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01:3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显示 装置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mini led背光技术是指集成高密度阵列分布的led阵列背光技术,通过封装、尺寸微缩与巨量转移技术的导入,提高背光源区域控制的能力、减少背光的光学距离,进而实现超薄、高动态对比的背光技术。
3.采用mini led技术的显示装置与oled显示装置相比,具有更高的动态范围,并且比oled显示装置具有更长的寿命,成为液晶显示装置技术领域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但是采用mini led技术的显示装置在对比度上不及oled显示装置,因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结合mini led技术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高对比度和显示画质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在mini led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显示装置的对比度和显示画质。
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灯板、胶框、扩散板和光学膜片,所述灯板设置在所述背板上,所述灯板上设有阵列分布的多个mini led灯珠;所述胶框设置在所述背板上,且环绕所述灯板设置;所述扩散板设置在所述灯板的上方,所述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扩散板上;所述第一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面板上。
6.可选的,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偏光片、第一彩膜基板和第一阵列基板,所述第一彩膜基板和第一阵列基板对向设置,所述第一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一阵列基板背向所述第一彩膜基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偏光片还设置在所述第一阵列基板和所述光学膜片之间;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包括第二偏光片、第三偏光片、第二彩膜基板和第二阵列基板,所述第二彩膜基板和第二阵列基板对向设置,所述第二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彩膜基板背向所述第二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三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二阵列基板背向所述第二彩膜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偏光片和所述第三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偏光片和所述第二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相同。
7.可选的,所述第一彩膜基板与所述第三偏光片通过光学胶粘接固定,且所述光学胶的厚度为200

300um。
8.可选的,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偏光片、第一彩膜基板和第一阵列基板,所述第一彩膜基板和第一阵列基板对向设置,所述第一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一阵列基板背向所述第一彩膜基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偏光片还设置在所述第一阵列基板和所述光学膜片之间;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包括第二偏光片、第三偏光片、第二彩膜基板和第二阵列基板,所述第二彩膜基板和第二阵列基板对向设置,所述第二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彩膜基板背向所
述第二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三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二阵列基板背向所述第二彩膜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彩膜基板背向所述第一阵列基板的一侧的第四偏光片;所述第一偏光片和所述第四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偏光片和所述第三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垂直。
9.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支持框和缓冲胶带,所述支持框与所述胶框垂直连接,且位于所述灯板和扩散板之间;所述缓冲胶带设置在所述支持框上,并与所述扩散板的底部连接,将所述扩散板固定在所述支持框上,且所述缓冲胶带为黑色。
10.可选的,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侧面设有第一遮光密封胶,所述第一遮光密封胶环绕所述第一显示面板设置;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侧面设有第二遮光密封胶,所述第二遮光密封胶环绕所述第二显示面板设置。
11.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侧遮光结构,所述侧遮光结构完全填充在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胶框之间的间隙中,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与所述胶框之间的间隙中;所述侧遮光结构的底部与所述缓冲胶带相贴,所述侧遮光结构的外表面与所述胶框相贴,所述侧遮光结构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相贴。
12.可选的,侧遮光结构为泡棉胶或遮光密封胶。
13.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多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扩散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灯板抵接。
14.可选的,所述第一显示面板与所述光学膜片通过光学胶全贴合粘接固定,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扩散板通过光学胶全贴合粘接固定。
15.本技术通过将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堆叠实现叠屏技术,并且运用含有mini led灯珠的背光模组,实现mini led技术,两者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对比度,而且相对于oled、micro led等技术来说本技术中的显示装置成本较低;而且由于叠屏技术和mini led技术都能实现局域调光,本技术在mini led的基础上结合叠屏设计,色域也有明显提高,从而保证了画面的细腻感、画质效果甚至可以和oled、micro led等技术的显示面板抗衡。
附图说明
16.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17.图1显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18.图2显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显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支撑柱结构示意图;
20.图4显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支撑柱和支持框结构示意图;
21.图5显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一遮光密封胶和第二遮光密封胶的布置示意图;
22.图6显示了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侧遮光结构布置示意图;
23.图7显示了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侧遮光结构布置示意图;
24.图8显示了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25.其中,100、显示装置;200、背光模组;210、背板;211、底板;212、侧板;220、灯板;221、mini led灯珠;230、胶框;231、支持框;232、缓冲胶带;240、扩散板;250、光学膜片;260、前框;270、支撑柱;280、第一遮光密封胶;281、第二遮光密封胶;290、侧遮光结构;300、第一显示面板;310、第一偏光片;320、第四偏光片;330、第一彩膜基板;340、第一阵列基板;400、第二显示面板;410、第二偏光片;420、第三偏光片;430、第二彩膜基板;440、第二阵列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28.另外,“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9.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0.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31.图1显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装置100包括背光模组200、第一显示面板300和第二显示面板400,所述背光模组200包括背板210、灯板220、胶框230、扩散板240和光学膜片250,所述灯板220设置在所述背板210上,所述灯板220上设有阵列分布的多个mini led(迷你发光二极管)灯珠221;所述胶框230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环绕所述灯板220设置;所述扩散板240设置在所述灯板220的上方,所述光学膜片250设置在所述扩散板240上;所述第一显示面板300设置在所述光学膜片250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400堆叠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面板300上。
32.其中,所述背板210可以只包括底板211,也可以同时包括底板211和侧板212,此时所述侧板212环绕所述底板211设置,且与所述底板211的边缘垂直连接;所述灯板220设置在所述底板211上。
33.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面板300和第二显示面板400都为液晶面板,两个液晶面板堆
叠后形成叠屏设计,通过上层玻璃色彩精控色彩还原,下层玻璃专注精细调光,呈现出高对比度和暗场细节;叠屏技术是通过在面板上对像素的控制实现局域调光,具体是通过控制液晶偏转角度,使得液晶分子挡住低灰阶区域的光,实现高的对比度。
34.通过普通背光模组结合调光的液晶屏(叠屏)技术,虽然可以实现背光的局部区域控制,控光分区多,从而使画面更加的细腻丰富;但也正因为叠屏,由于lcd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本身穿透率就低,叠屏后导致穿透率更低,因此若要实现高对比度的话反而导致要调高背光的亮度,从而提高了功耗。
35.相对于采用普通光源结合双显示面板叠屏技术的显示装置来说;本技术采用了叠屏技术和mini led技术结合的方案,由于叠屏技术和mini led技术都能实现局域调光,本技术在mini led的基础上结合叠屏设计,进一步提高mini led的对比度和色域,从而保证了画面的细腻感、画质效果完全可以和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抗衡,另外通过叠屏技术可以有效地缓解显示面板产能过剩的问题。相比于采用mini led技术的单面板显示装置来说,本技术这样设置能够达到micro led(微型发光二极管)的效果,显示画面更加细腻;本技术在保证穿透率的同时,显示装置100更节能,对比度更好。
36.micro led是像素级调光,甚至灯珠和像素是一一对应的,到像素级后,micro led的制作工艺难度、良率等大幅下滑,成本显著提高。mini led相对于micro led来说明显良率显著提高,而成本显著降低。
37.相对于采用micro led技术的显示装置来说,本技术的显示装置将mini led和叠屏技术结合,不仅仅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只多用了一块液晶面板,显示效果能达到micro led的精准调光的效果,在分辨率越来越高的前提下,本技术采用mini led背光模组结合lcd叠屏的设计方案,其成本反而比同等显示效果的lcd、micro led和oled的任何一种屏的成本都低。另外,叠屏技术中采用的显示屏都是液晶屏,能实现oled的单独调光的同等效果,却不会有oled的使用寿命短等缺点。
38.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胶框230和前框260,所述胶框230设置在所述背板210上,且环绕所述显示面板设置,所述前框260设置在所述背板210外侧,一端与所述背板210连接,另一端扣合固定所述显示面板。在显示装置100的安装过程中,先将灯板固定在背板210上,然后将胶框230固定在背板210上,接着将固定有支撑柱的扩散板240、光学膜片250、第一显示面板300和第二显示面板400放到背板210上,最后安装前框260,锁附源极芯片侧前框260,做到一种类无边框的效果。
39.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面板300包括第一偏光片310、第一彩膜基板330和第一阵列基板340,所述第一彩膜基板330和第一阵列基板340对向设置,所述第一偏光片310设置在所述第一阵列基板340背向所述第一彩膜基板330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偏光片310还设置在所述第一阵列基板340和所述光学膜片250之间;所述第二显示面板400包括第二偏光片410、第三偏光片420、第二彩膜基板430和第二阵列基板440,所述第二彩膜基板430和第二阵列基板440对向设置,所述第二偏光片410设置在所述第二彩膜基板430背向所述第二阵列基板440的一侧,所述第三偏光片420设置在所述第二阵列基板440背向所述第二彩膜基板430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彩膜基板330通过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胶粘接固定,且oca光学胶的厚度为200

300um;所述第二偏光片410和所述第三偏光片
420的吸收轴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偏光片310和所述第二偏光片410的吸收轴方向相同。
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面板300和第二显示面板400结合后一共只有三个偏光片,其中所述第一偏光片310和所述第二偏光片410的吸收轴方向相同,这样设计不会影响光的偏振,从而保证正常的画面效果;而且,相较于一个显示面板采用两个偏光片,两个堆叠显示面板采用四个偏光片的方案而言,本实施例中的方案能够减少一个偏光片的数量,从而节省成本。
41.另外,由于oca光学胶为用于粘结透明光学元件的特种粘胶剂,具有无色透明、光透过率在90%以上、胶结强度良好、可在室温或中温下固化、固化收缩小等特点。因此本实施例通过oca光学胶将第一彩膜基板330与所述第三偏光片420粘接固定,使得与oca光学胶粘接的第一彩膜基板330与所述第三偏光片420实现更高的强度;并利用oca光学胶减少眩光和发出光的损失,增加显示面板的亮度,并提供较高的透射率;同时还增加了对比度尤其是强光照射下的对比度。
42.而且,还将oca光学胶的厚度设置在200

300um这个区间内,既保证了第一显示面板300和第二显示面板400之间具有较高的连接强度,又减小了第一显示面板300和第二显示面板400之间的间距,从而达到保证贴合精度、减小上下面板之间的错位量、保证画面的细腻感的效果,另外还能够消除显示装置100中画素的摩尔纹。
43.本实施例中除了用oca光学胶粘接第一显示面板300和第二显示面板400外,还用oca光学胶粘接第一显示面板300和光学膜片250,以及用oca光学胶粘接光学膜片250和扩散板240,利用第一显示面板300和第二显示面板400中的玻璃基板的刚性,防止扩散板240和光学膜片250弯曲。
44.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200还可以包括多个支撑柱270,所述支撑柱270设置在所述扩散板240和灯板220之间,一端与所述扩散板24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灯板220抵接。
45.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的背光模组200通过支撑柱270的设置,防止灯板220上的mini led灯珠221与扩散板240接触,避免扩散板240因为受热发生膨胀;而且多个支撑柱270间隔地设置在和灯板220和扩散板240之间,从而保证了扩散板240和mini led灯珠221之间的间距,特别是扩散板240中间部分与mini led灯珠221之间的间距,防止由于扩散板240面积过大,中间部分由于自身重力或者其上膜层的压力,导致发生向下弯曲,因此支撑柱270的设置能够保证光学距离值,避免光丢失,提高了光源的利用率。
46.而且,支撑柱270中与所述扩散板240相贴部分的面积,大于所述支撑柱270中与所述灯板220相贴部分的面积,从而提高支撑柱270对扩散板240的支撑效果,又能够减小与灯板220的接触面积,防止与mini led灯珠221产生干扰。相较于通过胶框230将灯板220和扩散板240隔开的方式而言,本技术采用支撑柱270将灯板220与扩散板240隔开的方式,使得扩散板240中间位置均匀受力,防止扩散板240中部弯曲形变。
4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扩散板240和支撑柱270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当扩散板240和支撑柱270是一体成型结构时,所述支撑柱270为长条形,且所述支撑柱27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扩散板240的两侧平齐。支撑柱270在扩散板240上呈条状分布,这样既方便将支撑柱270与扩散板240一同挤出成型,又方便支撑柱270与灯板220进行对位,将支撑柱270对准相邻mini led灯珠221之间的间隙后,容易安装;而且这样还能增加支撑柱270与扩散板240、灯
板220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支撑强度和稳定性。
48.本实施例中扩散板240是混合挤出成型结构,是由pc(聚碳酸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et(聚对苯二甲酸)、pvc(聚氯乙烯)树脂中分别加入光扩散剂及添加剂,挤出后使其成型为预设厚度的pc、pmma、pet及pvc单元板体,pc、pet、pmma的挤出温度约270

300度,pvc的挤出温度为120度;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再通过热贴合或共挤压方式将单元体加以结合成具有高透光率、高光扩散率、耐热、不变形、质量轻且薄的光扩散板。
49.当支撑柱270与所述扩散板240一体成型时,支撑柱270与扩散板240一同挤出形成,形成混合结构。
50.当然扩散板240和支撑柱270也可以是两个独立的部分,后续通过安装将支撑柱270固定在扩散板240上,此时支撑柱270在扩散板240上呈点状的方式排列。当扩散板240和支撑柱270是两个独立的结构时,扩散板240采用上述方法加工完后,可以在挤出成型的过程中使得扩散板240中成型定位孔,也可以在将扩散板240制作完成后,再加工定位孔;支撑柱270和扩散板240采用相同的材料,这样支撑柱270的存在不会阻挡光线,也不会影响到扩散板240的自身作用,从而保证光的均匀性,不会因为材料的问题引起其他的光学丢失。
5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面板300还与所述光学膜片250通过光学胶全贴合粘接固定,所述光学膜片250与所述扩散板240通过光学胶全贴合粘接固定。由于本技术采用叠屏设计,第一显示面板300和第二显示面板400结合后重量较大,本技术利用支撑柱270进一步提高对第一显示面板300、第二显示面板400、扩散板240和光学膜片250的支撑效果,防止膜片弯曲;另外通过光学膜片250与显示面板、扩散板240全贴合,并结合支撑柱270,既保证可利用显示面板支持扩散板240,又实现扩散板240的多点受力,避免局部受力较大,导致扩散板240弯曲形变,影响光学距离。
52.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胶框230和支持框231,所述支持框231与所述胶框230连接,且设置在所述mini led灯珠221与扩散板240之间,并与所述扩散板240的下表面抵接。支持框231的存在进一步提高了扩散板240的稳定性,保证了光学距离值,使得扩散板240发生全反射,从而避免光丢失,提高了光源的利用率。
53.具体的,所述背板210包括底板211和侧板212,所述侧板212环绕所述底板211设置,且与所述底板211的边缘垂直连接,所述灯板220设置在所述底板211上;所述胶框230垂直设置在所述底板211上,并与所述侧板212连接。所述支持框231与所述胶框230垂直设置,所述支持框231与所述底板211之间有间隙,所述支持框231和胶框230形成t形结构;所述支持框231的底部与所述底板211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mini led灯珠221的顶部与所述底板211之间的间距,即所述支持框231位于所述mini led灯珠221上方。另外,所述支持框231与胶框230采用相同的材质,且两者为一体成型结构。
54.另外,还在支持框231的上表面设置缓冲胶带232,缓冲胶带232与所述扩散板240连接,将所述扩散板240固定在所述支持框231上;而且,所述缓冲胶带232为黑色。相对于一般的遮光层而言,在支持框231上设置黑色的缓冲胶带232,除了能起到遮光效果,防止显示装置边缘漏光外;由于缓冲胶带232为双面胶,因此能够同时固定支持框231和扩散板240,节省将支持框231和扩散板240的连接步骤。更重要的是,缓冲胶带232具有缓冲作用,能够给扩散板240、光学膜片250和显示面板提供缓冲力,防止显示装置在搬运或者安装的过程中出现扩散板240、光学膜片250和显示面板开裂的问题。
55.而且,所述缓冲胶带232与第一显示面板、第二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重叠,刚好能够对第一显示面板、第二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进行遮光,这样能够省去在第一显示面板、第二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设计遮光层的工艺。
56.在第一实施例中,还在所述显示装置100中增设边缘遮光设计,具体如下:
57.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制作完面板制程后,可直接在第一显示面板300的四个侧面涂布第一遮光密封胶280,所述第一遮光密封胶280环绕所述第一显示面板300设置;在第二显示面板400的四个侧面涂布第二遮光密封胶281,所述第二遮光密封胶281环绕所述第二显示面板400设置;这样能够防止第一显示面板300和第二显示面板400的侧面漏光,此道工艺可以省去在胶框230中额外的遮光设计,从而实现无边框。
58.图6显示了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侧遮光结构布置示意图,其与第一实施例原理相同,结构类似,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采用另一种对显示面板边缘遮光的设计,具体的,所述背光模组200还包括侧遮光结构290,所述侧遮光结构290完全填充在所述第一显示面板300和所述胶框230之间的间隙中,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400与所述胶框230之间的间隙中。所述侧遮光结构290为一体成型结构,且所述侧遮光结构290的底部与所述缓冲胶带232相贴,所述侧遮光结构290的外表面与所述胶框230相贴,所述侧遮光结构290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300和第二显示面板400相贴,所述侧遮光结构290由点胶机点胶形成,完全填充在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的间隙中。
59.其中,侧遮光结构290可以为遮光密封胶,相较于第一实施例中将第一显示面板300和第二显示面板400侧面涂完密封胶,再放入背光模组200中的方式。第二实施例将第一显示面板300和第二显示面板400放入到背光模组200后,再利用点胶机对第一显示面板300和第二显示面板400这两个面板与胶框230之间的缝隙进行点胶,胶体流入到缝隙中后,落入到缓冲胶带232上,填充扩散板240、光学膜片250、第一显示面板300、oca光学胶和第二显示面板400,与胶框230之间的间隙,除了达到更好的遮光效果外,还使得显示装置100更加稳定。当然在将第一显示面板300和第二显示面板400放入到背光模组200之前,还可以对第一显示面板300的侧面涂布第一遮光密封胶280,在第二显示面板400的侧面涂布第二遮光密封胶281,进一步防止漏光。
60.当然,所述侧遮光结构290还可以为泡棉胶,如图7所示,当所述侧遮光结构290为泡棉胶时,所述侧遮光结构290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面板300和所述胶框230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400与所述胶框230之间,所述侧遮光结构290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300和所述胶框230之间的间距,也等于所述第二显示面板400和所述胶框230之间的间距。
61.具体的,在将第一显示面板300和第二显示面板400放入到背光模组200之前,将泡棉胶带粘贴到胶框230的内壁上,然后将第一显示面板300和第二显示面板400放入背光模组200,使得第一显示面板300的侧面和第二显示面板400的侧面与泡棉胶带粘贴,此时泡棉胶带除了起到遮光作用外,还对第一显示面板300和第二显示面板400起到缓冲作用,防止显示装置100受到撞击时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200之间发生磨损,甚至导致显示面板破裂。当然在将第一显示面板300和第二显示面板400放入到背光模组200之前,同样还可以对第一显示面板300的侧面涂布第一遮光密封胶280、第二显示面板400的侧面涂布第二遮光密封胶281,进一步防止漏光。
62.图8显示了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其与第一实施
例原理相同,结构类似,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显示屏一共采用四个偏光片,具体的,所述第一显示面板300包括第一偏光片310、第四偏光片320、第一彩膜基板330和第一阵列基板340,所述第一彩膜基板330和第一阵列基板340对向设置,所述第一偏光片310设置在所述第一阵列基板340背向所述第一彩膜基板330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偏光片310还设置在所述第一阵列基板340和所述光学膜片250之间,所述第四偏光片320设置在所述第一彩膜基板330背向所述第一阵列基板340的一侧。
63.所述第二显示面板400包括第二偏光片410、第三偏光片420、第二彩膜基板430和第二阵列基板440,所述第二彩膜基板430和第二阵列基板440对向设置,所述第二偏光片410设置在所述第二彩膜基板430背向所述第二阵列基板440的一侧,所述第三偏光片420设置在所述第二阵列基板440背向所述第二彩膜基板430的一侧,与第四偏光片320通过oca光学胶粘接固定,而且,oca光学胶的厚度为200

300um;所述第一偏光片310和所述第四偏光片320的吸收轴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偏光片410和所述第三偏光片420的吸收轴方向垂直。
64.由于一般的显示面板在制作完后都是直接贴好两个偏光片的,采用本实施例中的方案,可以直接选用两个完整的显示面板,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来说,第三实施例中不需要做进一步的加工去除偏光片,因此提高了显示装置100的安装效率;而且,虽然本实施例中两个显示面板一共采用四个偏光片,但是能够提供更好的显示效果,并未造成偏光片浪费。
65.同样的,本实施例中除了用oca光学胶粘接第一显示面板300和第二显示面板400外,还用oca光学胶粘接第一显示面板300和光学膜片250,以及用oca光学胶粘接光学膜片250和扩散板240,利用第一显示面板300和第二显示面板400中的玻璃基板的刚性,防止扩散板240和光学膜片250弯曲。
6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67.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