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端子模块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2:56: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信号连接器,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端子模块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2.光连接器、电连接器等信号连接器是通讯行业信号连接必不可少的部分,在通讯行业的线路连接中有广泛应用。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座两部分。插座的壳体内有多个并列集中设置的端子模块,每个端子模块内均设有多个组成差分信号对的信号端子。这种集成排列的方式导致信号端子及其差分信号对之间距离非常近,为了实现高速、高质量的信号传输,减小或避免信号间的相互干扰,就需要在信号端子之间采取可靠的屏蔽措施。目前采用的方式都是在信号端子周围设置金属屏蔽件来实现信号间的屏蔽。考虑到差分信号对的排布方式、连接结构的精确度、高速传输的信号屏蔽效果等因素,现有连接器的端子模块结构尚不能满足需求,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具有端子模块的连接器。
4.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端子模块的连接器,包括插座和设置在插座内的多个端子模块,所述端子模块具有两个独立的端子板,每个端子板均包括由绝缘材料固定的信号端子,端子模块的两个端子板层叠设置,使两个端子板内的信号端子成对组成差分信号对;所述端子模块的两个端子板外侧各自配合设置有一个屏蔽架,所述的端子板上在每个信号端子的一侧均设有沿信号端子线路走向延伸的第二扣槽,所述屏蔽架具有覆盖在端子板中信号端子外侧构成外侧屏蔽的本体部,以及自本体部向一侧弯折并插入第二扣槽的横向弯折部;所述的端子模块还设有导电扣架,所述导电扣架的架体覆盖在其中一个端子板的侧面,架体一侧设有横向延伸并插入所述第二扣槽的扣接部,该扣接部与同样插入第二扣槽的所述屏蔽架的横向弯折部接触形成用于差分信号对之间屏蔽的屏蔽件。
5.所述扣接部上设有与所述横向弯折部压接的第二凸筋。
6.所述第二凸筋的外侧端设有引导其进入第二扣槽的斜面。
7.所述屏蔽架的本体部设有供导电扣架的扣接部穿过的镂空口。
8.所述端子模块的触头端设有端子接地架,两个屏蔽架设置在端子接地架的两侧,屏蔽架下端的多个屏蔽触头通过端子接地架连接。
9.所述的端子接地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连接板,两个连接板之间通过多个连接条相连形成镂空的框架结构;端子模块中信号端子的信号端子触头从该镂空框架中穿过;两个屏蔽架的第三接地触头分别从两侧与端子接地架相连接。
10.所述屏蔽架下端与其第三接地触头连接的部位具有弯折形成的用于卡接在所述连接板上沿的上卡接部和用于包裹所述连接板外侧面的延伸部,所述第三接地触头连接在延伸部的下端。
11.所述端子接地架的连接条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三接地触头的连接片,连接片的两侧设有分别与两个屏蔽架下端第三接地触头连接的第三弹爪,第三接地触头上设有与第三弹爪配合的第三容纳槽。
12.在连接板上开设有供第三接地触头穿过的开槽,第三接地触头穿过开槽与端子接地架的第三弹爪连接。
13.所述端子接地架的连接板外侧设有与相邻端子模块的端子接地架连接的搭接片。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屏蔽架覆盖在端子板外侧的本体部和插入端子板内的横向弯折部均作为屏蔽件,使屏蔽架本身的结构能够包裹信号端子,起到全方位的屏蔽作用。屏蔽架的横向弯折部延伸并插入至相应的第二扣槽,在形成信号端子之间的屏蔽的同时,还能够起到连接固定的作用,使屏蔽结构与端子板牢固的结合为一体,增强结构稳定性。导电扣架可同时与两个屏蔽架接触,导电扣架扣合后可同时接触屏蔽架的所有架体,使不同屏蔽架接触效果更好,避免了多级接触带来的屏蔽效果差的缺陷。并且,导电扣架在接触连接屏蔽架的同时,还加强了端子板的连接结构,同时由扣压在屏蔽架外壁上的部分进一步增加了屏蔽效果。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发明连接器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插座中端子模块、导体架及屏蔽网的连接方式的一种实施例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插座中屏蔽网与端子模块配合方式的局部示意图;图5是端子模块与插座壳体的连接方式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插座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图5所示实施例底部的示意图;图10是端子模块的一种实施例示意图;图11是图10所示实施例的部件分解图;图12是图10所示实施例拼合后的示意图;图13是图10所示实施例中屏蔽板和导电支撑架拼合后的示意图;图14是图10所示实施例中屏蔽板和导电支撑架拼合前的示意图;图15是本发明端子模块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6是图15所示实施例中导电扣架的设置方式示意图;图17是图15所示实施例的部件分解示意图;图18是图15所示实施例中两个屏蔽架通过端子接地架连接的示意图;图19是图18所示实施例中两个屏蔽架连接前的示意图;图20是图18所示实施例中屏蔽架与端子接地架连接方式示意图。
16.附图标记:1、插座,2、插头,201、插头屏蔽片,3、卡置件,4、尾板,5、端子模块,501、触头端,502、尾端,503、屏蔽触头,5031、侧壁部,504、端子板, 5041、连接槽,5042、通孔,5043、通槽,5044、第一扣槽,5045、定位柱,5046、第二扣槽,505、信号端子,5051、信号端子
触头,506、导电支撑架,5061、第三卡头,5062、第二弹爪,507、第一屏蔽板,507’、第二屏蔽板,5071、第三卡槽,5072、第一弯折部,5073、第二弯折部,5074、第一卡头,5075、第一卡孔,5076、定位孔,5077、第一接地触头,5077’、第二接地触头,5078、第一弹爪,5079、第一容纳槽,5079’、第二容纳槽,508、屏蔽架,5081、本体部,5082、横向弯折部,5083、镂空口,5084、第三接地触头,5085、上卡接部,5086、延伸部,5087、第三容纳槽,509、导电扣架,5091、架体,5092、扣接部,5093、第二凸筋,510、端子接地架,5101、连接板,5102、连接条,5103、连接片,5104、第三弹爪,5105、开槽,5106、搭接片,6、插座壳体,601、插槽,6011、差分信号端子隔板,6012、围板,6013、信号端子触头槽,6014、信号触头隔板,6015、屏蔽触头隔板,6016、屏蔽触头前置槽,6017、屏蔽触头侧置槽,6018、屏蔽触头后置槽,7、导体架,701、插口,702、第一凸筋,8、屏蔽网,801、窗口,802、第一接触件。
具体实施方式
17.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下面实施例所列出的具体内容不限于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所必须的技术特征。同时,所述列举是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实施例。
18.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连接器包括插座1和插头2,插座1具有多个横向堆叠排列的端子模块5。多个端子模块5顶部由卡置件3卡接固定使之连接为一体。端子模块5的触头端501插设在插座壳体6中,其尾端502设有尾板4。
19.如图10、11或16、17所示,所述端子模块5具有两个独立且并排叠放设置的端子板504,端子板504的主体部分为绝缘材料,绝缘材料内注塑固定有多个信号端子505,信号端子505上端具有从端子板504前侧面伸出的触头,用以连接尾板4。信号端子505下端的信号端子触头5051伸出端子板504,用以连接插头2。两个端子板内的信号端子505两两成对设置并组成差分信号对。所述端子模块5中两个端子板504的侧面均设有从其外表面延伸至其内部信号端子所处位置的通孔5042或通槽5043。
20.在两个端子板504中相邻的差分信号对之间设有第一屏蔽件,该第一屏蔽件将相邻的差分信号对隔开实现信号屏蔽以减少或消除干扰。所设置的第一屏蔽件同时贯穿两个端子板504,以第一屏蔽件作为两个端子板504的支承连接件,使差分信号对中的两个信号端子可精确定位。在两个层叠设置的端子板504外侧设有用于信号端子505侧面屏蔽的第二屏蔽件;所述第一屏蔽件和第二屏蔽件连接导通并用于接地。
21.图15—19示出了屏蔽结构的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中,所述的端子板504上在每个信号端子505的一侧均设有沿信号端子线路走向延伸的第二扣槽5046。也就是在端子板中的多个信号端子中,相邻的两个信号端子之间以及最外侧的一个信号端子外侧都设有第二扣槽5046。所述端子模块5的两个端子板504外侧各自配合设置有一个屏蔽架508。屏蔽架508的本体部5081覆盖在端子板中信号端子505外侧,构成用于外侧屏蔽的第二屏蔽件。
22.在本体部5081上设有多个向一侧弯折的横向弯折部5082,横向弯折部5082延伸并插入至相应的第二扣槽5046,一方面起到连接固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形成信号端子之间的屏蔽。所述的端子模块5还设有导电扣架509,所述导电扣架509的架体5091覆盖在其中一个端子板的侧面,架体5091一侧设有多个横向延伸的扣接部5092,多个扣接部5092分别插入端子板上相应的第二扣槽5046内。该扣接部5092与同样插入第二扣槽5046的所述屏蔽架
508的横向弯折部5082接触形成用于差分信号对之间屏蔽的第一屏蔽件。
23.如图16—18所示,所述扣接部5092上设有与所述横向弯折部5082压接的多个第二凸筋5093。第二凸筋5093沿扣接部5092的伸出方向延伸,也就是顺着第二扣槽5046的深度方向设置,第二凸筋5093的外侧端还可以设置引导其进入第二扣槽5046的斜面,便于扣接部5092以过盈配合的形成插入第二扣槽5046中,增强扣接部5092与屏蔽架508接触的紧密度,确保接地效果良好可靠。
24.如图19所示,屏蔽架508上的横向弯折部5082可以是将屏蔽架508本体的金属板冲压开缝后弯折形成的,相应的在屏蔽架508的本体部5081形成镂空口5083,该镂空口5083可供导电扣架509的扣接部5092穿过。
25.如图18—20所示,所述端子模块5的触头端可以设置端子接地架510将屏蔽组件的屏蔽触头,如屏蔽架508的第三接地触头5084相互连接共同导通。两个屏蔽架508设置在端子接地架510的两侧,屏蔽架508下端的多个屏蔽触头503通过端子接地架510连接。
26.如图20所示,所述的端子接地架51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连接板5101,两个连接板5101之间通过多个连接条5102相连形成镂空的框架结构;端子模块5中信号端子505的信号端子触头从该镂空框架中穿过且不与其接触;两个屏蔽架508的多个第三接地触头5084分别从两侧与端子接地架510相连接,从而实现屏蔽架508及其多个第三接地触头5084的共同导通接地。
27.进一步的,屏蔽架508下端与其第三接地触头5084连接的部位具有弯折形成的横向的上卡接部5085,该上卡接部5085末端为竖直斜向下的延伸部5086,第三接地触头5084连接在延伸部5086下部的内侧面。在连接时,上卡接部5085卡接在所述连接板5101的上沿,延伸部5086包裹覆盖连接板5101的外侧面。
28.所述端子接地架510两侧连接板5101之间的连接条5102上设置有连接片5103,连接片5103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弹爪5104,两侧的第三弹爪5104分别与两个屏蔽架508下端第三接地触头5084伸入至端子接地架510内的部分连接。图示实施例中,第三接地触头5084上设有第三容纳槽5087,第三弹爪5104可配合卡接至第三容纳槽5087中。端子接地架510的连接板5101、连接条5102、连接片5103等结构部件可采用金属板整体冲压后弯折形成的一体结构,便于加工,而且避免多元件多级接触导致的影响接地和屏蔽效果。
29.第三接地触头5084为采用垂直于屏蔽架508本体部分板面的片状触头片,该片状的第三接地触头5084在横向上向端子接地架510内延伸。在连接板5101上对应于第三接地触头5084的位置可以开设竖向设置的开槽5105,开槽5105上端封口,下端延伸至连接板5101底边形成开口,第三接地触头5084从连接板5101下方经所述开槽5105插入至端子接地架510内并与所述第三弹爪5104连接,配合上方压接的上卡接部5085,形成一种卡接固定的结构,且确保各部件的稳固连接。
30.所述端子接地架510的连接板5101外侧设有与相邻端子模块的端子接地架连接的搭接片5106,可加强多个端子模块中屏蔽部件的共同导通接地。
31.如图10、11所示为屏蔽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第一屏蔽件为导电支撑架506,其包括多个与信号端子505长度及走向一致的金属片。端子板504上在相邻的信号端子505之间的区域设有贯穿端子板并沿信号端子长度方向延伸的连接槽5041。每个所述金属片对应一个连接槽5041并插入其中置于相邻的信号端子505之间。金属片是同时穿过两个端子板504
的,因此,在差分信号对之间就形成了屏蔽。同时,由于组成导电支撑架506的金属片与端子板上连接槽5041的配合卡接,以及金属片沿信号端子弧形走向形成的弯曲结构,使导电支撑架506对两个端子板504起到了支撑固定的作用,可保持两者之间对接结构的精确和稳固。
32.该实施例中,第二屏蔽件包括第一屏蔽板507和第二屏蔽板507’,第一屏蔽板507和第二屏蔽板507’分别设置在两个端子板504外侧,起到对外侧面的屏蔽。所述导电支撑架506的两侧分别穿过两个端子板504与两侧的第一屏蔽板507和第二屏蔽板507’连接,以实现共同导通接地。
33.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屏蔽板507和第二屏蔽板507’上设有多个第三卡槽5071,该第三卡槽5071可以是通孔,也可以是盲孔。导电支撑架506的两侧边缘分别多个凸起的第三卡头5061,导电支撑架506的两侧分别从两个端子板侧面穿出,其两侧的第三卡头5061分别卡设在第一屏蔽板507和第二屏蔽板507’的第三卡槽5071中。作为替代方案,也可以在第一屏蔽板507和第二屏蔽板507’上设置细长的狭缝来替代第三卡槽5071,相应的,导电支撑架506的两侧不再需要设置多个第三卡头5061,而是将其两侧边缘之间插入所述狭缝内。导电支撑架506穿过两个端子板504并与第一屏蔽板507和第二屏蔽板507’连接后,差分信号对被封闭在导电支撑架506中相邻两个金属片以及第一屏蔽板507和第二屏蔽板507’所围成的空间内,其两侧及上下均得到良好屏蔽,可有效的减少或避免信号干扰。
34.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屏蔽板507的一侧边沿设有第一弯折部5072,第二屏蔽板507’的一侧边沿设有第二弯折部5073,第一弯折部5072和第二弯折部5073相对,并可通过分设的第一卡头5074和第一卡孔5075相连接。例如图14所示,在第一弯折部5072上设置多个第一卡头5074,第二弯折部5073上设置多个第一卡孔5075。连接时,第一弯折部5072和第二弯折部5073重叠,第一卡头5074卡设至第一卡孔5075内。同理,也可以将第一卡头5074设置在第二弯折部5073上,而将第一卡孔5075设置在第一弯折部5072上。第一弯折部5072和第二弯折部5073拼合对接后,最外侧的信号端子505被包裹在其中,起到屏蔽作用。
35.如图10、12所示,所述端子模块5的两个端子板504上分别设有第一扣槽5044,第一扣槽5044沿最外侧的信号端子505设置,第一屏蔽板507和第二屏蔽板507’从两侧覆盖至相应的端子板504后,第一弯折部5072和第二弯折部5073可分别穿过相应的第一扣槽5044,一方面使。第一屏蔽板507和第二屏蔽板507’以及端子板504形成稳定的连接结构,另一方面使第一弯折部5072和第二弯折部5073穿过端子板504包围其内部的信号端子505形成屏蔽。
36.如图13、14所示,所述第一屏蔽板507的下部设有多个第一接地触头5077,第二屏蔽板507’的下部设有多个第二接地触头5077’。第一接地触头5077和第二接地触头5077’的位置应能够分别围绕各差分信号对的信号端子触头5051,形成对信号端子触头5051的屏蔽防干扰。第二接地触头5077’的根部设有可弹性形变的第一弹爪5078,形式可以采用如图所述的二指状,也可采用其它形状,能够实现卡接的作用即可。第一接地触头5077的根部设有与第一弹爪5078配合连接的第一容纳槽5079,以此加强第一屏蔽板507和第二屏蔽板507’的连接结构,并在触头部位实现多个第一接地触头5077和第二接地触头5077’的共同导通接地,增强屏蔽效果。
37.更进一步的,所述导电支撑架506下端的两侧也可分别设置可弹性形变的第二弹爪5062,形状与第一弹爪5078类似。第一接地触头5077和第二接地触头5077’上设有与第二
弹爪5062配合连接的第二容纳槽5079’。具体的,所述第一容纳槽5079和第一弹爪5078可分别设置在第一屏蔽板507和第二屏蔽板507’中位于两侧的第一接地触头和第二接地触头上。第二容纳槽5079’可设置在第一屏蔽板507和第二屏蔽板507’中位于中间位置的第一接地触头和第二接地触头根部。
38.作为连接结构的加强,如图10所示,所述的第一屏蔽板507和第二屏蔽板507’上设有定位孔5076,端子模块5的两个端子板504上分别设有与第一屏蔽板和第二屏蔽板上定位孔配合的定位柱5045。
39.图2—4所示为端子模块5与插座壳体的连接及接地结构,在所述插座壳体6和端子模块5之间设有导体架7,端子模块5的触头端501插入导体架7后固定在插座壳体6中。如图2所示,所述导体架7具有多排供各端子模块5上的各组触头插入的插口701,插口701的数量和位置与插座壳体6上的插槽位置和数量一致。在导体架7面向端子模块5的一面设有屏蔽网8,该屏蔽网8具有与导体架7上的各插口701相匹配的窗口801。所述的导体架7为导电塑胶或导电塑料,屏蔽网8为固定在导体架7上的金属件。端子模块5的触头端要经过屏蔽网8的窗口801依次插入导体架7和插座壳体6。插入后,屏蔽架8保持在端子模块5触头端的根部位置,在横向上形成一个覆盖整个连接器插接断面的屏蔽层。
40.如图2—4所示,插入插座壳体6的所有端子模块5的屏蔽触头503均与屏蔽网8接触,通过该屏蔽网使各端子模块5的屏蔽部件通过屏蔽网8共同导通接地。如图3和4所示,所述屏蔽网8的各窗口801均设有向窗口中心突出的第一接触件802,并以此与插入的端子模块5的屏蔽触头503相接触。例如设置一个弹片,该弹片在端子模块5插入时被其屏蔽触头503挤压变形而对屏蔽触头施加弹性压力。该弹片形式的第一接触件802可以仅设置在窗口501侧边的一端,也可以在每个窗口801中相对的两侧边均设置弹片。该弹片与插入的屏蔽触头503的侧壁部5031相接触。
41.如图3所示,所述导体架7的插口701内侧设有第一凸筋702,第一凸筋702的凸出高度使其能够抵接在插头2中围绕差分信号触头的插头屏蔽片201的侧壁上,实现插头屏蔽组件与插座屏蔽组件的共同接地,提高屏蔽效果。
42.如图5—9所示,每个所述插槽601底部均设有由差分信号端子隔板6011分隔形成的两个对称的信号端子触头槽6013,两个信号端子触头槽6013分别用于容置端子模块5中组成差分信号对的两个信号端子505的信号端子触头5051。
43.如图6所示,差分信号对的两个信号端子505的信号端子触头5051插入至相应的信号端子触头槽6013中,并由其限定位置。每个信号端子触头5051均有两个触头插片。所述信号端子触头槽6013底部与信号端子触头5051中两个触头插片之间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如图8所示开设有插接孔,在信号端子触头槽6013的侧壁上与插接孔对应的位置设有沿其深度方向延伸的用于分隔信号端子触头5051中两个触头插片的信号触头隔板6014。
44.所述插槽601底部围绕所述的两个信号端子触头槽6013设有能够同时插入端子模块5的屏蔽触头以及插头中的插头屏蔽片的置入槽,该置入槽与信号端子触头槽6013之间由围板5012隔开。所述的置入槽包括沿两个信号端子触头槽6013的排列方向延伸屏蔽触头前置槽6016、设置在其中一个信号端子触头槽6013侧面且与屏蔽触头前置槽6016一端连接的屏蔽触头侧置槽6017,以及设置在另一个信号端子触头槽6013侧面且与屏蔽触头前置槽6016另一端连接的屏蔽片侧置槽,屏蔽触头前置槽6016及其两端的屏蔽触头侧置槽6017构
成c形贯通槽。整个c形贯通槽的形状与插头中围绕差分信号触头的插头屏蔽片201的形状匹配,可供插头屏蔽片201插入。其中,屏蔽触头前置槽6016和屏蔽触头侧置槽6017还可分别供端子模块5中两个方向的屏蔽触头插入。
45.例如,端子模块5中具有两个屏蔽板,分别为第一屏蔽板和第二屏蔽板,每个屏蔽板下端的屏蔽触头具有前屏蔽爪、侧屏蔽爪和后屏蔽爪。屏蔽触头前置槽6016和屏蔽触头侧置槽6017分别对应与屏蔽板的下端的前屏蔽爪、侧屏蔽爪。同时插入至置入槽内的屏蔽触头和插头屏蔽片201在槽壁的挤压限定下相互压紧,实现同步接地的屏蔽作用。
46.所述插座壳体6上的多个插槽601中,每一列插槽601中最端部的一个插槽中位于信号端子触头槽6013另一侧设有与所述屏蔽触头前置槽6016相对的屏蔽触头后置槽6018。该屏蔽触头后置槽6018可同时插入相应的端子模块屏蔽触头(如后屏蔽爪)以及插头中的板状屏蔽片。
47.在所述屏蔽触头前置槽6016和屏蔽触头后置槽6018的一个内侧壁上设有均设有屏蔽触头隔板6015,屏蔽触头隔板6015与屏蔽触头前置槽6016或屏蔽触头后置槽6018的另一个内侧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屏蔽触头隔板6015朝向插座壳体6底部的一端设有引导斜面,另一端设有定位台阶面。端子模块5中两个屏蔽板下端的前屏蔽爪相接的部位可保持定位台阶面上以限定插入深度。插头屏蔽片201可由引导斜面引导插入插槽601底部的所述置入槽中,且可受屏蔽触头隔板6015挤压。所述导体架7的插口701内侧设置的第一凸筋702与该屏蔽触头隔板6015位置相对,插头屏蔽片201被挤压在屏蔽触头隔板6015与第一凸筋702之间,使插头屏蔽片201与导体架7保持良好的共同接地。与此同时,导体架7上又设有与端子模块5的屏蔽触头接触的连接部件(如屏蔽网8的第一接触件802),使插座和插头的屏蔽部件整体上共同接地,提高屏蔽效果。
48.以上对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其核心思想,尽管本文使用了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对技术方案进行了描述和说明,但其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自身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构思的前提下,可对其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做出各种变化。这些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