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2023-01-06 03:38: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损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窥镜。


背景技术:

2.内窥镜是用于医学或机械的一种通用的检测设备,由其在无损检测领域其可以在不损伤、不拆装待检测物的情况下,实现对待检测物内部狭小空间的探查,因此可以极大的提高检测效率同时避免损伤待检测物。
3.现有内窥镜主机与插入管的连接方式分为主机与插入管一体式和主机与插入管分体式,以及可更换插入管一体式内窥镜。一体式内窥镜存在经常出现插入管损坏,例如镜头损坏、牵引绳拉断、没有光照等等问题,基于其一体式结构,导致在对其维修时工作量极大等;分体的内窥镜,主机与插入管是分开的,为2个独立的部件;此种形式的内窥镜在使用过程中不方便移动,使用场景单一,检测效率低;现有的可更换插入管一体式内窥镜插入管多由接触点的方式连接,如专利号为201510609499.0的发明专利,其信号传输端子设置于通道内,其接触点少且不稳定,经常发生接触点接触不到的情况,且基于接触点少,导致无法实现多路图像的传输,应用场景简单;并且基于其结构形式,在对摇杆摇动操作时,摇摆的动作用存在传导至信号传输端子连接处的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号传输端子间连接的稳定性。上述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窥镜,其包括主机、插入管组件和信号传输端子,所述主机和所述插入管组件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插入管组件包括插入管、第一壳体和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控制组件连接于所述插入管,用于控制所述插入管端部朝向;所述主机包括主机壳体和设置于主机壳体内的显示组件;所述主机壳体设置有供所述控制组件的控制杆穿过的安装孔;所述信号传输端子位于所述安装孔外,且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主机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主机壳体可拆卸连接,将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连接,以实现插入管和所述显示组件之间信号连接。
5.在本技术的的内窥镜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主体部和伸入部,所述伸入部伸入于所述安装孔,所述主体部和所述主机壳体安装有所述第一端子或所述第二端子的面为平面。
6.在本技术的的内窥镜中,所述主机壳体底面具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槽底安装所述所述第一端子或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一壳体安装于所述安装槽。
7.在本技术的的内窥镜中,所述插入管由所述第一壳体伸出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控制组件的控制杆朝向之间呈90
°
夹角。
8.在本技术的的内窥镜中,所述信号传输端子为插卡式端子。
9.在本技术的的内窥镜中,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杆、控制线盘、支撑杆和底座;所
述底座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支撑杆底端插接于所述底座,所述支撑杆顶端与所述控制线盘转动连接,所述控制杆安装于所述控制线盘顶部,用于带动所述控制线盘绕所述支撑杆顶端转动,以改变所述插入管端部朝向。
10.在本技术的的内窥镜中,所述控制线盘包括控制盘和控制线,所述控制盘顶部安装所述控制杆,所述控制盘内设置有容纳所述支撑杆顶端的容纳腔,所述控制线在数量上为多条,多条所述控制线一端沿所述控制盘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控制盘,所述控制线另一端由所述底座穿过后连接于所述插入管。
11.在本技术的的内窥镜中,所述控制盘包括上壳体和下盖板,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盖板可拆卸连接以形成所述容纳腔。
12.在本技术的的内窥镜中,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容纳腔和所述支撑杆抵接。
13.在本技术的的内窥镜中,所述底座上安装有耐磨件;所述控制线穿过所述耐磨件后伸入所述底座。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基于将信号传输端子设置于安装孔外,使得信号传输端子的安装空间更大,进而能够增加信号传输端子的接触点数量,从而增加信号传输量;并且信号传输端子设置于安装孔外,降低了控制杆摆动过程中,对信号传输端子连接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信号传输端子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主机背侧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插入管组件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插入管组件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20.图例:1.主机;11.主机壳体;111.安装孔;112.安装槽;12.显示组件;2. 插入管组件;21.插入管;22.第一壳体;221.主体部;222.伸入部;23.控制组件;231.控制杆;232.控制线盘;2321.控制盘;;23212.上壳体;23213.下盖板;;2322.控制线;233.支撑杆;234.底座;235.转向件;236.耐磨件;3.信号传输端子;31.第一端子;32.第二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
23.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
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24.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技术的内窥镜,如图1和2所示,一种内窥镜,其包括主机1、插入管组件2和信号传输端子3,主机1和插入管组件2之间可拆卸连接;插入管组件2包括插入管21(具体结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第一壳体22和控制组件23,控制组件23位于第一壳体22内,且控制组件23的控制杆231露出第一壳体22,控制组件23 连接于插入管21,用于控制插入管21端部朝向;插入管21部分露出第一壳体22;主机1包括主机壳体11和设置于主机壳体11内的显示组件 12(如日立tx13d100vm0eaa);主机壳体11设置有供控制组件23 的控制杆231穿过的安装孔111;信号传输端子3位于安装孔111外,且包括第一端子31和第二端子32,第一端子31和第二端子32分别安装于第一壳体22和主机壳体11;第一壳体22和主机壳体11可拆卸连接,将第一端子31和第二端子32连接,以实现插入管21和显示组件12之间信号连接;示例性的,信号传输端子3为插卡式端子(如型号为cm200-05806 和cf200-n06d),插卡式端子接触点的数量多能够传输更多类型的信号,且具有更优的连接稳定性。
25.基于将信号传输端子设置于安装孔外,使得信号传输端子的安装空间更大,进而能够增加信号传输端子的接触点数量,从而增加信号传输量;并且信号传输端子设置于安装孔外,降低了控制杆摆动过程中,对信号传输端子3连接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信号传输端子3连接的稳定性。优选的,安装第一端子31和第二端子32的面与控制杆231朝向之间呈大于0
ꢀ°
的夹角,即信号传输端子3连接位置与安装孔111之间不在同一平面,进一步,降低了控制杆231摆动对信号传输端子3连接的影响。
2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和5所示,插入管21由第一壳体22伸出的延伸方向与控制组件23的控制杆231朝向之间呈90
°
夹角。基于此,便于内窥镜的摆放,例如将第一壳体22底面设置为平面,以作为放置面。
2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嗾使,第一壳体22包括主体部221和伸入部222,伸入部222设置于主体部221顶面,且伸入于安装孔111,优选的,伸入部222余安装孔111内壁贴合,以降低在控制杆111摆动时,第一壳体22和主机壳体11的晃动;主体部221和主机壳体11安装有第一端子31或第二端子32的面为平面。示例性的,主体部221的顶面为平面,且设置第一端子31或第二端子32其中的一个;主机壳体11与主体部221 顶面相对的面为平面(如,主机壳体11的底面为平面),且设置第一端子31或第二端子32其中的另一个;主体部221的顶面和控制杆231朝向之间呈90
°
夹角;此时,在使用内窥镜时,控制主体部221的底面和控制杆111,以进行控制杆231的摆动,且控制点均在插入管组件2上,避免把持主机1对控制杆231进行摆动时对两者之间连接位置造成的影响,如,长期使用造成两者的连接处松动,进而影响信号传输端子的连接稳定性的问题。
28.优选的,如图2和3所示,主机壳体11底面具有安装槽112,安装槽112 槽底安装第一端子31或第二端子32;第一壳体22安装于安装槽112,具体的,第一壳体22与安装槽112贴合。如此设置,在一方面增加了主机壳体 11和第一壳体22安装的便捷性;并且,降低对控制杆231进行操时或者拆装更换插入管组件2对信号传输端子连接位置的影响。
2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5所示,控制组件23包括控制杆231、控制线盘232、支撑
杆233和底座234;底座234安装于第一壳体22;支撑杆233底端插接于底座234,支撑杆233顶端与控制线盘232转动连接 (如将支撑杆233顶端设置为弹性材质,基于弹性形变以实现控制线盘 232绕支撑杆233顶端转动或者将支撑杆233顶端设置为球体,以实现控制线盘232绕支撑杆233顶端转动),控制杆231安装于控制线盘232顶部,用于带动控制线盘232绕支撑杆233顶端转动,以改变插入管21端部朝向;基于支撑杆233与底盘234插接连接,便于将控制线盘232与底座234拆分,以对控制线盘232的控制线2322更换。具体如何通过控制线盘232改变插入管21朝向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3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5所示,控制线盘232包括控制盘2321 和控制线2322,控制盘2321顶部安装控制杆231,控制盘2321内设置有容纳支撑杆233顶端的容纳腔(未示出),示例性的,控制盘2321包括上壳体23212和下盖板23213,上壳体23212和下盖板23213可拆卸连接以形成容纳腔。示例性的,上壳体23212安装控制杆231,下盖板23213 开设通孔供支撑杆233穿过,支撑杆233顶端为球体形。控制线2322在数量上为多条,多条控制线2322一端沿控制盘2321周向间隔设置于控制盘2321,控制线2322另一端由底座234穿过后连接于插入管21。示例性的,控制线2322可拆卸连接于控制盘2321。优选的,容纳腔内设置有弹性件(未示出),弹性件分别与容纳腔和支撑杆233抵接;基于弹性件与支撑杆233顶端抵接,增加两者的摩擦性,在对控制杆231进行操作时,能够增加对控制杆231的控制精度。
31.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234安装有转向件235,控制线2322经由转向件235变向后连接于插入管21。转向件235为转向滚轮,控制线2322 经由转向件235进行90
°
转向。
32.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234上安装有耐磨件236;控制线2322穿过耐磨件236后伸入底座234。耐磨件236(如耐磨材质的板结构,如铁质材料等其他耐磨性能优异的材质)上的通孔直径小于等于底座234的通道,以此,降低控制线2322对底座234的通道的磨损,控制线2322由控制盘2321伸出后经由耐磨件236上的通孔以及底座234上的通道后经转向件235转向,不于底座234通道接触,以降低对其的磨损。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