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房屋装修监管方法与流程

2023-09-09 12:41: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区块链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房屋装修监管方法。


背景技术:

2.新房交付时,收房时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发现阳台上的水电位置与施工图相比装反了——原本应该装在阳台右侧的水龙头、地漏、插座等,实际却装在了左侧,导致布局不合理,业主使用起来极不方便。
3.现有技术中,上述现象对于业主、物业以及施工方都是灾难性的,不仅业主的大量资金投入已经导致了入不敷出,动辄百万的购房资金掏空了几代人的钱包,这样的住房不光使用不方便甚至很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4.并且,对于物业而言,他们是最直接和业主进行问题对接的单位,如果施工方和物业所属为两个公司,那沟通起来更加困难,加上施工过程中的数据没有进行多方对其透明,使得物业方也很难针对问题对施工方进行追责。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房屋装修监管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房屋装修监管方法,所述房屋装修监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区块链平台搭建;
8.业主发布装修消息;
9.施工方进行装修;
10.物业进行装修监督;
11.装修的验收。
12.优选的,区块链平台搭建时,业主属于流程的发起方,负责发布装修需求给指定的施工方,并选择自己所在物业为装修安全责任的审核方,业主选择对应的装修施工项目类型并指定装修材料等并将产生的相关数据进行区块链存证;施工方为整个服务流程的服务提供方,用以将装修过程中涉及的装修设计图、材料清单、施工方式、施工周期以及施工人员信息进行区块链存证,通过查询服务,向业主、物业提供查询,同时作为物业一方进行装修违规操作审核的依据;物业方作为施工的监督者、审批者,将对施工方的重点操作例如砸墙行为进行监控审批做到对整栋楼的业主的生命安全负责,一旦出现安全隐患操作,立即叫停整个装修过程,并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
13.优选的,业主发布装修消息时,业主发布装修消息是整个流程的发起点,用以明确具体的装修需求;施工方与物业、业主进行沟通后,业主节点按照各个服务节点规定的要求将所需装修的类型、装修期望使用的耗材以及期望工时等数据信息通过调用智能合约的方式写入区块链平台,即业主将自己对于装修所期望的原始诉求信息作为初始数据写入区块
链系统中,由于业主对于装修等流程可能不完全了解,所以施工方可以在初版数据上进行扶正修改,并通过智能合约将所涉及到的装修设计图、材料清单、施工方式、施工周期以及施工人员信息信息数据进行区块链存证。
14.优选的,施工方进行装修时,施工方在和业主沟通之后就开始进行装修,装修的过程需要涉及到影像资料例如照片、视频监控等需要布置摄像头影像设备,布置好响应设备后则开始进行装修工作,施工方将整体的耗材信息、人员信息、施工工期、施工方案、施工照片以及录像数据信息通过智能合约的形式写入区块链平台,作为正在装修的依据,用户通过查询服务实时查看施工的相关数据,对于不认可或者有异议的地方及时指出并叫停进度。
15.优选的,物业进行装修监督时,物业方在进行房屋装修、维护以及返修时,作为施工过程的有效监督者加入到系统中来,实时了解、跟踪装修进程,并针对特定步骤进行严格地把关,并通过智能合约的形式,审批装修流程,在问题出现的初期及时叫停装修的进程,甚至通过现有的存证信息对装修公司人员的行为进行风险操作的预判断。
16.优选的,装修的验收时,当整个装修施工完成后,将进行施工的验收流程,一般的业主无法做到了解全部的验收流程以及验收时标准施工的验收标准,这时再次借助第三方的验收、鉴别的监理机构辅助进行验收,并开具合法有效的验收报告并通过智能合约的形式进行区块链存证。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8.本发明提出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房屋装修监管方法,通过构建的区块链架构平台,使得施工方在提供装修、维修以及改造等服务时,整个流程中包含的数据都在区块链中留痕,保证了整个流程的公开透明以及数据的安全可靠;物业通过区块链的防篡改特性结合实施监督、施工数据监测等方式,打击施工方非法拆改的行为。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1.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房屋装修监管方法,所述房屋装修监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2.(1)区块链平台搭建
23.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可以利用区块链的上述特点,将施工方施工材料、施工工期、施工过程等和业主设计原图纸、材料清单等以及物业对于装修的监控审批等产生的数据进行区块链存证,以保证信息的安全与可靠性。首先可基于区块链架构部署区块链
服务网络。其中,区块链框架可以是能够实现本技术实施例相应功能的任意区块链框架,例如,fabric、corda等。相应的,根据整个服务流程中施工方、业主和物业的不同角色(也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理机构对装修中的相应数据进行鉴别校对),可将其作为节点部署在区块链平台中。业主属于流程的发起方,负责发布装修需求给指定的施工方,并选择自己所在物业为装修安全责任的审核方,业主可选择对应的装修施工项目类型并指定装修材料等并将产生的相关数据进行区块链存证;施工方为整个服务流程的服务提供方,用以将装修过程中涉及的装修设计图、材料清单、施工方式、施工周期以及施工人员信息等进行区块链存证,通过查询服务,向业主、物业提供查询,同时作为物业一方进行装修违规操作审核的依据;物业方作为施工的监督者、审批者,将对施工方的重点操作例如砸墙等行为进行监控审批做到对整栋楼的业主的生命安全负责,一旦出现安全隐患操作,立即叫停整个装修过程,并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
24.(2)业主发布装修消息
25.业主发布装修消息是整个流程的发起点,用以明确具体的装修需求。施工方与物业、业主进行沟通后,业主节点按照各个服务节点规定的要求将所需装修的类型、装修期望使用的耗材以及期望工时等数据信息通过调用智能合约的方式写入区块链平台。即业主可将自己对于装修所期望的原始诉求信息作为初始数据写入区块链系统中,由于业主对于装修等流程可能不完全了解,所以施工方可以在初版数据上进行扶正修改,并通过智能合约将所涉及到的装修设计图、材料清单、施工方式、施工周期以及施工人员信息等信息数据进行区块链存证。这一过程也正好利用到区块链的全程留痕特性,方便对每一步进行追溯。施工方可以和业主持续进行交流咨询,这部分数据也可进行存证,以方便业主的后期维权。可适当在系统中引入第三方监理评鉴机构,对于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加以佐证从而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6.(3)施工方进行装修
27.施工方在和业主沟通之后就开始进行装修,装修的过程需要涉及到影像资料例如照片、视频监控等需要布置摄像头等影像设备。布置好响应设备后则开始进行装修工作。施工方将整体的耗材信息、人员信息、施工工期、施工方案、施工照片以及录像等数据信息通过智能合约的形式写入区块链平台,作为正在装修的依据,用户可以通过查询服务实时查看施工的相关数据,对于不认可或者有异议的地方可以及时指出并叫停进度,以免造成施工问题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后续对于其他装修项目的影响,做到尽早发现尽早解决,并且记录的数据也可用作之后维护、返修的依据,例如水管位置、电路走势等多走墙内的设施,有清楚的照片尺寸等数据,这样更方便后期的维修、返修工人精准定位问题,将破坏现有房屋的程度降至最低,节省维修、返修成本,从而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28.(4)物业进行装修监督
29.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方或者业主不了解楼房具体构造,导致诸如,不了解墙体承重结构而误砸承重墙出现楼梯结构不稳甚至塌陷、将装修用水泥倒入下水口,待水泥干涸后堵塞下水管道等不当操作导致整个楼住户收到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这都是施工方施工时未先了解房屋具体结构信息、甚至是施工方与业主为达到美观、便捷等目的恶意隐瞒而产生的。此时为了维护整栋楼业主的生命财产安全,物业方也需要介入到装修施工的过程中来,在进行房屋装修、维护以及返修时,作为施工过程的有效监督者加入到系统中来,实
时了解、跟踪装修进程,并针对特定步骤进行严格地把关,并通过智能合约的形式,审批装修流程。在问题出现的初期及时叫停装修的进程,甚至可以通过现有的存证信息对装修公司人员的行为进行风险操作的预判断,防患于未然,这无疑将极大减少装修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更好的保护业主的生命财产安全。
30.(5)装修的验收
31.当整个装修施工完成后,将进行施工的验收流程,一般的业主可能无法做到了解全部的验收流程以及验收时标准施工的验收标准,这时可以再次借助第三方的验收、鉴别的监理机构辅助进行验收,并开具合法有效的验收报告并通过智能合约的形式进行区块链存证。依据验收报告的详情,将不符合标准的部分反馈给施工方以及对应的业主,业主在验收未完成之前不支付费用,或将费用预支付到中间平台代为合理保管,以防施工方收到装修款项并且已经验收后联系不上、不作为、反馈不及时以及恶意拖延整改、返修的工时等现象的发生。保障业主可以更快更有保障的入住新房。对于发现装修问题时,一旦出现责任方划分时,及时出示整个施工过程中存证的相关数据给司法机关,使其更快捷有效地进行责任的判定,从而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
3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