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口罩的制作方法

2023-01-17 17:12: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穿戴在人脸上的口罩。


背景技术:

2.近年来,为了预防病毒性的飞沫感染的疾病,推荐佩戴口罩来生活。此种口罩是出于使佩戴者难以患病的目的、以及假设在佩戴者患病的情况下使佩戴者喷出的唾液等飞沫不会飞散的目的,推荐佩戴者以紧贴的方式佩戴口罩来使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35637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7.但是,此种口罩有时要求在运动或作业时也佩戴。例如,在室外跑步的情况或在工厂内进行作业的情况等。但是,如上所述的口罩多是尽可能紧贴于佩戴者的脸。因此存在下述问题,即,戴上口罩后的运动或作业对于佩戴者而言会造成呼吸困难。
8.因此,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形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实现抑制佩戴者的飞沫扩散,而且也确保了容易呼吸的口罩。
9.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0.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口罩包括:口罩本体,至少覆盖佩戴者的口及鼻孔;以及穿戴部,与口罩本体连接,用于使口罩本体穿戴于佩戴者,口罩本体在比起与佩戴者的口正对的位置更靠下部方向包括开口部。
11.发明的效果
12.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口罩通过覆盖佩戴者的口及鼻孔,并且在口罩的下方设置开口部,从而抑制佩戴者自身的飞沫向他人飞散,并且比起以往的一般口罩,可对佩戴者提供更舒适的呼吸。
附图说明
13.[图1](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口罩的使用形态的正视图。(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口罩的使用形态的侧视图。
[0014]
[图2](a)是实施方式1的口罩的正视图。(b)是实施方式1的口罩的侧视图。(c)是实施方式1的口罩的底视图。
[0015]
[图3]是口罩的分解图。
[0016]
[图4](a)是口罩的展开正视图。(b)是口罩的展开背视图。
[0017]
[图5](a)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口罩的使用形态的正视图。(b)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口罩的使用形态的侧视图。
[0018]
[图6](a)是实施方式2的口罩的正视图。(b)是实施方式2的口罩的侧视图。(c)是实施方式2的口罩的底视图。
[0019]
[图7]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2的口罩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0020]
[图8](a)~(h)是表示开口部的其他示例的图。
[0021]
[图9](a)是表示吸气时的空气的流动的示例的图。(b)是表示呼气时的空气的流动的示例的图。
[0022]
[图10]是表示在开口部设置有通风孔的示例的图。
[0023]
[图11](a)是表示在口罩的里面侧的脸颊部设置垫布的形态的图。(b)是表示口罩的其他形态的侧视图。
[0024]
[图12](a)是表示将保形性构件设为带状构件的情况的第一例的口罩的立体图。(b)是与(a)对应的口罩的右侧视图。
[0025]
[图13](a)是表示将保形性构件设为带状构件的情况的第二例的口罩的立体图。(b)是与(a)对应的口罩的右侧视图。
[0026]
[图14](a)是表示将保形性构件设为带状构件的情况的第三例的口罩的立体图。(b)是与(a)对应的口罩的右侧视图。
[0027]
[图15](a)是表示将保形性构件设为带状构件的情况的第四例的口罩的立体图。(b)是与(a)对应的口罩的右侧视图。
[0028]
[图16](a)是表示将保形性构件设为带状构件的情况的第五例的口罩的立体图。(b)是与(a)对应的口罩的右侧视图。
[0029]
[图17](a)是表示将保形性构件设为带状构件的情况的第六例的口罩的立体图。(b)是与(a)对应的口罩的右侧视图。
[0030]
[图18](a)是表示将保形性构件设为带状构件的情况的第七例的口罩的立体图。(b)是与(a)对应的口罩的右侧视图。
[0031]
[图19](a)是表示将保形性构件设为带状构件的情况的第八例的口罩的立体图。(b)是与(a)对应的口罩的右侧视图。
[0032]
[图20](a)是表示将保形性构件设为带状构件的情况的第九例的口罩的立体图。(b)是与(a)对应的口罩的右侧视图。
[0033]
[图21](a)是表示将保形性构件设为带状构件的情况的第十例的口罩的立体图。(b)是与(a)对应的口罩的右侧视图。
[0034]
[图22](a)是表示将保形性构件设为带状构件的情况的第十一例的口罩的立体图。(b)是与(a)对应的口罩的右侧视图。
[0035]
[图23](a)是将保形性构件设为带状构件的情况,是在口罩本体的表面与里面配置有带状构件的口罩的立体图。(b)是与(a)对应的口罩的右侧视图。
[0036]
[图24](a)是表示将开口部打开的状态的口罩的一例的右侧视图。(b)是表示将开口部关闭的状态的口罩的一例的右侧视图。
[0037]
[图25](a)是表示将开口部打开的状态的口罩的其他示例的右侧视图。(b)是表示将开口部关闭的状态的口罩的其他示例的右侧视图。
[0038]
[图26](a)、(b)是表示设置有防偏离构件的口罩的一例的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口罩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的口罩通常也称为面罩。而且,实施方式中,将口罩与佩戴者接触的一侧设为内侧,且将与外部气体接触的一侧设为外侧。并且,在佩戴者佩戴有口罩的情况下,将与佩戴者的鼻子接近的一侧设为上部,将与下巴接近的一侧设为下部,将使其上部与下部连结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参照图1(a)箭头a),且将相对于上下方向而正交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参照图1(b)箭头b)。
[0040]
<实施方式1>
[0041]
<结构>
[0042]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口罩1的使用形态的图。图1(a)是佩戴者穿戴有口罩1时的正视图,图1(b)是佩戴者穿戴有口罩1时的侧视图。而且,图2(a)是口罩1的正视图,图2(b)是口罩1的右侧视图,图2(c)是口罩1的底视图。
[0043]
如图1(b)、图2(b)所示,口罩1包括:口罩本体10、以及与口罩本体10连接的穿戴部2。如图1(a)、图1(b)所示,口罩本体10是以至少覆盖佩戴者的口及鼻孔的方式来形成,也可以覆盖至脸颊或下巴以下的方式来构成。口罩本体10防止出自佩戴者的口或鼻中的飞沫(呼气(也称为呼出气息))等向前方飞散。而且,为了尽量防止佩戴者所吸引的空气中的病毒等的吸引,口罩本体10也可作为过滤器发挥功能。
[0044]
口罩本体10中,当佩戴者佩戴口罩本体10时,连接有用来固定于佩戴者的脸面上的穿戴部2。穿戴部2的一例为带状的物体。穿戴部2的一例优选为包含尼龙或聚乙烯。图1(b)的示例中,穿戴部2的一端连接于口罩本体10的左右方向的一端,围绕后头部,连接于口罩本体10的左右方向的另一端。由此,口罩本体10紧贴穿戴于佩戴者的脸上。另外,穿戴部2与一般的口罩同样,也可以是挂在佩戴者的耳朵上的挂耳型带构件。此带构件可具有伸缩性,此时,可将口罩1容易穿戴于佩戴者的脸上。而且,在穿戴部2,也可如图2(b)所示设置调整部21。调整部21是能够调整带构件的长度的构件,有时也称为绳扣(cord stopper)、塞绳调节器(cord adjuster)等。另外,图2(b)中,与相反侧的口罩本体10连接的带构件省略。穿戴部2可以是通过在口罩本体10的端部设置孔,且使其在所述孔中通过而与口罩本体10连接的形态,也可以是通过粘合或缝合而连接的形态。另外,设置于口罩本体10的端部的用来通过穿戴部2的两个孔优选为将hql(human engineering quantity life,人类工程学质量生活)人类生活工程中心所规定的标准体型的人的耳朵的上下端连结的尺寸以下,但并不限定于此长度。通过将2个孔之间的尺寸,设为将hql人类生活工程中心所规定的标准体型的人的耳朵的上下端连结的尺寸以下,保形性构件14的面内变形得到抑制,能够提供一种在与佩戴者之间难以空出间隙的口罩1。调整部21是以在佩戴口罩1时,位于佩戴者的后头部附近的方式来调整,通过调整穿戴部2的带构件的长度,能够使口罩1紧贴于佩戴者的脸上。而且,穿戴部2还可包括调整部21a、21b。调整部21a、21b是与调整部21相同的构件,调整部21a是能够调整从口罩本体10的右端部(佩戴时从佩戴者来看的情况的左端部)起的位置的构件,调整部21b是能够调整从口罩本体10的左端部(佩戴时从佩戴者来看的情况下的右端部)起的位置的构件。调整部21a是以与佩戴者的左耳的背面接近的方式来调整位置,调整部21b可以与佩戴者的右耳的背面接近的方式来调整位置。如此一来,能够使口罩1更紧贴于佩戴者。通过存在调整部21、21a、21b,能够使口罩1紧贴在佩戴者的脸上,在运动时、作
业时等,能够降低口罩本体10从佩戴者的脸上偏离的可能性。
[0045]
口罩本体10如图1或图2所示,包括开口部11。如图示,开口部11设置于口罩本体10的下部。具体而言,开口部11是以如下方式设置于口罩本体10的下方,即,当佩戴者佩戴口罩1时,开口部11位于比起佩戴者的口与口罩本体10正对的位置更靠下方。此处,所谓佩戴者的口正对的位置,是佩戴者张口时正对的位置。此处所谓佩戴者,假定为hql人类生活工程中心所规定的标准体型的人类,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一例,开口部11设置于如下情况下的下部,即,假设口罩本体10包括覆盖鼻的上部、覆盖口及鼻孔的中部、以及覆盖下巴的下部的情况。更具体而言,相对于口罩本体10折叠时(图2(b)所示的状态)的口罩本体10的总高度,而可设置于从下端至30%的范围内。即,图2(b)所示的长度x2(开口部11所容许的从口罩本体10的下端起的高度)相对于长度x1(口罩本体10的总高度)的比例可为30%以下。由此,能够防止出自佩戴者的口中的飞沫在佩戴者的正面方向飞散。而且,通过在口罩本体10设置有开口部11,能够使佩戴者容易呼吸。进而,跑步时,当佩戴者在后方吐出的气息流动时,能够减少从口罩1下方流出的气息到达后续的跑者的脸的高度的情况。开口部11只要是佩戴者的呼气可喷出的程度的大小即可。开口部11的面积越大,对佩戴者而言越容易呼吸,另一方面,飞沫等从佩戴者的口中扩散的可能性提高。另一方面,开口部11的面积越小,对佩戴者而言越难以呼吸,但使飞沫扩散的可能性下降。因此,在期待佩戴者的呼吸的容易度以及防止飞沫扩散的效果这两种效果的情况下,作为一例,可将开口部11的面积设为5
±
1cm2左右。但,在呼吸的容易度优先的情况下,开口部11的面积可大于其,或在期望防止飞沫扩散的效果提高的情况下,也可使开口部11的面积小于其。开口部11若相对于佩戴者的口并非正对,则无需限定于图示的位置,而且,开口部11也可以有多个。例如,开口部11也可以在沿着佩戴者的左右脸型的位置设置为狭缝的形态来形成。
[0046]
图3是用于对口罩本体10的制法进行说明的图,图4(a)是口罩本体10的正视图,图4(b)是口罩本体10的背视图。
[0047]
如图3所示,口罩本体10是在保形性构件14,重叠面积大于保形性构件14的面料13而成。
[0048]
实施方式1的保形性构件14可由聚乙烯、聚丙烯、尼龙、丙烯酸系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来实现,作为一例,可通过利用使用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的弹性纱来形成蜂窝结构的线框而实现。保形性构件14只要刚性高于面料13即可,也可以是利用纤维的编织物或织物。作为一例可设为,保形性构件14的刚性以根据jis伸臂法的刚软度计,在纵向(图1(a)的a方向)上为150mm以上,在纵向的里侧(佩戴者侧)为150mm以上,在横向(图1(a)的b方向)上为90mm以上,在横向的里侧(佩戴者侧)为90mm以上,但并不限定于此。在佩戴者期望口罩更柔软的情况下,可设为其以下,在以口罩的形状维持为优先的情况下,也可设为高于其。保形性构件14是可将口罩本体10维持为规定形状(图1(a)、图1(b)等所示的形状)的构件。
[0049]
面料13若是能够防止可能从佩戴者的口中喷出的飞沫扩散的布料,则可以是任一种布料,作为一例,可利用尼龙或聚酯、丙烯酸系树脂,进而可利用适当的织布或无纺布等来实现。面料13理想为具有某种程度的缓冲性,且理想为对佩戴者而言皮肤触感良好的面料。
[0050]
口罩本体10是通过以覆盖保形性构件14的前表面整体的方式重叠,且将保形性构
件14的周围以面料13的剩余部分15包裹、缝合而形成。另外,面料13或保形性构件14可设为包括多个构件。即,面料13无需为一片面料,例如,可将2片面料缝合而形成,保形性构件14也同样可通过将多个保形性构件接合或缝合而形成。
[0051]
其结果,如图4(a)所示,除了保形性构件14的开口部11以外,利用面料13来覆盖前表面整体,并且如图4(b)所示,利用面料13来覆盖保形性构件14的端部,由此将与佩戴者的皮肤接触的部分设为面料13,从而能够提供一种皮肤触感良好的口罩1。另外,图4(a)、(b)所示的图表示将口罩本体10左右展开的状态,但实际上形成将佩戴者的脸面的下半部分覆盖的立体形状。而且,通过将保形性构件14构成为线框,空气容易从此间隙中出入,因此对佩戴者而言,开口部11的呼气的喷出也变得容易。
[0052]
如图4(a)所示,在口罩本体10的上端部分,可形成凹口12a、凹口12b。此处,所谓凹口,是指切口或洼陷。即,较将口罩本体10的上端部构成为直线而言,设为洼陷的形状(弯曲的形状)。通过设置凹口12a、12b,能够使口罩本体10的上端部的刚性不连续。凹口12a设置在与佩戴者的鼻梁的两侧部分(鼻翼部)相当的位置。而且,凹口12b设置在与佩戴者的颧骨部分相当的位置。若为通常的口罩,则鼻梁的两侧与颧骨部分成为在佩戴者穿戴时由于形状的关系而容易形成间隙的部分。在此,通过设置凹口,能够形成凹口部分容易紧贴于佩戴者的皮肤的结构,能够尽可能抑制佩戴者的呼气从口罩1的上端部分漏出。而且,可利用柔软性高的原材料来覆盖凹口部分。凹口12a、12b成为与佩戴者的紧贴度高的部分,因此通过将其以柔软性高的原材料来覆盖,能够使与佩戴者的接触柔软,且能够降低由于凹口部分与佩戴者一直紧贴而可能产生的烦恼。作为通过设置凹口12a、12b来提高口罩1的上端部与佩戴者的合适感的目的,是为了呼出气息漏出而眼镜或太阳镜等不起雾、以及为了使呼出气息在下方流动。佩戴者呼出的气息被加温,一般而言比重比周围的空气轻,因此朝向上方。与此相对,若使呼出的气息不从口罩1的上端部排出,则能够使佩戴者的呼出气息朝向下方的开口部11流出。即,凹口12a、12b是为了保证气息不会从口罩本体10的上端部漏出,而是使呼出气息从开口部11流出的重要结构。
[0053]
而且,如图4(b)所示,在保形性构件14也可设置开口31。在开口31,由于未设置保形性构件14,故而此部分的空气通过比其他部分更容易,因此相应地,佩戴者的吸气、呼气变得轻松。
[0054]
<实施方式1总结>
[0055]
根据实施方式1所示的口罩1,由于佩戴者的口与口罩本体10正对,故而能够防止从佩戴者的口中排出的飞沫等在周围发散(防止飞沫扩散)。而且,口罩1通过在内部包括保形性构件14,而容易维持作为口罩的形状,并且通过在佩戴者的口周围形成规定容积的空间,能够实现呼吸的容易度。
[0056]
而且,口罩本体10中,通过在比起与佩戴者的口正对的位置更靠下方设置开口部11,能够通过此开口部11,使口罩1内喷出的佩戴者的呼气流出,因此较以往的口罩而言,呼吸变得容易(确保呼吸容易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1,能够提供一种实现飞沫扩散的防止与呼吸的容易度的并存的口罩1。
[0057]
而且,通过在口罩本体10的上端部分设置凹口12a、12b,能够提供一种降低间隙产生的可能性的口罩1,所述间隙是通常的口罩容易产生的。
[0058]
<实施方式2>
[0059]
所述实施方式1中,对以在使用聚酯系弹性体的保形性构件14重叠面料13的形态来制作的口罩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2中,对利用其他原材料来实现的口罩1b进行说明。
[0060]
<结构>
[0061]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口罩1b的使用形态的图。图5(a)是佩戴者穿戴口罩1b时的正视图,图5(b)是佩戴者穿戴口罩1b时的侧视图。而且,图6(a)为口罩1b的正视图,图6(b)为口罩1b的右侧视图,图6(c)为口罩1b的底视图。口罩1b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口罩1大致相同。
[0062]
图5(a)、图5(b)中,表示使用将口罩1b挂在佩戴者的耳朵上来穿戴的穿戴部2,来佩戴口罩1b的使用形态,但这与实施方式1同样,可以围绕佩戴者的后头部的形态来穿戴穿戴部2。
[0063]
如图6(a)、图6(b)、图6(c)所示,口罩本体10b是对利用回收毛毡材料等无纺布来形成的框架、以及将此框架切出切口而形成的窗61,接合网眼面料而形成。作为对窗61接合网眼面料的方法,可为贴附,也可为缝合,也可为除此以外的方法。而且,框架部分的毛毡材料也可不为再生利用的材料。框架是由再生的毛毡板来制造,具有一定的刚性,因此发挥作为保形性构件的功能。图6(a)~图6(c)所示的示例中,示出设置合计4个窗61的示例,但窗61的数量并不限定为4个,可为2个,也可为6个。窗61若是不与佩戴者的口正对的位置,则可设置在口罩本体10的任一处。
[0064]
在口罩本体10b,也可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设置凹口。图6(b)所示的示例中,口罩本体10b在其上端部分设置有凹口12a、凹口12b,在口罩本体10b的左右方向的端部设置有凹口12c,且在下端部分设置有凹口12d。即,凹口设置在佩戴者的鼻梁的两侧(鼻翼部)以及在佩戴者的眼角下部的颧骨周边与口罩本体10b对应的位置。这些位置是在佩戴通常的口罩时,容易在口罩与佩戴者之间产生间隙的位置。因此,在佩戴挤压成形为长方形的一般的一次性口罩的情况下,凹口可形成于容易在口罩与佩戴者之间产生间隙的位置。
[0065]
另外,图6(a)~图6(c)所示的凹口明确地构成为切口,在此形状的情况下,存在与佩戴者的皮肤接触而产生痛感的可能性,因此可进行圆孔加工。其结果,凹口也可如实施方式1所示,形成为弯曲的凹陷。
[0066]
图7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2的口罩1b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使用图7来对口罩1b的制法例进行说明。
[0067]
首先,如图7上段左侧所示,准备利用回收毛毡来制作的毛毡板(压缩刚性面料)70。接下来,如图7上段中央所示,从毛毡板70上切割出多个窗61。并且,如图7上段右侧所示,准备网眼面料71,重叠于毛毡板70。另外,毛毡板70只要是具有能够维持保形性的程度的刚性的面料,则并不限定于压缩刚性面料。
[0068]
接下来,如图7下段右侧所示,使重叠的网眼面料71,对形成有多个窗61的毛毡板70进行热压接(热封)。此热压接处理为一例,可使用单独的粘合剂来贴附,也可以是缝制。接下来,如图7下段中央所示,利用口罩本体10b的模具进行切割,从毛毡板70上切割出口罩本体10b。并且,如图7下段左侧所示,在切割出的口罩本体10b,缝制用于挂在耳朵上的穿戴部2,形成口罩1b。如此一来,可制造口罩1b。另外,图7中,口罩1b或窗61的形状设为简略方式。而且,于图7所示的制法的情况下,如图5(a)、图5(b)等所示,在开口部11也接合网眼面料,但开口部11中的网眼面料也可去除而设为完全的开口。
[0069]
<实施方式2总结>
[0070]
根据实施方式2的口罩1b,除了与实施方式1同样,能够实现防止飞沫扩散、以及确保呼吸容易性以外,能够通过利用回收毛毡来实现口罩本体10b,从而提供一种环保的口罩1b。而且,口罩1b如图7所示,也具有量产性优异的方面。
[0071]
<实施方式3>
[0072]
所述实施方式1中,保形性构件14利用聚乙烯、聚丙烯、丙烯酸系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来来实现,作为一例,示出通过利用使用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的弹性纱来形成蜂窝结构的线框而实现的示例。而且,所述实施方式2中,表示利用回收毛毡来发挥作为保形性构件的功能的口罩1b。
[0073]
本实施方式3中,对如下结构进行说明:与所述实施方式1、2不同,在为了维持口罩1的形状而将口罩1设为平面状的情况下,利用至少在上下左右倾斜中的任一方向上延伸的带状构件,在佩戴者佩戴口罩1时容易维持口罩1的形状。此处,带状的构件可利用与所述实施方式1、2所示的保形性构件相同的原材料来实现,也可利用其他原材料来实现,但此处,带状构件使用树脂线。
[0074]
带状构件24作为保形性构件,是为了在佩戴者佩戴口罩1时,保持其形状,保持佩戴者与口罩1之间的空间的目的而构成,换句话说,相对于未对口罩1设置带状构件的状态,刚性、弹性提高即可。因此,带状构件科可利用与口罩本体10相同的原材料来构成,也可通过将以下所说明的设置带状构件的位置进行缝合来提高刚性。而且,带状构件的宽度只要能够提高口罩1的刚性、弹性即可,可设为任何的宽度,作为一例,可设为5~15mm。而且,带状构件24可通过对口罩1进行缝制来穿戴,也可通过粘合来穿戴。
[0075]
(图案1)
[0076]
图12(a)是表示设置有带状构件24来作为保形性构件的口罩1的一例的立体图。而且,图12(b)是与图12(a)对应的口罩1的右侧视图。
[0077]
如图所示,图12(a)所示的口罩1中,带状构件24从口罩本体10的上端设置至下端,即,在佩戴者佩戴的情况下,从与佩戴者的鼻根附近抵接的位置,设置至与佩戴者的下巴附近抵接的位置。图示的示例即表示带状构件24以从口罩1的中心通过的方式上下延伸的示例。通过以带状构件24位于口罩1的中心的方式来设置,与未设置带状构件24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口罩1的刚性、弹性。图12(a)、(b)所示的示例中,带状构件24悬架、即跨越开口部11,设置于口罩本体10。
[0078]
(图案2)
[0079]
图13(a)是表示设置有带状构件24来作为保形性构件的口罩1的一例的立体图。而且,图13(b)是与图13(a)对应的口罩1的右侧视图。
[0080]
如图所示,图13(a)所示的口罩1中,带状构件24上下延伸,从口罩1的上端设置至开口部11的上端。图13所示的示例中,与图12所示的示例不同,带状构件24未悬架开口部11。而且,为了提高延伸至上限的带状构件24的下端部分的强度,如图13(a)、(b)所示,在开口部11的边缘且开口部11的上端缘也设置带状构件24。即,设置于开口部11的上端缘的带状构件24可以说相对于口罩1的左右方向而延伸。带状构件24也可在此种形态下设置于口罩本体10。较图12所示的示例而言,图13所示的示例可来提高口罩1的刚性、弹性。
[0081]
(图案3)
[0082]
图14(a)是表示设置有带状构件24来作为保形性构件的口罩1的一例的立体图。而且,图14(b)是与图14(a)对应的口罩1的右侧视图。
[0083]
如图所示,图14(a)所示的口罩1中,除了图13所示的口罩1以外,以从口罩本体10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通过的方式,设置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带状构件24。此处所谓的上下方向的中心,无需严格地为中心,只要在佩戴者佩戴口罩1时,以带状构件24通过佩戴者的鼻尖附近的方式,穿戴于口罩本体10即可。而且,带状构件24的外侧的端部可构成为从穿戴部的下方侧的安装部附近通过。通过采取此结构,在将穿戴部向后方拉伸时也容易保持口罩本体的形状(能够与施加于穿戴部的拉伸力对抗)。与图13所示的口罩1相比,图14所示的口罩1通过设置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带状构件24,而成为具有更高的刚性、弹性的口罩。
[0084]
(图案4)
[0085]
图15(a)是表示设置有带状构件24来作为保形性构件的口罩1的一例的立体图。而且,图15(b)是与图15(a)对应的口罩1的右侧视图。
[0086]
如图所示,相对于图12所示的口罩1,图15(a)、(b)所示的口罩1与图14(a)、(b)同样,包括在口罩本体10的上下方向通过中心且向左右延伸的带状构件24。与图12所示的口罩1相比,图15所示的口罩1与左右延伸的带状构件24相应地,刚性、弹性进一步提高。
[0087]
(图案5)
[0088]
图16(a)是表示设置有带状构件24来作为保形性构件的口罩1的一例的立体图。而且,图16(b)是与图16(a)对应的口罩1的右侧视图。
[0089]
如图所示,相对于图13所示的口罩1,图16(a)、(b)所示的口罩1进而在口罩本体10的上端缘及下端缘也包括带状构件24。如图16(a)、(b)所示,通过在口罩本体10的上端缘或者下端缘设置带状构件24,不仅容易维持口罩1的形状,而且能够提高口罩1的上端部分或者下端部分中的口罩1对于佩戴者的合适感。
[0090]
(图案6)
[0091]
图17(a)是表示设置有带状构件24来作为保形性构件的口罩1的一例的立体图。而且,图17(b)是与图17(a)对应的口罩1的右侧视图。
[0092]
如图所示,相对于图12所示的口罩1,图17(a)、(b)所示的口罩1与图16(a)、(b)同样,在口罩本体10的上端缘以及下端缘包括带状构件24。相对于图12所示的口罩1,图17(a)、(b)所示的口罩1可期待为与设置于上端缘及下端缘的带状构件24相应地具有更高的刚性、弹性的口罩1。
[0093]
(图案7)
[0094]
图18(a)是表示设置有带状构件24来作为保形性构件的口罩1的一例的立体图。而且,图18(b)是与图18(a)对应的口罩1的右侧视图。
[0095]
如图所示,相对于图16(a)、(b)所示的口罩1,图18(a)、(b)所示的口罩1进而设置在倾斜方向延伸的带状构件24。此时,带状构件24以从佩戴者的鼻侧附近通过的方式,从与佩戴者的鼻根附近抵接的口罩本体10的上端部分设置至口罩本体10的下端部。由此,相对于图16(a)、(b)所示的口罩1,图18(a)、(b)所示的口罩1具有更高的刚性、弹性。而且,通过追加不仅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进而在倾斜方向上延伸的带状构件24,能够提供一种具有更高的刚性、弹性的口罩1。
[0096]
(图案8)
[0097]
图19(a)是表示设置有带状构件24来作为保形性构件的口罩1的一例的立体图。而且,图19(b)是与图19(a)对应的口罩1的右侧视图。
[0098]
如图所示,相对于图17(a)、(b)所示的口罩1,图19(a)、(b)所示的口罩1与图18(a)、(b)所示的口罩1同样,包括在倾斜方向延伸的带状构件24。图19(a)、(b)所示的口罩1通过包括在倾斜方向延伸的带状构件24,而具有比图17(a)、(b)所示的口罩1更高的刚性、弹性。
[0099]
(图案9)
[0100]
图20(a)是表示设置有带状构件24来作为保形性构件的口罩1的一例的立体图。而且,图20(b)是与图20(a)对应的口罩1的右侧视图。
[0101]
如图所示,相对于图13(a)、(b)所示的口罩1,图20(a)、(b)所示的口罩1成为进而包括在倾斜方向延伸的带状构件24的结构。而且,图20(a)、(b)所示的口罩1在开口部11的边缘整体也设置带状构件24。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较图13(a)、(b)所示的口罩1而言刚性、弹性更高的口罩1。
[0102]
(图案10)
[0103]
图21(a)是表示设置有带状构件24来作为保形性构件的口罩1的一例的立体图。而且,图21(b)是与图21(a)对应的口罩1的右侧视图。
[0104]
如图所示,图21(a)、(b)所示的口罩1是在图20(a)、(b)所示的口罩1中,以将在上下方向仅从口罩1的上端延伸至开口部11的上端的带状构件24,悬架于开口部11的方式来构成的口罩1。通过此种结构,也能够提供一种刚性及弹性高的口罩1,特别是容易确保佩戴者的鼻及口周围的空间的口罩1。
[0105]
(图案11)
[0106]
图22(a)是表示设置有带状构件24来作为保形性构件的口罩1的一例的立体图。而且,图22(b)是与图22(a)对应的口罩1的右侧视图。
[0107]
如图所示,相对于图18(a)、(b)所示的口罩1,图22(a)、(b)所示的口罩1表示进而以从口罩本体10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通过的方式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带状构件24的示例。如上所述,通过设置更多的带状构件24,能够构成刚性、弹性更高的口罩1。
[0108]
另外,使用所述(图案1)至(图案11),示出利用带状构件24来提高口罩1的保形性的示例,但带状构件24的设置方式并不限定于这些。而且,带状构件24如图示,可设置于口罩本体10的表面,也可设置于衬里。而且,带状构件24可设置于口罩本体10的两面。而且,在将带状构件24设置于口罩本体10的表面及衬里的两者的情况下,也可将其长度设为不同的长度。即,如图23(a)、(b)所示,关于设置于表面的带状构件24(24a),可设为从口罩本体10的上端至下端(开口部的上端)的长度,关于设置于衬里的带状构件24(24b),设为从口罩本体10的上端至开口部11的下端的长度。另外,关于带状构件的长度,在图23的示例中,示出设置于表侧的带状构件24a比设置于里侧的带状构件24b更短的示例,但也可与其相反。但,设为图23所示形态的带状构件的口罩1的保形性高。
[0109]
而且,带状构件24若相对于口罩1而占据的比例增大,则保形性相应地提高,另一方面,制作成本相应地增加。因此,在口罩1设置带状构件24的量、与制作成本彼此成为权衡的关系。
[0110]
<实施方式3总结>
[0111]
根据实施方式3的口罩1,通过使用作为带状构件的带状构件24来作为保形性构件,则与所述实施方式1或2相比较,是更少(面积比小)的构件,并且能够实现口罩1的保形性(刚性、弹性)的提高。而且,如图12至图22所示,通过设置在成为口罩1的需要场所的场所发挥作为保形性构件的功能的带状构件24,能够仅利用更少数量的带状构件24来确保口罩1的刚性及弹性。
[0112]
<补充>
[0113]
所述实施方式的口罩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当然也可利用其他方法来实现。以下,对各种变形例进行说明。
[0114]
(1)所述实施方式1、2中所示的开口部11的形状仅为一例。只要从佩戴者的口中出来的飞沫等不会发散,则开口部1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1、2所示的形状,可利用各种形状来实现。图8(a)~(h)中,作为开口部11,示出特别良好的形状的其他示例。另外,图8(a)~(h)中,使用实施方式2所示的口罩本体10b来表示,但也可将开口部11的形状设为各种形状,这在实施方式1中也同样。图8(a)~(h)中,以分成口罩1b的左右的形式来示出,但左右的开口部11也可在形成为口罩1b时成为一个开口。另外,此开口部11也可作为用于插入吸管等用于抽吸饮料的构件的吸管插入部分11a来利用。即,如图8(f)所示,在开口部11具有对于插入吸管而言足够的宽度的情况下,在运动时或作业时,佩戴者能够饮用饮料,而不用摘下或偏离口罩1。而且,在如图8(g)所示,设置多个开口部11的情况下,这些开口部11中,可将具有对于插入吸管而言足够的宽度的开口部11用作吸管插入部分11a。另外,图8(a)~(e)中,也未赋予符号11a,但开口部11优选为能够用作吸管插入部分。
[0115]
而且,开口部11如图8(g)、图8(h)所示,可利用多个开口部来实现,此时,可使各开口部的大小不同。而且,通过设为如图8(g)、图8(h)所示的形状,较单纯地设置开口而言,能够提供一种在外观上设计性优异的口罩1、1b。
[0116]
(2)此处对所述实施方式1、2中的吸气与呼气时的空气流动进行详细说明。图9(a)是示意性表示佩戴者的吸气时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而且,图9(b)是示意性表示佩戴者的呼气时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另外,图9中,示出佩戴有实施方式2所示的口罩1b的示例,但基本的空气流动在实施方式1中也同样。
[0117]
如图9(a)所示,吸气时,佩戴者能够经由开口部11、窗61来吸引空气。在窗61接合有网眼面料,但网眼面料的通气性高,因此空气流入。
[0118]
另一方面,如图9(b)所示,呼气时,佩戴者的呼气经由开口部11而对佩戴者的脸向下方喷出。即,即便随着从佩戴者的口等中呼气,一些飞沫喷出,也不会向佩戴者的正面方向扩散。而且,通过存在开口部11,与不存在开口部11的情况相比,佩戴者的呼气顺利地排出,因此能够使佩戴者容易呼吸。
[0119]
(3)所述实施方式1、2中,并无特别说明,但也可在开口部11设置通风孔。此处所谓的通风孔,是指对一方向容许空气的流动,且对多方向阻碍空气的流动的机构。图10表示在开口部11设置有通风孔101的示例。作为一例,通风孔101可利用薄的布料来实现。通风孔101仅其端部的一部相对于口罩本体10的开口部11的周围而缝制连接。因此,在通风孔101与口罩1之间存在间隙111。在包括此结构的情况下,佩戴者吸气时,使外部的空气经由间隙111而流入,其结果,通风孔101整体地按压在开口部11,将间隙111填埋。另一方面,佩戴者呼气时,能够形成从口罩本体10的内部,通过开口部11与通风孔101之间的间隙111来排出
呼气的结构。
[0120]
而且,此种通风孔也可设置于所述实施方式2的窗61的内侧(佩戴者侧)。此时,能够形成在吸气时容许来自窗61的空气流入,且在呼气时抑制从窗61流出的结构。因此,在吸气时,能够通过经由窗61的网眼面料来确保某种程度的防尘性,并且在呼气时,能够实现向开口部11的快速呼气(使通过呼气而产生的空气流动固定)。
[0121]
(4)所述实施方式1中,在口罩本体10的里面侧且佩戴者的脸颊可能接触的部位,也可设置垫布。即,口罩1也可设为佩戴者的脸颊不直接接触保形性构件14的结构。即,如图11(a)所示,可在口罩本体10b的里面侧的佩戴者的脸颊可能接触的部位设置垫布112。此垫布112可利用与面料13相同的原材料来实现,也可与面料13一体成型。通过设为此种结构,能够降低保形性构件14直接与佩戴者的脸颊接触的可能性,能够提高口罩1的使用感。而且,作为垫布112,可使用能够赋予清凉感的原材料(接触冷感原材料,例如聚乙烯或或亚麻布等、或利用金属的布料等)或具有吸湿速干性的原材料(例如尼龙与聚酯的组合)。此时,能够减轻由在使用口罩1时容易在内部充满的热所引起的佩戴者的不适感。而且,通过层叠垫布112,由于在佩戴者佩戴时向前方的空气阻抗上升,故而能够期待朝向开口部11流出空气(呼气)的效果。
[0122]
而且,如图11(a)所示,在口罩本体10的里面侧且佩戴者的鼻所抵接的部位,包括双层拉舍尔的垫布113。通过使用双层拉舍尔的垫布113,能够提高护口器本体10对佩戴者的合适性。并且,通过合适性即密合性提高,能够使佩戴者的呼出气息不会在上端侧漏出。
[0123]
(5)所述实施方式1中,面料13如图11(b)的侧视图所示,面料13在佩戴者的正面侧,也可伸长至开口部11的下端周边。通过包括此结构,将面料13伸长的部分成为檐,能够以佩戴者的呼气向下方流出的方式来施力。
[0124]
(6)所述实施方式中,保形性构件也可以是线或树脂骨等的线复合地组合而形成面的构件。而且,使由热塑性弹性体、树脂等所形成的保形性构件的网眼部分性地变化而具有抑制飞沫扩散的功能,也可不设置其他的面料13来作为护口器本体10。即,也可设为如下结构:使与佩戴者的口正对的部分的网眼变细,防止飞沫扩散,并且使其他部分的网眼变粗而使通气性良好,使呼吸容易。
[0125]
(7)凹口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形状,可以是v字、u字、圆形中的任一种。而且,如上所述,通过设置凹口,能够使口罩本体10的端部的刚性不连续,但就实现刚性的不连续性的观点而言,也可通过不同原材料的组合,例如间歇地夹持低刚性原材料来实现。即,通过准备利用高刚性原材料来夹持低刚性原材料的口罩,能够期待所述低刚性原材料部分发挥与凹口相同的功能,此时可设置凹口,也可不设置。
[0126]
(8)所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口罩的开口部11可成为可开闭的结构。即,口罩1可以是可以如下2个状态来使用的口罩:将开口部11堵住,气密性高的状态的口罩;以及较将开口部11打开关闭时而言气密性更低的状态的口罩。
[0127]
图24(a)、(b)是表示将口罩的开口部11设为可开闭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0128]
如图24(a)、(b)所示,口罩1包括口罩本体10,以及在网眼面料之间包括开口部罩231。即,口罩1是利用口罩10、开口部罩231、及网眼面料的三层结构来实现。并且,开口部罩231在口罩1与网眼面料之间构成为滑动自如(可滑动)。图24(a)、(b)中,点虚线表示开口部罩231的形状,在从正面来看口罩1的情况下成为左右对称。而且,图中的虚线表示口罩的鼻
梁部分的网眼面料的位置。通过网眼面料与口罩本体10仅在端部缝合,能够形成开口部罩231可在其间移动(可滑动)的结构。
[0129]
图24(a)表示使开口部11露出的状态,即,将开口部11打开的状态。另一方面,图24(b)表示利用开口部罩231来关闭开口部11的状态。口罩1成为在图24(a)所示的状态与图24(b)所示的状态之间,开口部罩231可滑动。
[0130]
而且,开口部罩231为了使佩戴者可容易进行所述滑动,也可包括用于佩戴者抓握(抓捏)的抓握部232。抓握部232能够由佩戴者抓握,只要不妨碍开口部罩231的滑动,则可为任意形状。如图24(a)、(b)所示,抓握部232若设置于开口部罩231的下端,则难以妨碍开口部罩231的滑动,而且,能够防止开口部罩231埋没于口罩本体10与网眼面料之间。而且,通过设置开口部罩231,口罩1成为三层结构,预计开口部11以外的部分的防止飞沫扩散等作为过滤器的功能提高。另外,图24(a)、(b)中,开口部罩231构成为跨越口罩本体10的大致整个区域,但其无需设为此大小,也可仅为至少将开口部11完全覆盖的程度的大小。
[0131]
另外,图24中,示出设置开口部罩231的示例,但其也可构成为开口部11的网眼面料其本身可相对于口罩本体10而滑动。即,也可在口罩本体10的里侧,设置以可滑动的方式来保持网眼面料的两端的滑动部,构成为通过使网眼面料滑动而完全开口。
[0132]
而且,开口部11的可开闭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24的示例。图25(a)、(b)是表示构成为可将口罩1的开口部11开闭的其他示例的图。如图25所示,可设为可利用附件来开闭的结构。图25(a)是将开口部罩231作为附件,构成为相对于开口部11而拆装自如的示例,表示从口罩1上拆卸的状态。
[0133]
如图25(a)所示,口罩本体10包括用于安装开口部罩231的狭缝234a、234b。另外,狭缝的数量或形状并不限定于图示,只要安装开口部罩231即可。
[0134]
并且,图25(b)表示将开口部罩231安装于口罩1的状态,成为开口部11关闭的状态。如图25(a)所示,设置于开口部罩231的凸部233a嵌合于狭缝234a,且凸部233b嵌合于狭缝234b,由此能够将开口部罩231安装于口罩1,并且能够使开口部罩231难以从口罩1上拆卸。如上所述,通过将开口罩231设为安装自如,则较图24(a)、(b)所示的情况而言,对佩戴者而言容易呼吸。
[0135]
根据此种形态,能够将开口部11设为可开闭的结构。根据此种结构,在作为口罩而更要求气密性的场所,能够设为将开口部11关闭的状态,在目前不要求气密性的场所,设为将开口部11打开的状态,由此,即便穿戴口罩1,也能够尽量不妨碍佩戴者的呼吸。而且,图24(a)、(b)表示从开口部11上安装开口部罩231的示例,也可采用将具有与罩本体相同的尺寸、或者至少将开口部完全覆盖的尺寸的追加的开口部罩,以可拆卸的方式插入至表面的口罩本体与衬里的网眼之间的结构(3层结构与2层结构的切换)。此时,作为一例,追加的开口罩的插入可从设置于口罩本体10的上端的插入口中进行,也可设为从开口部11的网眼面料与口罩本体10之间的间隙中进行。
[0136]
(9)在所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口罩中,也可设置防偏离构件,此防偏离构件用来抑制产生佩戴者佩戴时的振动或由风等引起的穿戴的偏离。
[0137]
即,口罩1如图26(a)、(b)所示,在口罩1的内侧,即,口罩1对佩戴者接触的一侧,包括与佩戴者的皮肤接触来防止上下方向的偏离的防偏离构件251。防偏离构件251若是为了与人体接触来防止口罩偏离而具有一定以上的摩擦系数的构件,则可为任意的构件,当然,
优选为利用对人体无害且在接触时不会使佩戴者产生不适感的原材料来实现,作为一例,考虑使用氨基甲酸酯树脂的发泡体(海绵)、硅酮橡胶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0138]
而且,防偏离构件251如图26(a)、(b)所示,理想为设置在与佩戴者的脸颊上端抵接的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位置。通过设置在与佩戴者的脸颊状态抵接的位置,能够提高口罩1的上端部分对佩戴者的紧贴程度,能够降低佩戴者的呼气从口罩1的上端部分露出的可能性。
[0139]
(10)对所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口罩进行总结,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口罩包括:至少覆盖口及鼻孔的口罩本体、以及与口罩本体连接且用来是口罩本体穿戴于佩戴者的穿戴部;并且口罩本体可在比起与口正对的位置更靠下部方向包括开口部。
[0140]
由此,能够抑制飞沫等从佩戴者的口中扩散,并且使佩戴者的呼吸容易。
[0141]
而且,所述口罩中,开口部也可构成在佩戴者的呼气从佩戴者的口中朝向口罩本体的下方喷出的位置。
[0142]
由此,能够提供一种更难以从佩戴者的口中确认飞沫等的结构的口罩。
[0143]
而且,所述口罩中也可设为,口罩本体包括:覆盖鼻的上部、覆盖口及鼻孔的中部、以及覆盖下巴的下部,并且开口部设置于下部。
[0144]
由此,口罩中能够确定设置开口部的位置。
[0145]
而且,所述口罩中,口罩本体也可利用口罩本体能够维持规定形状的保形性构件来形成。
[0146]
由此,通过能够维持口罩的形状,在口罩本体与佩戴者之间形成空间,能够提高呼吸的容易性。
[0147]
而且,所述口罩中,保形性构件也可至少包含回收毛毡材料。
[0148]
由此,能够提供一种生态的口罩。
[0149]
而且,所述口罩中,保形性构件也可进而包含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
[0150]
而且,所述口罩中,口罩本体也可包含保形性构件,且包括:在脸颊部构成窗部的框架部、以及以至少覆盖窗部的方式与保形性构件接合的网眼面料。
[0151]
通过设置窗部来接合网眼面料,能够通过网眼面料来提高呼吸的容易性,并且能够防止由网眼面料所引起的飞沫等的扩散。
[0152]
而且,所述口罩中,口罩本体也可在脸颊部包括至少2个接合有网眼面料的窗部。
[0153]
而且,所述口罩中,也可在窗部设置仅一部分接合的盖子。
[0154]
通过存在此盖子,能够在吸气时及呼气时形成窗部堵塞的状态及不堵塞的状态,能够使吸气时及呼气时的空气流动一定,因此能够提高呼吸的容易性。
[0155]
而且,所述口罩中也可设为:口罩本体中,保形性构件包含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且包括:以至少覆盖口及鼻孔的方式来形成的线框、以及以至少覆盖线框的外周部的方式来接合的面料。
[0156]
由此,能够提供一种形状难以崩塌的口罩。
[0157]
而且,所述口罩中,热塑性树脂也可为聚酯系弹性体。
[0158]
而且,所述口罩中,穿戴部也可在口罩本体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包括用于挂在佩戴者的耳朵上的带构件。
[0159]
由此,能够使口罩紧贴于佩戴者,口罩难以从佩戴者的脸上脱离。
[0160]
而且,所述口罩中也可设为:穿戴部包括端部分别连接于口罩本体的左右方向的两个端部的带构件,并且带构件包括调整其长度的调整部。
[0161]
由此,能够提供一种不论佩戴者的头的形状或大小如何,均能够紧贴在脸上的口罩。
[0162]
而且,所述口罩中,所述口罩本体也可在所述口罩本体的上端部且与所述佩戴者的鼻翼部抵接的位置包括凹口。
[0163]
由此,能够提供一种在佩戴者的脸与口罩之间难以形成间隙的口罩。
[0164]
而且,所述口罩中,所述口罩本体也可在所述口罩本体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包括凹口。
[0165]
而且,所述口罩中,所述口罩本体也可在所述口罩本体的上端部且与所述佩戴者的眼角下部相当的位置包括凹口。
[0166]
而且,所述口罩中,也可在所述开口部包括排气部。
[0167]
由此,通常,通过于容易在口罩与佩戴者之间容易形成间隙的部位设置凹口,能够提供一种难以在佩戴者的脸与口罩之间形成间隙的口罩。
[0168]
而且,所述口罩中,所述保形性构件也可为在将所述口罩本体视为一平面的情况下,相对于所述平面而至少沿上下左右倾斜中的任一方向延伸的带状构件。
[0169]
由此,只要将带状的构件作为保形性构件设置于口罩,便能够提高口罩的刚性、弹性,其结果,容易维持作为口罩的形状,因此容易确保佩戴者与口罩之间的空间。其结果,口罩成为对佩戴者而言容易呼吸的口罩。
[0170]
而且,所述口罩中,所述带状构件也可从与鼻根附近抵接的所述口罩本体的上端部,设置至与下巴附近抵接的所述口罩本体的下端部。
[0171]
又或者,所述带状构件也可悬架于所述开口部。
[0172]
又或者,所述带状构件也可设置于所述口罩本体的上端缘。
[0173]
又或者,所述带状构件也可设置于所述口罩本体的下端缘。
[0174]
又或者,所述带状构件也可设置于所述开口部的边缘。
[0175]
又或者,所述带状构件也可以通过与鼻尖附近抵接的位置的方式,从所述口罩本体的右端设置至左端。
[0176]
又或者,所述带状构件也可以通过与鼻尖附近抵接的位置的方式,从所述口罩本体的右下端设置至左下端。
[0177]
又或者,所述带状构件也可以从鼻侧附近通过的方式,从与鼻根附近抵接的所述口罩本体的上端部,设置至所述口罩的下端部。
[0178]
如上所述,通过维持口罩1的形状,并且对于重要部位设置带状构件,能够提供一种容易维持口罩1的形状且刚性、弹性相对较高的口罩1。
[0179]
而且,所述口罩中,也可在与人体抵接的一侧,设置防止对所述人体的穿戴时的偏离的防偏离构件。
[0180]
由此,能够降低从佩戴口罩的佩戴者偏离的可能性,能够不会对佩戴者产生由偏离引起的不适感。
[0181]
而且,所述口罩中,所述防偏离构件也可设置在所述口罩本体的与脸颊上端抵接的位置。
[0182]
由此,能够防止口罩的偏离,并且能够提高可从口罩的上端侧防止呼气漏出的可能性。
[0183]
而且,所述口罩中,所述开口部也可设为可开闭的结构。
[0184]
由此,例如在运动时开口部打开,对于佩戴者而言,成为即便佩戴有口罩但容易呼吸的口罩,从而能够提供一种在密闭空间或多人聚集的环境下,佩戴者的飞沫等难以扩散的口罩。
[0185]
(11)应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为例示而非限制者。本发明的范围是由权利要求而非所述说明所示,且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均等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186]
符号的说明
[0187]
1、1b:口罩
[0188]
2:穿戴部
[0189]
10、10b:口罩本体
[0190]
11:开口部
[0191]
12a、12b、12c、12d:凹口
[0192]
13:面料
[0193]
14:保形性构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