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万向管接式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3-02 21:26: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散热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万向管接式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cpu是中央处理器的简称,是计算机系统的运算和控制核心,同时也是信息处理、程序运行的最终执行单元,是电脑的重要元器件之一。
3.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散热装置被广泛的应用到各行各业,人们通过散热装置对cpu进行散热,防止cpu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堆积,易导致cpu烧毁,装配时,将散热装置与cpu呈对应布置,实现对cpu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和散发,起到散热作用。
4.散热装置包括铜管和散热鳍片,通过铜管内部的冷媒对热量进行吸收,再通过散热鳍片对外散发热量,起到散热效果;为了保证散热效果,需要设置较多铜管,多个铜管需要多次组装,组装极其不便,且多个铜管导致造价高且占用空间大。
5.因此,现有技术中,采用散热板替代铜管,进行散热,从而简化散热装置的组装步骤;但是,散热板直接与底板件呈连接,部分散热板呈空置布置没有充分与散热鳍片配合,部分散热板无法有效达到散热效果,且完全采用散热板,导致散热装置的造价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万向管接式散热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散热装置的造价高的问题。
7.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万向管接式散热装置,包括底板件、第一散热板、第二散热板、第一管接件、第二管接件、弯接件以及散热鳍片组,所述底板件用于吸收热源的热量,所述底板件的内部用于存储冷媒,所述第一管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板件和所述第一散热板的内端呈连接且连通布置,所述第二管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板件和所述第二散热板的内端呈连接且连通布置,所述第一散热板的外端和所述第二散热板的外端分别与所述弯接件的两端呈连接且连通布置,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二散热板同步与所述散热鳍片组呈连接布置,所述散热鳍片组用于散发热量。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接件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一管板,所述第一管板呈长条状布置,所述第一管板与所述底板件呈水平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管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板件和所述第一管板的内端呈连接且连通布置,且所述第一管体沿背离所述底板件呈垂直延伸布置,所述第一散热板的内端嵌设所述第一管板的内端布置。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接件包括两个所述第一管体,两个所述第一管体呈间隔对应布置,两个所述第一管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板件和所述第一管板的内端呈连接且连通布置。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板的内部形成第一管板腔,所述第一管板腔呈长条状布置,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一管板腔呈连通布置;所述第一散热板的内部形成多个第一散热腔,各个所述第一散热腔呈宽度方向呈间隔对应布置,各个所述第一散热腔同步与所述第
一管板腔呈连通布置。
11.进一步的,沿背离所述第一管板的方向,所述第一散热板呈长条状延伸布置。
12.进一步的,所述弯接件包括第一弯接板、第二弯接板以及中接板,所述第一散热板的外端与所述第一弯接板呈连接且连通布置,所述第二散热板的外端与所述第二弯接板呈连接且连通布置,所述中接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弯接板和所述第二弯接板呈连接且连通布置。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弯接板具有第一进接口和第一出接口,所述第一进接口和所述第一出接口分别呈长条状布置,且所述第一进接口和所述第一出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弯接板的内部呈导通布置,所述第一散热板的外端嵌设所述第一进接口,各个所述第一管板腔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接口呈连通布置,所述中接板的一端嵌设所述第一出接口,且所述中接板与所述第一出接口呈连通布置。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弯接板具有第二进接口和第二出接口,所述第二进接口和所述第二出接口分别呈长条状布置,且所述第二进接口和所述第二出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二弯接板的内部呈导通布置,所述第二散热板的外端嵌设所述第二出接口,所述第二散热板的内部形成多个第二管板腔,各个所述第二管板腔分别与所述第二出接口呈连通布置,所述中接板的另一端嵌设所述第二进接口,且所述中接板与所述第二进接口呈连通布置。
15.进一步的,所述中接板的内部形成有多个中板腔,各个所述中板腔呈间隔对应布置,各个所述中板腔分别与所述第一弯接板的内部呈连通布置,各个所述中板腔分别与所述第二弯接板的内部呈连通布置。
16.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鳍片组包括第一鳍片组、第二鳍片组以及第三鳍片组,所述第一鳍片组和所述第二鳍片组夹持所述第一散热板布置,所述第二鳍片组和所述第三鳍片组夹持所述第二散热板布置;所述第一管接件和所述第一弯接板同步夹持所述第一鳍片组和所述第二鳍片组,所述第二管接件和所述第二弯接板同步夹持所述第二鳍片组和所述第三鳍片组。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万向管接式散热装置,纵置装配时,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呈上下对应布置,冷媒吸热气化流至第一散热板,经过第一散热板进行散热后进入弯接件再转移至第二散热板,冷媒再次散热,实现对热源进行散热;横置装配时,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呈水平间隔对应布置,冷媒吸热气化同步进入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经过弯接件,再从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流回底板件,实现对热源进行散热;这样,具备多种装配方式,避免出现装配错误;同时,在第一管接件和第二管接件的作用下,便于冷媒沿底板件进出,缩短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的设置区域,使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充分与散热鳍片组配合,不会造成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的空置,降低第一散热板和第二散热板的材料设置,降低散热装置的造价。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呈纵置装配的万向管接式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呈纵置装配的万向管接式散热装置的第一管接件和第二管接件的布局立体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呈纵置装配的万向管接式散热装置的第一散热板和第二
散热板的布局立体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呈横置装配的万向管接式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呈纵置装配的万向管接式散热装置的多管体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呈横置装配的万向管接式散热装置的多管体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万向管接式散热装置的第一管板的立体示意图;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万向管接式散热装置的弯接件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7.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28.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29.参照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30.万向管接式散热装置,包括底板件1、第一散热板2、第二散热板3、第一管接件5、第二管接件6、弯接件4以及散热鳍片组,底板件1用于吸收热源的热量,底板件1的内部用于存储冷媒,第一管接件5的两端分别与底板件1和第一散热板2的内端呈连接且连通布置,第二管接件6的两端分别与底板件1和第二散热板3的内端呈连接且连通布置,第一散热板2的外端和第二散热板3的外端分别与弯接件4的两端呈连接且连通布置,第一散热板2和第二散热板3同步与散热鳍片组呈连接布置,散热鳍片组用于散发热量。
31.上述的万向管接式散热装置,纵置装配时,第一散热板2和第二散热板3呈上下对应布置,冷媒吸热气化流至第一散热板2,经过第一散热板2进行散热后进入弯接件4再转移至第二散热板3,冷媒再次散热,实现对热源进行散热;横置装配时,第一散热板2和第二散热板3呈水平间隔对应布置,冷媒吸热气化同步进入第一散热板2和第二散热板3,经过弯接件4,再从第一散热板2和第二散热板3流回底板件1,实现对热源进行散热;这样,具备多种装配方式,避免出现装配错误;同时,在第一管接件5和第二管接件6的作用下,便于冷媒沿底板件1进出,缩短第一散热板2和第二散热板3的设置区域,使第一散热板2和第二散热板3充分与散热鳍片组配合,不会造成第一散热板2和第二散热板3的空置,降低第一散热板2和第二散热板3的材料设置,降低散热装置的造价。
32.冷媒可以是氟利氨,利用氟利氨吸热气化和冷却液化,实现对热量的携带和热量转移散发。
33.冷媒受热呈气化,冷媒冷却呈液化。
34.底板件1与热源呈抵触布置,这样,底板件1吸收热源所产生的热量。
35.热源可以是电脑的cpu,cpu工作时,产生热量。
36.第一管接件5包括第一管体51和第一管板52,第一管板52呈长条状布置,第一管板52与底板件1呈水平间隔布置,第一管体51的两端分别与底板件1和第一管板52的内端呈连接且连通布置,且第一管体51沿背离底板件1呈垂直延伸布置,第一散热板2的内端嵌设第一管板52的内端布置;这样,冷媒通过第一管体51进入第一管板52,再从第一管板52流至第一散热板2,冷媒进入第一管体51时,第一管体51起到加速作用,便于冷媒进入,在第一管板52的作用下,便于冷媒扩散至第一散热板2。
37.第一管接件5包括两个第一管体51,两个第一管体51呈间隔对应布置,两个第一管体51的两端分别与底板件1和第一管板52的内端呈连接且连通布置;在两个第一管体51的作用下,冷媒具有多个进出通道。
38.横置装配时,冷媒吸热气化通过上部的第一管体51和第二管体61同步进入第一散热板2和第二散热板3,经过弯接件4,再从第一散热板2和第二散热板3流回,再通过下部的第一管体51和第二管体61流回底板件1;这样,避免冷媒进出造成冲突。
39.第一管板52的内部形成第一管板腔53,第一管板腔53呈长条状布置,第一管体51与第一管板腔53呈连通布置;第一散热板2的内部形成多个第一散热腔21,各个第一散热腔21呈宽度方向呈间隔对应布置,各个第一散热腔21同步与第一管板腔53呈连通布置。
40.这样,在各个第一管板腔53的作用下,对气化的冷媒进行分隔输送,降低热量的堆积,提高散热效果。
41.沿背离第一管板52的方向,第一散热板2呈长条状延伸布置;这样,第一散热板2具备足够的横向输送距离,使气化的冷媒移动的距离更长,散热的距离更长,进而提高散热效果。
42.第二管接件6包括第二管体61和第二管板62,第二管板62呈长条状布置,第二管板62与底板件1呈水平间隔布置,第二管体61的两端分别与底板件1和第二管板62的内端呈连接且连通布置,且第二管体61沿背离底板件1呈垂直延伸布置,第二散热板3的内端嵌设第二管板62的内端布置;这样,冷媒通过第二管体61进入第二管板62,再从第二管板62流至第二散热板3,冷媒进入第二管体61时,第二管体61起到加速作用,便于冷媒进入,在第二管板62的作用下,便于冷媒扩散至第二散热板3。
43.第二管接件6包括两个第二管体61,两个第二管体61呈间隔对应布置,两个第二管体61的两端分别与底板件1和第二管板62的内端呈连接且连通布置;在两个第二管体61的作用下,冷媒具有多个进出通道。
44.第二管板62的内部形成第二管板腔,第二管板腔呈长条状布置,第二管体61与第二管板腔呈连通布置;第二散热板3的内部形成多个第二散热腔31,各个第二散热腔31呈宽度方向呈间隔对应布置,各个第二散热腔31同步与第二管板腔呈连通布置。
45.这样,在各个第二管板腔的作用下,对气化的冷媒进行分隔输送,降低热量的堆积,提高散热效果。
46.沿背离第二管板62的方向,第二散热板3呈长条状延伸布置;这样,第二散热板3具备足够的横向输送距离,使气化的冷媒移动的距离更长,散热的距离更长,进而提高散热效果。
47.纵置时,沿自上而下方向,第一散热板2和第二散热板3呈对应布置,这样,第一散热板2和第二散热板3具有高度差,利用虹吸原理,促使冷媒沿第一散热板2、弯接件4、第二散热板3、底板件1之间呈循环流动,实现循环散热。
48.纵置时,气化的冷媒经过第一散热板2,起到散热作用,部分气化的冷媒与液化的冷媒通过弯接件4进入第二散热板3,再次进行散热,使冷媒基本处于液化状态流回底板件1。
49.横置时,气化的冷媒同步进入上部的各个第一管板腔53和上部的各个第二管板腔,起到散热作用,部分气化的冷媒与液化的冷媒通过弯接件4进入下部的各个第一管板腔53和下部的各个第二管板腔,再次进行散热,使冷媒基本处于液化状态流回底板件1。
50.弯接件4包括第一弯接板41、第二弯接板43以及中接板42,第一散热板2的外端与第一弯接板41呈连接且连通布置,第二散热板3的外端与第二弯接板43呈连接且连通布置,中接板4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弯接板41和第二弯接板43呈连接且连通布置;在第一弯接板41的作用下,便于冷媒的接收和转移,在第二弯接板43的作用下,便于冷媒的接收和转移。
51.第一弯接板41具有第一进接口和第一出接口,第一进接口和第一出接口分别呈长条状布置,且第一进接口和第一出接口分别与第一弯接板41的内部呈导通布置,第一散热板2的外端嵌设第一进接口,各个第一管板腔53分别与第一进接口呈连通布置,中接板42的一端嵌设第一出接口,且中接板42与第一出接口呈连通布置。
52.第二弯接板43具有第二进接口和第二出接口,第二进接口和第二出接口分别呈长条状布置,且第二进接口和第二出接口分别与第二弯接板43的内部呈导通布置,第二散热板3的外端嵌设第二出接口,第二散热板3的内部形成多个第二管板腔,各个第二管板腔分别与第二出接口呈连通布置,中接板42的另一端嵌设第二进接口,且中接板42与第二进接口呈连通布置。
53.中接板42的内部形成有多个中板腔44,各个中板腔44呈间隔对应布置,各个中板腔44分别与第一弯接板41的内部呈连通布置,各个中板腔44分别与第二弯接板43的内部呈连通布置;这样,在各个中板腔44的作用下,分隔输送冷媒,便于分隔的冷媒进入第二弯接板43。
54.纵置时,在第一弯接板41的作用下,便于汇集液化状态的冷媒输送至中接板42,再通过中接板42流至第二弯接板43,通过第二弯接板43流至第二散热板3,在第二散热板3进一步对冷媒进行散热,再回流至底板件1。
55.横置时,冷媒通过上部的各个第一管板腔53经过第一弯接板41流回至下部的各个第一管板腔53,实现双重散热,同时,冷媒通过上部的各个第二管板腔经过第二弯接板43流回至下部的各个第二管板腔,实现双重散热。
56.散热鳍片组包括第一鳍片组7、第二鳍片组8以及第三鳍片组9,第一鳍片组7和第二鳍片组8夹持第一散热板2布置,第二鳍片组8和第三鳍片组9夹持第二散热板3布置;这样,通过第一鳍片组7、第二鳍片组8和第三鳍片组9的配合,实现多区域散热,提高对第一散热板2和第二散热板3的散热效果。
57.第一管接件5和第一弯接板41同步夹持第一鳍片组7和第二鳍片组8,第二管接件6和第二弯接板43同步夹持第二鳍片组8和第三鳍片组9;这样,散热鳍片组与第一散热板2和第二散热板3有效配合,避免资源浪费。
58.第一鳍片组7包括多个第一片体,各个第一片体呈间隔对应布置,第一片体具有第一片头和第一片槽,相邻第一片体的第一片头与第一片槽呈嵌设布置;便于各个第一片体之间的组装。
59.第一片体包括第一片主板和第一片副板,第一片主板的端部与第一片副板呈连接布置,第一片主板与第一片副板呈垂直布置,第一片副板形成第一片头,第一片副板呈平铺状抵触第一散热板2布置,便于第一散热板2的热量传导至第一片副板,提高散热效果。
60.第一片体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片副板,相邻第一片主板夹持第一片副板布置,这样,第一片副板起到定位加固作用,增强第一片体的稳固性,降低第一片体变形,提高第一片体的使用寿命。
61.第二鳍片组8包括多个第二片体,各个第二片体呈间隔对应布置,第二片体具有第二片头和第二片槽,相邻第二片体的第二片头与第二片槽呈嵌设布置;便于各个第二片体之间的组装。
62.第二片体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二片副板,第二片副板形成第二片头,两个第二片副板分别呈平铺状抵触第一散热板2和第二散热板3布置;便于第一散热板2的热量和第二散热板3的热量传导至第二片副板,提高散热效果。
63.第三鳍片组9包括多个第三片体,各个第三片体呈间隔对应布置,第三片体具有第三片头和第三片槽,相邻第三片体的第三片头与第三片槽呈嵌设布置;便于各个第三片体之间的组装。
64.第三片体包括第三片主板和第三片副板,第三片主板的端部与第三片副板呈连接布置,第三片主板与第三片副板呈垂直布置,第三片副板形成第三片头,第三片副板呈平铺状抵触第二口琴板3布置,便于第二口琴板3的热量传导至第三片副板,提高散热效果。
65.第三片体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三片副板,相邻第三片主板夹持第三片副板布置,这样,第三片副板起到定位加固作用,增强第三片体的稳固性,降低第三片体变形,提高第三片体的使用寿命。
66.万向管接式散热装置包括风扇件,风扇件启动用于输出气流布置,风扇件与散热鳍片组呈对应布置,且风扇件朝向散热鳍片组输送气流,便于热量的散发,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
67.风扇件同步与第一鳍片组7、第二鳍片组8和第三鳍片组9呈对应布置,且风扇件朝向第一鳍片组7、第二鳍片组8和第三鳍片组9输送气流,便于热量的散发,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
68.万向管接式散热装置包括注入管,注入管的内端与底板件1呈连接且连通布置,注入管的外端朝外延伸布置;通过注入管实现对冷媒的添加和补充。
6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