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斜拉桥钢混组合梁临时对拉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3-02 13:36: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桥梁安装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斜拉桥钢混组合梁临时对拉系统。


背景技术:

2.中央索面斜拉桥凭借其建成后的优越行车舒适度和桥梁美观性,在大跨径斜拉桥建设中被广泛采用。而中央索面斜拉桥上部结构组合梁安装施工时,为平衡由中央斜拉索张拉时对已架梁段两侧悬臂部分之间横向湿接缝产生的拉应力,需采取通过加强相邻组合梁之间连接的措施,并保证组合梁受力安全。采用何种措施更安全有效,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3.常见的组合梁之间的连接多采用型钢与相邻钢梁直接焊接的形式,组合梁吊装到位后,将型钢与相邻组合梁焊接增强组合梁之间连接。
4.型钢焊接接头法所需型钢型号较大,施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组合梁安装就位后,型钢拆除较为困难,且直接钢梁焊接存在对钢梁损伤的风险,既不安全也不经济与科学。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斜拉桥钢混组合梁临时对拉系统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型钢焊接接头法所需型钢型号较大,施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组合梁安装就位后,型钢拆除较为困难,且直接钢梁焊接存在对钢梁损伤的风险,既不安全也不经济与科学的问题。
6.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斜拉桥钢混组合梁临时对拉系统,包括组合梁一和组合梁二,组合梁一和组合梁二前后相邻设置,包括临时对拉单元,组合梁一和组合梁二之间通过临时对拉单元连接;临时对拉单元包括第一钢齿坎、临时拉杆、螺栓和第二钢齿坎,第一钢齿坎底部通过螺栓连接组合梁一,第二钢齿坎通过螺栓连接组合梁二,第一钢齿坎通过临时拉杆连接第二钢齿坎。
7.所述第一钢齿坎和第二钢齿坎沿组合梁一和组合梁二之间的纵轴线对称分布。
8.所述临时对拉单元的数量为2个以上。
9.所述第一钢齿坎和第二钢齿坎均为箱型结构。
10.所述箱型结构包括前板、后板、底板、顶板、左板和右板,前板和后板自前向后平行连接在底板和顶板之间,前板的左端和后板的左端通过左板连接,前板的右端和后板的右端通过右板连接,前板和后板的相对位置上均开设有第二预留孔,临时拉杆的一端穿过第一钢齿坎的第二预留孔,另一端穿过第二钢齿坎的第二预留孔。
11.还包括螺母,临时拉杆的一端通过螺母固定连接第一钢齿坎,临时拉杆的另一端通过螺母固定连接第二钢齿坎。
12.所述临时拉杆的数量为多个。
13.所述组合梁一和组合梁二上均开设有第一预留孔,第一钢齿坎底部通过螺栓连接
组合梁一的第一预留孔,第二钢齿坎通过螺栓连接组合梁二的第一预留孔。
14.所述临时对拉单元还包括预埋钢管,预埋钢管连于第一预留孔内,螺栓套接在预埋钢管内。
15.所述第一预留孔、预埋钢管和螺栓轴线共线。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斜拉桥钢混组合梁临时对拉系统,通过螺栓使第一钢齿坎和组合梁一连接,通过螺栓使第二钢齿坎和组合梁二连接,通过临时拉杆在相邻梁段间顺桥向对拉第一钢齿坎和第二钢齿坎,增强组合梁一和组合梁二之间的临时连接;该装置使组合梁(组合梁一和组合梁二)之间的临时连接安全、有效且作用力可控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连接性强、连接力或连接程度可控、且可循环使用的特点。
附图说明
17.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18.图1是斜拉桥钢混组合梁临时对拉系统的结构俯视图;
19.图2是图1中i-i的放大图;
20.图3是斜拉桥钢混组合梁临时对拉系统的结构主视图。
21.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钢齿坎;2、临时拉杆;3、螺栓;4、组合梁一;5、组合梁二;6、工地湿接缝;7、后板;8、预埋钢管;9、螺母;10、第一预留孔;11、第二预留孔;12、前板;13、临时对拉单元;14、斜拉索;15、第二钢齿坎;16、底板;17、顶板;18、纵向板;19、左板;20、右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实施例1:
23.如图1-3所示,一种斜拉桥钢混组合梁临时对拉系统,包括组合梁一4和组合梁二5,组合梁一4和组合梁二5前后相邻设置,包括临时对拉单元13,组合梁一4和组合梁二5之间通过临时对拉单元13连接;临时对拉单元13包括第一钢齿坎1、临时拉杆2、螺栓3 和第二钢齿坎15,第一钢齿坎1底部通过螺栓3连接组合梁一4,第二钢齿坎15通过螺栓3连接组合梁二5,第一钢齿坎1通过临时拉杆2连接第二钢齿坎15。
24.通过螺栓3使第一钢齿坎1和组合梁一4连接,通过螺栓3使第二钢齿坎15和组合梁二5连接,通过临时拉杆2在相邻梁段间顺桥向对拉第一钢齿坎1和第二钢齿坎15,增强组合梁一4和组合梁二5 之间的临时连接;该装置使组合梁(组合梁一4和组合梁二5)之间的临时连接安全、有效且作用力可控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连接性强、连接力或连接程度可控、且可循环使用的特点。
25.实施例2:
26.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钢齿坎1和第二钢齿坎15沿组合梁一4和组合梁二5之间的纵轴线对称分布。可增强组合梁一4和组合梁二5之间的临时连接。
27.进一步的,所述临时对拉单元13的数量为2个以上。2个以上的临时对拉单元13通过作用于相邻梁段来增强且保证组合梁一4和组合梁二5之间的临时连接。
2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钢齿坎1和第二钢齿坎15均为箱型结构。箱型结构使第一钢齿坎1和第二钢齿坎15在工作期间具有受力均匀,稳定性强的技术优点,且能与组合梁(组合
梁一4和组合梁二5)表面密切接触。
29.进一步的,所述箱型结构包括前板12、后板7、底板16、顶板17、左板19和右板20,前板12和后板7自前向后平行连接在底板 16和顶板17之间,前板12的左端和后板7的左端通过左板19连接,前板12的右端和后板7的右端通过右板20连接,前板12和后板7 的相对位置上均开设有第二预留孔11,临时拉杆2的一端穿过第一钢齿坎1的第二预留孔11,另一端穿过第二钢齿坎15的第二预留孔 11。临时拉杆2在张拉时需穿过第二预留孔11。所述的第二预留孔 11为临时拉杆2提供工作条件,使得临时对拉单元13可在作用处就地安装,并使得临时对拉单元13可拆卸连接,方便周转使用。
3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预留孔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预留孔 11在前板12和后板7上等间距分布,第二预留孔11的孔径略大于临时拉杆2直径;保证组合梁间临时连接强度。
31.进一步的,所述箱型结构还包括多个纵向板18,多个纵向板18 自左向右间隔连接在前板12和后板7之间;纵向板18保证箱型结构在使用时不易变形。
3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预留孔11等间距分布在多个纵向板18之间;使结构受力均衡。
3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预留孔11的中部形状为矩形,第二预留孔 11的上部形状和下部形状均为半圆形;该形状的第二预留孔能上下调节拉杆2的高度,结构简单。
34.进一步的,所述底板16的宽度大于顶板17的宽度;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35.进一步的,所述底板16的左部和右部均自前向后依次通过多个螺栓3将底板16和组合梁连接。提高临时连接的强度和稳定性。
36.进一步的,还包括螺母9,临时拉杆2的一端通过螺母9固定连接第一钢齿坎1,临时拉杆2的另一端通过螺母9固定连接第二钢齿坎15。所述的组合梁一4和所述的组合梁二5在吊装就位后,浇筑工地湿接缝6,达到养护条件后,安装梁段斜拉索14张拉前,对临时拉杆2进行张拉;张拉临时拉杆2至设计值,使用螺母9对临时拉杆梁段进行固结,所述的螺母9可保证临时拉杆2两端的锚固稳定,防止临时拉杆2受力期间脱力。
37.进一步的,所述临时拉杆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临时拉杆2可增强组合梁间临时连接。
38.进一步的,所述组合梁一4和组合梁二5上均开设有第一预留孔 10,第一钢齿坎1底部通过螺栓3连接组合梁一4的第一预留孔10,第二钢齿坎15通过螺栓3连接组合梁二5的第一预留孔10。第一预留孔10方便螺栓3将第一钢齿坎1和组合梁一4连接,同时方便螺栓3将第二钢齿坎15和组合梁二5连接。
39.进一步的,所述临时对拉单元13还包括预埋钢管8,预埋钢管8 连于第一预留孔10内,螺栓3套接在预埋钢管8内。螺栓3穿过预埋钢管8将临时对拉单元13竖向与组合梁连接,增强组合梁间临时连接强度,方便螺栓连接的同时,避免螺栓对组合梁的破坏,所述的临时对拉单元13在拆除后,拿出预埋钢管8,使用和组合梁桥面板相同材料的混凝土对组合梁第一预留孔10进行封堵。
4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预留孔10、预埋钢管8和螺栓3轴线共线。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41.本实用新型斜拉桥钢混组合梁临时对拉系统的使用方法为:组合梁一4和所述的组合梁二5在吊装就位后,浇筑工地湿接缝6,当浇筑工地湿接缝6达到养护条件后,安装梁段斜拉索14张拉前,通过螺栓3使第一钢齿坎1和组合梁一4连接,通过螺栓3使第二钢齿坎 15和组合梁二5连接,通过临时拉杆2在相邻梁段间顺桥向对拉第一钢齿坎1和第二钢齿坎
15,张拉临时拉杆2至设计值,使用螺母9 对临时拉杆梁段进行固结,完成组合梁的临时连接。
42.该装置使组合梁(组合梁一4和组合梁二5)之间的临时连接安全、有效且作用力可控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连接性强、连接力或连接程度可控、且可循环使用的特点。
43.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4.以上例举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