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风机电缆防缠绕连接件及风机机舱与塔筒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1-16 01:4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机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风机电缆防缠绕连接件及风机机舱与塔筒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风机上会设置有风机偏航系统,以保证风轮始终对准风向,风机偏航系统上必须配有解缆装置,以避免电缆由于扭曲造成损害,现有的解缆装置的原理如下:当机舱发生电缆缠绕时,控制风机停机,同时控制机舱回位,以实现解缆。上述解缆方式涉及的解缆装置结构复杂,通常涉及自动监测、停机复位等,不利于风机的安全稳定运行。
3.因此,提出一种风机电缆防缠绕连接件,以替代现有的解缆装置,避免风机机舱部位电缆缠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机电缆防缠绕连接件,以解决风机机舱部位电缆缠绕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风机电缆防缠绕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导电拉杆、导电接触罩和第一电缆,所述第一导电拉杆的下端与所述导电接触罩固定连接,上端用于与风机机舱的下部绝缘连接,所述第一电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拉杆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风机发电机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二导电拉杆、导电接触球和第二电缆,其中,所述第二导电拉杆的上端与所述导电接触球连接,下端用于与塔筒的上部绝缘连接,所述导电接触球与所述导电接触罩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电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拉杆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箱变电连接。
6.优选,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一支柱绝缘子,所述第一支柱绝缘子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拉杆的上端,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二支柱绝缘子,所述第二支柱绝缘子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拉杆的下端。
7.进一步优选,所述导电接触罩为底部开口的圆形结构,所述导电接触球配合设置于所述导电接触罩内,两者紧密接触且可转动。
8.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导电拉杆、导电接触罩、第二导电拉杆和导电接触球均为铜制结构。
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风机机舱与塔筒的连接结构,包括:风机机舱、塔筒和上述风机电缆防缠绕连接件,其中,所述风机机舱内设置风机发电机,所述风机机舱设置于所述塔筒的上方,所述第一导电拉杆的上端与风机机舱的下部绝缘连接,所述第一电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拉杆和所述风机发电机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拉杆的下端与所述塔筒的上部绝缘连接。
10.优选,所述塔筒内设置有电缆通孔,所述第二电缆穿过所述电缆通孔,用于与箱变电连接。
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机电缆防缠绕连接件及风机机舱与塔筒的连接结构,结构简单,可避免风机机舱部位电缆缠绕,利于风机安全稳定的运行,不需要现有解缆装置停机复位的过程,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增加风机发电小时数,满足现场使用的需要。
附图说明
12.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3.图1为风机机舱与塔筒的位置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机机舱与塔筒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方案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但并不局限本实用新型。
16.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机电缆防缠绕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导电拉杆1、导电接触罩2和第一电缆3,所述第一导电拉杆1的下端与所述导电接触罩2固定连接,上端用于与风机机舱10的下部绝缘连接,所述第一电缆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拉杆1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风机发电机11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二导电拉杆5、导电接触球6和第二电缆7,其中,所述第二导电拉杆5的上端与所述导电接触球6连接,下端用于与塔筒12的上部绝缘连接,所述导电接触球6与所述导电接触罩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电缆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拉杆5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箱变13电连接。
17.该风机电缆防缠绕连接件,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通过导电接触罩和导电接触球转动连接,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不会因风机机舱旋转而缠绕,使用时,将第一连接结构绝缘固定于风机机舱上,第二连接结构绝缘固定于塔筒上,风机发电机依次通过第一电缆、第一导电拉杆、导电接触罩、导电接触球、第二导电拉杆和第二电缆与箱变连接,提供电能。
18.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一支柱绝缘子4,所述第一支柱绝缘子4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拉杆1的上端,可实现第一导电拉杆与风机机舱的绝缘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二支柱绝缘子8,所述第二支柱绝缘子8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拉杆5的下端,可实现第二导电拉杆与塔筒的绝缘连接。
19.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如图2所示,所述导电接触罩2为底部开口的圆形结构,所述导电接触球6配合设置于所述导电接触罩2内,两者紧密接触且可转动。
20.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导电拉杆1、导电接触罩2、第二导电拉杆5和导电接触球6均为铜制结构。
21.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风机机舱与塔筒的连接结构,包括:风机机舱10、塔筒12和上述风机电缆防缠绕连接件,其中,所述风机机舱10内设置风机发电机11,所述风机机舱10设置于所述塔筒12的上方,所述第一导电拉杆1的上端与风机机舱10的下部绝缘连接,所述第一电缆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拉杆1和所述风机发电机11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拉杆5的下端与所述塔筒12的上部绝缘连接。
22.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如图2所示,所述塔筒12内设置有电缆通孔,所述第二电缆7
穿过所述电缆通孔,用于与箱变13电连接。
23.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是按照递进的方式进行撰写的,着重强调各个实施方案的不同之处,其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见。
24.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技术特征:
1.风机电缆防缠绕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导电拉杆(1)、导电接触罩(2)和第一电缆(3),所述第一导电拉杆(1)的下端与所述导电接触罩(2)固定连接,上端用于与风机机舱(10)的下部绝缘连接,所述第一电缆(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拉杆(1)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风机发电机(11)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二导电拉杆(5)、导电接触球(6)和第二电缆(7),其中,所述第二导电拉杆(5)的上端与所述导电接触球(6)连接,下端用于与塔筒(12)的上部绝缘连接,所述导电接触球(6)与所述导电接触罩(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电缆(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拉杆(5)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箱变(13)电连接。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风机电缆防缠绕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一支柱绝缘子(4),所述第一支柱绝缘子(4)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拉杆(1)的上端,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二支柱绝缘子(8),所述第二支柱绝缘子(8)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拉杆(5)的下端。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风机电缆防缠绕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接触罩(2)为底部开口的圆形结构,所述导电接触球(6)配合设置于所述导电接触罩(2)内,两者紧密接触且可转动。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风机电缆防缠绕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拉杆(1)、导电接触罩(2)、第二导电拉杆(5)和导电接触球(6)均为铜制结构。5.风机机舱与塔筒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机舱(10)、塔筒(12)和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电缆防缠绕连接件,其中,所述风机机舱(10)内设置风机发电机(11),所述风机机舱(10)设置于所述塔筒(12)的上方,所述第一导电拉杆(1)的上端与风机机舱(10)的下部绝缘连接,所述第一电缆(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拉杆(1)和所述风机发电机(11)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拉杆(5)的下端与所述塔筒(12)的上部绝缘连接。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机舱与塔筒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塔筒(12)内设置有电缆通孔,所述第二电缆(7)穿过所述电缆通孔,用于与箱变(13)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机电缆防缠绕连接件及包括所述风机电缆防缠绕连接件的风机机舱与塔筒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风机电缆防缠绕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导电拉杆、导电接触罩和第一电缆,所述第一导电拉杆的下端与所述导电接触罩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拉杆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二导电拉杆、导电接触球和第二电缆,所述第二导电拉杆的上端与所述导电接触球连接,所述导电接触球与所述导电接触罩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电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拉杆电连接。该风机电缆防缠绕连接件及风机机舱与塔筒的连接结构,可避免风机机舱部位电缆缠绕,利于风机安全稳定的运行。风机安全稳定的运行。风机安全稳定的运行。


技术研发人员:宋科 任传明 林洪国 宋继文 卢士松 吕春晖 俞皖清 姜道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电厂
技术研发日:2021.05.10
技术公布日:2021/11/15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