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9-15 08:08: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子装置的固定安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结合图1所示,将显示屏中控装配至墙体部件上及从墙体部件上拆卸下的方案是:显示屏中控1内部设有磁铁,显示屏中控1的外部壳体设有定位孔及挂钉槽。墙体固定支架上的电源后壳组件2上设有钣金,且设有定位柱及挂钉。电源后壳组件2通过螺钉固定在标准86盒中。显示屏中控1通过内部磁铁吸附至电源后壳组件2上的钣金,以进行吸附固定。电源后壳组件2上的定位柱嵌入显示屏中控1的外部壳体的定位孔中,通过显示屏中控1的外部壳体的挂钉槽与电源后壳组件2上的挂钉进行限位。
3.显示屏中控1与电源后壳组件2的电连接方案是:电源后壳组件2上设有弹簧针组件,显示屏中控1中设有对应的弹簧针接口。当显示屏中控1固定在电源后壳组件2上时,显示屏中控1中的弹簧针接口挤压电源后壳组件2中的弹簧针组件,使电源后壳组件2中的弹簧针组件压缩弹压,以实现为显示屏中控1的供电。
4.该技术方案的缺点在于磁性组件的磁力不好控制,若磁力太小则吸附不牢固,导致显示屏中控1与电源后壳组件2的电通道搭接不可靠,磁力过大时则安装过程时易出现刮花产品外观,且对显示屏造成过大的冲击力,易震坏屏幕。且电源后壳组件2上的钣金影响显示屏中控1的无线性能。当显示屏中控1从电源后壳组件2上取下用作临时移动设备使用时,因显示屏中控1内部设有强力磁铁,导致在移动过程中若外界环境中有金属物质,存在突然被吸附的风险,易出现意外。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采用能够自锁的卡扣结构,在实现稳固连接的同时,不会对电子装置产生连接冲击力,还可以便捷地进行拆卸。
6.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7.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表面具有连通所述第一壳体内部的第一卡合部;和
8.支架,所述支架具有可与所述第一表面贴合的第二表面,所述支架的第二表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配合的第二卡扣;
9.所述第二卡扣具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形成限位的第一卡扣位置,和避让所述第一卡合部、以与所述第一卡合部脱离卡合的第二卡扣位置;
10.所述第一壳体进一步包括用于在第一壳体内部限位所述第二卡扣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具有将所述第二卡扣限位于所述第一卡扣位置的第一滑块位置,和避让所述第二卡扣的第二滑块位置;
11.所述第二卡扣响应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支架彼此相向或相背的移动,而在所述第一卡扣位置和第二卡扣位置之间切换,对应地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支架锁定在所述第一表
面和第二表面贴合的卡合位置、和/或解除所述第一壳体和支架的卡合;
12.所述第一滑块响应于外力或者所述第二卡扣的作用,而在所述第一滑块位置和第二滑块位置之间切换,对应地将所述第二卡扣锁定在所述第一卡扣位置、和/或解除对于所述第二卡扣的所述锁定。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扣响应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支架彼此相向或相背的移动,而在所述第一卡扣位置和第二卡扣位置之间切换包括:
14.所述第二卡扣响应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支架彼此相向的移动,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外部自第一卡扣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卡扣位置,以伸入至所述第一壳体内部;或者
15.所述第二卡扣响应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支架彼此相背的移动,在所述第一壳体内部自第一卡扣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卡扣位置,以与所述第一卡合部脱离卡合。
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扣进一步包括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平衡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卡扣位置;
17.所述第二卡扣响应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支架彼此相向或相背的移动,而在所述第一卡扣位置和第二卡扣位置之间切换包括:
18.所述第二卡扣响应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支架彼此相向的移动,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外部自第一卡扣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卡扣位置,以伸入至所述第一壳体内部,和响应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弹力,以在所述第一壳体内部自第二卡扣位置切换至第一卡扣位置;或者
19.所述第二卡扣响应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支架彼此相背的移动,在所述第一壳体内部自第一卡扣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卡扣位置,以与所述第一卡合部脱离卡合,和响应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弹力,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外部自第二卡扣位置切换至第一卡扣位置。
2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块响应于外力或者所述第二卡扣的作用,而在所述第一滑块位置和第二滑块位置之间切换包括:
21.所述第一滑块响应于外力,而自所述第一滑块位置移动至第二滑块位置、以解除对于第二卡扣的锁定;或者
22.所述第一滑块响应于所述第二卡扣的推动,由所述第一滑块位置移动至第二滑块位置。
2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块进一步包括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平衡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滑块位置;
24.所述第一滑块响应于外力或者所述第二卡扣的作用,而在所述第一滑块位置和第二滑块位置之间切换包括:
25.所述第一滑块响应于克服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的外力,而自所述第一滑块位置移动至第二滑块位置、以解除对于第二卡扣的锁定;或者
26.所述第一滑块响应于所述第二卡扣的推动,由所述第一滑块位置移动至第二滑块位置,和响应于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自所述第二滑块位置返回至第一滑块位置。
2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块响应于所述第二卡扣的推动包括:
28.所述第一滑块响应于所述第二卡扣在所述第一壳体外部自所述第一卡扣位置切换至第二卡扣位置的推动、以及在所述第一壳体内部自第二卡扣位置切换至第一卡扣位置的推动,由所述第一滑块位置移动至第二滑块位置,和响应于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自
所述第二滑块位置返回至第一滑块位置。
29.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或者第二表面的延伸方向的平面内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
30.所述第一卡扣位置和所述第二卡扣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偏移,所述第一滑块位置和第二滑块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偏移。
3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扣包括卡扣本体、凸出于卡扣本体的卡扣部和用于抵靠所述第一滑块的推力面,所述卡扣本体的第一端围绕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轴线可枢转地装设于所述支架,所述卡扣部设置于所述卡扣本体的第二端,所述推力面形成于所述卡扣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表面形成夹角;
32.在所述第一卡扣位置,所述卡扣本体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平齐,所述卡扣部在所述第一壳体内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形成限位,以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上限制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支架彼此相背的移动;
33.在所述第二卡扣位置,所述卡扣本体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形成夹角地远离所述第一卡合部,且所述卡扣部避让所述第一卡合部。
3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扣部的前端面具有与所述第二表面形成夹角的第二倒角面,所述第二倒角面响应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支架彼此相向的移动、受到来自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接触力,以带动所述第二卡扣由所述第一卡扣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卡扣位置;
35.所述卡扣部的后端面具有与所述第二表面形成夹角的第二扣合面,所述第二扣合面响应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支架彼此相背的移动、受到来自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接触力,以带动所述第二卡扣由所述第一卡扣位置切换至所述第二卡扣位置。
3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块包括:
37.滑块本体,所述滑块本体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装设于所述第一壳体;
38.滑块锁位筋,所述滑块锁位筋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凸出于所述滑块本体;和
39.导力面,所述导力面用于抵靠所述第二卡扣,其形成于所述滑块锁位筋的端部,且与所述第一表面形成夹角;
40.在所述第一滑块位置,所述滑块锁位筋位于第一卡扣位置和第二卡扣位置之间的路径中,且抵靠位于第一卡扣位置的第二卡扣,以将所述第二卡扣锁定于所述第一卡扣位置;
41.在所述第二滑块位置,所述滑块锁位筋移动至第一卡扣位置和第二卡扣位置之间的路径以外。
4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块包括:
43.滑块头,所述滑块头用于接收所述外力,所述滑块头位于所述滑块本体的第一端,且滑块头暴露于所述第一壳体以外;
44.所述滑块锁位筋位于所述滑块本体的第二端。
4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进一步包括:
46.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以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配合,
47.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二卡扣相同,且与所述第二卡扣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的相对的一对侧边。
48.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是通过卡扣的卡合配合来实现第一壳
体与支架的固定连接,在垂直于第一壳体和支架的连接表面的方向上不会产生过大的冲击力,由此不会造成对于电子装置的损坏。
49.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安装操作便捷,仅需要将第一壳体和支架相互靠近的动作即可完成卡扣的卡合配合,并同步完成卡扣的自锁。因此,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安装仅需要将第一壳体朝向支架推动这一个动作即可完成安装到位。
50.另外,虽然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一旦实现了卡扣的卡合配合后就将卡扣锁定在了卡合位置,但是其拆卸过程并不复杂,仅需要通过例如拨动的方式促使第一滑块移动即可完成对于第二卡扣的解锁,并通过将第一壳体和支架相互远离的动作即可完成卡扣的拆卸。因此,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拆卸需要拨动、随后拉动这两个动作即可完成拆卸。拨动的动作能够避免对于第一壳体的拆卸的误操作,而拉动的动作则可在不使用额外的操作工具的前提下便捷地完成。
附图说明
51.以下附图仅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52.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显示屏中控和电源后壳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53.图2是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4.图3是本发明的电子装置中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55.图4是本发明的电子装置中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56.图5a和图5b是本发明中的第二卡扣的第一卡扣位置和第二卡扣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57.图6a和图6b是本发明中的第一滑块的第一滑块位置和第二滑块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58.图7是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59.图8是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支架的爆炸示意图。
60.图9是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一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61.图10a至图10f是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安装和拆卸的步骤分解图。
62.图11是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一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63.图12a和图12b是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一滑块的第一滑块位置和第二滑块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4.为了对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65.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66.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67.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子装置与固定支架之间的连接结构的连接力不易控制的
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其采用能够自锁的卡扣结构,在实现稳固连接的同时,不会对电子装置产生连接冲击力,还可以便捷地进行拆卸。
68.图2是本发明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电子装置中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电子装置中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69.第一壳体10,第一壳体10的第一表面10a具有连通第一壳体10内部的第一卡合部11;和
70.支架20,支架20具有可与第一表面10a贴合的第二表面20a,支架20的第二表面20a具有与第一卡合部11卡合配合的第二卡扣21;
71.第二卡扣21具有与第一卡合部11形成限位的第一卡扣位置a1(如图5a所示),和避让第一卡合部11、以与第一卡合部11脱离卡合的第二卡扣位置a2(如图5b所示);
72.第一壳体10进一步包括用于在第一壳体10内部限位第二卡扣21的第一滑块12,第一滑块12具有将第二卡扣21限位于第一卡扣位置a1的第一滑块位置b1(如图6a所示),和避让第二卡扣21的第二滑块位置b2(如图6b所示);
73.第二卡扣21响应于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向或相背的移动,而在第一卡扣位置a1和第二卡扣位置a2之间切换,对应地将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锁定在第一表面10a和第二表面20a贴合的卡合位置、和/或解除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的卡合;
74.第一滑块12响应于外力或者第二卡扣21的作用,而在第一滑块位置b1和第二滑块位置b2之间切换,对应地将第二卡扣21锁定在第一卡扣位置a1、和/或解除对于第二卡扣21的锁定。
75.本实施例中以电子装置实现为显示屏中控、支架20实现为用于将显示屏中控固定于墙面等位置的电源后壳组件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第一壳体10实现为显示屏中控的后壳体,其通过第一表面10a与支架20的第二表面20a贴合固定。
7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与支架20通过卡合配合的第一卡合部11和第二卡扣21实现固定连接。为了方便操作和保证产品外观的完整性,第一卡合部11设置于第一壳体10的第一表面10a,可实现为通孔的形式,当第一壳体10被从支架20取下时,其表面可保证平整的外观、而不存在外凸的结构,从而不会影响第一壳体10作为便携型设备的使用;而第二卡扣21可设置于支架20的第二表面20a,第二卡扣21凸出于第二表面20a,支架20装设于墙体等固定位置。
77.第二卡扣21具有如图5a所示的与第一卡合部11形成限位的第一卡扣位置a1,以及如图5b所示的避让第一卡合部11、以与第一卡合部11脱离卡合的第二卡扣位置a2。且,第二卡扣21在第一卡扣位置a1和第二卡扣位置a2之间的切换是无需操作人员手动操作的,而是响应于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向或相背的移动。其中,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向或相背的移动可以是保持第一表面10a和第二表面20a相互平行的状态而进行的,也可以是形成一夹角而进行的。第二卡扣21在不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是保持在第一卡扣位置a1的。
78.参考图5a和图5b,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第一壳体10与支架20的连接过程包括:
79.当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未连接时,第二卡扣21位于第一壳体10外部,且第二卡扣21保持在第一卡扣位置a1。
80.操作者可手持第一壳体10、将第一壳体10朝向支架20移动,以使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向的移动,直至第二卡扣21接触第一卡合部11。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向的移动使得第一卡合部11挤压第二卡扣21,以促使第二卡扣21自第一卡扣位置a1切换至避让第一卡合部11的第二卡扣位置a2,并由此可以自第一卡合部11伸入至第一壳体10内部。
81.操作者继续保持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向的移动,当第二卡扣21脱离与第一卡合部11的干涉,第二卡扣21可自第二卡扣位置a2切换至第一卡扣位置a1,其中,当第一表面10a和第二表面20a贴合时,第二卡扣21对应于第一卡扣位置a1、且第二卡扣21与第一卡合部11卡合配合的部分位于第一壳体10内部。此时,第二卡扣21与第一卡合部11卡合配合,以在垂直于第一表面10a(或者第二表面20a)的方向上限制第一壳体10与支架20的相对移动,实现第一壳体10与支架20的固定连接。
82.参考图5a和图5b,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第一壳体10与支架20的拆卸过程包括:
83.当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连接时,第二卡扣21位于第一壳体10内部,且第二卡扣21保持在第一卡扣位置a1。
84.操作者可手持第一壳体10、将第一壳体10朝向远离支架20的方向移动,即自支架20上拉开第一壳体10,以使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背的移动。第二卡扣21抵触第一卡合部11,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背的移动使得第一卡合部11挤压第二卡扣21,以促使第二卡扣21自第一卡扣位置a1切换至避让第一卡合部11的第二卡扣位置a2,并由此可以自第一卡合部11被拉出至第一壳体10外部。
85.操作者继续保持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背的移动,当第二卡扣21脱离与第一卡合部11的干涉,第二卡扣21可自第二卡扣位置a2切换至第一卡扣位置a1,且第二卡扣21的全部位于第一壳体10的外部,此时,第二卡扣21脱离与第一卡合部11的卡合配合,实现第一壳体10与支架20的拆卸脱离。
86.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并不仅限于通过第二卡扣21与第一卡合部11的卡合配合,来实现第一壳体10与支架20的连接固定,而是为第二卡扣21提供了锁定结构,以用于第二卡扣21的自锁和解锁。
87.根据以上的拆卸过程的描述可知,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第二卡扣21与第一卡合部11的卡合配合是可以脱离的,则仅依靠第二卡扣21与第一卡合部11的卡合配合是无法实现第一壳体10与支架20的稳固固定的。
88.如图6a和图6b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进一步包括与第二卡扣21对应的第一滑块12。其中,第一滑块12设置于第一壳体10内部,其用于在第一壳体10内部将第二卡扣21锁定在第一卡扣位置a1,以使得第二卡扣21与第一卡合部11实现卡合配合后,不会由于受到外力的作用而脱离,而是必须通过对于第一滑块12的操作,使其切换至避让第二卡扣21的第二滑块位置b2,从而脱离对于第二卡扣21的锁定,并通过外力拉第一壳体10,而实现如上所述的第一壳体10与支架20的拆卸过程。
89.具体地,在不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第一滑块12应当处于能够将第二卡扣21锁定在第一卡扣位置a1的第一滑块位置b1。
90.参考图5a、图5b、图6a、图6b,则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第一壳体10与支架20的连接过程包括:
91.当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未连接时,第二卡扣21位于第一壳体10外部,且第二卡扣
21保持在第一卡扣位置a1,第一滑块12在第一壳体10内部保持在第一滑块位置b1。
92.操作者可手持第一壳体10、将第一壳体10朝向支架20移动,以使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向的移动,直至第二卡扣21接触第一卡合部11。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向的移动使得第一卡合部11挤压第二卡扣21,以促使第二卡扣21自第一卡扣位置a1切换至避让第一卡合部11的第二卡扣位置a2,并由此可以自第一卡合部11伸入至第一壳体10内部。第二卡扣21在自第一壳体10外部伸入至第一壳体10内部的过程中,会与处于第一滑块位置b1的第一滑块12接触。
93.操作者继续保持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向的移动,可使得第二卡扣21推动第一滑块12自第一滑块位置b1朝向避让第二卡扣21的第二滑块位置b2移动。当第二卡扣21脱离与第一卡合部11的干涉,则第二卡扣21可自第二卡扣位置a2切换至第一卡扣位置a1,且脱离与第一滑块12的接触。则第一滑块12受到的外力消失,第一滑块12回复至第一滑块位置b1。其中,当第一表面10a和第二表面20a贴合时,第二卡扣21对应于第一卡扣位置a1、且第二卡扣21与第一卡合部11卡合配合的部分位于第一壳体10内部。同时,第一滑块12处于将第二卡扣21限位于第一卡扣位置a1的第一滑块位置b1。此时,第二卡扣21与第一卡合部11卡合配合,以在垂直于第一表面10a(或者第二表面20a)的方向上限制第一壳体10与支架20的相对移动,实现第一壳体10与支架20的固定连接。
94.参考图5a、图5b、图6a、图6b,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第一壳体10与支架20的拆卸过程包括:
95.当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连接时,第二卡扣21位于第一壳体10内部,且第二卡扣21保持在第一卡扣位置a1。第一滑块12处于将第二卡扣21限位于第一卡扣位置a1的第一滑块位置b1,具体地,其位于自第一卡扣位置a1切换至第二卡扣位置a2的路径中。
96.此时,如果操作者手持第一壳体10、将第一壳体10朝向远离支架20的方向移动,即自支架20上拉开第一壳体10,以使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背的移动。第二卡扣21抵触第一卡合部11,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背的移动使得第一卡合部11挤压第二卡扣21,以促使第二卡扣21自第一卡扣位置a1切换至避让第一卡合部11的第二卡扣位置a2,但是,由于第一滑块12位于自第一卡扣位置a1切换至第二卡扣位置a2的路径中,其会将第二卡扣21限位于第一卡扣位置a1。由此,由于第一滑块12的限位作用,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背的移动不能导致第二卡扣21与第一卡合部11脱离卡合,则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可实现稳固地连接。
97.进一步地,当第二卡扣21处于第一卡扣位置a1时,其与第一滑块12的抵靠不能促动第一滑块12的移动,而当第二卡扣21处于第二卡扣位置a2时,其与第一滑块12的抵靠可以促动第一滑块12的移动。
98.当需要拆卸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时,首先需要通过外力将第一滑块12自第一滑块位置b1移动至第二滑块位置b2,以解锁第一滑块12对于第二卡扣21的锁定。然后,操作者手持第一壳体10、将第一壳体10朝向远离支架20的方向移动,即自支架20上拉开第一壳体10,以使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背的移动。第二卡扣21抵触第一卡合部11,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背的移动使得第一卡合部11挤压第二卡扣21,以促使第二卡扣21自第一卡扣位置a1切换至避让第一卡合部11的第二卡扣位置a2,同时,第一滑块12解锁对于第二卡扣21的锁定,由此第二卡扣21可以自第一卡合部11被拉出至第一壳体10外部。
99.操作者继续保持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背的移动,当第二卡扣21脱离与第一卡合部11的干涉,第二卡扣21可自第二卡扣位置a2切换至第一卡扣位置a1,且第二卡扣21的全部位于第一壳体10的外部,此时,第二卡扣21脱离与第一卡合部11的卡合配合,实现第一壳体10与支架20的拆卸脱离。第二卡扣21脱离与第一卡合部11的干涉以后,可以解除对于第一滑块12的外力,则第一滑块12可自第二滑块位置b2返回至第一滑块位置b1。
100.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是通过卡扣的卡合配合来实现第一壳体与支架的固定连接,在垂直于第一壳体和支架的连接表面的方向上不会产生过大的冲击力,由此不会造成对于电子装置的损坏。
101.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安装操作便捷,仅需要将第一壳体和支架相互靠近的动作即可完成卡扣的卡合配合,并同步完成卡扣的自锁。因此,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安装仅需要将第一壳体朝向支架推动这一个动作即可完成安装到位。
102.另外,虽然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一旦实现了卡扣的卡合配合后就将卡扣锁定在了卡合位置,但是其拆卸过程并不复杂,仅需要通过例如拨动、按压等方式促使第一滑块移动即可完成对于第二卡扣的解锁,并通过将第一壳体和支架相互远离的动作即可完成卡扣的拆卸。因此,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拆卸需要拨动、随后拉动这两个动作即可完成拆卸。拨动的动作能够避免对于第一壳体的拆卸的误操作,而拉动的动作则可在不使用额外的操作工具的前提下便捷地完成。
103.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例如如图3所示,可例如对称地设置一对第二滑块12,第二卡扣21的数量和位置与第二滑块12对应。促使第二滑块12由第一滑块位置b1移动至第二滑块位置b2的方向可相反设置,则操作者可方便地使用双手拨动一对第二滑块12,并拉动第一壳体以完成第一壳体的拆卸。
104.进一步地,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支架20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卡扣22(图中仅示出了第二卡扣22装配的位置),第一卡扣22设置于第二表面20a,以与对应的第一卡合部11卡合配合。其中第一卡扣22的结构与第二卡扣21相同,且与第二卡扣21分别设置于第二表面20a的相对的一对侧边。
105.第一卡扣22与第二卡扣21的不同在于:第一卡扣22不具有与其对应的滑块自锁结构,则第一卡扣22仅用于增加支架20与第一壳体10的连接稳定度和对称度。
106.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卡扣21进一步包括第二弹性元件211,第二弹性元件211的平衡位置对应于第一卡扣位置a1。
107.则第二卡扣21响应于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向的移动,在第一壳体10的外部自第一卡扣位置a1切换至第二卡扣位置a2,以伸入至第一壳体10内部,和响应于第二弹性元件211的弹力,以在第一壳体10内部自第二卡扣位置a2切换至第一卡扣位置a1;
108.第二卡扣21响应于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背的移动,在第一壳体10内部自第一卡扣位置a1切换至第二卡扣位置a2,以与第一卡合部11脱离卡合,和响应于第二弹性元件211的弹力,在第一壳体10的外部自第二卡扣位置a2切换至第一卡扣位置a1。
109.对应地,如图9所示,第一滑块12进一步包括第一弹性元件121,第一弹性元件121的平衡位置对应于第一滑块位置b1;
110.第一滑块12响应于克服第一弹性元件121的弹力的外力,而自第一滑块位置b1移动至第二滑块位置b2、以解除对于第二卡扣21的锁定;或者
111.第一滑块12响应于第二卡扣21的推动,由第一滑块位置b1移动至第二滑块位置b2,和响应于第一弹性元件121的弹力,自第二滑块位置b2返回至第一滑块位置b1。
112.其中,第一滑块12响应于第二卡扣21的推动包括:
113.第一滑块12响应于第二卡扣21在第一壳体10外部自第一卡扣位置a1切换至第二卡扣位置a2的推动、以及在第一壳体10内部自第二卡扣位置a2切换至第一卡扣位置a1的推动,由第一滑块位置b1移动至第二滑块位置b2,和响应于第一弹性元件121的弹力,自第二滑块位置b2返回至第一滑块位置b1。
114.在以上实施例中,假定第一表面10a与第二表面20a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则在平行于第一表面10a或者第二表面20a的延伸方向的平面内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关于以上对于第一滑块12以及第二卡扣21的位置变换的描述中,第一卡扣位置a1和第二卡扣位置a2可定义为在第一方向x上偏移,即第二卡扣21的移动方向为沿着第一方向x。而第一滑块位置b1和第二滑块位置b2在第二方向y上偏移,即第一滑块12的移动方向为沿着第二方向y。
11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可实现为垂直于支架20的任一边缘的方向,例如沿着重力方向,则相应地,第二方向y则实现为沿着水平方向。
116.在如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卡扣21包括卡扣本体212、凸出于卡扣本体212的卡扣部213和用于抵靠第一滑块12的推力面214,卡扣本体212的第一端围绕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轴线可枢转地装设于支架20,卡扣部213设置于卡扣本体212的第二端,推力面214形成于卡扣部213的一侧、且与第二表面20a形成夹角。卡扣部213在第一方向x上凸出于卡扣本体212。推力面214沿着第一方向y延伸,且与第二表面20a形成夹角。
117.在如图10a和图10e所示的第一卡扣位置a1,卡扣本体212与第一卡合部11平齐,卡扣部213在第一壳体10内与第一卡合部11形成限位,以在垂直于第一表面10a的方向上限制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背的移动;
118.在如图10d所示的第二卡扣位置a2,卡扣本体212与第一卡合部11形成夹角地远离第一卡合部11,且卡扣部213避让第一卡合部11。
119.进一步地,卡扣部213的前端面(即最先伸入至第一壳体10内部的一侧)具有与第二表面20a形成夹角的第二倒角面2131,如图10b所示,第二倒角面2131响应于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向的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可视为垂直于第二表面20a的方向)、受到来自第一卡合部11的接触力,以带动第二卡扣21由第一卡扣位置a1切换至第二卡扣位置a2。第二倒角面2131与第二表面20a形成夹角,从而将垂直于第二表面20a的方向的移动形成具有沿着竖直方向的移动分量,以使第二卡扣21能够产生沿着第一方向x的移动,进而由第一卡扣位置a1切换至第二卡扣位置a2。
120.卡扣部213的后端面(即最先伸出至第一壳体10外部的一侧)具有与第二表面20a形成夹角的第二扣合面2132,第二扣合面2132响应于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背的移动、受到来自第一卡合部11的接触力,以带动第二卡扣21由第一卡扣位置a1切换至第二卡扣位置a2。同样地,第二扣合面2132与第二表面20a形成夹角,从而将垂直于第二表面20a的方向的移动形成具有沿着竖直方向的移动分量,以使第二卡扣21能够产生沿着第一方向x的移动,进而由第一卡扣位置a1切换至第二卡扣位置a2。
121.在如图9和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滑块12包括:
122.滑块本体122,滑块本体122沿着第二方向y可移动地装设于第一壳体10;
123.滑块锁位筋123,滑块锁位筋123沿着第二方向y凸出于滑块本体122;和
124.导力面124,导力面124用于抵靠第二卡扣21,其形成于滑块锁位筋123的端部,且与第一表面10a形成夹角;
125.在如图6a所示的第一滑块位置b1,滑块锁位筋123位于第一卡扣位置a1和第二卡扣位置a2之间的路径中,且抵靠位于第一卡扣位置a1的第二卡扣21,以将第二卡扣21锁定于第一卡扣位置a1;
126.在如图6b所示的在第二滑块位置b2,滑块锁位筋123移动至第一卡扣位置a1和第二卡扣位置a2之间的路径以外。
127.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第一滑块12包括:
128.滑块头125,滑块头125用于接收外力,滑块头125位于滑块本体122的第一端,且滑块头125暴露于第一壳体10以外;滑块锁位筋123位于滑块本体122的第二端。
129.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第一壳体10与支架20的连接过程包括:
130.如图10a所示,当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未连接时,第二卡扣21位于第一壳体10外部,且第二卡扣21保持在第一卡扣位置a1,第一滑块12在第一壳体10内部保持在第一滑块位置b1。
131.如图10b所示,操作者可手持第一壳体10、将第一壳体10朝向支架20移动,以使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向的移动,直至第二卡扣21接触第一卡合部11。具体地,第二倒角面2131抵触第一卡合部11的外侧边缘。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向的移动使得第一卡合部11挤压第二卡扣21的第二倒角面2131,以促使第二卡扣21沿着第一方向x自第一卡扣位置a1切换至避让第一卡合部11的如图10d所示的第二卡扣位置a2,并由此可以自第一卡合部11伸入至第一壳体10内部。同时,如图10c所示,第二卡扣21在自第一壳体10外部伸入至第一壳体10内部的过程中,会与处于第一滑块位置b1的第一滑块12接触。具体地,第二卡扣21的推力面214抵靠第一滑块12的导力面124。
132.操作者继续保持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向的移动,可使得第二卡扣21推动第一滑块12自第一滑块位置b1朝向避让第二卡扣21的第二滑块位置b2移动。当如图10d所示的,第二卡扣21的卡扣部213脱离与第一卡合部11的干涉,则第二卡扣21可自第二卡扣位置a2切换至第一卡扣位置a1,且脱离与第一滑块12的接触。则如图10f所示的,第一滑块12受到的外力消失,第一滑块12可自第二滑块位置回复至第一滑块位置b1。其中,当第一表面10a和第二表面20a贴合时,第二卡扣21对应于第一卡扣位置a1、且第二卡扣21与第一卡合部11卡合配合的部分位于第一壳体10内部。同时,第一滑块12处于将第二卡扣21限位于第一卡扣位置a1的第一滑块位置b1。此时,第二卡扣21与第一卡合部11卡合配合,以在垂直于第一表面10a(或者第二表面20a)的方向上限制第一壳体10与支架20的相对移动,实现第一壳体10与支架20的固定连接。
133.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第一壳体10与支架20的拆卸过程包括:
134.如图10e所示,当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连接时,第二卡扣21位于第一壳体10内部,且第二卡扣21保持在第一卡扣位置a1。第一滑块12处于将第二卡扣21限位于第一卡扣位置a1的第一滑块位置b1,具体地,其位于自第一卡扣位置a1切换至第二卡扣位置a2的路径中,例如在第一方向x上限位第二卡扣21。
135.此时,如果操作者手持第一壳体10、将第一壳体10朝向远离支架20的方向移动,即自支架20上拉开第一壳体10,以使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背的移动。第二卡扣21抵触第一卡合部11,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背的移动使得第一卡合部11挤压第二卡扣21,以促使第二卡扣21自第一卡扣位置a1切换至避让第一卡合部11的第二卡扣位置a2,但是,由于第一滑块12位于自第一卡扣位置a1切换至第二卡扣位置a2的路径中,其会将第二卡扣21限位于第一卡扣位置a1。由此,由于第一滑块12的限位作用,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背的移动不能导致第二卡扣21与第一卡合部11脱离卡合,则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可实现稳固地连接。
136.进一步地,当第二卡扣21处于第一卡扣位置a1时,由于第二卡扣21的移动方向与第一滑块12的移动方向相垂直,因此其与第一滑块12的抵靠不能促动第一滑块12的移动,而当第二卡扣21处于第二卡扣位置a2时,其与第一滑块12的抵靠可以促动第一滑块12的移动。
137.当需要拆卸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时,首先需要通过外力将第一滑块12自第一滑块位置b1移动至第二滑块位置b2,以解锁第一滑块12对于第二卡扣21的锁定。例如,通过手动拨动滑块头125,以克服第一弹性元件121的弹力,使得第一滑块12自第一滑块位置b1移动至第二滑块位置b2,并保持在第二滑块位置b2。然后,操作者手持第一壳体10、将第一壳体10朝向远离支架20的方向移动,即自支架20上拉开第一壳体10,以使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背的移动。第二卡扣21抵触第一卡合部11,具体地,第二扣合面2132抵靠第一卡合部11的内边缘。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背的移动使得第一卡合部11挤压第二卡扣21的第二扣合面2132,以促使第二卡扣21自如图10e所示的第一卡扣位置a1切换至如图10d所示的避让第一卡合部11的第二卡扣位置a2,同时,第一滑块12解锁对于第二卡扣21的锁定,由此第二卡扣21可以自第一卡合部11被拉出至第一壳体10外部。
138.操作者继续保持第一壳体10和支架20彼此相背的移动,经由图10b切换至图10a所示,当第二卡扣21脱离与第一卡合部11的干涉,第二卡扣21可自第二卡扣位置a2切换至第一卡扣位置a1,且第二卡扣21的全部位于第一壳体10的外部,此时,第二卡扣21脱离与第一卡合部11的卡合配合,实现第一壳体10与支架20的拆卸脱离。第二卡扣21脱离与第一卡合部11的干涉以后,可以解除对于第一滑块12的外力,则第一滑块12可自第二滑块位置b2返回至第一滑块位置b1。
139.如图10a所示,支架20还可进一步包括用于限定第二卡扣位置a2的止位面233。
140.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是通过卡扣的卡合配合来实现第一壳体与支架的固定连接,在垂直于第一壳体和支架的连接表面的方向上不会产生过大的冲击力,由此不会造成对于电子装置的损坏。
141.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安装操作便捷,仅需要将第一壳体和支架相互靠近的动作即可完成卡扣的卡合配合,并同步完成卡扣的自锁。因此,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安装仅需要将第一壳体朝向支架推动这一个动作即可完成安装到位。
142.另外,虽然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一旦实现了卡扣的卡合配合后就将卡扣锁定在了卡合位置,但是其拆卸过程并不复杂,仅需要通过例如拨动的方式促使第一滑块移动即可完成对于第二卡扣的解锁,并通过将第一壳体和支架相互远离的动作即可完成卡扣的拆卸。因此,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拆卸需要拨动、随后拉动这两个动作即可完成拆卸。拨动
的动作能够避免对于第一壳体的拆卸的误操作,而拉动的动作则可在不使用额外的操作工具的前提下便捷地完成。
143.在本文中,“一个”并不表示将本发明相关部分的数量限制为“仅此一个”,并且“一个”不表示排除本发明相关部分的数量“多于一个”的情形。
144.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其两个端点内的整个范围,也包括含于其中的若干子范围。
145.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