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功能枕头的制作方法

2022-11-30 22:19: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枕头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枕头。


背景技术:

2.枕头是人们为睡眠舒适而采用的填充物,从现代医学研究上认识,人体的脊柱,从正面看是一条直线,但侧面看是具有四个生理弯曲的曲线。为保护颈部的正常生理弯曲,维持人们睡眠时正常的生理活动,睡觉时须采用枕头,枕头一般由枕芯、枕套两部分构成。
3.公开号为cn210727385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折叠枕头,将所述主枕套中间位置设置有用于承托人体头部主头枕区,所述主枕套表面的上端以及下端均设置有用于承托人体颈椎的主颈枕区;故用户在仰卧的时候使头部位于主头枕区,且主颈枕区可以与颈椎弧度配合,使头部以及颈椎得到完全的承托。由于不同用户睡觉时对枕头要求的高度是不同的,故本具体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四个副枕包分别与主枕包的四个侧边铰接,其中主枕包的厚度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的成年人需要的最薄枕头厚度制备,副枕包按统计学厚度要求分成不同的厚度,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使用时采用合适的副枕包叠加到主枕包上实现方便调节枕头高度的目的,既增加了睡眠的舒适度,又保证了颈椎的健康。
4.综合上述设计的折叠枕头,现有技术方案中对枕头的功能性设计一般只对枕头的厚度以及对头部耳部的压迫上进行改进,还有的设计在枕头内填充一些药物或其它物体进行助眠和按摩,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还缺少对枕头使用场景的功能性设计,使得枕头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较大,不方便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形态上的调节变化,使得对枕头的使用仍存在一些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针对现有技术解决方案过于单一的技术问题,提供了显著不同于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案,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枕头,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枕头,包括枕体,所述枕体的外部套接有枕套,所述枕套的两端底部外表面靠近边角处分别设置有第一按扣和第一扣座,所述枕套的两端底部外表面对应第一按扣和第一扣座所在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包裹衬套和第二包裹衬套,所述第一包裹衬套的外表面靠近边角处设置有第二按扣,所述第二包裹衬套的外表面靠近边角处设置有第二扣座,所述第一包裹衬套和第二包裹衬套均为双层结构,所述第一包裹衬套的内层端部连接有第一束带,所述第一束带的端部外表面设置有第三按扣,所述第二包裹衬套的内侧端部连接有第二束带,所述第二束带的外表面设置有与第三按扣位置相匹配连接的第三扣座。
7.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枕套的底部中心沿水平方向上设置有枕套拉链齿缝,所述枕套拉链齿缝的一端部设置有用于开合的拉链。
8.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枕体为一种柔软度较高的丝绵材质
或乳胶材质,所述枕体的顶部设置有符合人体颈部曲线的凸起部。
9.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包裹衬套和第二包裹衬套均与枕套的外表面之间通过棉线缝合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按扣和第一扣座均与枕套的外表面之间通过棉线缝合连接,所述第二按扣和第二扣座分别与第一包裹衬套和第二包裹衬套的外表面之间通过棉线缝合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束带的一端与第一包裹衬套的外表面之间通过棉线缝合连接,所述第三按扣与第一束带的外表面之间通过热熔胶或棉线缝合连接。
12.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束带与的一端第二包裹衬套的外表面之间通过棉线缝合连接,所述第三扣座与第二包裹衬套的外表面之间通过热熔胶或棉线缝合连接。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枕头在使用时具备多种形态上的变化,并根据不同形态的变化使得变化后的枕头对应不同的使用场景,提高了枕头使用过程中功能的多样性,能够在多种场景比如正常休息、午休、座椅靠背、旅行颈枕和进行携带或存放时进行变化使用,整体结构设计简单,使用时的舒适性良好,功能性多,实用性强,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午休枕或靠背翻折后的状态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变形翻折成颈枕前的状态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变形成颈枕后的状态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便携状态图。
20.附图标记为:1、枕体;2、枕套拉链齿缝;3、拉链;4、第一按扣;5、第一扣座;6、枕套;7、第一包裹衬套;8、第二包裹衬套;9、第二按扣;10、第二扣座;11、第一束带;12、第三按扣;13、第二束带;14、第三扣座。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如附图1-5所示的一种多功能枕头,包括枕体1,枕体1的外部套接有枕套6,枕套6的两端底部外表面靠近边角处分别设置有第一按扣4和第一扣座5,枕套6的两端底部外表面对应第一按扣4和第一扣座5所在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包裹衬套7和第二包裹衬套8,第一包裹衬套7的外表面靠近边角处设置有第二按扣9,第二包裹衬套8的外表面靠近边角处设置有第二扣座10,第一包裹衬套7和第二包裹衬套8均为双层结构,第一包裹衬套7的内层端部连接有第一束带11,第一束带11的端部外表面设置有第三按扣12,第二包裹衬套8的内
侧端部连接有第二束带13,第二束带13的外表面设置有与第三按扣12位置相匹配连接的第三扣座14。
23.如附图1所示,枕套6的底部中心沿水平方向上设置有枕套拉链齿缝2,枕套拉链齿缝2的一端部设置有用于开合的拉链3,便于在使用时将枕套6套接在枕体1的外部,并方便后续将枕体1从枕套6的内部取出。
24.如附图1-5所示,枕体1为一种柔软度较高的丝绵材质或乳胶材质,枕体1的顶部设置有符合人体颈部曲线的凸起部,便于使用时更加舒适,且方便进行折叠和收卷压缩减少占用空间。
25.如附图1所示,第一包裹衬套7和第二包裹衬套8均与枕套6的外表面之间通过棉线缝合连接,便于第一包裹衬套7和第二包裹衬套8与枕套6之间的连接固定。
26.如附图1-2所示,第一按扣4和第一扣座5均与枕套6的外表面之间通过棉线缝合连接,第二按扣9和第二扣座10分别与第一包裹衬套7和第二包裹衬套8的外表面之间通过棉线缝合连接,便于设置的第一按扣4、第一扣座5、第二按扣9和第二扣座10的连接。
27.如附图3-4所示,第一束带11的一端与第一包裹衬套7的外表面之间通过棉线缝合连接,第三按扣12与第一束带11的外表面之间通过热熔胶或棉线缝合连接,便于第一束带11和第三按扣12的连接。
28.如附图3-4所示,第二束带13与的一端第二包裹衬套8的外表面之间通过棉线缝合连接,第三扣座14与第二包裹衬套8的外表面之间通过热熔胶或棉线缝合连接,便于第二束带13和第三扣座14的连接。
29.综合本技术方案设计的上述结构特征,本方案设计的枕头在使用时具备多种形态的变化,并根据不同形态的变化使得变化后的枕头对应不同的使用场景,提高了枕头使用过程中功能的多样性,如附图1所示,其为正常状态下的枕头结构,展示的部分为枕头底部结构;附图2为枕头正常状态下通过对折后形成的,对折后通过设置的按扣与扣座的组合锁定,能够在使用时增加枕头的整体厚度,方便形成午休枕或在座椅靠背上放置,从而达到不同的使用效果;附图3所示的是通过将双层结构的第一包裹衬套7和第二包裹衬套8内部的衬体取出,并反向包裹在枕体1的两端部形成的,第一包裹衬套7和第二包裹衬套8内部的衬体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束带11和第二束带13,即为展示图;附图4所示的为图3翻折后,利用枕体的整体柔软度,将枕体束在使用者的颈部,然后利用第一束带11和第二束带13上的按扣与扣座的锁定,从而变形成的一种类似颈枕又具备颈枕使用效果的状态;附图5所示的为一种方便携带存放的变形状态图,其变形原理通过附图3所示的状态和枕体整体的柔软度,利用附图3展示的枕体其中一端进行绕卷,绕卷后,将另一端的包裹衬套脱离枕体,然后反向套接在绕卷后的枕体外部形成的。
30.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31.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32.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