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一次性连体医用防护服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20:0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一次性连体医用防护服。


背景技术:

2.在防疫过程中,医用防护服成为防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最重要的防护装备。医用防护服作为保证医护人员进入感染区域安全防护的一种防护性服装,以阻隔各类有害液体、空气中的微粒及病毒细菌等,从而有效保障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3.现有的一次性连体医用防护服已经起到了较好的防护作用,但医护人员工作环境复杂,或防护服穿着不当导致防护水平不够,从而使得医护人员存在被感染的风险。与此同时,防护服在使用过程中表面会粘附大量病毒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脱卸防护服时,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污染医护人员的身体或内部干净的服装,如果医护人员后期没有做到足够细致的消毒,那么被感染的可能性就很大。现有的一次性医用防护服由于结构的原因,脱卸时稍有不注意或脱卸顺序不对,就非常容易出现二次污染的危险。所以医用防护服的设计必须考虑到防护功能和穿脱方便,同时也要避免脱卸防护服时发生二次污染的危险,因此,考虑脱卸时避免出现二次污染的一次性医用防护设计就很有必要。
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次性连体医用防护服。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一次性连体医用防护服,包括防护服本体、防护服裤体、防护服帽体,所述防护服本体底部固定连接有所述防护服裤体,所述防护服本体顶部固定连接有所述防护服帽体,所述防护服帽体正面设置有一露面孔,从所述露面孔下端出发沿所述防护服本体正面中线向所述防护服裤体裆部竖直延伸形成有一前开口,所述前开口处设置有拉链,从所述防护服帽体背面顶部出发沿所述防护服本体背面中线向所述防护服裤体两裤脚背面中线处延伸形成有一后开口,所述防护服本体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护服腰袢且所述防护服腰袢对称设置在所述后开口里层两侧,所述后开口上设置有便于破拆的缝合线。
8.进一步地,所述缝合线采用单线链式缝线法进行缝合,其包括上缝合线和下缝合线,从所述防护服帽体背面顶部出发沿所述防护服本体背面中线向所述防护服本体背面底部竖直延伸形成有所述上缝合线,从防护服本体背面底部出发分别向所述防护服裤体两裤脚背面中线处延伸形成有所述下缝合线,所述上缝合线与所述下缝合线相互连接形成一缝合线连接处,所述防护服腰袢位于所述缝合线连接处两侧。
9.进一步地,所述防护服腰袢粘黏固定于所述防护服本体内侧。
10.进一步地,所述缝合线的缝线轨迹上均密封固定有长度大于其的密封胶条。
11.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线的各端部均留有缝线活头,各所述缝线活头均打有线结,所述线结均埋于密封胶条内。
12.进一步地,所述拉链一侧设置有魔术贴。
13.进一步地,所述防护服本体底部、所述防护服裤体顶部、所述防护服裤体两裤脚处、所述防护服本体两袖端口处及所述露面孔处均设置有束口。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设计中的防护服在破坏后开口的结构后,着装医护人员借助辅助脱衣装置便可从防护服中退出,减少医护人员手与污染面的接触,在防护服脱下时处于服装外层污染面被包裹的状态,医护人员可直接将其送入医疗垃圾箱中,该方法简化了防护服脱卸的方式,从而降低防护服表面污染物对医护人员二次污染的概率。同时,本设计保留前开口,穿着完成后防护服前面处于密封状态并不再拉开,在脱卸时从后开口缝合线处破开,避开污染了较重的前开口处。此外,本发明采用单线链式缝线进行破开处的缝合,此种缝线方便拉开,与密封胶条的配合,在保证防护服密封性的同时也便于后开口的打开。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缝合线的线迹结构示意图。
20.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说明:
[0021]1‑
防护服本体;3

防护服裤体;4

防护服帽体;5

缝合线;51

上缝合线;52

下缝合线;53

缝合线连接处;6

防护服腰袢;7

魔术贴;8

辅助脱衣装置;81

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3]
参考图1及图2,一种一次性连体医用防护服,包括防护服本体1、防护服裤体3、防护服帽体4,防护服本体1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护服裤体3,防护服本体1顶部固定连接有防护服帽体4。
[0024]
参考图3,防护服帽体4正面对应面部位置开设有露面孔41,从露面孔41下端出发沿防护服本体1正面中线向防护服裤体3裆部竖直延伸形成有一前开口,前开口上设置有一拉链,拉链一侧设置有魔术贴7,魔术贴7可整个地密封覆盖在拉链上,在医护人员从前开口处穿套防护服后,拉上拉链并将魔术贴7贴紧,使得前开口可密封固定,前开口在密封固定后将不会再次启封,保证了防护服内部的气密性,防止病毒进入防护服内部。
[0025]
再次参考图2及图4,从防护服帽体4背面顶部出发沿防护服本体1背面中线向防护
服裤体3两裤脚背面中线处延伸形成有后开口,后开口上设置有缝合线5,具体的是,缝合线5包括上缝合线51和下缝合线52,从防护服帽体4背面顶部出发沿防护服本体1背面中线向防护服本体1背面底部竖直延伸形成有上缝合线51,从防护服本体1背面底部出发分别向防护服裤体3两裤脚背面中线处延伸形成有下缝合线52,上缝合线51与下缝合线52相互连接形成一缝合线连接处53,缝合线连接处53两侧对称设置有防护服腰袢6,且防护服腰袢6粘黏固定于防护服本体1内侧,采用粘黏的方式减少了非必要缝线的长度进而降低了防护服破损的风险。本设计在实现后开口这种结构的同时,为了不减弱防护服的防护性能,将传统医用防护服所采用的裤腿内侧缝线转移至裤腿背面中线位置,该缝线的缝合轨迹线与脱卸用的后开口重合,采用该种方法一举两得,在设置必要密封缝合线来实现防护服完整性的同时,密封缝合线还可作为后开口的开合线来使用,进一步缩短了防护服不必要缝合线的长度。
[0026]
承上的,后开口处的缝合线5便于破拆,后开口上采用的缝线方式为单向链式缝线法,此种缝合方便拉开,在保证防护服密封性的同时也便于在防护服需要替换时后开口可快捷打开。上缝合线51与下缝合线52的各端部均留有缝线活头,各缝线活头均打有线结,上缝合线51与下缝合线52的缝线轨迹上均密封固定有长度大于其的密封胶条,线结埋于密封胶条内,具体的是,密封胶条分为三道设置,整体呈倒y形,上缝合线51缝线轨迹上的密封胶条起点位于防护服帽体4头顶处向下5cm处,上缝合线51起点及终点处的密封胶条在完全密封上合缝线的基础上长出2cm,以保证上缝合线51起点及终点的线结埋入密封条内,同理,下缝合线52起点及终点处的密封胶条在完全密封下缝合线52的基础上长出2cm,以保证下缝合线52起点及终点的线结埋入密封胶条内,脱卸防护服时,将密封胶条拉开使缝线活头暴露在外,拉住缝线活头将其从后开口处扯下,便可快速打开后开口。
[0027]
再次参考图1至图3,防护服本体1底部、防护服裤体3顶部、防护服裤体3两裤脚处、防护服本体1两袖端口处及露面孔41处均设置有束口用以束紧皮肤进一步防止病毒侵入防护服内部。
[0028]
再次参考图1,在防护服需要更换时,需要用到辅助脱衣装置8,辅助脱衣装置8包括本体、及本体上平行设置的两个挂钩81,两挂钩81的间距大于医护人员腰部宽度,医护人员在脱卸防护服时,在场的辅助人员辅助拉开后开口上覆盖的密封胶条,然后牵引各缝线活头,使整个防护服后开口呈开放状态,随后借助辅助脱衣装置8勾住防护服腰袢6,医护人员头部稍低,双臂前伸,身体缓缓后退,从防护服中退出,最后拉出整个防护服内侧并包住外侧的污染面,整理后将防护服送入医疗垃圾箱中。
[0029]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