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污水处理器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16:26: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器。


背景技术:

2.我国南方地区市政管网多为雨污合流,受降水影响,雨季污水处理需求剧增,增加了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任务。传统污水处理装置为混合式,混合式流动的污水中,不存在浓度梯度,可以防止微生物受到抑制,进而影响处理后污水的水质;但是处理器中的微生物都处于同种浓度下的环境下,影响微生物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处理,进而导致污水处理速度慢。为了提高污水的处理速度,污水处理装置采用推流式,推流式的流动方式中,在污水流动的方向存在浓度梯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在这种运行方式下,污水处理装置前端的微生物往往直接暴露在高浓度直流的污水中,其生物活性易受到抑制,影响污水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污水处理器,旨在解决传统推流式运行方式下对微生物活性的抑制作用,全力体现推流下浓度梯度的存在对污染物去除效率的正面影响,从而同时实现提高污水处理的质量及污染物去除的效率。
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器,包括:外壳、螺旋装置、曝气装置及第一反应体,所述外壳内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用于盛放污水;所述螺旋装置设在所空腔内,以使所述污水从所述外壳的始端到末端形成螺旋式流动;所述曝气装置设在所述螺旋装置的一侧;所述第一反应体设在所述空腔内,并位于所述曝气装置的喷气方向上,用于与污水中的污染物反应。
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内设有供水装置和排水槽,所述供水装置的供水口连通于所述空腔内,并位于所述外壳的始端;所述排水槽设在所述外壳的侧壁上,并位于所述外壳的末端。
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螺旋装置为隔板,所述隔板沿所述外壳的始端和末端的方向设置,且与所述外壳的底壁间隔设置;所述曝气装置设置在所述隔板的一侧,以使所述污水环绕所述隔板形成环流,所述供水装置和所述排水槽沿所述隔板的长度方向,分别设在所述隔板的两端,以使所述污水沿所述隔板的长度方向流动;且所述排水槽高于所述隔板。
7.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隔板到所述外壳的底壁的距离为a,满足条件:0.05m≤a;和/或,定义所述曝气装置到所述隔板的距离为b,满足条件:0.05m≤b。
8.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应体包括多个第一反应载体和多个第一反应填料,多个所述第一反应载体沿所述始端到所述末端的方向设置在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一反应填料一一对应设在所述第一反应载体内;沿所述始端到所述末端的方向,所述第一反应载体内的所述第一反应填料的浓度、重量和/或数量依次减少。
9.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应填料包括悬浮污泥和功能菌剂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第一反应载体的形状包括以下任意之一或组合:片状、网状、多孔状、布纹状、环状、粉末状、颗粒状、球状、方形、丝状、绳状、盘状。和/或,所述第一反应载体包括以下任意之一或组合:悬挂载体、悬浮载体、固定载体。
1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应填料包括功能菌剂和悬浮污泥,定义所述功能菌剂与所述悬浮污泥的配比为c,则满足条件:0.1%≤c≤100%。
1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污水处理器还包括第二反应体,所述第二反应体设在所述空腔内,并位于所述螺旋装置背离所述曝气装置的一侧和/或位于所述曝气装置的下方,用于发生厌氧或缺氧反应。
1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反应体包括多个第二反应载体和多个第二反应填料,多个所述第二反应载体沿所述始端到所述末端的方向设置在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二反应填料一一对应设在所述第二反应载体内;沿所述始端到所述末端的方向,所述第二反应载体内的所述第二反应填料的浓度、重量和/或数量依次减少设置。
1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内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内壁上,所述螺旋装置、曝气装置、第一反应体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件上。
1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螺旋装置,以使所述污水从所述外壳的始端到末端形成螺旋式流动,在第一反应体的前端位置的污水浓度经过螺旋装置的推动与部分处理后的污水混合及旋转力带动污水中污染物进行完全混合,进而降低流动至第一反应体前端污水的浓度,污水的浓度低于进水口处污水的浓度,因此不会对第一反应体内的反应物造成抑制的作用,使得第一反应体内的反应物能够充分与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反应,进而去除一定量的污染物,且螺旋式流动的污水对污水形成一个浓度梯度,便于第一反应体内的反应物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进而在保证污水的处理质量,又能够加快污水的处理速度。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污水处理器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污水处理器中污水的流动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污水处理器其中一实施方式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污水处理器其中一实施方式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污水处理器其中一实施方式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反应体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号说明:
[0023][0024]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6]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7]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8]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9]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0]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污水处理器,旨在在不影响污水处理质量的情况下,更加快速地处理污水中的污染物。
[0031]
下面将在具体实施例中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污水处理器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0032]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如图1所示,该污水处理器100包括外壳10、螺旋装置20、曝气装置30及第一反应体40;外壳10内形成有空腔11,空腔11用于盛放污水;螺旋装置20设在所空腔11内,以使污水从外壳10的始端到末端形成螺旋式流动;曝气装置30设在螺旋装置20的一侧第一反应体40设在空腔11内,并位于曝气装置30的喷气方向上,用于发生硝化反应;其中,第一反应体40内反应物的浓度、质量和/或数量沿始端至末端依次减少。
[0033]
可以理解地,传统的污水处理器100采用混合式流动方式,但是混合式流动方式的
处理方法中,处理速度慢,为了提高速度污水处理器100可采用推流式流动方式,推流式的流动方式中,在污水流动的方向存在浓度梯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是处理器前端的微生物直接暴漏在高浓度的污水中,处于高浓度状态下的微生物的活性容易受到抑制,进而影响处理后污水的水质。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污水处理器100,通过设置螺旋装置20,如图2所示,以使污水从外壳10的始端到末端形成螺旋式流动,在第一反应体40的前端位置的污水浓度经过螺旋装置20的推动与部分处理后的污水混合及旋转力带动污水中污染物进行完全混合,进而降低流动至第一反应体40前端污水的浓度,污水的浓度低于进水口处污水的浓度,因此不会对第一反应体40内的反应物造成抑制的作用,使得第一反应体40内的反应物能够充分与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反应,进而祛除一定量的污染物,且螺旋式流动的污水对污水形成一个浓度梯度,便于第一反应体40内的反应物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选择性处理,进而在保证污水的处理质量,又能够加快污水的处理速度。
[0034]
具体地,外壳10内形成有空腔11,螺旋装置20设在所空腔11内,曝气装置30设在螺旋装置20的一侧;第一反应体40设在空腔11内,并位于曝气装置30的喷气方向上;第一反应体40设在曝气装置30的喷气方向上,以使曝气装置30产生的空气能够直接随污水到达第一反应体40,进而有利与第一反应体40内的反应物发生硝化反应或氧化反应;通过曝气装置30与螺旋装置20的巧妙布置,可集成好氧区、缺氧区及泥水分离区与一体,可在同一个反应器内发生脱碳、脱氮、除磷、沉淀分离等多个功能,实现一体化高度集成的快速生化处理及沉淀出水排放;第一反应体40用于发生好氧氧化(包括硝化反应)和生物吸磷反应。
[0035]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传统污水处理装置内的混合方式一般为推流式或完全混合式,推流式存在浓度梯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微生物在反应器前端易暴露在高浓度污染物环境下,活性易受到抑制;混合式不存在浓度梯度,可保护微生物不受冲击,但同时也不利于传质,反应效率较低。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器100内的污水遵循螺旋式前进方式混合,兼具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的优势,即保留了反应器前后端的污染物浓度梯度,提高反应效率,又降低了进水冲击负荷对微生物活性的抑制,利于微生物维持较高的反应效率处理污水。第一反应体内设置的处理剂可以为生物菌落及功能菌剂,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于污染物的亲和力不同,有的微生物更适合在高浓度污染物环境下进行反应,有的微生物更适合在低浓度污染物环境下进行反应。传统反应器内微生物种群在前后端均循环流动,无法根据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差别分区驯化特征微生物,影响系统的处理效果;污水处理器100内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群落分布受污染物浓度梯度分布的作用,得以驯化出临近进水端适应高浓度污染物的微生物群和临近出水端适应低浓度污染物的微生物群,功能菌群按需分布,可提高处理效果;且避免高浓度污水对微生物活性产生的抑制作用,本技术的功能菌剂为可接种型菌剂,功能性微生物丰度更高,微生物活性强,反应迅速。
[0036]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如图1所示,外壳10内设有供水装置12和排水槽13,供水装置12的供水口连通于空腔11内,并位于外壳10的始端;排水槽13设在外壳10的侧壁上,并位于外壳10的末端。
[0037]
可以理解地,为了使污水在空腔11内形成更好地梯度,通过将供水装置12设在外壳10的始端位置,浓度较大的污水从始端开始呈螺旋式朝向末端方向流动,在污水经过设置在曝气装置30上侧的第一反应体40反应物,祛除污水中的一些污染物,进而降低了污水的浓度,也即从外壳10的始端到终端的方向,污水依次经过第一反应体40进行反应,以使污
水中的污染物越来越少,进而污水的浓度也被降低,因此从外壳10的始端到终端的方向,污水中的污染物越来越少,且污水的浓度越来越低,流动至末端时,污水中的污染物最少,且浓度最低;在外壳10的末端上设置排水槽13,流动至排水槽13中的污水已经是经过第一反应体40处理得到满足排放的污水,污水从排水槽13中流出,使得排出的污水满足排放的标准。
[0038]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如图1所示,螺旋装置20为隔板,隔板沿外壳10的始端和末端的方向设置,且与外壳10的底壁间隔设置;曝气装置30设置在隔板的一侧,以使污水环绕隔板形成环流,供水装置12和排水槽13沿隔板的长度方向,分别设在隔板的两端,以使污水沿隔板的长度方向流动;且排水槽13高于隔板。
[0039]
可以理解地,为了节省成本,简化设置,通过将螺旋装置20设为隔板,隔板沿外壳10的始端和末端的方向设置,并与外壳10的底壁间隔设置;通过供水装置12的供水及排水槽13的排水,空腔11内的污水的流向为从始端到末端方向,曝气装置30设在隔板的一侧,为隔板一侧的污水提供动力,带动污水向上翻滚,形成围绕隔板环流的流动方式,进而形成空腔11内的污水围绕隔板螺旋式流动,在无另外施加动力的情况下使得污水能够以隔板为中心螺旋式流动,简化了装置,有节省了设置成本,且防止因设置驱动装置而发生故障的问题。
[0040]
在一种可行的方式中,螺旋装置20也可为螺旋叶轮,通过外加驱动装置,进而驱动螺旋蜗轮进行旋转,以带动污水以螺旋蜗轮为中心流动。
[0041]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定义隔板到外壳10的底壁的距离为a,满足条件:0.05m≤a;和/或,定义曝气装置30到隔板的距离为b,满足条件:0.05m≤b。
[0042]
可以理解地,隔板底面到底壁的顶面距离为a,也即隔板到外壳10的底壁的距离大于0.05m,如果隔板与底壁之间的距离低于0.05m,则不利于污水从隔板的一侧流动至另一侧,不能够形成螺旋式旋转;实施例中空腔11内的水深大约是2m,则a不大于1m。
[0043]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曝气装置30靠近隔板的侧面到隔板靠近曝气装置30的侧面的距离为b,也即曝气装置30到隔板的距离大于0.05m,曝气装置30到隔板的间隔距离小于0.05m则曝气装置30带栋污水翻转,受隔板的阻挡,朝向隔板的另一侧运动,进而污水不能够很好地流动至隔板的另一侧,不能够形成环流,进而污水不能够形成螺旋式流动。
[0044]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如图6所示,第一反应体40包括多个第一反应载体41和多个第一反应填料42,多个第一反应载体41沿始端到末端的方向设置在空腔11内;第一反应填料42一一对应设在第一反应载体41内;沿始端到末端的方向,第一反应载体41内的第一反应填料42的浓度、重量和/或数量依次减少。
[0045]
可以理解地,为了减低成本,减少反应填料的设置或制作,根据污水螺旋流动的方式,随着污水在第一反应体40内的反应,沿始端到末端的方向,污水的浓度及含有的污染物数量依次减少,对应地,沿始端到末端的方向,第一反应载体41内的第一反应填料42的浓度、重量和/或数量依次减少,进而实现污水的快速处理。
[0046]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空腔11内的污水,随着污水中的污染物在第一反应体40内发应,沿始端到末端的方向,污水的浓度逐步梯度下降,污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的分布也呈阶梯式下降;将第一反应填料42设为生物膜,生物膜上承载有微生物,在驯化菌剂时,根据污水呈阶梯式下降的方式进行分布情况,在始端位置时,具有较多的微生物菌
剂,在末端位置时,具有较少的微生物菌剂,且不同位置的微生物群在不同位置针对特定的污染物进行去除,提供了良好的反应环境,以对污水进行针对性应反应,使得微生物活性和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较传统完全混合式反应器有了显著的提高。
[0047]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应填料42为功能菌剂和悬浮污泥,沿始端到末端的方向,功能菌剂的数量呈阶梯式减少,悬浮污泥的数量也呈阶梯式较少。
[0048]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反应填料42包括悬浮污泥和功能菌剂中的至少一种。
[0049]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反应填料42为功能菌剂,通过生物膜承载,利用微生物对污水中污染物进行处理,以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
[0050]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应填料42为悬浮污泥,通过生物膜承载,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处理污水中的污染物。
[0051]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应填料42为悬浮污泥和功能菌剂的相互配合,且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的种类,设置悬浮污泥和功能菌剂的配比。
[0052]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反应载体41表面的形状包括以下任意之一或组合:片状、网状、多孔状、布纹状、环状、粉末状、颗粒状、球状、方形、丝状、绳状、盘状。
[0053]
可以理解地,第一反应载体41的表面可以为片状、网状、多孔状、布纹状、环状、粉末状、颗粒状、球状、方形、丝状、绳状、盘状的其中的一种或者组合,根据不同的污水进行不同的设置。
[0054]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应载体41为悬挂载体,悬挂载体的表面可选用片状、网状、多孔状、布纹状、平板状等多种形态,且悬挂载体的表面经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0055]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应载体41为悬浮载体,悬浮载体可选的表面用环状、片状、粉末状、颗粒状等多种形态;且悬浮载体的表面经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0056]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应载体41为固定载体,固定载体的表面可选用球状、方形、丝状、绳状、盘状等多种形态,且悬挂载体的表面经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0057]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反应填料42包括功能菌剂和悬浮污泥,定义功能菌剂与悬浮污泥的配比为c,则满足条件:0.1%≤c≤100%。
[0058]
可以理解地,对应不同种类的污水,可采用不同大小的配比设置功能菌剂和悬浮污泥,第一反应填料42包括功能菌剂和悬浮污泥,且功能菌剂与悬浮污泥的配比为0.1%至100%。
[0059]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反应载体41包括以下任意之一或组合:悬挂载体、悬浮载体、固定载体。
[0060]
可以理解地,根据不同的污水设置不同的载体,也可同时设置多种载体形式,第一反应载体41包括以下任意之一或组合:悬挂载体、悬浮载体、固定载体。
[0061]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应体40还包括载体框架43,第一反应载体41为悬挂载体、悬浮载体、固定载体的组合,悬挂载体悬挂在载体框架43内,并位于载体腔的中部;悬浮载体悬浮在载体框架43内悬挂载体的上侧,并位于载体腔的中部;固定载体固定在
载体框架43上,并位于悬挂载体的两侧位置。
[0062]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应载体41为悬挂载体,在悬挂载体呈圆管状固定于外壳的载体框架43上,悬挂载体沿水流的方向竖直设在载体框架43内,多个悬挂载体并别设置在载体框架43上,每个悬挂载体的表面设为便于进出水的网状形,在悬挂载体内设置有多层驯化膜,用于生长菌落,进而形成微生物膜层,对污水进行处理,悬挂载体的表面形状可为片状、网状、多孔状、布纹状、平板状等多种形态,且悬挂载体的表面经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处理,以得到平整的表面。
[0063]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应载体41为悬浮载体,悬浮载体设置在载体框架43内的固定空间内,并不固定在载体框架43上,可随污水的流动而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流动,且在载体框架43内的悬浮载体的大小不一,形状不一,悬浮载体的表面可以是环状、片状、粉末状、颗粒状等多种形态,用于更好地与污水接触及透过污水;悬浮载体的表面及内部空间时相通的,且表面及内部均有驯化膜,驯化膜在驯化菌剂时使菌剂在驯化膜上生长及固定在该驯化膜上,用于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反应。
[0064]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应载体41为固定载体,如图6所示,多个固定载体按照一定的规律排设在载体框架43内,固定载体的形状不一,但处于同一空间内的固定载体为一致的;为了更好地附着生物膜层,固定载体的表面可以是球状、方形、丝状、绳状、盘状等多种形态,以使第一反应填料能够充分置于固定载体形成的空间内,并以固定载体为固定承载。
[0065]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污水处理器100还包括第二反应体50,第二反应体50设在空腔11内,并位于螺旋装置20背离曝气装置30的一侧和/或位于曝气装置30的下方,用于发生厌氧或缺氧反应。
[0066]
可以理解地,将第二反应体50设在螺旋装置20背离曝气装置30的一侧和/或位于曝气装置30的下方,该位置处处于氧气稀缺的污水,因此在该位置用于发生厌氧或缺氧反应(包括反硝化、生物释磷等),第二反应体50包括用于固定在外壳10内的载体框架43、用于承载生物膜的载体组件,载体组件固定在载体框架43内,载体组件可为悬挂载体、悬浮载体、固定载体。
[0067]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反应体50设在空腔11内,并位于螺旋装置20背离曝气装置30的一侧。
[0068]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二反应体50设在空腔11内,并位于螺旋装置20背离曝气装置30的一侧和曝气装置30的下方。更加充分地利用无氧环境,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反硝化反应及无氧反应。
[0069]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二反应体50包括多个第二反应载体、多个第二反应填料,多个第二反应载体沿始端到末端方向设置在空腔11内;第二反应填料一一对应设在第二反应载体内;沿始端到末端的方向,第二反应载体内的第二反应填料的浓度、重量和/或数量依次减少设置。
[0070]
可以理解地,多个第二反应载体沿隔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在空腔11内,充分利用空腔11内的无氧环境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反硝化反应及无氧反应,由于空腔11内污水沿始端到末端呈阶梯状排列,为了减少成本,可根据污水的浓度及成分设置第二反应填料的数量以及种类,可按照沿始端到末端的方向,第二反应载体内的第二反应填料的浓度、重量
和/或数量依次减少设置。
[0071]
具体地,第二反应载体包括载体框架43及载体组件,载体框架43中设置有载体组件,载体组件用于承载生物膜,生物膜为空腔11内驯化得到的微生物种群,进而用于与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反应,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载体组件包括悬挂载体、悬浮载体、固定载体之一或组合。
[0072]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外壳10内设有支撑件,支撑件固定在外壳10的内壁上,螺旋装置20、曝气装置30、第一反应体40分别固定在支撑件上。
[0073]
可以理解地,通过支撑件连接固定螺旋装置20、曝气装置30、第一反应体40,减少器件与外壳10之间的接触性连接,使得螺旋装置20能够更加充分地搅拌污水及带动污水流动;使得曝气装置30能够更加充分地为曝气装置30一侧的污水提供氧气或为污水提供流动的动力;使得第一反应体40能够充分与污水中的污染物反应;且第二反应体50也通过支撑件固定在外壳10上。支撑件可与外壳10一体设置,支撑件凸出与外壳10的底壁,用于连接螺旋装置20、曝气装置30、第一反应体40及第二反应体50。
[0074]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污水处理器100还包括排渣装置,排渣装置对应排水槽13设在外壳10的底壁上,用排除反应后的污染物及污泥。
[0075]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曝气装置30包括多个曝气口,曝气口可沿隔板的长度方向并列设在隔板的一侧,且曝气口可以并排设置。
[0076]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污水处理器100包括六个隔板、三个曝气装置30、三个第一反应体40及四个第二反应体50,六个隔板为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第五隔板、第六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之间、第五隔板和第六隔板之间分别设置有曝气装置30,第一反应体40分别设在曝气装置30上侧,四个第二反应体50分别设置在第二隔板之间和第三隔板之间、第四隔板之间与第五隔板之间、第一隔板远离第二隔板的一侧及第六隔板远离第五隔板的一侧。
[0077]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污水处理器100包括两个隔板、两个曝气装置30、两个第一反应体40,两个隔板间隔设置,两个曝气装置30分别设在隔板的两侧,两个第一反应体40分别对应曝气装置30设在曝气装置30的上侧。
[0078]
本实用新型提供第一实施例
[0079]
如图3所示,污水处理器100包括外壳10、两个隔板、两个曝气装置30、两个第一反应体40、第二反应体50,两个隔板间隔设置,两个曝气装置30分别设在隔板的两侧,两个第一反应体40分别对应曝气装置30设在曝气装置30的上侧,第二反应体50设在两个隔板之间;外壳10内形成有空腔11,空腔内设置有供水装置12、排水槽13;供水装置12设在始端,并位于两个隔板的中间或两侧,排水槽13设在末端,且排水槽13的长度方向与隔板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使得横向的处理后的污水都能够通过排水槽13排出;且排水槽13的高度高于隔板的高度。
[0080]
本实施案例中,启动前接种预先驯化发酵的硝化菌剂,1天即可完成接种,之后正常进水。未处理的污水先经过供水装置12进入空腔11,在曝气装置30的气升动力作用下,升流经过第一反应体40完成脱碳和硝化反应,在外壳10顶部翻过隔板后,降流经过隔板另一侧,在此区域可经过第二反应体50内的悬浮污泥完成生化反应,之后继续经过底部曝气装置30的气提作用升流至第一反应体40发生氧化反应,重复螺旋式前进完成一系列的好氧生
化反应。最后抵达外壳10末端上方的排水槽13溢流出水,实现污水的高效脱碳脱氮除磷处理。
[0081]
本实用新型提供第二实施例
[0082]
如图4所示,污水处理器100包括外壳10、隔板、曝气装置30、第一反应体40、第二反应体50,曝气装置30分别设在隔板的一侧,第一反应体40对应曝气装置30设在曝气装置30的上侧,第二反应体50设在隔板的另一侧及设在曝气装置30的下侧;外壳10内形成有空腔11,空腔内设置有供水装置12、排水槽13;供水装置12设在始端,排水槽13设在末端,且排水槽13的长度方向与隔板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使得横向的处理后的污水都能够通过排水槽13排出;且排水槽13的高度高于隔板的高度。
[0083]
在本实施案例中,启动前污水处理器100之前,按照3:20:77的比例接种预先驯化发酵的硝化菌剂、反硝化菌剂和活性污泥,1天即可完成接种,之后正常进水。未处理的污水先经过供水装置12进入空腔11,在曝气装置30的气升动力作用下,升流经过第一反应体40完成脱碳和硝化反应,在外壳10顶部翻过隔板后,降流经过隔板另一侧,在此区域可经过第二反应体50内的悬浮污泥及反硝化菌发生反硝化反应及缺氧反应,之后继续经过底部曝气装置30的气提作用升流至第一反应体40发生氧化反应,重复螺旋式前进完成一系列的好氧-缺氧-缺氧-好氧生化反应。最后抵达外壳10末端上方的排水槽13溢流出水,实现污水的高效脱碳脱氮除磷处理。
[0084]
本实用新型提供第三实施例
[0085]
如图5所示,污水处理器100包括外壳10、多个隔板、多个曝气装置30、多个第一反应体40、多个第二反应体50,曝气装置30设在两个隔板之间,且每一曝气装置30均间隔两个隔板设置一曝气装置,第一反应体40对应曝气装置30设在曝气装置30的上侧,第二反应体50设在隔板的无曝气装置30的一侧,用于发生反硝化反应及缺氧反应;外壳10内形成有空腔11,空腔内设置有供水装置12、排水槽13;供水装置12设在始端,排水槽13设在末端,且排水槽13的长度方向与隔板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使得横向的处理后的污水都能够通过排水槽13排出;且排水槽13的高度高于隔板的高度。
[0086]
在本实施案例中,启动前污水处理器100之前,按照20:30:50的比例接种预先驯化发酵的硝化菌剂、反硝化菌剂和活性污泥,1天即可完成接种,之后正常进水。未处理的污水先经过供水装置12进入空腔11,在曝气装置30的气升动力作用下,升流经过第一反应体40完成脱碳和硝化反应,在外壳10顶部翻过隔板后,降流经过隔板另一侧,在此区域可经过第二反应体50内的悬浮污泥及反硝化菌发生反硝化反应及缺氧反应,之后继续经过底部曝气装置30的气提作用升流至第一反应体40发生氧化反应,重复螺旋式前进完成一系列好氧-缺氧-好氧生化反应。最后抵达外壳10末端上方的排水槽13溢流出水,实现污水的高效脱碳脱氮除磷处理。
[0087]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