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层碳纤维复合板的制作方法

2021-12-18 01:5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板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多层碳纤维复合板。


背景技术:

2.碳纤维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高、质轻、耐腐蚀、耐疲劳、热膨胀系数小、摩擦系数低、耐高低温等优良性能,以碳纤维为增强材料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板材在工业中的用量迅速上升。但是碳纤维板一般只有一层碳纤维板层,强度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层碳纤维复合板,其优点在于,增加碳纤维板的强度。
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多层碳纤维复合板,包括铝蜂窝层以及设置在铝蜂窝层上下两端的碳纤维层,所述碳纤维层与铝蜂窝层之间设有第三胶层。
5.优选地:所述碳纤维层包括第一碳纤维板和第二碳纤维板,所述第一碳纤维板板面上设有若干相互平行且沿第一碳纤维板一侧边方向分布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碳纤维板在朝向第一碳纤维板的一侧设有若干与第一连接杆平行的第二连接杆,当第一碳纤维板和第二碳纤维板进行连接时,所述第二连接杆进入相邻第一连接杆之间形成的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一连接杆进入相邻第二连接杆形成的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一碳纤维板和第二碳纤维板之间设有第一胶层,所述第一碳纤维板靠近铝蜂窝层设置。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碳纤维板和第二碳纤维板进行连接时,将第一碳纤维板从第二碳纤维板上方放入第二碳纤维板上,此时第一连接杆进入第二卡槽内,第二连接杆进入第一卡槽内,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设置减小了第一碳纤维板和第二碳纤维板之间错位移动的趋势,此外第一胶层的设置加强了第一碳纤维板和第二碳纤维板的连接,增强了第一碳纤维板和第二碳纤维板的连接强度。
7.优选地:所述第一碳纤维板上下移动与第二碳纤维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相互平行且倾斜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相互平行且与第一连接杆平行。
8.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分别预埋在第一碳纤维板或第二碳纤维板上,或者所述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分别与第一碳纤维板或第二碳纤维板一体成型制造。
9.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包括间隔设置在一条直线上的若干限位块,当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进行连接时,相对应的限位块相互抵触。
10.优选地:所述碳纤维层外套设有加强框,所述加强框包覆在碳纤维层外,所述加强框也为碳纤维制成,所述加强框内壁与第一碳纤维板和第二碳纤维板之间设有第二胶层。
11.优选地:所述加强框外设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为聚氨酯涂层。
12.优选地:所述耐磨层朝向加强框的一侧设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为气凝胶毡层。
1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第一碳纤维板和第二碳纤维板进行连接时,将第一碳纤维板从第二碳纤维板上方放入第二碳纤维板上,此时第一连接杆进入第二卡槽内,第二连接杆进入第一卡槽内,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设置减小了第一碳纤维板和第二碳纤维板之间错位移动的趋势,此外第一胶层的设置加强了第一碳纤维板和第二碳纤维板的连接,增强了第一碳纤维板和第二碳纤维板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加强框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第一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第一连接杆中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第一碳纤维板;11、第二碳纤维板;12、第一连接杆;121、第一卡槽;13、第二连接杆;131、第二卡槽;14、第一胶层;15、加强框;151、第二胶层;16、耐磨层;17、隔热层;18、铝蜂窝层;19、第三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0.一种多层碳纤维复合板,如图1和图2,包括铝蜂窝层18以及设置在铝蜂窝层18上下两端的碳纤维层,碳纤维层与铝蜂窝层18之间设有第三胶层19,第三胶层19目的是增加碳纤维层与铝蜂窝层18表面的结合强度,通过芯部蜂窝的支撑作用提高了复合板的强度,提高了其抗变形能力;碳纤维层包括第一碳纤维板1和第二碳纤维板11,第一碳纤维板1板面上设有若干相互平行且沿第一碳纤维板1一侧边方向分布的第一连接杆12,第二碳纤维板11在朝向第一碳纤维板1的一侧设有若干与第一连接杆12平行的第二连接杆13,当第一碳纤维板1和第二碳纤维板11进行连接时,第二连接杆13进入相邻第一连接杆12之间形成的第一卡槽121内,第一连接杆12进入相邻第二连接杆13形成的第二卡槽131内,第一碳纤维板1和第二碳纤维板11之间设有第一胶层14,第一碳纤维板1靠近铝蜂窝层18设置。
21.如图1和图2,将第一碳纤维板1和第二碳纤维板11进行连接时,将第一碳纤维板1从第二碳纤维板11上方放入第二碳纤维板11上,此时第一连接杆12进入第二卡槽131内,第二连接杆13进入第一卡槽121内,第一连接杆12和第二连接杆13的设置减小了第一碳纤维板1和第二碳纤维板11之间错位移动的趋势,此外第一胶层14的设置加强了第一碳纤维板1和第二碳纤维板11的连接,增强了第一碳纤维板1和第二碳纤维板11的连接强度。
22.如图2和图3,第一碳纤维板1上下移动与第二碳纤维板11连接,为了进一步减小第一碳纤维板1和第二碳纤维板11之间相对移动的趋势,进而提高第一碳纤维板1和第二碳纤维板11之间的连接强度,因此第一连接杆12相互平行且倾斜设置,第二连接杆13相互平行且与第一连接杆12平行,此时倾斜的第一连接杆12和第二连接杆13减小了第一碳纤维板1和第二碳纤维板11之间相对移动的趋势。
23.如图1和图2,第一连接杆12或第二连接杆13分别预埋在第一碳纤维板1或第二碳纤维板11上,或者第一连接杆12或第二连接杆13分别与第一碳纤维板1或第二碳纤维板11一体成型制造。此时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第一连接杆12和第二连接杆13与第一碳纤维板1
和第二碳纤维板11的连接方式。
24.如图4,第一连接杆12或第二连接杆13包括间隔设置在一条直线上的若干限位块,当第一连接杆12和第二连接杆13进行连接时,相对应的限位块相互抵触。限位块的设置减少第一连接杆12或者第二连接杆13的使用成本。
25.如图2,碳纤维层外套设有加强框15,加强框15包覆在碳纤维层外,使得铝蜂窝层18上下两端的碳纤维层与铝蜂窝层18连接紧密,加强框15也为碳纤维制成,加强框15内壁与第一碳纤维板1和第二碳纤维板11之间设有第二胶层151。此时加强框15的设置增强了第一碳纤维板1和第二碳纤维板11的连接强度,减小第一碳纤维板1和第二碳纤维板11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
26.如图2,加强框15外设有耐磨层16,耐磨层16为聚氨酯涂层,聚氨酯涂层使得复合板的耐磨层16附着力强、耐磨性好、硬度大以及耐化学品、耐候性好,或耐磨层16设置在第二碳纤维板11相背第一碳纤维板1的一侧面,此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加加强框15。
27.如图2,耐磨层16朝向加强框15的一侧设有隔热层17,隔热层17为气凝胶毡层。隔热层17能阻滞热流传递,增大复合板的使用性能。
2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