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池易撕贴、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2:51: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易撕贴、电池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在高续航以及易携带双重需求的市场背景下,高续航和轻薄化成为了手机等3c终端设备的发展趋势。锂电池作为3c终端设备的动力泵,同时也是设备内部最大的零部件,显然,它对3c终端设备的高续航和轻薄化起着最大程度的影响。锂电池主要由电芯、pcba板(电池保护电路板)以及胶纸类模切料组成,其中,电芯是能量的载体,pcba板是电池安全运作的守护者,胶纸类模切料起着绝缘保护以及固定防刮擦的作用,主要包覆在电芯的外侧。显然,在锂电池结构上,对于特定的电池尺寸而言,要想提高电池的能量,减薄电芯外侧包覆的胶纸类模切料也是其中的一个方向。
3.当前,为方便电池的维修拆卸,电芯外侧包覆的胶纸类模切料包括易撕贴以及贴附于易撕贴非背胶面(耐uv涂层)的双面胶,这种易撕贴 双面胶的组合能够很好的实现既固定电池于主机仓且又方便电池拆卸取出的双重作用。然而,这种通过两个独立的物料来实现两种作用的结构方式,会增加电池的厚度以及宽度封装空间,并不利于电池能量的增加以及电池的轻量化。
4.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易撕贴结构,将双面胶其中的一个胶层转移到了原易撕贴上,由此实现了既减少模切物料又不影响原有功能的作用。所述易撕贴的相对两面设置不同的胶区,一面朝向电池(记为包裹面),另一面朝向电池仓(记为粘接面),包裹面的单位面积的胶粘接力小于粘接面的单位面积的胶粘接力。使用时,易撕贴包裹电池,然后整体安装在电池仓内,通过粘接面与电池仓形成稳固的连接。拆卸电池时,拉动提拉部(一般设置为与电池粘接),由于与电池连接的包裹面粘接力较小,电池可与易撕贴较轻易地分离,而易撕贴遗留在电池仓内,从而实现电池的拆卸并减小对电池的损伤。然而,由于该易撕贴粘接面的表面部分涂覆了一层油墨,因此它会对粘接面胶层和电池仓表面的粘附形成悬隔作用,不利于电池在主机仓中的牢靠粘附。另外,现有易撕贴包裹面的胶密度不太合理,没有考虑到实际拆卸过程中的力学环境,在不降低电池粘附强度的条件下,难以实现电池的低力度拆卸。因此,还需进一步改进易撕贴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具有改进结构的易撕贴,以在不影响电池粘接牢靠性的前提下,降低电池的拆卸力。
6.另,还有必要提出一种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7.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池易撕贴,包括基材层、第一胶层、第二胶层和减粘层。第一胶层设于所述基材层的一表面,第一胶层为uv光减粘胶层。第二胶层设于基材层背离所述第一胶层的表面,第二胶层背离所述基材层的一面为包裹面,减粘层覆盖部分所述包裹面以形成多个露胶区。
8.在实际应用中,电池易撕贴粘接面的部分需要避开电池仓中不能粘接的位置,例如,需避开设有其它电子元件的区域,避免粘接面的胶层与其它电子元件粘接。将电池易撕贴粘接面的第一胶层设为uv光减粘胶层,通过uv光照射需避开的区域使其失去粘性,而只保留未照射区域的粘性,从而可减少现有技术中电池易撕贴粘接面在避开区域需再涂覆一层油墨而造成的粘接面胶层与电池仓表面形成的悬隔。另外,当需要拆卸粘贴在主机仓的电池易撕贴时,通过uv光对uv光减粘胶层进行照射,使其粘性降低甚至失去粘性,这样便可轻易地将电池和易撕贴取出,有效改善了主机仓中有残胶的问题。
9.一种实施方式中,基材层包括拆卸边和靠近拆卸边设置的第一区域,拆卸边指向所述第一区域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包裹面与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区域为第一粘胶区域,第一粘胶区域中的露胶区的面积沿第一方向递增。通过露胶区,第二胶层部分外露。第一粘胶区域中的露胶区的面积沿所述第一方向递增,即在靠近拆卸边(拆卸施力侧),外露的第二胶层面积较小,粘性较低;而在远离拆卸施力侧,外露的第二胶层面积增大,粘性增大。如此,便可在不影响电池粘接牢靠性的前提下,降低电池的拆卸力。
10.一种实施方式中,基材层包括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第二区域设于第一区域远离拆卸边的一侧,第三区域设于第二区域远离第一区域的一侧。包裹面与第二区域对应的区域为第二粘胶区域,包裹面与第三区域对应的区域为第三粘胶区域。在第二粘胶区域,露胶区与减粘层的面积比例为s1;在第三粘胶区域,露胶区与减粘层的面积比例为s2,其中,s1<s2。即,第二粘胶区域的粘接力小于第三粘胶区域的粘接力,有利于降低电池的拆卸力。
11.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池易撕贴包括第四粘胶区域,第四粘胶区域设置在第三粘胶区域远离第二粘胶区域的一侧,和/或,第四粘胶区域设置在拆卸边和所述第一粘胶区域之间。
12.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池易撕贴包括提拉部,提拉部部分位于第一区域内并且部分延伸至拆卸边远离第一区域的一侧。提拉部用于提拉电池,以使电池与电池易撕贴分离。将提拉部集成到电池易撕贴上,降低了电池的厚度封装空间,有利于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
13.一种实施方式中,电池易撕贴包括拆卸孔,拆卸孔靠近拆卸边,并至少部分嵌入第一区域或位于拆卸边与第一区域之间。
14.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胶层与基材层之间设有第一阻燃层,第二胶层与基材层之间设有第二阻燃层。第一阻燃层和第二阻燃层使易撕贴具有一定的阻燃功能。
15.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胶层设有多个凹槽,每一凹槽自第一胶层背离基材层的一侧朝基材层凹陷。凹槽便于空气逸出,降低在贴附时出现气泡不良的现象。
1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组件,其包括电池及如上所述的电池易撕贴,第二胶层粘接所述电池。
1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电池仓及如上所述的电池组件,第一胶层粘接所述电池仓。
18.本技术将电池易撕贴粘接面的第一胶层设为uv光减粘胶层,通过uv光照射需避开的区域使其失去粘性,而只保留未照射区域的粘性,从而可减少现有技术中易撕贴粘接面在避开区域需再涂覆一层油墨而造成的粘接面胶层与电池仓表面形成的悬隔。另外,当需要拆卸粘贴在主机仓的电池易撕贴时,通过uv光对电池易撕贴的uv光减粘胶层进行照射,使其粘性降低甚至失去粘性,这样便可轻易地将电池和电池易撕贴取出,有效改善了主机
仓中有残胶的问题。并且,在靠近拆卸边的第一粘胶区域中,靠近拆卸边(拆卸施力侧)外露的胶层面积较小,远离拆卸施力侧外露的胶层面积较大,通过外露胶层面积的渐变而使粘性变化,便可在不影响电池粘接牢靠性的前提下,降低电池的拆卸力。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易撕贴的剖面图。
20.图2为图1中所示电池易撕贴从第一胶层俯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图1中所示电池易撕贴从减粘层俯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易撕贴从第一胶层俯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易撕贴从减粘层俯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易撕贴的剖面图。
25.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易撕贴的剖面图。
26.图8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易撕贴的剖面图。
27.图9为图7或图8提供的电池易撕贴从第一胶层俯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8.图10为图7或图8提供的电池易撕贴从减粘层俯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9.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0.电池易撕贴100
31.基材层10
32.第一阻燃层20
33.第一胶层30
34.第二阻燃层40
35.第二胶层50
36.减粘层70
37.包裹面101
38.露胶区103
39.第一露胶单元1031
40.第二露胶单元1032
41.第三露胶单元1033
42.粘接面105
43.粘性区域301
44.无粘性区域302
45.拆卸边11
46.第一区域12
47.第一粘胶区域121
48.第二区域13
49.第二粘胶区域131
50.第三区域14
51.第三粘胶区域141
52.第四粘胶区域15
53.拆卸孔16
54.提拉部17
55.凹槽303
56.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5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实施例。
58.将理解,当一层被称为“在”另一层“上”时,它可以直接在该另一层上或者可以在其间存在中间层。相反,当一层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层“上”时,不存在中间层。
59.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61.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易撕贴100,包括基材层10、第一胶层30、第二胶层50和减粘层70。第一胶层30设于基材层10的一表面,第一胶层30为uv光减粘胶层。uv光减粘胶在没有被uv光照处理前,其粘接力较强,能够保障粘接的稳固性;在对其进行uv光照处理后,uv光减粘胶几乎就没有任何粘性,很容易被剥离,使其不会对产品造成伤害且不会有胶残留在产品上面。第二胶层50设于基材层10背离第一胶层30的表面,第二胶层50背离基材层10的一面为包裹面101,减粘层70覆盖部分包裹面101以形成多个露胶区103。基材层10的材质可包括但不限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pi)等,第二胶层50的材质可包括但不限于亚克力胶,减粘层70的材质可包括但不限于油墨或聚酰亚胺(pi)等。
62.第一胶层30背离基材层10的一面为粘接面105,在实际应用中,粘接面105部分需要避开电池仓中不能粘接的位置,例如,需避开设有其它电子元件的区域,此区域应为无粘性区域,以避免与其它电子元件粘接。如图2所示,第一胶层30经过uv光照射处理后,保留了三块具有粘性的粘性区域301,其余为无粘性区域302,无粘性区域302对应电池仓中不能粘接的位置。
63.将电池易撕贴100的第一胶层30设为uv光减粘胶层,通过uv光照射需避开的区域使其失去粘性(即形成无粘性区域302),而只保留未照射区域的粘性(即粘性区域301),从而减少现有技术中电池易撕贴100粘接面105在避开区域需再涂覆一层油墨而造成的粘接面105胶层与电池仓表面形成的悬隔。另外,当需要拆卸粘贴在主机仓的电池易撕贴100时,通过uv光对uv光减粘胶层进行照射,使其粘性降低甚至失去粘性,这样便可轻易地将电池和电池易撕贴取出,有效改善了主机仓中有残胶的问题。
64.请参阅图3,一些实施例中,基材层10包括拆卸边11和靠近拆卸边11设置的第一区
域12,拆卸边11指向第一区域12的方向为第一方向x,包裹面101与第一区域12对应的区域为第一粘胶区域121,第一粘胶区域121中的露胶区103为第一露胶单元1031,第一露胶单元1031的面积沿第一方向x递增。具体的,第一露胶单元1031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方向上的宽度沿第一方向x递增。通过所述第一露胶单元1031,第二胶层50部分外露。第一露胶单元1031的面积沿第一方向x递增,即在靠近拆卸边11(拆卸施力侧),外露的第二胶层50面积较小,粘性低;而在远离拆卸施力侧,外露的第二胶层50面积增大,粘性增大。通过外露胶层面积的渐变而使粘性变化,便可在不影响电池粘接牢靠性的前提下,降低电池的拆卸力。
65.本技术对于露胶区103的具体形状不做具体的限定。图3中,第一露胶单元1031大致呈阶梯状,可以理解,第一露胶单元1031的形状还可以为其它规则或不规则形状,只要满足面积沿第一方向x递增即可。
66.请继续参阅图3,一些实施例中,基材层10还包括第二区域13和第三区域14。第二区域13设于第一区域12远离拆卸边11的一侧,第三区域14设于第二区域13远离第一区域12的一侧。包裹面101与第二区域13对应的区域为第二粘胶区域131,第二粘胶区域131中的露胶区103为第二露胶单元1032。包裹面101与第三区域14对应的区域为第三粘胶区域141,第二粘胶区域131中的露胶区103为第三露胶单元1033。在第二粘胶区域131,第二露胶单元1032与减粘层70的面积比例为s1;在第三粘胶区域141,第三露胶单元1033与减粘层70的面积比例为s2,其中,s1<s2。露胶区103与减粘层70的面积比例越大,露胶区103的分布密度越大,则该区域粘性越大。s1<s2,则第二粘胶区域131的粘接力小于第三粘胶区域141的粘接力,有利于降低电池的拆卸力。
67.可以理解,第二露胶单元1032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方形、菱形、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十字形等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第三露胶单元1033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方形、菱形、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十字形等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第二露胶单元1032的形状可与第三露胶单元1033的形状相同或不同。
68.如图3所示,电池易撕贴100包括第四粘胶区域15,第四粘胶区域15设置在第三粘胶区域141远离第二粘胶区域131的一侧。一些实施例中,第四粘胶区域15还可以设置在拆卸边11和第一粘胶区域121之间,或只设置在拆卸边11和第一粘胶区域121之间。可以理解,第四粘胶区域15为第二胶层50的一部分,在包裹面101,第四粘胶区域15对应的位置粘接力最大。如此,可以使得电池易撕贴100沿第一方向x的两端与电池粘接得较为紧固牢靠。
69.图3中,电池易撕贴100还包括拆卸孔16,拆卸孔16靠近拆卸边11,并至少部分嵌入第一区域12。拆卸孔16也可不嵌入第一区域12内,而是位于拆卸边11与第一区域12之间。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易撕贴100也可不设置拆卸孔16,只需将拆卸孔16对应的区域设置为无粘性区域即可。
70.请参阅图4和图5,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易撕贴100可包括两个拆卸孔16。两个拆卸孔16分别靠近两条拆卸边11设置,并至少部分嵌入第一区域12。当然,两个拆卸孔16也可位于拆卸边11与第一区域12之间。第一区域12远离拆卸边11的一侧设有第二区域13,第二区域13远离第一区域12的一侧设有第三区域14。图5中,第一区域12、第二区域13均有两个,第三区域有1个,电池易撕贴100的包裹面101大致以第三区域14为轴呈轴对称设置。包裹面101与第一区域12对应的区域为第一粘胶区域121,第一粘胶区域121中的露胶区103为第一露胶单元1031,第一露胶单元1031的面积沿第一方向x递增。图5中,第一露胶单元1031的面
积沿第一方向x递增指的是,在靠近拆卸边11外露的第二胶层50面积小,而在远离拆卸施力侧,外露的第二胶层50面积增大。
71.请继续参阅图5,包裹面101与第二区域13对应的区域为第二粘胶区域131,第二粘胶区域131中的露胶区103为第二露胶单元1032。包裹面101与第三区域14对应的区域为第三粘胶区域141,第二粘胶区域131中的露胶区103为第三露胶单元1033。在第二粘胶区域131,第二露胶单元1032与减粘层70的面积比例为s1;在第三粘胶区域141,第三露胶单元1033与减粘层70的面积比例为s2,其中,s1<s2。如此,第二粘胶区域131的粘接力小于第三粘胶区域141的粘接力,有利于降低电池的拆卸力。图5中的s2大于图3中的s2,图5中的第三粘胶区域141具有较强的粘性。如此,第三粘胶区域141的作用可取代贴附在并列双电芯电池中间区的麦拉,以此在不减弱双电芯结合强度的条件下,达到减少一个封装物料的目的,提升电池能量密度。
72.请参阅图6,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胶层30与基材层10之间设有第一阻燃层20,第二胶层50与基材层10之间设有第二阻燃层40。第一阻燃层20和第二阻燃层40使电池易撕贴100具有一定的阻燃功能。第一阻燃层20和第二阻燃层40的材质可为本领域常用的阻燃材料,例如,可包括但不限于溴系阻燃剂、氮系阻燃剂、三氧化二锑、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硅系阻燃剂等,本技术不做具体的限定。
73.请参阅图7和图8,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胶层30设有多个凹槽303,每一凹槽303自第一胶层30背离基材层10的一侧朝基材层10凹陷。凹槽303便于空气逸出,减少在贴附时出现气泡不良的现象。
74.请参阅图9和图10,在图4和图5所示的电池易撕贴100的基础上,图9和图10中的电池易撕贴100还包括提拉部17且第一胶层30设有凹槽303,提拉部17部分位于第一区域12内并且部分延伸至拆卸边11远离第一区域12的一侧。提拉部17用于提拉电池,以使电池与所述易撕贴分离。将提拉部17集成到电池易撕贴100上,降低了电池的厚度封装空间,有利于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
7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组件,包括电池及上述电池易撕贴100,其中,第二胶层50粘接电池。
7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电池仓及上述的电池组件,其中,第一胶层30粘接所述电池仓。
77.本技术将电池易撕贴100粘接面105的第一胶层30设为uv光减粘胶层,通过uv光照射需避开的区域使其失去粘性,而只保留未照射区域的粘性,从而可减少现有技术中易撕贴粘接面在避开区域需再涂覆一层油墨而造成的粘接面胶层与电池仓表面形成的悬隔。另外,当需要拆卸粘贴在主机仓的电池易撕贴100时,通过uv光对电池易撕贴100的uv光减粘胶层进行照射,使其粘性降低甚至失去粘性,这样便可轻易地将电池和电池易撕贴100取出,有效改善了主机仓中有残胶的问题。并且,在靠近拆卸边11的第一粘胶区域121中,靠近拆卸边11(拆卸施力侧)外露的胶层面积较小,远离拆卸施力侧外露的胶层面积较大,通过外露胶层面积的渐变而使粘性变化,便可在不影响电池粘接牢靠性的前提下,降低电池的拆卸力。
78.以上说明是本技术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做出的其他变形和改
变,都应该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