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预制梁台座的制作方法

2021-11-10 02:5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制梁台座。


背景技术:

2.在桥梁建设中先张法预制梁发展迅速,相对后张法预制梁施工具有明显的优势。传统先张法施工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并且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张拉台座张拉力传递方式的不同,对张拉台座结构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3.在目前的施工建设中先张法施工预制梁方法并不多,主要是从预应力直线张拉与折线张拉建设相对适用的张拉台座。直线预应力先张法预制空心板梁施工采用传统重力式台座。重力式台座形式简单,受力方向简单明了,且该施工方法应用多年,工艺相对成熟。在整个台座张拉过程中,张拉力传递至台座下部混凝土,形成局部偏心压力,与土压力相对维持整个张拉台座的稳定。先张法重力式台座施工适用于良好地基段,地质条件是决定台座建设成本的关键,简言之,若处于软土地基段,由于地质恶劣,土体压力趋近无穷小,即使台座建设使用更大体积混凝土也无法满足梁场建设条件。在整个重力式台座受力过程中,台座下部偏心荷载对台座混凝土局部具有极大的剪切性,混凝土结构抗剪性能弱,对于长时间作用下易形成剪切性破坏。同时考虑长时间张拉力作用下,张拉台座会发生位移及侧倾现象。重力式台座施工局限性较大,成本花费较高,优缺点明显,在技术层面考虑,其技术性质相对落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地基处理要求不高,地基仅承受整个台座重力、锚杆对地基垂直拉力,无水平方向剪力;张拉台座内力系统的设置,可消除底座伸缩徐变对张拉端影响,整个张拉台座张拉力转化为基础底座和滑块轴向压力,台座建设简易,建设周期缩短,材料用量减少的预制梁台座。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措施实现的:
6.一种预制梁台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基础底座上的张拉台座内力系统;
7.优选的,所述基础底座由若干方桩组成;
8.所述基础底座外围设置有若干钢带,所述钢带通过若干锚杆与地基相连,所述基础底座端面通过工字钢设置有台面;
9.所述张拉台座内力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基础底座两端的一组左滑槽和一组右滑槽,同侧所述左滑槽和所述右滑槽之间均设置有滑块,所述左滑槽和所述右滑槽靠近所述基础底座一端分别设置有左反力墙和右反力墙,所述台面中间位置设置有中心转向架,所述中心转向架两侧、所述台面靠近两端位置设置有左转向架和右转向架,所述左转向架与所述中心转向架之间、所述右转向架与所述中心转向架之间均设置有若干转折板,所述转向架高于所述转折板;所述转向架、所述转折板均通过锚固螺栓固定设置在所述台面上;
10.所述左反力墙与所述右反力墙底部之间设置有底部钢绞线,所述底部钢绞线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左反力墙外侧,所述底部钢绞线另一端穿过所述左反力墙和若干所述转折板固定在所述右反力墙外侧;
11.所述左转向架、所述中心转向架和所述右转向架之间设置有弯折钢绞线,所述弯折钢绞线穿过两侧若干所述转折板,所述弯折钢绞线两端固定设置在两侧所述左反力墙与所述右反力墙上。
12.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特点还有:
13.所述张拉台座内力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左反力墙与所述右反力墙底部外侧的一对底部千斤顶,一对所述底部千斤顶端部设置有第一张拉型钢,所述第一张拉型钢固定设置在所述滑块上,所述第一张拉型钢与所述底部钢绞线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张拉钢绞线;
14.所述左反力墙与所述右反力墙外侧、所述底部千斤顶上方上下设置有一组顶部千斤顶,一组所述顶部千斤顶端部设置有第二张拉型钢,所述第二张拉型钢与所述弯折钢绞线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张拉钢绞线;
15.两侧所述滑块与所述左反力墙与所述右反力墙之间均设置有第三张拉钢绞线。
16.所述左滑槽和所述右滑槽外侧设置有连接板a,所述连接板通过若干锚杆与地基相连。
17.所述钢带外侧设置有连接板b和固定卡扣,所述固定卡扣上设置有锚杆,所述锚杆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卡扣上,所述锚杆另一端与地基相连。
18.针对预应力直线型与折线形两种不同形式,所述台座张拉端采用分离式张拉形式,设置所述底部千斤顶和所述顶部千斤顶作用于反力墙(千斤顶可根据张拉力大小进行更换),所述第一张拉型钢和所述第二张拉型钢作为张拉锚固端,钢绞线通过转向架与精轧螺纹钢连接,并通过反力墙预留孔锚固于第一张拉型钢和所述第二张拉型上,反力墙底端与滑块采用刚性连接,反力墙上部与滑块通过反力拉杆柔性连接,滑块外部通过固定装置将滑块限位,固定装置通过锚固拉杆与地基连接,所述张拉台座内力系统将张拉端张拉力转换至滑块轴心力,作用于底座方桩端部,将张拉力传递至底座方桩,形成整体内力系统;
19.采用所述台座,首先对地基处理要求不高,地基仅承受整个台座重力、锚杆对地基垂直拉力,无水平方向剪力;张拉台座内力系统的设置,可消除底座伸缩徐变对张拉端影响;整个张拉台座张拉力转化为基础底座和滑块轴向压力,台座建设简易,建设周期缩短,材料用量减少;
20.所述台座是基于先张法预制梁场建设的基础上实用新型的新式张拉台座组合式机构,该台座与传统台座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将张拉端张拉力、锚固拉杆抗拔力、反力拉杆拉力形成合力作用于滑块轴心,梁体底座采用方桩组合与滑块共轴心,底座通过钢带锚杆约束与地基相连,形成整个张拉台座内力系统。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对地基处理要求不高,地基仅承受整个台座重力、锚杆对地基垂直拉力,无水平方向剪力;张拉台座内力系统的设置,可消除底座伸缩徐变对张拉端影响;整个张拉台座张拉力转化为基础底座和滑块轴向压力,台座建设简易,建设周期缩短,材料用量减少。
附图说明
22.图1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 为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24.图3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右反力墙的结构示意图。
25.其中,附图标记为:1、基础底座;2、钢带;3、台面;4、锚杆;7、滑块;8、右反力墙;9、右转向架;10、左反力墙;11、左转向架;12、中心转向架;13、转折板;14、底部钢绞线;15、弯折钢绞线;16、工字钢;17、顶部千斤顶;18、第二张拉型钢;20、第二张拉钢绞线;21、底部千斤顶;22、第一张拉型钢;24、第一张拉型钢;25、第三张拉钢绞线;26、左滑槽;27、右滑槽;28、连接板a。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27.参见图1

3,一种预制梁台座,包括基础底座1和设置在基础底座1上的张拉台座内力系统;
28.优选的,基础底座1由若干方桩组成;
29.基础底座1外围设置有若干钢带2,钢带2通过若干锚杆4与地基相连,基础底座1端面通过工字钢16设置有台面3;
30.张拉台座内力系统包括设置在基础底座1两端的一组左滑槽26和一组右滑槽27,同侧左滑槽26和右滑槽27之间均设置有滑块7,左滑槽26和右滑槽27靠近基础底座1一端分别设置有左反力墙10和右反力墙8,台面3中间位置设置有中心转向架12,中心转向架12两侧、台面3靠近两端位置设置有左转向架11和右转向架9,左转向架11与中心转向架12之间、右转向架9与中心转向架12之间均设置有若干转折板13,转向架高于转折板13;转向架、转折板13均通过锚固螺栓固定设置在台面3上;
31.左反力墙10与右反力墙8底部之间设置有底部钢绞线14,底部钢绞线14一端固定设置在左反力墙10外侧,底部钢绞线14另一端穿过左反力墙10和若干转折板13固定在右反力墙8外侧;
32.左转向架11、中心转向架12和右转向架9之间设置有弯折钢绞线15,弯折钢绞线15穿过两侧若干转折板13,弯折钢绞线15两端固定设置在两侧左反力墙10与右反力墙8上。
33.张拉台座内力系统还包括设置在左反力墙10与右反力墙8底部外侧的一对底部千斤顶21,一对底部千斤顶21端部设置有第一张拉型钢22,第一张拉型钢22固定设置在滑块7上,第一张拉型钢22与底部钢绞线14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张拉钢绞线24;
34.左反力墙10与右反力墙8外侧、底部千斤顶21上方上下设置有一组顶部千斤顶17,一组顶部千斤顶17端部设置有第二张拉型钢18,第二张拉型钢18与弯折钢绞线15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张拉钢绞线20;
35.两侧滑块7与左反力墙10与右反力墙8之间均设置有第三张拉钢绞线25。
36.左滑槽26和右滑槽27外侧设置有连接板a28,连接板通过若干锚杆4与地基相连。
37.钢带2外侧设置有连接板b和固定卡扣,固定卡扣上设置有锚杆4,锚杆4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卡扣上,锚杆4另一端与地基相连。
38.针对预应力直线型与折线形两种不同形式,台座张拉端采用分离式张拉形式,设
置底部千斤顶21和顶部千斤顶17作用于反力墙(千斤顶可根据张拉力大小进行更换),第一张拉型钢22和第二张拉型钢18作为张拉锚固端,钢绞线通过转向架与精轧螺纹钢连接,并通过反力墙预留孔锚固于第一张拉型钢22和第二张拉型上,反力墙底端与滑块7采用刚性连接,反力墙上部与滑块7通过反力拉杆柔性连接,滑块7外部通过固定装置将滑块7限位,固定装置通过锚固拉杆与地基连接,张拉台座内力系统将张拉端张拉力转换至滑块7轴心力,作用于底座方桩端部,将张拉力传递至底座方桩,形成整体内力系统;
39.采用台座,首先对地基处理要求不高,地基仅承受整个台座重力、锚杆4对地基垂直拉力,无水平方向剪力;张拉台座内力系统的设置,可消除底座伸缩徐变对张拉端影响;整个张拉台座张拉力转化为基础底座1和滑块7轴向压力,台座建设简易,建设周期缩短,材料用量减少;
40.台座是基于先张法预制梁场建设的基础上实用新型的新式张拉台座组合式机构,该台座与传统台座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将张拉端张拉力、锚固拉杆抗拔力、反力拉杆拉力形成合力作用于滑块7轴心,梁体底座采用方桩组合与滑块7共轴心,底座通过钢带2锚杆4约束与地基相连,形成整个张拉台座内力系统。
41.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