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饲喂器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12:1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饲喂 地说 养殖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养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饲喂器。


背景技术:

2.当前畜牧养殖舍内自动饲喂器主要为绞龙结构,现有绞龙结构自动饲喂器,绞龙主壳体为圆柱形,在绞龙主壳体的下料器进料口处存在切料、卡料等情况,同时下料器进料口处存在饲料翻滚情况,导致电机做克服饲料翻滚做无用功增多,设备运行电流较大。
3.同时,自动饲喂器的下水组件与饲喂器分离布置,施工效率低,施工成本高,且下水组件不具备排污功能,受水质影响大,下水不精准,不满足现有使用需求。
4.因此,如何提高自动饲喂器下料稳定性,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饲喂器,以提高自动饲喂器下料稳定性。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饲喂器,包括绞龙下料器,其料管包括进料口和出料口,以及连通所述进料口至所述出料口的绞龙,所述绞龙为沿其输料方向叶片直径渐扩设置的锥形绞龙,所述料管为与所述锥形绞龙送料配合的锥形料管。
8.优选地,在上述饲喂器中,所述绞龙下料器靠近其进料口位置设置位于所述绞龙轴端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直连或联轴器连接所述绞龙的旋转轴的驱动电机,以及控制所述驱动电机动作的控制器。
9.优选地,在上述饲喂器中,所述锥形料管包括架撑所述锥形绞龙的轴套,和设于所述轴套输送末端的主壳体,所述进料口开设于所述轴套的顶部,所述主壳体为拱门结构,所述出料口设于所述主壳体的底部;
10.所述轴套和所述主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轴套的内壁设为与所述锥形绞龙匹配的锥形结构。
11.优选地,在上述饲喂器中,所述轴套与所述主壳体连接的一端设有内衬管,所述内衬管伸入所述主壳体内部,所述内衬管与所述轴套的送料末端过渡连接。
12.优选地,在上述饲喂器中,所述主壳体的端部还设有对其进行封盖的前端盖。
13.优选地,在上述饲喂器中,所述进料口设有对连通饲料输送管道的配量器,所述饲料输送管上开设连通所述配量器的第一开口,所述饲料输送管外套有转动罩设于所述第一开口上的密封上盖,所述密封上盖包括转动连通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二开口,或转动封盖所述第一开口的密封部;
14.所述饲料输送管上还设有拨动所述密封上盖转动的拨片开关。
15.优选地,在上述饲喂器中,所述配量器设有连通所述进料口至所述饲料输送管道的存料斗,所述存料斗的侧面设置观察窗,以及封盖所述观察窗的观察窗端盖。
16.优选地,在上述饲喂器中,所述饲料输送管道为赛盘管链输送管道。
17.优选地,在上述饲喂器中,还包括与所述绞龙下料器配合的下水模组,包括竖向并列布置的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所述第一水管的顶部设为进水口,所述进水口内设置筒型滤芯,所述第二水管的顶部伸出有连通所述进水口的净化腔的旁通管;
18.所述第一水管的底部设为对过滤后的污水进行排出的排污口。
19.优选地,在上述饲喂器中,所述第二水管由上至下顺序布置有电磁阀和流量计,所述电磁阀为手自一体电磁阀。
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饲喂器,包括绞龙下料器,其料管包括进料口和出料口,以及连通进料口至出料口的绞龙,绞龙为沿其输料方向叶片直径渐扩设置的锥形绞龙,料管为与锥形绞龙送料配合的锥形料管。绞龙螺旋转动,将饲料由进料口输送至出料口进行自动饲喂,绞龙采用锥形绞龙结构,与锥形料管配合进行饲料时输送,在送料方向上绞龙的直径渐扩,则绞龙相邻的两个螺旋之间,饲料推进的空间变大,对于进料口饲料填满的情况,后续的螺旋饲料填充率降低,使得绞龙转动对饲料的摩擦力减少,减小饲料涡流,避免饲料翻滚,提高了饲喂器下料稳定性。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饲喂器中绞龙下料器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饲喂器中配量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饲喂器中下水模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饲喂器,提高了自动饲喂器下料稳定性。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如图1

图3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饲喂器中绞龙下料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饲喂器中配量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饲喂器中下水模组结构示意图。
2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饲喂器,包括绞龙下料器,其料管1包括进料口2和出料口3,以及连通进料口2至出料口3的绞龙4,绞龙4为沿其输料方向叶片直径渐扩设置的锥形绞龙,料管1为与锥形绞龙送料配合的锥形料管。绞龙4螺旋转动,将饲料由进料口2输送至出料口3进行自动饲喂,绞龙4采用锥形绞龙结构,与锥形料管配合进行饲料输送,在送料方向上绞龙4的直径渐扩,则绞龙相邻的两个螺旋之间,饲料推进的空间变大,对于进料口2饲料填满的情况,后续的螺旋饲料填充率降低,使得绞龙4转动对饲料的摩擦力减少,减小饲料涡流,避免饲料翻滚,提高了饲喂器下料稳定。
29.具体地,以任意相邻的两端螺旋之间的排料为例,前序的第一段螺旋的排料体积v1,等于该段螺旋长度s1内饲料下落的体积;相邻后序的第二段螺旋,接收绞龙4转动输入的第一段螺旋的排料体积v1,同时具有该段螺旋长度s2内冗余的饲料下落体积v2,即其排料体积为v1 v2,其余段以此类推。
30.锥形绞龙水平均匀落料的条件是,各阶段螺旋每单位长度内,每转的下料体积相等,因此绞龙做成锥形,后序的每个螺旋内冗余体积增加,降低了绞龙始端饲料填充率,后序螺旋随绞龙转动与饲料摩擦力减少,减小饲料涡流,避免饲料翻滚。
31.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绞龙下料器靠近其进料口2位置设置位于绞龙轴端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直连或联轴器连接绞龙的旋转轴的驱动电机5,以及控制驱动电机5动作的控制器6。绞龙4的转动由驱动装置提供转动动力,驱动装置直接设于绞龙4的轴端,由驱动电机5与绞龙连接。
32.适应不同的饲喂器规格,驱动电机5可直接连接绞龙下料器,也可以通过联轴器进行布置,满足不同规格的布置要求。
33.驱动电机的转动和转动方向由控制器进行控制,通过控制器控制饲喂器满足不同需求下饲喂器的供料速度需要。
34.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锥形料管包括架撑锥形绞龙的轴套11,和设于轴套输送末端的主壳体12,进料口2开设于轴套11的顶部,主壳体12为拱门结构,出料口3设于主壳体12的底部;轴套11和主壳体12可拆卸连接,轴套11的内壁设为与锥形绞龙匹配的锥形结构。
35.锥形绞龙设于锥形料管内,锥形料管包括轴套11和主壳体12两部分,轴套11用于锥形绞龙的转动支撑,同时作为锥形绞龙的外壳,主壳体12设于轴套11的末端,主壳体12呈拱门结构,拱门结构的底部设为出料口3,饲料经轴套11始端顶部的进料口2输入,由绞龙4输送至主壳体12位置,并经出料口3排出。主壳体12和轴套11为可拆卸结构,同时,主壳体12的内壁为与轴套11匹配的锥形结构,满足锥形绞龙匹配需求,并减少饲料输送与主壳体内壁的接触。
36.进一步地,轴套11与主壳体12连接的一端设有内衬管,内衬管伸入主壳体12内部,内衬管与轴套11的送料末端过渡连接。主壳体12内部设置内衬管,由内衬管直接与轴套过渡连接,避免饲料进入主壳体内,减少接触,避免卡料。
37.进一步地,主壳体12的端部还设有对其进行封盖的前端盖7。通过可拆卸的前端盖7,可便利进行主壳体12和轴套11的拆卸,便于维护。
38.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进料口2设有对连通饲料输送管道的配量器8,饲料输送管上开设连通配量器的第一开口,饲料输送管外套有转动罩设于第一开口上的密封上盖9,密封上盖9包括转动连通第一开口的第二开口,或转动封盖第一开口的密封部;饲料输送管上还设有拨动密封上盖转动的拨片开关10。
39.饲喂器用于饲料的自动供料,其饲料来自饲料输送管道的供给,针对不同圈养环境,需要定时、定量控制。设置配量器8在饲喂器的进料口,对饲料的供给量进行控制。
40.配量器8连接饲料输送管道和饲喂器,饲料首先输送到配量器8内,通过驱动电机5控制锥形绞龙带动饲料的连续饲喂,控制器6内写入锥形绞龙的转速和方向,饲料由进料口的连续输入量,可通过配量器进行计量。
41.配量器8的顶部连通饲料输送管道,饲料输送管上开设第一开口连通配量器8,饲
料输送管外套设密封上盖9,密封上盖9可设置为环状结构,与可以设置为盖板结构。密封上盖9包括密封部和第二开口,通过密封上盖9在饲料输送管外圈的转动,可将其调为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位置对应的供料状态,或第一开口由密封部封盖的断开状态。密封上盖9的位置调整通过设置拨片开关10进行主动调整。通过设置位置可调的密封上盖9结构,实现对饲料输送管道送料的主动控制,便于饲喂器和配量器的结构调整、维护。
42.具体地,配量器8设有连通进料口2至饲料输送管道的存料斗,存料斗的侧面设置观察窗,以及封盖观察窗的观察窗端盖11。存料斗内储存预定量饲料,保证饲料的持续输送,观察窗可对存料斗内饲料存量和输送情况实时观测,提高观测和维护便利性。
43.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饲料输送管道为赛盘管链输送管道。
44.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与绞龙下料器配合的下水模组,包括竖向并列布置的第一水管12和第二水管13,第一水管12的顶部设为进水口14,进水口14内设置筒型滤芯15,第二水管13的顶部伸出有连通进水口14的净化腔的旁通管16;第一水管12的底部设为对过滤后的污水进行排出的排污口。供水管路由第一水管12顶部的进水口14通入,进水口14内设有筒型滤芯15,对水进行净化,净水排出筒型滤芯15外圈的净化腔,第二水管13由其顶部的旁通管16将净水腔内的净水引出,并由第二水管13底部的出水口排出用于饲喂。
45.筒型滤芯15过滤的杂质由第一水管12的底部排污口排出,排污口安装螺盖,用于第一水管12封闭,需要排污时,打开螺盖,将其内杂质导出。
46.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水管13由上至下顺序布置有电磁阀17和流量计18,电磁阀17为手自一体电磁阀。通过第二水管13上的电磁阀17和流量计18,对下水模组的供水量进行主动控制,将电磁阀17采用手自一体电磁阀,由手动球阀19手动开启,即可实现远程电控制,也可以在故障时切换为手动模式,保证正常供水。为便于对筒型滤芯的更换,在进水口的上端设置引流套筒,引流套筒为三通结构,引流套筒的内孔用于更换筒型滤芯的容纳腔,便于滤芯的更换。
47.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