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于拆卸的拉片、拉链头及拉链的制作方法

2022-11-30 22:50: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拉链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拆卸的拉片、拉链头及拉链。


背景技术:

2.现有设计中,拉头的拉条通过中间联接件与拉链头的拉头体连接为一个整体。使用者不能根据需要更换不同形状、颜色和样式的拉条,使用不便。另外,由于在使用时,拉条常受到拉扯,故拉条非常容易损坏。而拉条损坏会导致拉链头使用不方便,大部分拉条损坏的拉链头被丢弃,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拆卸的拉片、拉链头及拉链,能够解决拉条不可更换,使用不方便,且造成浪费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拆卸的拉片,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中间联接件和拉条;
5.所述中间联接件包括连接板、连接柱和帽盖,所述帽盖与所述连接板分别连接在所述连接柱的两端;
6.所述拉条上设置有通孔和卡孔,所述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卡孔的孔径,所述通孔和所述卡孔连通,所述通孔与所述卡孔之间形成一通道;
7.当所述中间联接件与所述拉条连接时,所述连接柱位于所述卡孔内,所述帽盖和所述连接板分别覆盖在所述卡孔的两端;所述连接柱能够通过所述通道从所述卡孔移至所述通孔内,所述帽盖和所述连接柱能够穿入和穿出所述通孔,以使所述中间联接件与所述拉条相分离。
8.进一步,所述拉条还设置有凹槽,所述通孔与所述卡孔均位于所述凹槽的底部;
9.当所述中间联接件与所述拉条连接时,所述帽盖位于所述凹槽内。
10.进一步,所述通孔为圆柱形,所述卡孔为圆柱形,所述通孔与所述卡孔连接为“8”字形;
11.所述凹槽为跑道形,所述通孔远离所述卡孔一端的部分内壁与所述凹槽的内壁重合。
12.进一步,所述拉条还包括与所述拉条可拆卸连接的盖体,所述盖体包括上盖和第一柱体,所述第一柱体与所述上盖连接;当所述中间联接件与所述拉条连接,且所述盖体与所述拉条连接时,所述上盖与所述凹槽过盈配合,所述第一柱体位于所述通孔中。
13.进一步,所述第一柱体远离所述上盖的一端设置有卡接条,所述连接板一端的端面设置有卡接口,当所述中间联接件与所述拉条连接,且所述盖体与所述拉条连接时,所述连接板设置有所述卡接口的一端位于所述通孔的端口处,所述卡接条卡接于所述卡接口。
14.进一步,所述连接柱与所述卡孔过盈配合,所述通道在所述卡孔周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连接柱的直径。
15.进一步,所述拉条包括拉条头部和拉条本体,所述拉条头部一端与所述拉条本体连接;所述通孔、所述卡孔均设置在所述拉条头部上,所述通孔相对于所述卡孔靠近所述拉条本体。
16.进一步,所述拉条本体为织带材质,所述拉条头部为注塑工艺一体成型,所述拉条本体设置有连接孔,所述拉条头部与所述拉条本体连接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内部设置有固定柱,所述拉条本体的一端位于所述连接槽内,所述固定柱穿设于所述连接孔。
17.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拉链头,包括拉头体和前述的便于拆卸的拉片,所述连接板设置有悬挂部,所述悬挂部与所述拉头体连接。
18.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拉链,包括链牙及前述的拉链头,所述拉链头滑动的连接在所述链牙上。
19.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于拆卸的拉片、拉链头及拉链,通过在中间联接件上设置连接柱和帽盖,在拉条上设置通孔和卡孔,卡孔与通孔通过通道连通,且卡孔的口径小于通孔的口径,实现连接柱在通孔和卡孔两者之间的移动,且连接柱和帽盖可以进出通孔。安装时,将连接柱及帽盖穿过通孔,再将连接柱通过通道从通孔移至卡孔,即可实现中间联接件与拉条的连接。需要更换时,将连接柱通过通道从卡孔移动至通孔,再将连接柱与帽盖通过通孔取出,即可实现中间联接件与拉条的分离,进而实现中间联接件与拉条的可拆卸连接。使用者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更换不同形状、颜色和样式的拉条,使用方便,且当拉条损坏时,可给拉链头替换拉条,保证了使用方便,同时也无需再丢弃拉条损坏的拉链头,避免浪费。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便于拆卸的拉片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中便于拆卸的拉片的分解示意图。
23.图3为图1中便于拆卸的拉片的连接柱位于通孔中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图1中便于拆卸的拉片的中间联接件与拉条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图1中便于拆卸的拉片与盖体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图1中便于拆卸的拉片具有盖体时的分解示意图。
27.图7为图5中具有盖体的便于拆卸的拉片的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图5中具有盖体的便于拆卸的拉片的结构剖视图。
29.图9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拉链头的结构示意图。
30.其中,1、中间联接件,11、连接板,12、连接柱,13、帽盖,111、悬挂部,112、卡接口;
31.2、拉条,21、通孔,22、卡孔,23、通道,24、凹槽,25、盖体,26、拉条本体,27、拉条头部,251、上盖,252、第一柱体,253、第二柱体,254、卡接条,255、弧形侧面,256、凹陷,261、连接孔,271、连接槽,272、固定柱;
32.3、拉头体。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4.本实用新型术语中的“第一”“第二”等词仅作为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以及不作为对先后顺序的限制。
3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6.请参见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拆卸的拉片,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中间联接件1和拉条2,中间联接件1与拉条2分离后,可以更换拉条2。
37.中间联接件1包括连接板11、连接柱12和帽盖13,帽盖13与连接板11 分别连接在连接柱12的两端。拉条2上设置有通孔21和卡孔22,通孔21的孔径大于卡孔22的孔径,通孔21和卡孔22连通,通孔21与卡孔22之间形成一通道23。通过在中间联接件1上设置连接柱12和帽盖13,在拉条2上设置通孔21和卡孔22,将帽盖13穿过通孔21,再将连接柱12从通道23移至卡孔 22,即可实现中间联接件1与拉条2的连接。
38.请参见图1,当中间联接件1与拉条2连接时,连接柱12位于卡孔22内,帽盖13和连接板11分别覆盖在卡孔22的两端。请参见图3,连接柱12能够通过通道23从卡孔22移至通孔21内,请参见图4,帽盖13和连接柱12能够穿入和穿出通孔21,以使中间联接件1与拉条2相分离。
39.连接柱12卡接在卡孔22中,实现中间联接件1与拉条2的连接。卡孔22 与通孔21通过通道23连通,实现连接柱12在通孔21和卡孔22两者之间的移动。且卡孔22的口径小于通孔21的口径,帽盖13覆盖在卡孔22的端部,即帽盖13的外径大于卡孔22的口径,帽盖13不会从卡孔22脱出,保证中间联接件1与拉条2的连接可靠性。连接柱12和帽盖13可以进出通孔21,进而实现中间联接件1与拉条2的可拆卸连接。需要更换时,将连接柱12通过通道 23从卡孔22移动至通孔21,再将连接柱12与帽盖13通过通孔21取出,即可实现中间联接件1与拉条2的分离。使用者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更换不同形状、颜色和样式的拉条2,使用方便,且当拉条2损坏时,可给拉链头替换拉条2,保证了使用方便,同时也无需再丢弃拉条2损坏的拉链头,避免浪费。
40.拉条2还设置有凹槽24,通孔21与卡孔22均位于凹槽24的底部,当中间联接件1与拉条2连接时,帽盖13位于凹槽24内。由于帽盖13设置在凹槽 24中,凹槽24对帽盖13能起到收容作用,进而可以避免帽盖13受到意外刮蹭从卡孔22自动移至通孔21,避免中间联接件1与拉条2意外分离。且拉动拉条2时,帽盖13可以抵接于凹槽24,而不仅仅是连接柱12作用于卡孔22,增大了拉条2与中间联接件1的受力面积,提高连接稳定性。
41.通孔21为圆柱形,卡孔22为圆柱形,通孔21与卡孔22连接为“8”字形,凹槽24为跑道形,通孔21远离卡孔22一端的部分内壁与凹槽24的内壁重合。“8”字形设置使得只要将通
孔21及卡孔22连接在一起,便可以得到通道23,便于制作。通孔21部分内壁与凹槽24重合较大限度得利用了凹槽24的内部空间,节约了材料,降低成本。
42.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将通孔和卡孔的内壁均设置成与凹槽的内壁不重合,降低了精确度要求,便于制作。
43.请参见图5及图6,拉条2还包括与拉条2可拆卸连接的盖体25,盖体25 包括上盖251和第一柱体252,第一柱体252与上盖251连接;当中间联接件1 与拉条2连接,且盖体25与拉条2连接时,上盖251与凹槽24过盈配合,第一柱体252位于通孔21中。上盖251与凹槽24为过盈配合,上盖251可以将帽盖13定位在凹槽24中,使其不会移动,保证连接可靠性。盖体25可以进一步防止帽盖13受到外界刮蹭。且第一柱体252位于通孔21中,连接柱12受到第一柱体252的阻隔,无法移动至通孔21中,增强了中间联接件1与拉条2 的连接强度。
44.第一柱体252远离上盖251的一端设置有卡接条254,连接板11一端的端面设置有卡接口112,当中间联接件1与拉条2连接,且盖体25与拉条2连接时,连接板11设置有卡接口112的一端位于通孔21的端口处,卡接条254卡接于卡接口112。卡接条254与卡接口112的设置将盖体25和连接板11连接起来,可以防止盖体25从凹槽24内脱出。中间联接件1、拉条2和盖体25三者连接在一起,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45.请参见图7及图8,在本实施例中,帽盖13为圆形,盖体25还包括第二柱体253,第一柱体252和第二柱体253位于盖体25的同一面,第一柱体252 和第二柱体253连接在一起,第二柱体253具有一弧形侧面255,弧形侧面255 位于相对于远离第一柱体252的一侧,弧形侧面255向靠近第一柱体252的方向凹陷。当中间联接件1与拉条2连接,且盖体25与拉条2连接时,连接柱12位于凹槽24内。盖体25上设置有第一柱体252和第二柱体253的面设置有凹陷256,凹陷256为圆形,凹陷256与弧形侧面255的横截面同轴,且二者的半径大小相同。
46.第二柱体253及凹陷256提升了盖体25与帽盖13的适配性,使得盖体25 与拉条2的连接更稳定。且第二柱体253对帽盖13有阻挡作用,防止帽盖13 的意外移动,提升了结构的稳定性。
47.连接柱12与卡孔22过盈配合,通道23在卡孔22周向上的尺寸小于连接柱12的直径。这样的设置可以将连接柱12限制在卡孔22中,连接柱12不易通过通道23从卡孔22脱出,提高了中间联接件1与拉条2的连接稳定性。
48.如图2所示,拉条2包括拉条头部27和拉条本体26,拉条头部27一端与拉条本体26连接。通孔21、卡孔22均设置在拉条头部27上,通孔21相对于卡孔22靠近拉条本体26。当中间联接件1与拉条2连接后,拉条本体26和连接柱12分别位于拉条头部27的两端,在使用者向拉条本体26施加拉力时,连接柱12相对于卡孔22向远离通道23的方向运动,有利于防止连接柱12从卡孔22脱出,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49.拉条本体26为织带材质,在温度较低时,织带材质不会凉手,提升使用感。拉条头部27为注塑工艺一体成型,拉条头部27设置有通孔21和卡孔22,通过注塑可以提高拉条头部27本身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连接柱12与卡孔22 的连接强度。注塑工艺尤其适用于大批量生产,节约成本。
50.请参见图8,拉条本体26设置有连接孔261,拉条头部27与拉条本体26 连接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槽271,连接槽271的内部设置有固定柱272,拉条本体 26的一端位于连接槽271内,固定柱272穿设于连接孔261。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柱272和连接孔261均设置有两个,以
使得拉条头部和拉条本体的连接稳定。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将固定柱272和连接孔261均只设设置有一个,便于制作。固定柱272将拉条本体26固定在拉条头部27内,拉条本体26与拉条头部27连接稳定。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在连接孔261中填充形成固定柱272,方便加工制备。
51.在其它实施例中,拉条本体与拉条头部可以采用注塑工艺一体成型,拉条头部与拉条本体的连接稳定,且便于制作,提高生产效率。
52.请参见图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拉链头,包括拉头体3和上述实施例的便于拆卸的拉片,连接板11设置有悬挂部111,悬挂部111与所述拉头体3 连接,以实现中间联接件1与拉头体3的连接。
5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拉链,包括链牙和上述实施例的拉链头,拉链头滑动连接在链牙上,以实现拉链的开合需求。
5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的拉链头及拉链,拉片的拉条2通过中间联接件1可拆卸的连接在拉链头的拉头体3上,使用者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更换不同形状、颜色、样式的拉条2,使用方便,且当拉条2损坏时,可给拉链头替换拉条2,保证了使用方便,同时也无需再丢弃拉条2损坏的拉链头,避免浪费。
55.综上,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