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悬浮式墙筒鱼礁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03:1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海洋工程 近海 水环境 构建 生态型


1.本发明属于海洋工程和水环境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长江口近海构建生态型鱼礁。


背景技术:

2.长江口为淤泥质海岸的河口,近海底部被一片片的“浮泥”覆盖,浮泥下是深厚的淤泥层。在长江口海洋牧场中,由于海滩淤泥层较厚,传统的鱼礁放置后即有一半高度的鱼礁体沉陷于浮泥和淤泥中,随后的泥沙淤积,又不断被覆盖,鱼礁所剩无几。长江口滩面浮泥、淤泥是普遍存在,有的有1.0m多厚的浮泥层。现状的鱼礁大多数都是刚性结构,混凝土结构居多,所以重量大、软土地基无法承受,且施工不便,扔下去,就无法再管理。浮泥淹没淤泥沉陷、泥沙淤积,大多数鱼礁会失去一半以上的功能,有的甚至几年后就无踪无影。
3.长江口近海为咸淡水交汇的温带河口水域,在渔业上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经济水域,适宜渔业养殖,海洋经济、海洋开发。但由于环境污染、生境破坏、过度捕捞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物资源衰退严重,局部水域呈现生态荒漠化趋势。经济渔业对象产量显著下降,渔业资源呈退化趋势,这种状况亟需改变。
4.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目前国内外已经广泛的开展人工鱼礁建设,进行近海海洋生物栖息地和渔场的修复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投放人工鱼礁的目的也不再仅仅限于聚集鱼群增加渔获量,在增殖和优化渔业资源、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拯救珍稀濒危生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5.目前,建设人工鱼礁的材料种类繁多,传统的有各种不同形状的混凝土鱼礁;利用废旧船舶和车辆作为人工鱼礁;将废旧轮胎捆扎成塔形、方形等所需的形状,投放于预定海域作为人工鱼礁;以天然石块直接投放于海底堆叠成一定形状的鱼礁;以塑料构件为原材料制成的鱼礁;钢质材料制成的框架式鱼礁等等。形状有方形、十字形、三角形、框架型、梯形等等,设置于长江口浮泥和淤泥中,最终都形成“垃圾堆”式的鱼礁。
6.由于重量较大,使这些传统的鱼礁都很容易淹没于浮泥中,沉陷于淤泥里。有关资料表明,过去在长江口海洋牧场中设置的高度在2m以内的混凝土框架等鱼礁,基本都沉陷于浮泥和淤泥中,根本发挥不了其应有的功能。其次,现状鱼礁材料都是混凝土、塑料等“冷性”材料,缺少亲和力,鱼类、水生物等都需要先去适应,然后才能成为鱼类的栖息场所。但此时鱼礁已沉陷于淤泥中,可供鱼类、水生物的基床已所剩无几,鱼礁功能从而大打折扣。
7.综上所述,鱼礁是海洋牧场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可以改变海洋中鱼类的生存环境,起到增殖、聚集的效果。因此,长江口海洋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鱼礁设置,但长江口滩面浮泥、淤泥较厚,不利于布置传统的鱼礁。


技术实现要素:

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对长江口的近海区域,利用鱼礁修复水生态,克服现有技术的局限,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悬浮式墙筒鱼礁装置,该装置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制作、装配式施工该装置悬浮于浮泥层中,适用于淤泥地基支撑,特别适用于长江口海洋牧场的建设;结构简单,生态环保,节省投资,施工方便,设施可靠。
9.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悬浮式墙筒鱼礁装置,包括支撑体、鱼礁体;支撑体包括浮柱和位于浮柱下部的圆弧底;圆弧底内填配重;鱼礁体为墙筒,固定在浮柱的上部;鱼礁体的中间为顶面开口的中心筒体;中心筒体外的各墙体互相围合形成若干开敞空间和围合空间从而构成外围筒体;开敞空间和围合空间通过墙体上开设的孔洞互相连通,且和鱼礁装置外水域连通。
10.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浮柱为一个圆柱体,外壳为钢筋笼,采用eps泡沫板填充。
11.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圆弧底下设置多个短腿。
12.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墙体由直线墙与弧形墙对接形成t型,包括长t型墙和短t型墙,直线墙均径向布置,位于长t型墙端部的弧形墙围合组成中心筒体;短t型墙嵌入两个长t型墙的直线墙之间,相交形成开敞空间和围合空间,并形成外围筒体。
13.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墙体由网格、竹筏和填料组成;墙体采用网格包裹;于墙体的网格内侧和底部布置竹筏形成空腔,空腔内设填料。
14.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墙体上的孔洞错开布置,开洞面积比为30%至50%,且孔洞有大有小。
15.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鱼礁体的顶部设有顶盖,顶盖为一个圆环板,内圈形状与中心筒体的开口形状相同,顶盖设在长t型墙的顶部。
16.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顶盖设有板孔,顶盖的顶面种植沉水植物。
17.本发明为近海中一种落地的悬浮鱼礁,目前没有采用植物材料制作的鱼礁,也没有以墙围建的墙筒式鱼礁。材料和形式都有创新,这种鱼礁既接地气,又不沉陷,能适应鱼类等生物都喜欢底面觅食、栖息的特性。竹筏的低碳环保,为生物的多样性提供基床。如何将墙筒鱼礁完整的控制在浮泥层中或淤泥层顶面上,达到定点悬浮是本发明的关键技术。
18.本发明具有三大创新点:鱼礁制作材料主要为竹筏,具有亲和性、生态性;鱼礁构成空间为墙筒式、多空间;鱼礁工作形态为悬浮式,类似不倒翁。为一种资源节约、低碳环保的鱼礁新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9.1.为使人工鱼礁在淤泥质地基上保持稳定不发生淤埋,本发明的墙筒鱼礁装置在给定的投放环境下能保持稳定,不发生淤埋,其在潮流作用下不会倾覆。
20.2.空间构成丰富,增大了鱼礁的使用效果,不同空间的连通,增大了水流的上升。柔性材料的应用,既提高了鱼礁的亲和性,又减少投资。该装置简单实用,制作成本低,安全可靠,便于投放,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21.3.本装置采用不倒翁平衡原理,结构简单,减小了装置的摇摆,增大了稳定性。无复杂零件的加工,使用方便,制造成本低廉。结构简单,思路独特,解决倾覆效果显具,具有一两拨千金的效果,无需人工控制,无需任何动力;在潮流外力解除后,能自动调整、自动平衡。
22.4.构件标准,便于通用,便于标准化制作,工厂化制作,装配式施工;结构简单,安
全可靠。
附图说明
23.图1顶盖平面布置图。
24.图2鱼礁体平面布置图。
25.图3浮柱平面布置图。
26.图4墙筒鱼礁装置剖面图。
27.图5长t型墙平面图。
28.图6短t型墙平面图。
29.图7鱼礁墙体剖面图。
30.图8墙筒单元组装示意图。
31.图9墙筒空间构成平面示意图。
32.图10鱼礁装置悬浮状态示意图。
33.图11鱼礁装置悬浮和支撑状态示意图。
34.图12潮流时鱼礁装置受力状态示意图。
35.图中标号示意为:
36.浮柱1;圆弧底2;鱼礁体3;顶盖4;短腿5,长t型墙6;短t型墙7;中心筒体8;钢筋笼9;围合空间10;开敞空间11;长t型墙中心线12;竹筏13;孔洞14;网格15;填料16;eps泡沫板17;u型拉手18;墙筒单元19;沉水植物20;板孔21;插孔22;浮泥层23;淤泥层24;水面25。
37.重力g;浮力f;浮力中心a;重力中心b;潮流t。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3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1.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2.一、主要构件和作用
43.本发明的悬浮式墙筒鱼礁装置主要构件包括支撑体(包括浮柱1和圆弧底2)、鱼礁体3和顶盖4。该装置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制作、装配式施工。
44.1、支撑体
45.如图4所示,支撑体由浮柱1和圆弧底2组成,其作用是为鱼礁体3提供支撑。浮柱1为圆柱体,其下连接圆弧底2,两者组成墙筒式鱼礁的承载体。浮柱1主要是提供浮力,圆弧底2主要是为整个装置悬浮提供稳定性。
46.(1)浮柱1:如图3所示,浮柱1为一个圆柱体,外壳为钢筋笼9,采用eps泡沫板17填充。浮柱1顶面为平面,浮柱1的直径与墙筒布置匹配,浮柱1高度由本装置所需要的浮力计算确定。浮柱1的两侧可配有u型拉手18。
47.钢筋笼9由网片编织而成,网片可采用冷拔热镀锌钢丝,电阻压焊而成。钢筋笼9采用eps泡沫板17填充,eps泡沫板具有吸水性小、抗腐、防冻、抗氧化、抗紫外线的轻质材料,不受海水、化学品、油渍及水生物的侵蚀;无污染、不破坏环境;质量轻及较高的机械强度等特点。使用寿命至少长达10年以上,除遇强自然力及人为的不当使用,几乎不需花费任何保养和维修费用。组装简易、快速、灵活、造型多样化,整体采用模块结构,可配合各种状况的需要,确定钢筋笼9尺寸大小和形状;造价便宜,可省下维护、保养、更替、检修的费用及时间。
48.(2)圆弧底2:如图4所示,支撑体底部为圆弧底2,上口直径与浮柱1直径相等,高度大于等于浮柱1高度的一半。外壳为密网片制作,形成一个锅形的空箱体,且圆弧底网片与浮柱网片连成一体。
49.圆弧底2的容积应与配重的体积相等,可通过调整圆弧底的高度。圆弧底填装沙袋,沙袋相互连接,并与网片相连接;满足配重后其上面再铺设eps泡沫板,以压紧沙袋始终保持在圆弧底2。
50.为便于该装置直立放置,圆弧底2弧形面处宜对称设置四个短腿5。圆弧底2有利于重心低置,使本装置悬浮在水中或浮泥中时,能像个不倒翁。
51.圆弧底2通过填充配重的沙袋,以降低整个鱼礁装置的重心。在浮柱1尺寸确定后,以配重调整其高度,并以配重控制摇晃。为了降低装置的重心,因此设置圆弧底2,并在底部填充沙袋,以使整个装置重心降低,这样可减少装置的摇摆。
52.2、鱼礁体
53.如图2、图4、图5、图6、图8、图9所示,鱼礁体3为墙筒式,鱼礁体3的中间为顶面开口的中心筒体8,墙体由长t型墙6和短t型墙7组成,t型墙为两种尺寸不同的墙体,但墙体结构形式相同。
54.(1)墙筒式鱼礁构成
55.鱼礁体为墙筒式,由直立的墙体构成。有长t型墙6和短t型墙7两种不同形式,两种墙体均径向布置,围合组成墙筒;形成开敞空间11和围合空间10,并构成外围筒体,两种不同的空间又由墙体上设置的孔洞14相互沟通,增加了空间的连通性;墙筒式鱼礁因整体比重小,悬浮于浮泥和淤泥中,特别适用于长江口的浮泥或淤泥的滩面。
56.墙筒由墙体围合,空间构成丰富,有围合空间10、开敞空间11。如图2、图8和图9所示,单个鱼礁装置有1个中间圆形的中心筒体8,构成中间围合空间。图中所示的60度夹角仅为一种示意,整个鱼礁体被均匀分成6个墙筒单元19。中心筒体8四周有6个扇形的围合空间10,外围又有12个开敞空间11。由开敞空间11到围合空间10,由外至内,层层递进,丰富了空间构成。中间围合空间的中心筒体8、围合空间10顶部均与外部连通,形成水流向上,空间连
通。多个围合空间10可营造静水区,既可作为静谧场所,又能提供产卵保育场所,能给鱼儿提供躲避风浪和天敌的藏身之地。
57.开洞的墙体直立分列构成墙筒,整个鱼礁装置类似于消浪栅、消浪排,可以削减波浪,营造局部平静的环境,缓解水流、风浪对鱼礁装置的冲击,保证了鱼礁装置的稳定性。
58.通过构件组装形成墙筒式鱼礁,使水流向上运动,形成上升流,把营养丰富的海水带上来,吸引鱼群前来觅食;能产生阴影,许多鱼类喜欢阴影,故愿意游过来;墙体围合空间能给鱼儿提供躲避风浪和天敌的藏身之地。
59.如图7所示,墙体主要材料为毛竹,其具有较强的生物亲和力,易于藻类等水生生物的附着生长,形成饵料场。竹筏13可以作为一些水生生物的产卵场。墙筒围合的不同空间,通过两种形式的墙体的不同布置,将鱼礁分成相对独立的多种空间。如图9所示,每个墙筒单元19中,可以提供缓冲的变形空间,即开敞空间11,以减缓浪流力冲击;相对静谧空间,即围合空间10,为鱼类生物产卵育苗。非刚性墙筒可以保持半柔性鱼礁体基本形状,并将鱼礁内部空间分割形成多个空间,增加阴影和生物附着空间。
60.(2)墙体尺寸与布置
61.1)长t型墙6:如图5所示,长t型墙6是墙筒的主要构件,由直线墙与弧形墙组成,直线与弧形对接,形成t型。直线墙为径向布置,长度宜大于1.0m,其端头为弧形墙,其半径宜大于0.5m;直线与弧形对接,形成t型。单个鱼礁装置有6个长t型墙,两两相互以弧形端对接,弧形端组成一个圆形的中间围合空间,即中心筒体8。
62.墙体底端与浮柱1固结,由墙体的网格与浮柱的网片焊接,或采用钢丝绑扎。
63.2)短t型墙7:如图6所示,短t型墙7是墙筒的主要构件,由直线墙与弧形墙组成,直线与弧形对接,形成t型。直线墙为径向布置,长度宜大于0.5m,可约为长t型墙6的直线墙长度的一半,其端头为弧形墙,其半径按照2个径向布置的长t型墙之间的距离确定。
64.单个鱼礁装置有6个短t型墙7,分别于两个长t型墙6中间设置。每个短t型墙7的弧形端与长t型墙6中间的企口相互对接,弧形端内侧组成1个扇形的围合空间10,外侧组成2个扇形开敞空间11。
65.同样,短t型墙7的墙体底端与浮柱1固结,由墙体的网格15与浮柱的网片焊接,或采用钢丝绑扎。
66.(3)墙体结构与构造
67.1)结构:如图7所示,墙体包括网格15、竹筏13和填料16。墙体为一块夹心板,墙厚宜大于500mm。不论墙体大小,所有墙体均采用网格15包裹。墙体顶端对称设置两个挂孔,以便于搬运。墙体根据强度需要,可采用加筋措施。墙体顶端为开口状,即设置网格15,但不设竹筏13,以便于作为填料通道。墙体底端为封闭状,即网格15和竹筏13均设置。
68.2)连接与开洞:所有墙体底端与浮柱1固结,由墙体的网格15与浮柱1的网片焊接,或采用钢丝绑扎,长t型墙6顶端与顶盖4铰接。所有墙体均布置孔洞14,开洞面积比为30%至50%,开洞位置应错开布置,且洞有大有小,可优化墙体受力状态。洞口四周宜加强,以满足墙体结构强度。
69.3)构造:
70.网格15:网格15和竹筏13组成支撑外墙,网格15采用镀锌钢筋制作,直径由强度需要确定,网目一般大于300mm左右。网格尺寸、形状相同,安装方式相同,便于标准化生产和
安装。
71.竹筏13:网格15内侧布置竹筏13,竹筏13为竹片编织网状结构,网目可大可小,一般可采用常规的竹筏;竹筏由铁丝绑扎于网格15上,两者相互依存,一般每片竹筏有2至5个绑扎点即可。竹筏13既能降解水中有害物质,又能为水中微生物附着生长和繁殖提供空间,增多的微生物又能更多的促进水中污染物的降解。良性循环,生态环保。竹筏13的亲和性,为浮游生物提供栖息地,从而也为鱼类提供了生物链。竹筏即使是多年后腐烂了,也能为水生物提供食物链。
72.填料16:填料16可以优选煤渣,也可以是其它材料。按需要设置,可以是一种材料煤渣,也可以是两种材料分层设置。
73.填料16均采用袋装,如煤渣装袋形成煤渣袋,煤渣袋填充于网格15和竹筏13形成的空腔内,其作用是构建具有空隙的墙体,为水中较小的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并可净化水质。用于存储吸附料煤渣的袋为透水材料,可采用土工布,其网目应小于煤渣的粒径;采用袋装便于施工,袋的大小以装料后一人能够搬动为宜。
74.煤渣的综合利用大大地减少了固体废物的产生量,节约了固废的占地面积,避免其造成的许多污染问题,大量地利用煤渣,既节约了资源、能源,又创造了经济价值。
75.外层的竹筏13既能降解河道中有害物质,又能为河道中微生物附着生长和繁殖提供空间,不断促进河水中污染物的降解。竹筏13属于自然生态材料,具有生物亲和性,表面粗糙,比表面积大。我国竹类资源丰富,竹子因其成本低,可再生,环境污染低,可自身降解。竹子材质天然,具有良好的生物亲和性,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材料,目前以竹纤维为原料制备成的新型竹纤维生物膜载体对水处理的效果比较稳定。竹筒从中部剖开成片,编织成网片垂直叠放在分隔墙的空箱内。竹片表面附着的微生物磷脂含量和脱氢酶活性较大,能为微生物附着生长和繁殖提供空间,能不断促进水中污染物的降解。
76.以上所述构建墙筒鱼礁的墙体材料重量较轻,又是有水的浮力作用。网格15、竹筏13和煤渣袋等均为标准构件,具有通用性,因此,便于工厂制作,便于现场安装。
77.3、顶盖
78.如图1所示,顶盖为一个圆环板,外直径与浮柱1相等,内直径与墙体鱼礁的中心筒体8直径相等,形成中间围合空间。顶盖4采用塑料制作,为覆盖盘,设置于墙体顶面。主要作用是将墙体顶与顶盖4铰接,使墙筒形成一个整体,以增加墙筒的稳定性。当墙体安装完毕,按照墙体位置盖上顶盖4,使用u形卡从顶盖顶面的卡孔插入,即形成对墙体顶的约束;u形卡采用塑料制作,且带有弹性,以增加对墙顶的约束力。顶盖均匀设置板孔21,以减小浮力。
79.顶盖4于径向沿长t型墙中心线12,在长t型墙宽度的两侧,对称设置若干组插孔22,孔距稍大于墙体厚;与插孔组对应,设置相等的u型卡,其尺寸与插孔22对应。
80.顶盖4顶面可种植适宜的沉水植物20。沉水植物20的净化作用,主要有沉水植物20吸收作用、微生物代谢及植物根部环境中的吸附、沉淀等作用。通过沉水植物20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根区分泌物质对藻类的杀伤作用等途径净化水体。同时植物下部植物根系形成鱼类和浮游生物的生息环境,对维持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81.二、运行简析
82.(1)投放状态
83.该鱼礁装置不论以何种方式放入水中,因为不倒翁式的结构,整体比重大于水的
比重,使它在水中始终以竖向姿态下沉,即使在水流的冲击下,也类似于不倒翁,摇摇晃晃下沉至滩面,以竖向悬浮状态,落至浮泥层或淤泥层顶面。
84.(2)浮泥中悬浮状态
85.如图10所示,浮泥层23下为淤泥层24;浮泥层23以上,水面25以下为水体。当浮泥层23或浮淤层较厚,即浮泥层23厚度大于支撑体高度时,因为鱼礁装置重量与浮泥所提供的浮力相等,支撑体高度小于浮泥层深度,支撑体全部悬浮于浮泥中,上部鱼礁体悬浮于水中,完完全全地发挥鱼礁作用。在水流冲击下,该装置依靠不倒翁型结构,实现自身的动态平衡。
86.(3)悬浮和支撑状态
87.如图11所示,当浮泥层23深度小于支撑体高度时,因为鱼礁装置重量大于浮泥所提供的浮力,支撑体圆弧底落在淤泥层24顶面;支撑体部分及鱼礁体悬浮于水中。支撑体圆弧底支撑于淤泥顶面,在支撑下该装置保持平衡。因为该装置荷载较小,水和浮泥共同提供浮力,剩下的重量由淤泥层24支撑,因此,不会在淤泥层24中沉陷,从而始终保持竖向状态。同样,在水流冲击下,该装置依靠不倒翁型结构,实现自身的动态平衡。
88.(4)稳定性分析
89.如图12所示,该鱼礁装置采用不倒翁型结构,其原理是:圆弧底加配重,使重心低置。因为重力中心b始终在浮力中心a的下面,该装置在潮流t的作用下产生侧倾,但倾侧力消失后即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增加和保证了该装置的稳定性。因为浮力中心a在重力中心b之上,该装置在潮流作用下侧倾后,浮力的力矩一定会使该装置回复到正常状态。因此,重力中心b低于浮力中心a保证了该装置的稳定性。结构简单,思路独特,解决倾覆效果显具,具有一两拨千金的效果,无需人工控制,无需任何动力;在潮流外力解除后,能自动调整、自动平衡。
90.三、设计要求
91.该装置按照悬浮在浮泥中设计,因此,其比重应小于浮泥比重,但应大于水的比重。从而能在水中下沉,在浮泥中悬浮,而落至淤泥面受到支撑。
92.悬浮式鱼礁,无需锚定锚索控制鱼礁的悬浮高度,而是靠自身构造自主悬浮在浮泥层中,或落在淤泥层顶面。因此,要求鱼礁装置自身能够保证在一定的条件下始终处于悬浮状态,装置整体受到足够浮力使其浮在浮泥中。在浮柱以及墙筒确定后,可由配重控制该装置的比重(密度)。
93.当浮泥层较厚,支撑体高度小于浮泥层深度时,除装置整体比重要满足在浮泥中悬浮要求,设计时还应考虑运行一段时间后,鱼礁上附着有生物时重力会变大,此处取增加生物附着重量不小于100n,因此需要增加一定浮力来保证鱼礁不会沉没于浮泥层,即要求在最不利情况下,浮柱顶面不宜落至浮泥内,以保证鱼礁的完整使用。
94.当浮泥层较薄,支撑体高度大于浮泥层深度时,由浮泥层提供的浮力不够,鱼礁则穿透浮泥层,下沉至淤泥层顶面,由淤泥层提供支撑。该装置由浮力支撑外,需要淤泥层支撑的力已较小,这也是淤泥层的承载力所能承担的。
95.所谓悬浮,指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它的重量,物体在该液体中的状态,它所受到的浮力和它的重力相等。理论情况下单一液体的密度是一致的。如果理论上的悬浮就是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一致。这样它会悬浮在任意高度,而不是有不同高度。当一个物
体悬浮在浮泥和水中,那么这个物体的密度,则应等于浮泥和水的密度的加权平均值。
96.依据在浮柱上面所载的墙筒鱼礁的尺寸,浮泥最大深度,又根据鱼礁体所需要悬浮的浮力,不够的浮力由浮柱承担,再确定浮柱的尺寸,从而可得浮柱的浮力。因为装置是悬浮在浮泥和水中(可取平均估算),v

=v

,f

=g,所以ρ

gv

=ρ

gv

,所以ρ

=ρ


97.根据上述要求,按照ρ

=ρ

,反向推算配重,调整后完成上述计算,直至满足要求。
98.长江口不同的水域,浮泥密度不同,航道内一般为流动的浮泥,密度约为10301060kg/m3,粘度较小。其余水域基本为稳定型浮泥,流动性较小,密度约为10301230kg/m3。
99.鱼礁装置设计时,可以按照水和浮泥的平均ρ

=1100kg/m3进行设计,工厂完成制作。
100.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