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房屋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6:4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加固 结构 房屋


1.本技术涉及加固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房屋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2.当房屋使用到一定年限之后,会发生一些破损,从而影响到房屋的结构强度,从而会影响到抗破坏力与抗震能力,因此需要对房屋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固。
3.目前,授权公告号cn106400956b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加固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框架梁、框架柱、楼面板,所述框架梁与框架柱的连接节点上设有钢筋笼,所述钢筋笼包括位于框架梁与框架柱的每一连接节点上的若干根竖向钢筋,若干根竖向钢筋均穿过楼面板并经横向箍筋连为一体,所述钢筋笼的外部包裹有混凝土层。
4.针对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加固结构简单,加固效果好,但是需要在框架梁的侧面开设供预应力钢丝束穿过的让位连接槽,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框架梁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既能加固房屋结构,又减少对房屋结构的损坏,本技术提供一种房屋加固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房屋加固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房屋加固结构,其包括第一加固组件,所述第一加固组件包括两个分别用于套设在柱体外壁的方管柱、用于支撑框梁的拱形件以及用于铺设在框梁表面的第一碳纤维层,所述拱形件端部分别抵接于两个方管柱的顶部。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楼板上的荷载传递给框梁,拱形件可以分担框梁承受的荷载,且拱形件可以将自身受到的荷载传递给方管柱,在拱形件的作用下,框梁的承载性能得以提高。在方管柱的作用下,柱体的受力截面增大,进而提高柱体的承载性能;且在第一碳纤维层的作用下,框梁自身的结构强度提高。综上,在减少房屋结构损坏的前提下,使得本方案具有提高房屋结构整体性和承载性能的优点。
9.可选的,所述拱形件包括弯杆、方板以及若干连接杆,所述弯杆顶部依次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于方板底部,且所述弯杆两端分别抵接于方管柱顶部。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将方板顶部抵紧框梁底部,后使得弯杆两端分别抵紧方管柱顶部,若干连接杆可以分散传递方板所受的荷载,进而减弱方板的弯曲变形。
11.可选的,所述方管柱顶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弯杆端部抵接于安装槽内。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槽侧壁对弯杆有限位的作用,使得弯杆不容易因发生位移而造成拱形件失稳。
13.可选的,所述第一加固组件还包括撑杆,所述撑杆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方管柱。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撑杆将两个方管柱联系在一起,提高了两个方管柱的整体性,从而使得两个方管柱受力体系更稳定。
15.可选的,还包括第二加固组件,所述第二加固组件包括用于铺设在楼板底部的第二碳纤维层。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碳纤维层使得楼板的结构强度,随着楼板的承载性能提高,从而使得房屋结构的整体性能提高。
17.可选的,所述第二加固组件还包括角码件,所述角码件一端用于与楼板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角码件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方板顶部。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楼板靠近框梁处的荷载可以通过角码件传递给方板,进而减轻框梁的承载负荷,从而提高框梁的承载性能。
19.可选的, 所述角码件均包括角码板和斜撑板,所述斜撑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角码板端部。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斜撑板可以增强角码板的结构稳定和结构强度,进而使得角码板的承载性能。
21.可选的,所述角码件有若干,若干角码件沿方板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个角码件可以均匀的分担框梁的承载负荷,从而进一步提高框梁的承载能力。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拱形件可以分担框梁承受的荷载,方管柱可以提高柱体的承载性能,第一碳纤维层可以提高框梁的结构强度;
25.2.若干连接杆可以将方板所受的荷载分散传递给弯杆,进而提高方板的承载性能;
26.3.楼板靠近框梁处的荷载可以通过角码件传递给方板,进而减轻框梁的承载负荷。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房屋和房屋加固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图2中a线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柱体;2、框梁;3、楼板;4、第一加固组件;41、方管柱;411、安装槽;42、拱形件;421、弯杆;422、方板;423、连接杆;43、第一碳纤维层;44、撑杆;5、第二加固组件;51、第二碳纤维层;52、角码件;521、角码板;522、斜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房屋加固结构,参照图1,其包括第一加固组件4和第二加固组件5,在第一加固组件4的作用下,柱体1和框梁2节点处的整体性能和承载性能得以改善;在第二加固组件5的作用下,框梁2和楼板3节点处的整体性能和结构强度得以提高。
33.参照图1、图2,柱体1有四根,四根柱体1呈矩阵排布。每一柱体1顶部均穿设于楼板3下部内,且每一柱体1分别垂直固定于楼板3四角处。框梁2有四根,每一框梁2分别垂直且固定穿设于相邻两根柱体1上部内,且四根框梁2呈依次首尾连接状。
34.第一加固组件4包括方管柱41、拱形件42、第一碳纤维层43以及撑杆44,方管柱41呈方形的管状物。方管柱41为现浇形成,以增大柱体1的受力截面。方管柱41有四根,每一方管柱41内壁对应固定连接于柱体1外壁,每一方管柱41底部与相应的柱体1平齐,每一方管柱41顶部低于相应的框梁2。
35.参照图1、图3,拱形件42有四组,相邻且相对的柱体1一侧均开设有安装槽411,每一安装槽411均自柱体1顶部向中部轴向且非贯穿延伸,每一拱形件42的端部分别抵接于相对的安装槽411内。
36.拱形件42包括弯杆421、方板422以及若干连接杆423,方板422上表面抵紧于框梁2下表面,方板422下表面通过连接杆423固定连接于弯杆421上表面,且弯杆421两端分别抵接于相对的安装槽411内壁。若干连接杆423以弯杆421弯曲方向的轴向方向位镜像分布,每一连接杆423一端固定连接于方板422底部,每一连接杆423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弯杆421顶部。
37.第一碳纤维层43有四组,每一碳纤维层均布置于相应的框梁2上。每一第一碳纤维层43均包括若干碳纤维布,碳纤维布可以增强框梁2结构强度。每一碳纤维布均固定连接于框梁2表面,若干碳纤维布依次沿框梁2的长度方向满铺于框梁2表面,且第一碳纤维层43、柱体1以及楼板3将框梁2包裹在内。
38.撑杆44有四根,每一撑杆44的端部分别固定连接于相邻方管柱41的相对一侧,且四根撑杆44依次呈首尾状固定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方管柱41之间,以提高方管柱41的整体性。
39.参照图1、图2,第二加固组件5包括第二碳纤维层51和角码件52,第二碳纤维层51也包括若干碳纤维布,碳纤维布可以增强楼板3结构强度。每一碳纤维布均固定连接于楼板3下表面,若干探险我不依次沿楼板3的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满铺于楼板3下表面,且每一第一碳纤维层43与第二碳纤维层51的边沿处均使用碳纤维布搭接加厚处理。
40.角码件52有若干,若干角码件52沿楼板3的横向方向均匀间隔布置;若干角码件52沿楼板3的纵向方向均匀间隔布置。每一角码件52均包括角码板521和斜撑板522,角码板521一端固定连接于楼板3底部,角码板521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框梁2侧壁,斜撑板522分别固定连接于角码板521远离楼板3的一侧和角码板521远离框梁2的一侧。
41.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如下:
42.施工步骤一,分别在楼板3和底部和框梁2表面满铺碳纤维布,且分别形成第一碳纤维层43和第二碳纤维层51;
43.施工步骤二,先在每一柱体1外壁浇筑形成方管柱41,后在相邻的方管柱41相对的一侧分别开设安装槽411;
44.施工步骤三,将拱形件42的弯杆421两端分别抵入安装槽411,且使得拱形件42的方板422顶部抵接于框梁2底部;
45.最后,将角码件52的一端固定在楼板3,将角码件52的另一端固定在框梁2,且将若干角码件52沿楼板3的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从而完成房屋的加固。
4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