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折叠桌的制作方法

2021-11-18 01:3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桌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折叠桌。


背景技术:

2.目前,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家庭为了节省空间,常常购置折叠桌使用。折叠桌使用的时候能够打开为一张桌子,不使用的时候能够收起。现有的折叠桌多为方形或圆形桌面的折叠桌,其中的折叠架在展开的时候为x型,在收起的时候变为一字型,从而实现折叠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折叠桌,桌面不能折叠,在折叠之后仍然要占据较大的空间,并且折叠桌在展开的状态下,在受到单侧外力的作用下,容易向折叠状态变化,这样令桌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稳定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折叠桌,桌面能够折叠,并且在展开状态下能够保持稳定。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叠桌,包括圆形桌面和折叠架,所述圆形桌面等大小分为若干依次转动连接的扇形部,位于首端和末端的扇形部通过卡接部连接;所述折叠架包括与扇形部一一对应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均包括第一竖杆、第二竖杆和连接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的横杆;所述支撑部通过第一竖杆依次竖直转轴连接;所述扇形部的底面设置与第一竖杆水平转轴连接的第一转动部,所述扇形部的底面设置与第二竖杆水平转轴连接的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位于靠近所述扇形部圆心的位置,所述第二转动部位于远离所述扇形部圆心的位置。
5.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折叠桌的展开的状态下,扇形部拼接为一个圆形的桌面,支撑部也展开为一个支架,支撑各自的扇形部,且由于支撑部是通过各自的第一竖杆依次竖直转轴连接,因为支撑部连接成一个将圆形桌面撑起的折叠架。在展开的状态下,位于首端和尾端的扇形部通过卡接部连接在一起,避免两者发生相对运动,从而保持展开状态的稳定。当需要将桌子折叠的时候,接触连接部的连接,令扇形部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支撑部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扇形部和支撑部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令扇形部转动90度呈竖直状态,所有的支撑部和所有的扇形部都能够堆叠排列呈具有一定厚度的折叠状态,减少了圆形桌面占据的面积,也减少了折叠架占据的体积。
6.优选的,所述圆形桌面等大小分为三个扇形部,所述折叠架包括三个支撑部。扇形部越多,收起状态下的厚度会越大,那样就会不利于存放,三个扇形部,既可以避免厚度大的问题,也可以避免整个圆形桌面面积大的问题。
7.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均位于所述扇形部的中心线上。扇形部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与支撑部连接后,扇形部的受力点位于扇形部的中心线上,令扇形部受力更加稳定。扇形部在与支撑部发生相对运动的时候,扇形部相当于绕着自身的中心线转动,转动更加灵活。
8.优选的,所述第一竖杆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转接部,所述第二竖杆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转接部;所述第一转接部与所述第一转动部水平转轴连接;所述第二转接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水平转轴连接。所述第一转接部为l型;所述第二转接部设置有两个与所述第二转动部连接的转动头。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均通过各自的转接部与扇形部连接,从而能够根据力学的需要对支撑部的结构进行调整。第一转接部为l型,即长边一端与第一竖杆连接,短边一端与第一转动部转动连接,第一转动部能够绕着短边转动,连接结构更加简单,转动更加顺畅。第二转接部通过两个转动头与第二转动部连接,第二转接部能够具有两个受力点,令第二转接部与第二转动部的连接更加稳定。
9.优选的,所述扇形部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转接部的凹槽。由于第二转动部位于扇形部的底面,在收起的状态下,将第二转接部容纳在凹槽内,能够避免第二转接部队扇形部的堆叠造成阻碍。
10.优选的,所述卡接部为与首端扇形部或末端扇形部转动连接的挡片。在展开的状态下,通过转动挡片,使得挡片同时位于首端和末端两个扇形部的范围内,就可以避免扇形部向下转动变形,令圆形桌面保持稳定。
11.优选的,所述挡片设置有推动部,为推动挡片提供一个受力点,更容易推动挡片转动。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桌的桌面能够分为若干的等大小的部分,在进行折叠的时候,桌面能够堆叠为扇形的形状,而折叠架也能够随之堆叠,能够减少桌面占据的面积。同时,在折叠桌的展开状态下,每个支撑部都对扇形部的底面提供两个支撑力,令其具有良好的承重能力,并且通过卡接部的限位作用下,桌面即使受力不均匀,也不会自动向收起状态变化。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桌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桌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图2的a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16.图4为图2的b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长”“短”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19.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20.实施例1
21.如图1

3所示为一种折叠桌的实施例,包括圆形桌面1和折叠架2,圆形桌面1等大小分为三个依次转动连接的扇形部3,位于首端和末端的扇形部3通过卡接部5连接;折叠架2包括与扇形部3一一对应的支撑部4,共有三个;支撑部4均包括第一竖杆401、第二竖杆402和连接第一竖杆401和第二竖杆402的横杆403;支撑部4通过第一竖杆401依次竖直转轴连接;扇形部3的底面设置与第一竖杆401水平转轴连接的第一转动部301,扇形部3的底面设置与第二竖杆402水平转轴连接的第二转动部302,第一转动部301位于靠近扇形部3圆心的位置,第二转动部302位于远离扇形部3圆心的位置。
22.进一步的,第一转动部301和第二转动部302均位于扇形部3的中心线上。扇形部3第一转动部301和第二转动部302与支撑部4连接后,扇形部3的受力点位于扇形部3的中心线上,令扇形部3受力更加稳定。扇形部3在与支撑部4发生相对运动的时候,扇形部3相当于绕着自身的中心线转动,转动更加灵活。
23.进一步的,第一竖杆401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转接部404,第二竖杆402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转接部405;第一转接部404与第一转动部301水平转轴连接;第二转接部405与第二转动部302水平转轴连接。第一转接部404为l型;第二转接部405设置有两个与第二转动部302连接的转动头4051。第一竖杆401和第二竖杆402均通过各自的转接部与扇形部3连接,从而能够根据力学的需要对支撑部4的结构进行调整。第一转接部404为l型,即长边一端与第一竖杆401连接,短边一端与第一转动部301转动连接,第一转动部301能够绕着短边转动,连接结构更加简单,转动更加顺畅。第二转接部405通过两个转动头4051与第二转动部302连接,第二转接部405能够具有两个受力点,令第二转接部405与第二转动部302的连接更加稳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接部405为t型圆杆。
24.进一步的,扇形部3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二转接部405的凹槽303。由于第二转动部302位于扇形部3的底面,在收起的状态下,将第二转接部405容纳在凹槽303内,能够避免第二转接部405队扇形部3的堆叠造成阻碍。
25.进一步的,卡接部5为与首端扇形部3或末端扇形部3转动连接的挡片。在展开的状态下,通过转动挡片,使得挡片同时位于首端和末端两个扇形部3的范围内,就可以避免扇形部3向下转动变形,令圆形桌面1保持稳定。
26.进一步的,挡片设置有推动部501,为推动挡片提供一个受力点,更容易推动挡片转动。
27.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折叠桌的展开的状态下,扇形部3拼接为一个圆形的桌面,支撑部4也展开为一个支架,支撑各自的扇形部3,且由于支撑部4是通过各自的第一竖杆401依次竖直转轴连接,因为支撑部4连接成一个将圆形桌面1撑起的折叠架2。在展开的状态下,位于首端和尾端的扇形部3通过卡接部5连接在一起,避免两者发生相对运动,从而保持展开状态的稳定。当需要将桌子折叠的时候,接触连接部的连接,令扇形部3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支撑部4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扇形部3和支撑部4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令扇形部3转动90度呈竖直状态,所有的支撑部4和所有的扇形部3都能够堆叠呈具有一定厚度的折叠状态,减少了圆形桌面1占据的面积,也减少了折叠架2占据的体积。
28.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桌的桌面能够分为若干的等大小的部分,在进行折叠的时候,桌面能够堆叠为扇形的形状,而折叠架2也能够随之堆叠,能够减少桌面占据的面积。同时,在折叠桌的展开状态下,每个支撑部4都对扇形部3的底面提供两个支撑力,令其具有良好的承重能力,并且通过卡接部5的限位作用下,桌面即使受力不均匀,也不会自动向收起状态变化。
29.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