,上育苗盘堆放整齐、占用空间小,方便搬运,龙骨加强上育秧盘的结构强度,延长了上育秧盘的使用寿命。命。命。


技术研发人员:奚海蓉 周军 陈波儿 王茜 陈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奚海蓉
技术研发日:2022.08.31
技术公布日:2022/12/2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