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中置蜂窝构造的防眩光中空玻璃的制作方法

2023-04-05 21:07: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玻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置蜂窝构造的防眩光中空玻璃。


背景技术:

2.在我国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展示建筑,如展览馆、博物馆、文化馆等被设计和建造,并采用了各种类型的展示方式和光线设计方案以避免眩光给人的视觉带来的不适,同时更好地满足不同展品的展示需要。
3.在展示建筑中,进入建筑物内部的光照以及室内环境低照度的强烈反差是造成建筑眩光的重要原因之一,现有技术中通过遮阳网等装置来避免直射光进入室内,从而达到防眩光的目的,但其在使用过程中,遮住了大量的阳光,造成室内昏暗,需要大量的照明灯,同时建筑玻璃的隔热功能还存在不足,使室内的温度容易流失,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文件提出了一种中置蜂窝构造的防眩光中空玻璃。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中置蜂窝构造的防眩光中空玻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使用过程中,遮住了大量的阳光,造成室内昏暗,需要大量的照明灯,同时建筑玻璃的隔热功能还存在不足,使室内的温度容易流失的缺点。
5.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中置蜂窝构造的防眩光中空玻璃,包括第一钢化玻璃、第二钢化玻璃和固定式蜂窝构造,所述第一钢化玻璃和第二钢化玻璃之间设有空腔,所述固定式蜂窝构造位于空腔内;
7.所述第一钢化玻璃和第二钢化玻璃之间的边缘处设有对第一钢化玻璃和第二钢化玻璃进行分隔的支撑组件;
8.所述第一钢化玻璃和第二钢化玻璃之间设有对第一钢化玻璃和第二钢化玻璃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组件。
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两个铝条,两个铝条的一侧均开设有卡口,两个卡口之间卡接有隔热卡条。
10.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组件为密封结构胶,所述密封结构胶涂装在第一钢化玻璃和第二钢化玻璃之间的边缘处,且所述密封结构胶与支撑组件固定粘接。
11.进一步的,所述铝条靠近第一钢化玻璃或第二钢化玻璃的一侧均涂覆有用于密封及粘结固定的丁基胶。
12.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卡条靠近固定式蜂窝构造的一侧均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均设有干燥剂,所述安装槽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盖板,盖板的一侧均开设有多个气孔。
13.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卡条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肋条。
14.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15.本技术中,通过在两个铝条之间安装隔热卡条的设置,使得通过隔热卡条能够对两个铝条进行分隔,避免了室内温度的流失,保证了产品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了产品的隔热效果;
16.本技术中,通过在隔热卡条上开设有安装槽并在安装槽内设干燥剂的设置,使得通过干燥剂能对第一钢化玻璃和第二钢化玻璃之间的水汽进行吸收,避免第一钢化玻璃和第二钢化玻璃之间出现起雾的现象;
17.本技术中,通过在隔热卡条上固定多个肋条的设置,使得隔热卡条在使用时,能够通过多个肋条对隔热卡条进行加固,提高产品使用的稳定性。
18.本技术中,能够对两个铝条进行分隔,避免了室内温度的流失,保证了产品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了产品的隔热效果,同时通过干燥剂能对第一钢化玻璃和第二钢化玻璃之间的水汽进行吸收,避免第一钢化玻璃和第二钢化玻璃之间出现起雾的现象。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中置蜂窝构造的防眩光中空玻璃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中置蜂窝构造的防眩光中空玻璃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中置蜂窝构造的防眩光中空玻璃的支撑组件剖视分解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
23.1、第一钢化玻璃;2、第二钢化玻璃;3、固定式蜂窝构造;4、支撑组件;5、密封结构胶;6、铝条;7、卡口;8、隔热卡条;9、安装槽;10、干燥剂;11、盖板;12、气孔;13、肋条。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描述。
25.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此外“连通”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通。其中,“固定”是指彼此连接且连接后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位用语,例如,“内”、“外”、“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位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技术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
26.本技术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2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28.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29.实施例1
30.参照图1-图3,一种中置蜂窝构造的防眩光中空玻璃,包括第一钢化玻璃1、第二钢化玻璃2和固定式蜂窝构造3,固定式蜂窝构造3为现有技术,其安装步骤和结构均与公开号为cn112814535a中公开的相同,第一钢化玻璃1和第二钢化玻璃2之间设有空腔,固定式蜂窝构造3位于空腔内;第一钢化玻璃1和第二钢化玻璃2之间的边缘处设有对第一钢化玻璃1和第二钢化玻璃2进行分隔的支撑组件4,支撑组件4用于对第一钢化玻璃1和第二钢化玻璃2进行支撑和固定,保持结构的稳定性;第一钢化玻璃1和第二钢化玻璃2之间设有对第一钢化玻璃1和第二钢化玻璃2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组件,密封组件用于对第一钢化玻璃1和第二钢化玻璃2的边缘处进行密封,避免水和异物进入到空腔内。
31.参照图3,支撑组件4包括两个铝条6,两个铝条6的一侧均开设有卡口7,两个卡口7之间卡接有隔热卡条8,隔热卡条8为注塑制品,起到对两个铝条6之间进行隔断的效果,减少热量的传导,降低温度的流失。
32.实施例2
33.参照图1-图3,一种中置蜂窝构造的防眩光中空玻璃,包括第一钢化玻璃1、第二钢化玻璃2和固定式蜂窝构造3,固定式蜂窝构造3为现有技术,其安装步骤和结构均与公开号为cn112814535a中公开的相同,第一钢化玻璃1和第二钢化玻璃2之间设有空腔,固定式蜂窝构造3位于空腔内;第一钢化玻璃1和第二钢化玻璃2之间的边缘处设有对第一钢化玻璃1和第二钢化玻璃2进行分隔的支撑组件4,支撑组件4用于对第一钢化玻璃1和第二钢化玻璃2进行支撑和固定,保持结构的稳定性;第一钢化玻璃1和第二钢化玻璃2之间设有对第一钢化玻璃1和第二钢化玻璃2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组件,密封组件用于对第一钢化玻璃1和第二钢化玻璃2的边缘处进行密封,避免水和异物进入到空腔内。
34.参照图3,支撑组件4包括两个铝条6,两个铝条6的一侧均开设有卡口7,两个卡口7之间卡接有隔热卡条8,隔热卡条8为注塑制品,起到对两个铝条6之间进行隔断的效果,减少热量的传导,降低温度的流失。
35.参照图2,密封组件为密封结构胶5,密封结构胶5涂装在第一钢化玻璃1和第二钢化玻璃2之间的边缘处,且密封结构胶5与支撑组件4固定粘接,密封结构胶5是能承受较大荷载,且耐老化、耐疲劳、耐腐蚀,在预期寿命内性能稳定,适用于承受强力的结构件粘接的胶粘剂,通过密封结构胶5对第一钢化玻璃1和第二钢化玻璃2之间进行密封,铝条6靠近第一钢化玻璃1或第二钢化玻璃2的一侧均涂覆有用于密封及粘结固定的丁基胶,通过丁基胶将铝条6与第一钢化玻璃1和第二钢化玻璃2固定在一起。
36.参照图3,隔热卡条8靠近固定式蜂窝构造3的一侧均开设有安装槽9,安装槽9内均设有干燥剂10,安装槽9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盖板11,盖板11的一侧均开设有多个气孔12,干燥剂10则对第一钢化玻璃1和第二钢化玻璃2之间的水汽进行吸收,避免内部起雾,隔热
卡条8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肋条13,肋条13起到对隔热卡条8进行加固的作用。
37.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为:安装时,将固定式蜂窝构造3放置在第一钢化玻璃1上,通过隔热卡条8对两个铝条6进行连接,并在铝条6上涂覆丁基胶,然后将组合好的支撑组件4粘在第一钢化玻璃1上,再盖上第二钢化玻璃2,待固定稳定后,在第一钢化玻璃1和第二钢化玻璃2之间打上密封结构胶5,保持第一钢化玻璃1和第二钢化玻璃2之间的密封性,而干燥剂10则对第一钢化玻璃1和第二钢化玻璃2之间的水汽进行吸收,避免内部起雾。
38.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