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3-02-02 08:17: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车辆
1.本技术是下述申请的分案申请:
2.发明名称:车辆国家申请日:2020年7月22日
3.国家申请号:202010710709.6
4.日本优先权日:2019年8月7日日本优先权号:2019-145440
技术领域
5.本发明涉及车辆。


背景技术:

6.在日本特开平1-136657中,公开了如下构造:将收纳于车辆的底板下的左右一对带拉出并固定于轮椅的前侧的框架,通过收纳于车辆的底板下的紧固带来固定轮椅的后侧的框架。此外,在日本特开平8-89532中,公开了通过设于后壁(立壁)的一对带式约束单元使轮椅固定(束缚)于车厢内的固定装置。
7.然而,日本特开平1-136657所记载的技术需要将束缚带等收纳于车辆的底板下的机构,轮椅的束缚作业变得复杂。另一方面,在日本特开平8-89532所记载的技术中,通过设于后壁的一对带式约束单元来束缚轮椅,因此恐怕会无法充分地抑制轮椅的横向摇摆。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以简单的构造来抑制轮椅的前后左右的摇摆的车辆。
9.方案1的车辆具有:立壁部,立起设置于车厢地板上并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侧壁部,从所述立壁部起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第一束缚带,一端部固定于所述立壁部,另一端部固定于使车轮与所述立壁部和所述侧壁部中的至少一方接触的状态下的轮椅;以及第二束缚带,一端部固定于所述侧壁部,另一端部固定于使车轮与所述立壁部和所述侧壁部中的至少一方接触的状态下的轮椅。
10.在方案1的车辆中,第一束缚带的一端部固定于立起设置在车厢地板上并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立壁部,该第一束缚带的另一端部固定于轮椅。此外,第二束缚带的一端部固定于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壁部,该第二束缚带的另一端部固定于轮椅。并且,第一束缚带和第二束缚带固定于使车轮与立壁部和侧壁部中的至少一方接触的状态下的轮椅。即,能在抑制了轮椅的车轮的旋转的状态下,通过第一束缚带和第二束缚带使轮椅固定于立壁部和侧壁部,能抑制轮椅的前后左右的摇摆。
11.此外,在使车轮与立壁部和侧壁部中的至少一方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束缚,因此,能仅通过第一束缚带和第二束缚带这两个束缚带来束缚轮椅,成为简单的构造。
12.对于方案2的车辆而言,在方案1中,所述第一束缚带在固定于轮椅的状态下,从所述立壁部起随着趋向车辆前后方向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地延伸,所述第二束缚带在
固定于轮椅的状态下,从所述侧壁部起随着趋向车辆前后方向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
13.在方案2的车辆中,通过倾斜地延伸的第一束缚带和第二束缚带来束缚轮椅。由此,能使轮椅束缚在由立壁部、侧壁部、第一束缚带以及第二束缚带围成的区域,能抑制轮椅的侧翻。
14.对于方案3的车辆而言,在方案1或2中,所述第一束缚带的与所述立壁部的固定部位于比束缚状态的轮椅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所述第二束缚带的与所述侧壁部的固定部比束缚状态的轮椅远离所述立壁部。
15.在方案3的车辆中,将第一束缚带的与立壁部的固定部设于比轮椅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由此能使张力向朝向立壁部的方向且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地作用于轮椅。此外,使第二束缚带的与侧壁部的固定部比轮椅远离立壁部,由此,与该固定部设于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与轮椅重叠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增大作用于轮椅的趋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张力。
16.对于方案4的车辆而言,在方案1~3的任一项中,在所述第一束缚带的另一端部和所述第二束缚带的另一端部分别设有能卡合于轮椅的框架的钩。
17.在方案4的车辆中,只要使第一束缚带的钩和第二束缚带的钩卡合(钩挂)于轮椅的框架,就能束缚轮椅。
18.对于方案5的车辆而言,在方案1~4的任一项中,所述第一束缚带的一端部以能拉出的方式被第一卷收器卷取,所述第二束缚带的一端部以能拉出的方式被第二卷收器卷取。
19.在方案5的车辆中,在轮椅未被束缚的状态下,成为第一束缚带被第一卷收器卷取,第二束缚带被第二卷收器卷取的状态。由此,能抑制第一束缚带和第二束缚带妨碍其他乘坐者。
20.对于方案6的车辆而言,在方案1~5的任一项中,所述第一束缚带的另一端部固定于使左右一对后轮与所述立壁部接触的状态下的轮椅的一方的框架,所述第二束缚带的另一端部固定于使左右一对后轮与所述立壁部接触的状态下的轮椅的另一方的框架。
21.在方案6的车辆中,在使轮椅的左右一对后轮与立壁部接触的状态下束缚轮椅,由此,与在仅使轮椅的一个车轮与立壁部或侧壁部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束缚的情况相比,能更可靠地抑制轮椅的车轮的旋转。
22.方案7的车辆具有:立壁部,立起设置于车厢地板上并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侧壁部,从所述立壁部起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第一约束带,一端部固定于所述立壁部和所述侧壁部中的一方,在另一端部设有带扣;以及第二约束带,一端部固定于所述立壁部和所述侧壁部中的另一方,在另一端部设有能卡合于所述带扣的舌板,并且通过使所述舌板卡合于所述带扣来约束在使车轮与所述立壁部和所述侧壁部中的至少一方接触的状态下的轮椅落座的乘坐者。
23.在方案7的车辆中,第一约束带的一端部固定于立壁部和侧壁部中的一方,在该第一约束带的另一端部设有带扣。此外,第二约束带的一端部固定于立壁部和侧壁部中的另一方,在该第二约束带的另一端部设有能卡合于带扣的舌板。并且,能以使舌板卡合于带扣的简单的构造来约束在轮椅落座的乘坐者。
24.此外,在使车轮与立壁部和侧壁部中的至少一方接触的状态下约束乘坐者,因此能使轮椅的车轮不旋转而抑制轮椅的前后左右的摇摆。
25.对于方案8的车辆而言,在方案7中,所述第二约束带的一端部以能拉出的方式被乘坐者用卷收器卷取,所述乘坐者用卷收器被配置为:能在将所述第二约束带设为不能拉出的锁定状态与将所述第二约束带设为能拉出的锁定解除状态之间进行电切换。
26.在方案8的车辆中,乘坐者用卷收器被配置为能在锁定状态与锁定解除状态之间进行电切换。由此,例如即使在搭乘于低速的自动驾驶车辆的情况下的紧急制动时等一般的紧急锁定功能不工作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使第二约束带的拉出锁定。
27.对于方案9的车辆而言,在方案7或8中,所述第一约束带在对轮椅的乘坐者进行约束的状态下,从所述立壁部起随着趋向车辆前后方向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地延伸,所述第二约束带在对轮椅的乘坐者进行约束的状态下,从所述侧壁部起随着趋向车辆前后方向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
28.在方案9的车辆中,通过倾斜地延伸的第一约束带和第二约束带来约束乘坐者。由此,能使轮椅束缚在由立壁部、侧壁部、第一约束带以及第二约束带围成的区域,能抑制轮椅的侧翻。
29.对于方案10的车辆而言,在方案7~9的任一项中,所述舌板被配置为:在通过所述第一约束带和所述第二约束带对已使左右一对后轮与所述立壁部接触的轮椅的乘坐者进行了约束的状态下,该舌板卡合于所述带扣。
30.在方案10的车辆中,在使轮椅的左右一对后轮与立壁部接触的状态下约束乘坐者,由此,与在仅使轮椅的一个车轮与立壁部或侧壁部接触的状态下约束乘坐者的情况相比,能更可靠地抑制轮椅的车轮的旋转。
31.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方案1和方案7的车辆,能以简单的构造来抑制轮椅的前后左右的摇摆。
32.根据方案2的车辆,能以简单的构造来抑制轮椅的侧翻。
33.根据方案3的车辆,能良好地维持轮椅的束缚状态。
34.根据方案4的车辆,能以简单的构造通过第一束缚带和第二束缚带来束缚轮椅。
35.根据方案5的车辆,能提高便利性。
36.根据方案6的车辆,与在仅使轮椅的一个车轮与立壁部或侧壁部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束缚的情况相比,能更良好地维持轮椅的束缚状态。
37.根据方案8的车辆,能良好地维持乘坐者的约束状态。
38.根据方案9的车辆,能以简单的构造来抑制轮椅的侧翻。
39.根据方案10的车辆,与在仅使轮椅的一个车轮与立壁部或侧壁部接触的状态下约束乘坐者的情况相比,能进一步提高乘坐者的约束性能。
附图说明
40.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进行说明,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其中:
41.图1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厢内的图。
42.图2是从车辆上方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厢内的俯视图。
43.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第一变形例的与图2对应的俯视图。
44.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第二变形例的与图2对应的俯视图。
45.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第三变形例的与图2对应的俯视图。
46.图6是从车辆上方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厢内的俯视图。
47.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第一变形例的与图6对应的俯视图。
48.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第二变形例的与图6对应的俯视图。
49.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的其他例子的与图2对应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50.<第一实施方式>
51.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1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各图的箭头fr、箭头up以及箭头rh分别表示车辆的行进方向(车辆前侧)、车辆上侧以及车辆右侧。在使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朝向行进方向的状态下的左右、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此外,轮椅100的左右设为从落座于轮椅100的乘坐者p观察的左右进行说明。
52.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设定有用于束缚轮椅100的束缚空间s,在束缚空间s的车辆前方侧设有立壁部12。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以朝后的方式将轮椅100束缚于车辆10的束缚空间s的情况进行说明。
53.立壁部12立起设置于地板面板16上并在车辆上下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向车辆上方侧延伸至比轮椅100的后轮100b的高度稍低的高度。此外,大致平面状的顶面15从立壁部12的上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该顶面15例如构成一般座位的座面。此外,立壁部12的至少一端部连接于侧壁部14,在本实施方式中立壁部12的车辆右侧的端部连接于侧壁部14。
54.侧壁部14与立壁部12同样地立起设置于地板面板16上并在车辆上下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由该侧壁部14构成车厢的右侧壁面。
55.在此,在立壁部12设有第一卷收器18,第一束缚带22的一端部22a以能拉出的方式被该第一卷收器18卷取。第一束缚带22与乘坐者约束用的座椅安全带同样地由大致带状的布料形成,在该第一束缚带22的另一端部22b设有第一钩26。并且,该第一钩26形成为大致s字形,被配置为能卡合于轮椅100的右侧的框架100a。
56.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和图2所示的状态下,第一束缚带22的另一端部22b被从第一卷收器18拉出,第一钩26被钩挂(卡合)于轮椅100的右侧的框架100a。由此,第一束缚带22的另一端部22b固定于轮椅100。
57.此外,如图2所示,第一束缚带22在固定于轮椅100的状态下,从立壁部12起随着趋向车辆后方向侧而向车辆右侧(即,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地延伸。而且,作为第一束缚带22的与立壁部12的固定部的第一卷收器18的位置位于比束缚状态的轮椅100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58.另一方面,在侧壁部14设有第二卷收器20,第二束缚带24的一端部24a以能拉出的方式被该第二卷收器20卷取。第二束缚带24与第一束缚带22同样地由大致带状的布料形成,在第二束缚带24的另一端部24b设有第二钩28。并且,该第二钩28形成为大致s字形,被
配置为能卡合于轮椅100的左侧的框架100a。
59.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和图2所示的状态下,第二束缚带24的另一端部24b被从第二卷收器20拉出,第二钩28被钩挂(卡合)于轮椅100的左侧的框架100a。由此,第二束缚带24的另一端部24b固定于轮椅100。
60.此外,如图2所示,第二束缚带24在固定于轮椅100的状态下,从侧壁部14的比前轮100c靠车辆后方侧起随着趋向车辆前方向侧而向车辆左侧(即,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换言之,第二束缚带24与第一束缚带22同样地从车辆前方侧起随着趋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右侧倾斜地延伸。
61.而且,作为第二束缚带24的与侧壁部14的固定部的第二卷收器20的位置位于比束缚状态的轮椅100在车辆后方侧远离立壁部12的方向。
62.在此,轮椅100的车轮(后轮100b或前轮100c)与立壁部12和侧壁部14中的至少一方接触,在该状态下,第一束缚带22的另一端部22b和第二束缚带24的另一端部24b固定于轮椅100。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轮椅100的左右一对后轮100b与立壁部12接触,在该状态下,第一束缚带22的另一端部22b(第一钩26)固定于轮椅100的右侧的框架100a。此外,在轮椅100的左右一对后轮100b与立壁部12接触的状态下,第二束缚带24的另一端部24b(第二钩28)固定于轮椅100的左侧的框架100a。
63.(作用)
64.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65.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中,如上所述,第一束缚带22的一端部22a固定于立起设置在地板面板16上的立壁部12,第一束缚带22的另一端部22b固定于轮椅100。此外,第二束缚带24的一端部24a固定于侧壁部,第二束缚带24的另一端部24b固定于轮椅100。并且,第一束缚带22和第二束缚带24固定于使左右一对后轮100b与立壁部12接触的状态下的轮椅100。即,能在抑制了左右一对后轮100b的旋转的状态下,通过第一束缚带22和第二束缚带24使轮椅100固定于立壁部12和侧壁部14,能抑制轮椅100的前后左右的摇摆。
66.此外,在使左右一对后轮100b与立壁部12接触的状态下束缚轮椅100,因此,能仅通过第一束缚带22和第二束缚带24这两个束缚带来束缚轮椅100,成为简单的构造。即,能以简单的构造来抑制轮椅100的前后左右的摇摆。
67.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倾斜地延伸的第一束缚带22和第二束缚带24来束缚轮椅100。由此,能使轮椅100束缚在由立壁部12、侧壁部14、第一束缚带22以及第二束缚带24围成的区域,能抑制轮椅100的侧翻。其结果是,能以简单的构造来抑制轮椅100的侧翻。
6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束缚带22的与立壁部12的固定部设于比轮椅100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由此能使张力向车辆前方侧且向车辆左侧倾斜地作用于轮椅100。另一方面,将第二束缚带24的与侧壁部14的固定部设于比轮椅100靠车辆后方侧,由此能增大作用于轮椅100的向车辆后方侧的张力。如此,能良好地维持轮椅100的束缚状态。
6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将第一束缚带22的第一钩26和第二束缚带24的第二钩28钩挂于轮椅100的左右的框架100a,就能束缚轮椅100。即,能以简单的构造通过第一束缚带22和第二束缚带24来束缚轮椅100。
70.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未束缚轮椅100的状态下,成为第一束缚带22被第一卷收器18卷取、第二束缚带24被第二卷收器20卷取的状态。由此,能抑制第一束缚带22和第二
束缚带24妨碍其他乘坐者p,能提高便利性。
7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轮椅100的左右一对后轮100b与立壁部12接触的状态下束缚了轮椅100,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3、图4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第二变形例那样束缚轮椅100。此外,也可以如图5所示的第三变形例那样变更第二卷收器20的位置。
72.(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73.如图3所示,在第一变形例中,轮椅100在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地配置的状态下被束缚。并且,轮椅100在使左侧的后轮100b与立壁部12接触的状态下被束缚。
74.具体而言,第一束缚带22的一端部22a以能拉出的方式被固定于立壁部12的第一卷收器18卷取。此外,第一束缚带22的另一端部22b经由第一钩26固定于轮椅100的右侧的框架100a。
75.第二束缚带24的一端部24a以能拉出的方式被固定于侧壁部14的第二卷收器20卷取。此外,第二束缚带24的另一端部24b经由第二钩28固定于轮椅100的左侧的框架100a。如此,在本变形例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在抑制了轮椅100的后轮100b的旋转的状态下,通过第一束缚带22和第二束缚带24使轮椅100固定于立壁部12和侧壁部14,能抑制轮椅100的前后左右的摇摆。
76.(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77.如图4所示,在第二变形例中,轮椅100在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地配置的状态下被束缚。并且,轮椅100在使左侧的后轮100b与立壁部12接触、使左侧的前轮100c与侧壁部14接触的状态下被束缚。
78.具体而言,第一束缚带22的一端部22a以能拉出的方式被固定于立壁部12的第一卷收器18卷取。此外,第一束缚带22的另一端部22b经由第一钩26固定于轮椅100的右侧的框架100a。
79.第二束缚带24的一端部24a以能拉出的方式被固定于侧壁部14的第二卷收器20卷取。此外,第二束缚带24的另一端部24b经由第二钩28固定于轮椅100的左侧的框架100a。如此,在本变形例中,能在抑制了轮椅100的后轮100b和前轮100c的旋转的状态下,通过第一束缚带22和第二束缚带24使轮椅100固定于立壁部12和侧壁部14,能抑制轮椅100的前后左右的摇摆。此外,通过使左侧的前轮100c与侧壁部14接触,能使束缚状态比第一变形例更稳定。
80.(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
81.如图5所示,在第三变形例中,轮椅100在使左右一对后轮100b与立壁部12接触的状态下被束缚。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在立壁部12,在比束缚状态的轮椅100靠车辆左侧(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设有第一卷收器18,第一束缚带22的一端部22a以能拉出的方式被第一卷收器18卷取。第一束缚带22的另一端部22b经由第一钩26固定于轮椅100的右侧的框架100a。
82.此外,在侧壁部14,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与束缚状态的轮椅100重叠的位置设有第二卷收器20。并且,第二束缚带24的一端部24a以能拉出的方式被第二卷收器20卷取。第二束缚带24的另一端部24b经由第二钩28固定于轮椅100的左侧的框架100a。因此,第二束缚带24从侧壁部14起随着趋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
83.在本变形例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在抑制了轮椅100的左右一对后轮100b的旋转的状态下,通过第一束缚带22和第二束缚带24使轮椅100固定于立壁部12和侧壁部14,能抑制轮椅100的前后左右的摇摆。此外,第二束缚带24从侧壁部14起随着趋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因此能通过第一束缚带22和第二束缚带24提高对轮椅100向立壁部12侧施加的施加力。
84.<第二实施方式>
85.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5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省略说明。
86.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代替第一束缚带22和第二束缚带24而设有第一约束带52和第二约束带54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87.具体而言,第一约束带52的一端部52a经由固定构件53固定于立壁部12。固定构件53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l字形,该固定构件53的沿着立壁部12的面固定于立壁部12。此外,第一约束带52的一端部52a固定于固定构件53中从立壁部12向车辆后方侧延伸的面。第一约束带52由大致带状的布料形成,在该第一约束带52的另一端部52b设有带扣56。
88.另一方面,第二约束带54的一端部54a固定于侧壁部14。具体而言,在侧壁部14设有乘坐者用卷收器60,第二约束带54的一端部54a以能拉出的方式被该乘坐者用卷收器60卷取。
89.第二约束带54由大致带状的布料形成,在该第二约束带54的另一端部54b设有能与带扣56卡合的舌板58。并且,在图6的状态下,图示出第二约束带54被从乘坐者用卷收器60拉出且舌板58被卡合于带扣56的状态,通过这样使舌板58卡合于带扣56来对落座于轮椅100的乘坐者p进行约束。
90.在此,乘坐者用卷收器60被配置为:能在将第二约束带54设为不能拉出的锁定状态与将第二约束带54设为能拉出的锁定解除状态之间进行电切换。即,在乘坐者用卷收器60设有未图示的锁定机构,乘坐者用卷收器60被配置为:能通过该锁定机构对未图示的卷筒的旋转进行电锁定。
91.在此,轮椅100的车轮与立壁部12和侧壁部14中的至少一方接触,在该状态下,乘坐者p被第一约束带52和第二约束带54约束。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轮椅100的左右一对后轮100b与立壁部12接触,在该状态下,轮椅100的乘坐者p被约束。
92.此外,第一约束带52在对轮椅100的乘坐者p进行约束的状态下,从立壁部12起随着趋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右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地延伸。而且,第二约束带54在对轮椅100的乘坐者p进行约束的状态下,从侧壁部14的比后轮100b靠车辆后方侧起随着趋向车辆前方侧而向车辆左侧(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
93.(作用)
94.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95.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50中,能以使舌板58卡合于带扣56的简单的构造来约束落座于轮椅100的乘坐者p。此外,在使左右一对后轮100b与立壁部12接触的状态下约束乘坐者p,因此能使轮椅100的后轮100b不旋转而抑制轮椅100的前后左右的摇摆。特别是,在使轮椅100的左右一对后轮100b与立壁部12接触的状态下约束乘坐者p,由此,与在仅使轮椅的一个车轮与立壁部或侧壁部接触的状态下约束乘坐者p的情况相比,能更可靠地抑制轮椅
100的车轮的旋转。其结果是,能提高乘坐者p的约束性能。
9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乘坐者用卷收器60被配置为能在锁定状态与锁定解除状态之间进行电切换。并且,当使舌板58卡合于带扣56,第二约束带54被乘坐者用卷收器60卷取时,乘坐者用卷收器60被锁定机构电切换为锁定状态。由此,例如即使在轮椅100的乘坐者p搭乘于低速的自动驾驶车辆的情况下的紧急制动时等一般的紧急锁定功能不工作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使第二约束带54的拉出锁定。即,能良好地维持乘坐者p的约束状态。
97.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倾斜地延伸的第一约束带52和第二约束带54来约束乘坐者p。由此,能使轮椅100束缚在由立壁部12、侧壁部14、第一约束带52以及第二约束带54围成的区域,能以简单的构造来抑制轮椅100的侧翻。
9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轮椅100的左右一对后轮100b与立壁部12接触的状态下束缚了轮椅100,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7、图8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第二变形例那样束缚轮椅100。
99.(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100.如图7所示,在第一变形例中,轮椅100在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地配置的状态下被束缚。并且,轮椅100被设为使左侧的后轮100b与立壁部12接触的状态。
101.此外,第一约束带52的一端部52a经由固定构件53固定于立壁部12。此外,第一约束带52的另一端部52b朝向乘坐者p的右侧部延伸。
102.第二约束带54的一端部54a以能拉出的方式被固定于侧壁部14的乘坐者用卷收器60卷取。此外,第二约束带54的另一端部54b朝向带扣56延伸,通过使舌板58卡合于带扣56来对落座于轮椅100的乘坐者p进行约束。
103.如此,在本变形例中,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在抑制了轮椅100的后轮100b的旋转的状态下对乘坐者p进行约束,因此能以简单的构成来抑制轮椅100的前后左右的摇摆。
104.(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105.如图8所示,在第二变形例中,轮椅100在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地配置的状态下被束缚。并且,轮椅100在使左侧的后轮100b与立壁部12接触、使左侧的前轮100c与侧壁部14接触的状态下被束缚。
106.具体而言,第一约束带52的一端部52a经由固定构件53固定于立壁部12。此外,第一约束带52的另一端部52b朝向乘坐者p的右侧部延伸。
107.第二约束带54的一端部54a以能拉出的方式被固定于侧壁部14的乘坐者用卷收器60卷取。此外,第二约束带54的另一端部54b朝向带扣56延伸,通过使舌板58卡合于带扣56来对落座于轮椅100的乘坐者p进行约束。
108.如此,在本变形例中,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在抑制了轮椅100的后轮100b的旋转的状态下对乘坐者p进行约束,因此能以简单的构成来抑制轮椅100的前后左右的摇摆。此外,通过使左侧的前轮100c与侧壁部14接触,能比第一变形例更进一步抑制轮椅100的前后左右的摇摆。
109.以上,对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的车辆进行了说明,但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案来实施。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设为使束缚状态的轮椅100的至少一方的后轮100b与立壁部12接触的状态,但不限定于此。即,通过第一束缚带22和第二束缚带24来束缚使车轮与立壁部12和侧壁部14中的
至少一方接触的状态下的轮椅100即可。作为一个例子,可以在仅使轮椅100的左侧的前轮100c与侧壁部14接触的状态下束缚轮椅100。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也同样,例如,可以在仅使轮椅100的左侧的前轮100c与侧壁部14接触的状态下约束轮椅100的乘坐者p。
110.此外,也可以在使轮椅100的后轮100b与侧壁部14接触的状态下,通过第一束缚带22和第二束缚带24来束缚轮椅100。例如,可以从图2的状态使轮椅100在俯视观察时顺时针旋转45度来配置,由此在使左侧的后轮100b与侧壁部14接触,并且使右侧的后轮100b与立壁部12接触的状态下束缚轮椅100。而且,也可以如图9所示在使右侧的前轮100c与侧壁部14接触、并且使左侧的前轮100c与立壁部12接触的状态下束缚轮椅100。在该情况下,轮椅100在朝向车辆前方侧的状态下被束缚。
111.而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第一束缚带22的一端部22a以能拉出的方式被第一卷收器18卷取,第二束缚带24的一端部24a以能拉出的方式被第二卷收器20卷取,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使用具有伸缩性的橡胶绳等形成第一束缚带22和第二束缚带24,而不设置第一卷收器18和第二卷收器20。在该情况下,在轮椅100的束缚时,可以拉伸第一束缚带22并将第一钩26钩挂于右侧的框架100a,拉伸第二束缚带24并将第二钩28钩挂于左侧的框架100a。此时,也可以代替第一钩26和第二钩28而使用扣环等其他构件固定于轮椅100的框架100a。
112.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可以控制为在规定的定时将乘坐者用卷收器60设为锁定解除状态。例如,可以通过未图示的传感器类来感测轮椅100的车轮与立壁部12和侧壁部14中的至少一方接触,在感测到轮椅100的车轮与立壁部12和侧壁部14中的至少一方接触的情况下使乘坐者用卷收器60的锁定解除。如果这样做,则在轮椅100与立壁部12和侧壁部14均不接触的状态下,无法拉出第二约束带54,因此无法约束乘坐者p。即,能仅在使轮椅100的车轮与立壁部12和侧壁部14中的至少一方接触的情况下约束乘坐者p,能抑制以错误的方法被使用。
113.此外,例如也可以采用通过带扣卷收器(buckle retractor)来卷取第二约束带54的构成。此时,在感测到第二约束带54已被卷取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锁定机构进行电锁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