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旋梭供油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3-01-06 03:32: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缝纫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旋梭供油组件。


背景技术:

2.旋梭供油机构是高速缝纫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由于高速缝纫机旋梭的最高转速在8000转/分以上,如果旋梭的润滑油供油不足,不但会影响旋梭的使用寿命,甚至将旋梭烧坏、咬死;如供油过量则不但油耗大,而且过量的油会污染缝线和服装面料。因此旋梭供油机构的性能直接影响到缝纫机的质量和服装加工的质量。
3.目前缝纫机装配厂在调整油量时普遍采用反复检测调整的方法,即先将机器运转几分钟,调整油量到合适的位置,在各种试缝结束后,再度检测调整旋梭的供油量,因此调整用工时较多。即使这样,调整好的机器在仓库里放一段时间或到服装厂使用时,由于油品黏度的差异、气温高低等因素,其旋梭的供油情况也会变化,而受目前的供油机构无法准确地进行油量调节;另一个方面,在服装厂用期间,油品的清洁程度也会影响供油量的大小。而服装厂的操作工不会经常调整、甚至根本就不调整旋梭的供油量。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常常会发生因旋梭供油量过大造成污染,或旋梭供油量中断,使旋梭磨损过快或咬死的情况。
4.中国专利申请“高速缝纫机的旋梭微量供油机构”,申请号:cn200920071681.5,公开了主要包括旋梭,下轴,下轴前套,一穿有油线的油线管,一固定油线的油线架和一集油盘。油线管的下端伸入油盘中,上端与下轴前套的油线架腔相连;油线管中的油线下端伸入油盘中,上端伸入下轴前套前端的油线架腔中,并固定于油线架上;油线架嵌设于下轴前套前端的油线架腔中,轴向呈浮动状态套在下轴上;油线缠绕在该油线架上形成一油线凸出部;集油盘位于下轴前套与旋梭之间、油线架前侧,固设在下轴上,其近油线架一侧有一个采油腔,该采油腔底部有聚油沟槽并设有输油孔,采油腔的底平面靠在油线凸出部上;旋梭的近集油盘一侧有一聚油腔,其底部有聚油沟槽并设有输油孔。
5.现有技术中,缝纫机供油机构中,通常采用简单的油绳或油线供油,虽然能够实现供油,但其供油效果仍旧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旋梭供油组件,增设甩油套,通过甩油套连接油绳与旋梭,实现稳定且节制的供油。
7.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旋梭供油组件,包括旋梭、轴套与转轴,所述的轴套套设在转轴外,轴套上设置有穿有油线的油管,油线部分伸入到轴套内,所述的转轴一端伸出轴套与旋梭连接,
8.所述的转轴外周套设有甩油套,所述甩油套一端伸入到轴套内与油线连接,甩油套的另一端与旋梭连接,所述的甩油套上设置有甩油孔,甩油孔贯通了甩油套的两端,甩油孔与甩油套的轴向存在夹角。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首先增设了甩油套,通过甩油套连接了油绳
与旋梭。解决了旋梭无法顺利受油的问题。通过甩油套到达旋梭的油液会更加稳定。其次,本技术设置甩油孔贯通甩油套的两端,也就是说甩油孔连通了油线与旋梭。且甩油孔采用与甩油套的轴向存在夹角方式设置。本技术在工作状态下转动,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能够顺利的沿着甩油孔壁面甩到旋梭上。倾斜设置的甩油孔将油液受到的离心力转换为驱动油液向旋梭移动的力,使得油液能够顺利、稳定的到达旋梭。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轴套内壁面与转轴外周面构成空腔,所述的空腔内安装有定位座,所述的油管的一端安装在定位座上。
11.具体的,所述的定位座为圆环形结构件,定位座内衬有挡圈。定位座上开设有槽口,所述的油管的一端插入槽口内,所述的挡圈外周面对应设置有限位条,位于槽口处的限位条将油管限制在槽口内。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定位座外套设有动刀摆动架,所述的定位座壁面的纵截面为l形,动刀摆动架通过定位座与轴套配合进行安装。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甩油套上均匀排布有若干甩油孔;甩油孔靠近油绳的一端近甩油套的轴向设置,甩油孔靠近旋梭的一端的甩油孔远甩油套的轴向设置。
14.所述的甩油孔的轴线与甩油套的轴线夹角为1
°
~30
°

15.优选的,甩油套上均匀排布有四个甩油孔。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旋梭与甩油套相对的面上设置有集油槽。所述的甩油套的另一端伸入到集油槽内。
17.具体的,所述的集油槽为圆形凹槽,集油槽的侧壁面为倾斜面。集油槽靠近油绳一端的口径小于远离油绳一端的口径。集油槽的结构设置,使得油液到达集油槽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能够沿着集油槽侧壁面到达集油槽内底面。
18.所述的集油槽的内底面开设有输油孔,所述的输油孔贴合集油槽壁面设置。输油孔的设置,确保油液能够顺着集油槽侧壁面到达输油孔内,完成本技术的供油。
19.所述的集油槽轴线与转轴的轴线平行设置,集油槽的轴线位于转轴靠近输油孔一侧。即本技术中的集油槽相对于转轴是偏心设置,具体是向输油孔一侧偏心。本技术设置集油槽为偏心结构,这就是的旋梭在旋转过程中,集油槽内的油液会不断的向输油孔所在侧移动。集油槽内的油液能够顺利通过输油孔输送。
20.所述的输油孔的与甩油套的轴线存在非零夹角。输油孔靠近油绳的一端近转轴设置,输油孔远离油绳的一端远转轴设置。同理,输油孔的斜向设置,转动后通过离心力将油液输送到位。
2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油线包括安装在定位座内的供油线环、以及嵌设在甩油套上导油线环,所述的导油线环与供油线环接触连接。显然的,导油线环、供油线环均为绕转轴设置的圆环形结构件。
22.所述的供油线环延伸出一段伸入至油管内。即油管内的油液会导入到供油线环上,且本技术中的供油线环安装在定位座内,在本技术中的旋梭工作时,供油线环是不动的。
23.具体的,所述的挡圈底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的供油线环嵌入到安装槽内。挡圈上安装槽的设置,实现了供油线环的安装。
24.具体的,所述的甩油套靠近供油线环的一侧设置有凹陷,所述的导油线环嵌入到
凹陷内。在在本技术中的旋梭工作时,供油线环将跟随甩油套同步旋转。
25.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实现外部油管内的油液顺利导入到供油线环,而供油线环与导油线环接触连接,使得供油线环上的油液能够顺利到达到导油线环。本技术中采用两个圆环形结构件,使得油液能够均匀且充分布设。
2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导油线环延伸出若干导油线段,导油线段与甩油孔一一对应。
2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油线段伸入到甩油孔内。在导油线环上延伸出导油线段,确保油液能够进入到甩油孔内。在本方案中,油液会从导油线段甩出,甩落在导油孔壁面,然后顺着倾斜设置的导油孔壁面导出到集油槽内。
2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油线段一端与导油环连接,导油线段的另一端从甩油孔穿出,导油线段的另一端伸入到集油槽内。
29.所述的甩油套另一端开设有若干个开口,所述的开口与伸入到集油槽内导油线段对应。集油槽内导油线段上的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开口到达集油槽内壁面。
30.具体的,所述的开口位于集油槽内。即通过开口导出的油液,不会飞溅离开集油槽,而是在集油槽内聚集。
31.在本方案中,油液附着在导油线段上,附着在导油线段上的油液,因为导油线段是从甩油孔穿过的,即甩油孔限制了导油线段,导油线段也是倾斜设置的。附着在导油线段上的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也会沿着导油线段通过导油孔,到达导油线段的另一端。
3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导油线环与导油线段由若干个弯折成n形的线段拼接构成。
33.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实施方式可任意组合。
附图说明
34.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3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图1中俯视图;
37.图3为图2中aa截面的剖视图;
38.图4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9.图5为甩油套处的结构示意图;
40.图6为图4的俯视图;
41.图7为图5中bb截面的剖视图;
42.图8为图5中cc截面的剖视图;
43.图9为本技术中油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44.其中,附图标记具体说明如下:1、旋梭;2、轴套;3、转轴;4、油管;5、油线;51、供油线环;52、导油线环;53、导油线段;6、甩油套;7、甩油孔;8、定位座;8a、槽口;9、挡圈;9a、限位条;10、动刀摆动架;11、集油槽;12、输油孔;13、开口;14、凹陷。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
46.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7.一种旋梭供油组件,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8所示:包括旋梭1、轴套2与转轴3,所述的轴套2套设在转轴3外,轴套2上设置有穿有油线5的油管4,油线5部分伸入到轴套2内,所述的转轴3一端伸出轴套2与旋梭1连接。
48.所述的转轴3外周套设有甩油套6,所述甩油套6一端伸入到轴套2内与油线5连接,甩油套6的另一端与旋梭1连接,所述的甩油套6上设置有甩油孔7,甩油孔7贯通了甩油套6的两端,甩油孔7与甩油套6的轴向存在夹角。本技术在工作状态下转动,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能够顺利的沿着甩油孔7壁面甩到旋梭1上。倾斜设置的甩油孔7将油液受到的离心力转换为驱动油液向旋梭1移动的力,使得油液能够顺利、稳定的到达旋梭1。
49.实施例二,如图1至图8所示:轴套2内壁面与转轴3外周面构成空腔,所述的空腔内安装有定位座8,所述的油管4的一端安装在定位座8上。具体的,所述的定位座8为圆环形结构件,定位座8内衬有挡圈9。定位座8上开设有槽口8a,所述的油管4的一端插入槽口8a内,所述的挡圈9外周面对应设置有限位条9a,位于槽口8a处的限位条9a将油管4限制在槽口8a内。
50.油绳的具体安装。
51.所述的定位座8外套设有动刀摆动架10,所述的定位座8壁面的纵截面为l形,动刀摆动架10通过定位座8与轴套2配合进行安装。
52.实施例二的其它内容与实施例一相同。
53.实施例三,如图1至图8所示:所述的甩油套6上均匀排布有若干甩油孔7;甩油孔7靠近油绳的一端近甩油套6的轴向设置,甩油孔7靠近旋梭1的一端的甩油孔7远甩油套6的轴向设置。
54.所述的甩油孔7的轴线与甩油套6的轴线夹角为1
°
~30
°

55.优选的,甩油套6上均匀排布有四个甩油孔7。
56.所述的旋梭1与甩油套6相对的面上设置有集油槽11。所述的甩油套6的另一端伸入到集油槽11内。
57.具体的,所述的集油槽11为圆形凹槽,集油槽11的侧壁面为倾斜面。集油槽11靠近油绳一端的口径小于远离油绳一端的口径。集油槽11的结构设置,使得油液到达集油槽11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能够沿着集油槽11侧壁面到达集油槽11内底面。
58.所述的集油槽11的内底面开设有输油孔12,所述的输油孔12贴合集油槽11壁面设置。输油孔12的设置,确保油液能够顺着集油槽11侧壁面到达输油孔12内,完成本技术的供油。
59.所述的集油槽11轴线与转轴3的轴线平行设置,集油槽11的轴线位于转轴3靠近输油孔12一侧。即本技术中的集油槽11相对于转轴3是偏心设置,具体是向输油孔12一侧偏心。
60.所述的输油孔12的与甩油套6的轴线存在非零夹角。输油孔12靠近油绳的一端近
转轴3设置,输油孔12远离油绳的一端远转轴3设置。同理,输油孔12的斜向设置,转动后通过离心力将油液输送到位。
61.实施例三的其他内容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相同。
62.实施例四,如图2、图9所示:实施例四,如图2、图9所示:所述的油线包括安装在定位座8内的供油线环51、以及嵌设在甩油套6上导油线环52,所述的导油线环52与供油线环51接触连接。显然的,导油线环52、供油线环51均为绕转轴3设置的圆环形结构件。
63.所述的供油线环51延伸出一段伸入至油管4内。即油管4内的油液会导入到供油线环51上,且本技术中的供油线环51安装在定位座8内,在本技术中的旋梭1工作时,供油线环51是不动的。
64.具体的,所述的挡圈9底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的供油线环51嵌入到安装槽内。挡圈9上安装槽的设置,实现了供油线环51的安装。
65.具体的,所述的甩油套6靠近供油线环51的一侧设置有凹陷14,所述的导油线环52嵌入到凹陷14内。在在本技术中的旋梭1工作时,供油线环51将跟随甩油套6同步旋转。
66.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实现外部油管4内的油液顺利导入到供油线环51,而供油线环51与导油线环52接触连接,使得供油线环51上的油液能够顺利到达到导油线环52。本技术中采用两个圆环形结构件,使得油液能够均匀且充分布设。
67.所述的导油线环52延伸出若干导油线段53,导油线段53与甩油孔7一一对应。
68.其中一种方案设计:导油线段53伸入到甩油孔7内。在导油线环52上延伸出导油线段53,确保油液能够进入到甩油孔7内。在本方案中,油液会从导油线段53甩出,甩落在导油孔壁面,然后顺着倾斜设置的导油孔壁面导出到集油槽11内。
69.另一种方案设计:导油线段53一端与导油环连接,导油线段53的另一端从甩油孔7穿出,导油线段53的另一端伸入到集油槽11内。
70.所述的甩油套6另一端开设有若干个开口13,所述的开口13与伸入到集油槽11内导油线段53对应。集油槽11内导油线段53上的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开口13到达集油槽11内壁面。
71.具体的,所述的开口13位于集油槽11内。即通过开口13导出的油液,不会飞溅离开集油槽11,而是在集油槽11内聚集。
72.在本方案中,油液附着在导油线段53上,附着在导油线段53上的油液,因为导油线段53是从甩油孔7穿过的,即甩油孔7限制了导油线段53,导油线段53也是倾斜设置的。附着在导油线段53上的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也会沿着导油线段53通过导油孔,到达导油线段53的另一端。
73.所述的导油线环52与导油线段53由若干个弯折成n形的线段拼接构成。
74.实施例四的其他内容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相同。
75.以上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